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

魏丹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魏丹  

页数:

246  

字数:

220000  

内容概要

  《我国粮食生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和资源要素配置状况为背景,以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为指导,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配置状况之后,深刻地指出了生产资源要素逃离粮食生产的问题及后果。然后以区域差异视角下生产资源要素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为分析框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源要素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的重点和重心、省级宏观层面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农户微观层面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进行了剖析,并在充分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区域间及产业间粮食生产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模式。最后以我国典型粮食主产省份河南省小麦生产为例,测算出了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的优化配置值,这对于河南及全国的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其中将粮食生产所必需的耕地、水、劳动力、资本、技术五大资源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析其在区域差异化条件下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及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和整体影响;在分析了省级宏观层面和农户微观层面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粮食生产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协调机制;针对粮食主产省份河南省的小麦资源配置状况计算得出的资源要素投入优化值,体现了本项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这将对粮食安全和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希望一切有志于此方面研究与实践的人们能够参阅此书。

作者简介

  魏丹,1984年生。管理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领域为粮食安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曾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在权威期刊中发表数篇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
1.3.2 关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资源要素与粮食安全稳定之间的关系
1.3.4 关于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的研究
1.3.5 关于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研究
1.3.6 研究进展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安全概念界定与衡量标准
2.1.2 农业生产资源及粮食生产资源要素概念界定
2.1.3 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概念界定
2.1.4 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含义
2.2 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
2.2.2 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2.2.3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2.2.4 新制度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状况
3.1 生产资源要素在粮食部门的配置
3.1.1 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现状
3.1.2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现状
3.1.3 农业劳动力与粮食生产现状
3.1.4 农业技术与粮食生产现状
3.1.5 农业资本投入与粮食生产现状
3.2 特殊时期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状况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状况
3.2.2 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状况
3.2.3 金融危机对粮食安全及资源要素配置的影响
3.2.4 经济复苏对粮食生产资源要素配置影响机理分析
3.3 生产资源要素逃离粮食生产问题分析
3.3.1 从博弈论角度
3.3.2 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用于粮食与其他行业的利益对比
3.3.3 农民的风险规避性决定了其粮食生产资源要素
第4章 区域差异视角下生产资源要素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
第5章 粮食生产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研究
第6章 区域间及产业间的粮食生产资源要素协调机制研究
第7章 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模式的构建
第8章 粮食安全目标下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案例以河南省小麦生产为例
第9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1
附录2 粮农粮食生产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亏己

章节摘录

  7.2.1.2我国农业投入状况  在农业投入方面,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实现,必须依靠多层次、多部门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来实施,结果很容易导致财政支农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我国财政支农系统以地方政府支农为主,而由于地方政府偏爱“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加上投资农业风险大、投资回收时期长等原因,致使其轻视农业,偏好工商业,往往截留或挪用中央财政下达的支农资金。另外,我国的财政支农系统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平衡性。农业大省中,仅有江苏省财政支农强度较高,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79倍。粮食主产省中也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财政支农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余粮食主产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范建刚,2009)。总之,我国农业投入整体水平低,且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  7.2.1.3我国粮食科技状况  瞿商等(2003)认为虽然我国粮食科技不断取得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10-15年。我国粮食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国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成果不足;缺乏创新型粮食科技创新人才;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成果普及率和人户率低。粮食科技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0/0-85%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对接。下面通过一组微观调查数据来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的翁垴村和银山头村的调查发现,近3年来,有26.3010的农户从未更换过粮食品种,8.6%、16.4%、45.4%的农户分别更换过一次、二次、三次粮食品种。分别有38.2%、44.1010、17.8%的农户从来不关注、比较关注、经常关注粮食种植技术。可见,农户选用粮食品种以及粮食种植技术有待改善。另外,分别有29.60%、3.3%的农户认为不太容易和根本无法获得有关粮食种植科技方面的信息;分别有27.6%、1.3%的农户认为与5年前相比,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没什么变化和降低了;分别有44.1%、13.8%的农户觉得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生产方面帮助不大和无任何帮助;分别有24.3%、18.4%的农户认为技术部门的作用一般以及可有可无;分别有23.%、57.2%的农户认为当前农技部门人员力量需要加强以及实际指导不够。可见,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非常薄弱,亟须加强。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