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地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废弃

杨志文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杨志文  

页数:

210  

字数:

180000  

内容概要

  《农地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废弃:基于人口增长与大规模毁灭的演化观点》基于这样一个思想探讨了西周早期到春秋末这一时期中国定居农业社会中土地利用制度所折射出来的耕地价值变化过程,结果发现,随着人口的长期增长,耕地在人们心目中的确有一个从无价值到有价值的变化。用正统经济学的术语讲,就是由地租等于零,到地租大于零的转变。地租等于零时,意味着所有人对耕地的边际评价都为零,人们就不会买卖土地。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政治运动使得农业耕地集体化后被禁止买卖外,大部分时期都是可以自由买卖的。人类买卖土地的动因,主要是因为交易双方对土地的边际评价不同产生的。边际评价相同,则不会有交易发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思维路径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农地财产权形成的理论
第一节 产权的定义
第二节 公地悲剧与私有产权的起源
第三节 国家和产权的关系
第四节 模型假定与真实经济环境
第五节 农地私有产权起源模型
第六节 非正式制度与产权的关系
第三章 国家能不能垄断所有不稀缺的可耕地
第一节 什么是财富
第二节 耕地从一开始就是财富吗
第三节 政府能把不稀缺的土地卖出去吗
第四章 西周早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出租制度吗
第一节 西周早期的土地是不是财产
第二节 井田制中公田劳役的经济性质
第三节 西周封建社会的“分封”本质上是在分土地吗
第四节 耕地财产的形成与井田制的解体
第五节 春秋中后期各国变法的本质
第五章 中世纪早期的耕地是不是财产
第一节 黑死病的降临与罗马社会的崩溃
第二节 人口巨变与土地价值——地租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零地租下的庄园制经济如何使用耕地
第四节 份地制度解体时透露出的耕地归属信息
第五节 财政制度的变革与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第六节 农奴可以圈地吗
第六章 东汉末年土地私有产权的废弃
第一节 东汉末年开始的人口大毁灭
第二节 三国、西晋时期的人口密度情况
第三节 三国、西晋的土地制度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
第五节 北魏均田制的产权性质
第六节 唐中叶以前的田制
第七章 唐中叶以后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重建
第一节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从无到有
第二节 人地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财政制度改革的压力
第三节 两税法改革和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两税法的失败是贵金属缺乏的结果
第八章 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误用
第一节 西周土地王有制或国有制的实施成本
第二节 国有土地存在的条件
第三节 政府能不能分清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
第四节 土地稀缺时国有制能否单独存在
第九章 结论
后记

章节摘录

  国外也有学者从暴力角度来研究土地私有产权的起源问题。例如,乌姆贝克(1978)研究了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中土地产权的起源问题。他的结论是,是武力决定了产权的初始分配。利伯凯普对内华达州金银矿区从1850年的不成文法到19世纪末完善的《矿产法》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权力结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新开发者的侵入往往会引发对土地的武力争夺。这增加了人们对于排他性权力的需求。面对暴力的滥用,所有采矿者都有生产效率的损失。那些大土地所有者尤其有动力推动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以保护自己的矿产(1978)。  但就农用土地产权来说,目前对我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的工作。他充分利用了哈丁的公地悲剧模型,构造了一个“排他性公有产权”概念作为中世纪早期庄园制经济土地产权制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随着中世纪中后期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比例上升,资源耗竭过程加速。为避免公地悲剧出现,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就产生了(诺思,1973,1981)。但诺思对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具体实施细则,显得有些混乱。例如,在研究庄园制经济时,诺思认为,封建产权实际上是有条件地转让土地使用权以换取军事服务(1981)。这里的土地显然是一种财产。而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却又认为,封建主义是一种契约性的财产关系,即农奴用劳役来交换保护和公正(诺思,1973)。其中,耕地要素却又被排除在外。至于“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的对象是谁,内部人需不需要限制使用土地,诺思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诺思没有回答在土地公有财产的条件下庄园土地为什么还要分份地和领地,农奴使用份地为什么还要缴纳劳役地租。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地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废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