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研究
2012-5
经济科学出版社
宋君卿
182
210000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研究》银行业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能否稳健高效的运行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银行业具有高风险的行业特征,不良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往往会导致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的政府规制。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后,虽然在银行经营管理与经济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但我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实质性的差距。如何快速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新制度经济理论,制度具有激励与约束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制度瓶颈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但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制度。就我国的银行业而言,银行规制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在本质上具有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功能,能否建立起一种有效的银行规制体制,发挥其良好的激励与约束功能,是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基于此
,本文从规制经济学的视角,以银行规制体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构建银行规制体制的“主体(Subject)--标的
(Object)--机制(Mechanism)”分析框架(简称SOM分析框架),并在对发达国家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经验进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设计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对策,以期能对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阐述本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本书基本结构,界定本书的研究范畴,陈述本书的主要创新及需要改进之处。
第2章:银行规制理论综述。首先对银行规制的理论基础——规制理论进行述评,然后围绕政府为何要对银行业实施规制这一基本问题,对现代银行业规制理论的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最后对我国国内银行规制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
第3章: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首先构建银行规制体制的SOM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对银行规制体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动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研究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动态性,建构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理想边界区间模型。
第4章:发达国家银行规制体制的比较与借鉴。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规制体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并提出对我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第5章: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变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分析我国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历史变迁,然后对我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
第6章: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与对策。研究设计我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提出改革的目标、原则、路径选择及具体的改革对策。
宋君卿著作的《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研究》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银行规制的研究多从金融学的角度展开,且又以实务性、局部性研究为多,对银行规制体制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本书以体制为切入点,在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基础上,从规制经济学的视角对银行规制体制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深入研究。
(2)在对银行规制的体制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银行规制体制的“主体(Subject)一标的(0bject)一机制(Mechanism)”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的构建使得对银行规制体制分析的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完整,研究更具系统性。
(3)针对规制者在规制过程中可能因主观故意的不良动机而进行不当规制的问题,本书提出了“规制猎获”的新观点,并对其成因、特征及其危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规制猎获”观点的提出,是对规制俘获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也使该理论的研究更贴近客观现实,对我国规制者的规制改革实践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本书认为对规制者的规制必须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综合展开,二者缺一不可。本书引入心理学“心理契约”理论,提出在建立对规制者有效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的同时,应加强规制者基于心理契约基础上的道德自律性建设。
宋君卿
女,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经济问题探索》、《外国经济与管理》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规制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本书研究范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
1.4.1 本书的研究方法
1.4.2 本书的基本结构
1.5 创新及需要改进之处
第2章 银行规制理论综述
2.1 规制理论述评
2.1.1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2.1.2 规制俘获理论
2.1.3 激励性规制理论
2.2 银行规制理论的发展
2.2.1 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2.2.2 银行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3 国内银行规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3.1 国内对规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对银行规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第3章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3.1 银行规制体制分析
3.1.1 银行规制体制的s0M分析框架的构建
3.1.2 基于SOM分析框架的银行规制体制分杪
3.2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3.2.1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博弈分析法
3.2.2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法
3.2.3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动态均衡分析法
3.2.4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理想边界区间模型
第4章 发达国家银行规制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4.1 发达国家银行规制体制的比较
4.1.1 银行规制主体的比较
4.1.2 银行规制标的的比较
4.1.3 银行规制机制的比较
4.2 发达国家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趋势与经验
4.2.1 发达国家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趋势
4.2.2 对中国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第5章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变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变迁
5.1.1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变迁路径
5.1.2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变迁特征分析
5.2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银行规制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2.2 银行规制标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2.3 银行规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6章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与对策
6.1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
6.1.1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目标
6.1.2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的原则
6.1.3 银行规制体制改革路径的探索与构想
6.2 中国银行业规制体制改革的对策
6.2.1 银行规制主体的改革对策
6.2.2 银行规制标的的改革对策
③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的内涵及其效应。银行业的规制性进入壁垒主要是由政府对银行业实施严格的进入规制造成的进入壁垒,通常表现为对市场准人资本要求较高、对市场准入批准较严、并且往往在法律上或具体的行政审批上增加限制性条件等。规制性进入壁垒是银行业所特有的壁垒之一。由于金融业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世界各国对银行业的限制普遍较多,与其他产业相比银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规制性进入壁垒,并且这些规制性进入壁垒通常是以法律和行政政策体现出来的。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的高低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与一国政府所采用的经济体制和金融发展模式有关。在发达国家规制性进入壁垒主要表现为对银行注册资本的限制、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等。而在发展中国家规制性进入壁垒则主要表现在对银行机构的所有制限制上,体现为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以及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等。 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具有正负双重效应:一方面,适度的进入规制是一种重要的防范银行风险的制度设计。通过对市场准人的规制,银行规制机构既可以从竞争者数量上控制银行的市场竞争程度,以免银行业的过度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又可以把住银行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保证新银衍未来的稳健经营,有效降低银行发生重大问题乃至危机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实践中进入规制的不当或过度往往会产生“规制下的垄断”,带来效率上的损失。这是因为进入壁垒的存在往往与垄断密切相关:其一,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市场供给由在位银行控制,在位银行就会存在垄断行为,变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并按其收益最大化定价,这会引起其金融产品价格偏离自由均衡价格,产生超额垄断利润,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其二,由于在位银行变成垄断者,没有了在竞争市场中生存的压力,就会缺少为降低成本或产品价格而积极进行技改或创新的激励,使其经营绩效低下,导致其内部“生产的非效率”(也称X-非效率)。一般情况下,规制性进入壁垒越高,新银行机构进入越困难,银行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 (2)我国银行业高规制性进入壁垒产生的原因。 就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银行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并不高,而规制性进入壁垒却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主要表现为国家法规及行政审批所构成的政策壁垒。出于控制金融资源的特殊目的,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对银行业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规制,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牢牢地掌握茌国家手中,银行业的规制性进入壁垒相当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