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格的发现

武斌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武斌  

前言

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我的学术研究的内容之一。这种关注,最初起源对西方哲学的兴趣和研读。我最初进入学术领域是从西方哲学开始的,那时候最感兴趣的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这种传统以及在现代哲学的延伸,尽管学派林立,观点纷陈,但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就确定了这种传统和精神。所以,在希腊哲学中,“人”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经过了漫长的“黑暗时代”对人的压抑和对人性的扼杀之后,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从古希腊哲学中复活的人本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发挥,“人”和“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极大地焕发出来。从此,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关心“人”、认识“人”、理解“人”,就成为一个恒久不变、常说常新的话题。那么,“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解读。人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但是,无论是从一般的本质性的概念来研究,还是从个别的现象性的描述来研究,最后都要归结为对人的“个体”的认识。只有对人的个体的认识深刻了、全面了、深入了,才能真实地揭示人的社会属性和一般群体特征。这样,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对人的研究,就从一般的人性的研究和论证逐步深入到个体的特性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也就从“人性”问题深入到“人格”问题。大而言之,可以说现代学术对“人格”的研究和关注,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这个大传统的延伸、发展和深入。“人格”问题古已有之,但是,只是进入现代以后,才成为比较突出的和普遍关注的话题。这种情况和现代社会的变迁有关,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有关。在前现代化时代,也即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是依赖在土地之上,所谓“看天吃饭”,千百年来,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祖祖辈辈过着同样的日子。人们的身份、角色、人际关系等都是事先预设好了的,所以“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等问题并不突出,只要按.照前辈的生活轨迹“照样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就可以扮演好社会赋予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作为个人的“职责”了。农业社会的文化鼓励这样的行为模式:服从老人,尊重传统,尽职尽责。但是,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开始的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20世纪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内容,因而也改变了人的生存处境。在现代大工业和新技术的条件下,人越来越是以“个体”的姿态出现,人的个性、人格问题就变的突出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格“问题”,包括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变异人格等等新问题。因此,从20世纪开始,对人格的研究就变成了一门显学,变成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在现代西方学术领域,伦理学、哲学、神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有对人格问题的论述和研究,比如说存在主义哲学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宗教哲学等,可以说就是从对人格的关注作为学术起点的。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和讨论,为认识人格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学术背景和解释方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介入对人格的研究,形成了人格心理学这样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人格研究进入到实证的、实验的阶段,也就是把对人格的研究从感性的描述、概念的分析和一般的论述深入到“科学”的阶段。这样,对人格的研究就更深入了、更具体了,也更有现实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它本意是指“面具”。以“面具”指义“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即表现于外给人以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表露出的特点,即个人内在的真实自我。“人格”是一个“真实”的人,是独特而持久的个人内、外特征,它影响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现代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复杂又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是一个最具整合性的心理学主题。现代人格心理学是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开始的。精神分析学派从精神病人即非正常人的研究人手,以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为其中心理念,强调行为的内在源泉和动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潜意识、性和异常人格的研究上。这种理论试图通过对病人异常言语行为的观察分析,推论出正常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找到治疗人格障碍的途径。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下,心理学家们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人身上,并使人格心理学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在以后的行为主义那里,人格研究进入了实验阶段。行为主义认为人与动物一样,都是一种机械的有机体。人格等同于“行为”,研究了动物的行为,就等于研究了人类的人格。人独特的人格模式是由环境作用对“行为”的强化而被固定下来的,所以行为主义关心的是“行为”如何随着环境改变而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末,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把眼光转向了健康的正常人,企图通过对健康人的研究,找出人格形成的原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强调人的积极品质,注重个体的有意识经验和成长潜能,认为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制裁和约束,而是通过自我实现的愿望驱使人向着积极的、预定的方向前进,去追求完美。正是这种愿望激发了人的各种力量,使之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塑造了人的品质。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三个学派的人格理论,是现代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格理论。除了这三大派别之外,还有特质论、生物学理论和认知理论等学派或理论。特质论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步调一致的反应”。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社会认知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这些学派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包括人格的概念、类型和结构,影响人格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人格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健全人格的特征及其实现的途径,健全人格培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和工具,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从总体上描述和解释人格、为增进对人格的认识和了解作出了贡献。在这些人格心理学派之后,对人格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又有一些新的进展。可以说西方人格心理学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不仅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依然活跃,而且产生了新的研究范式,如生物学范式、进化论范式、社会一认知范式等。在人格结构的研究方面,一些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中得出了大体相似的结论,即人格由五个基本维度构成,心理学家们称这五个基本人格维度为“大五因素模型”。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这些特质的称呼不同,但如下一种表述最为著名:“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性”。将这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就是“O-CEAN”(海洋),恰好可用来代表“人格的海洋”。这个“大五”模型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认为是人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当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已不是热衷于探讨抽象的人格,而是在更为具体的情境中探讨具体的问题。它们把人格置于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中研究,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人,人格心理研究必须把对人性的科学认识作为必要条件。只有对人性有更完善、更综合、更科学的认识,才会使人格研究更完善、更综合、更科学。而在完善对人性的了解的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到人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维度,也必然走向“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人也必然受到这种文化变迁的影响。人格研究必然受到这种文化发展趋势的牵制。所以现代心理学家们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格心理置于融合后的文化背景下来研究,以获得对人格心理的更为动态、具体的理解。同时,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学科也再次介入对人格的研究,出现了“人格一社会心理学”这样的交叉学科。研究人格问题,不仅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课题,还有很实际的重要的现实价值,这就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也是会帮助我们更健康地生活。从西方学术的背景来看,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这是西方哲学一脉相承的人文主义传统在现代学术领域的一个体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格的研究和认识,对于我们在现代条件下,提倡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人格,都是有启发价值的。(2011年4月28日)

内容概要

人格问题是现代西方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在当代西方人格理论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些人格哲学和人格心理学派别,分析了它们对人格的本质、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动力和人格的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它们对人格与本能、人格与文化、人格与行为、人格与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观点,考察了现代西方人格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学术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以及它们在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并对现代人格问题的研究提出基本的设想。

作者简介

  武斌,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中国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兼及传记言语学和散文随笔创作,出版的学术著作有40余部,其中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三卷)、 《现代中国人一一从过去走向未来》《中国文化史概说》 《中医与中国文化》
《二十世纪中国时尚史》等,另有随笔集《望湖书屋纪事》 《漫步在哲学家小路》等。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现代西方学术视野的人格研究
序 章
 一 人格的意义
 二 背景:历史上的人格问题
 三 背景:现时代的人格危机
 一 人格与意志
 二 痛苦的世界与痛苦型人格
 三 从痛苦到超越
 四 超越的理想与超人型人格
第二章 孤独灵魂的自我拯救
 一 人格与孤独个体
 二 孤独个体的存在状态
 三 存在的三个阶段
 四 人格与选择
第三章 人格与价值
一 生命与精神
二 人格的价值图像
 三 人格的神与完整的人
第四章 对存在的探索
 一 被抛入的设计
 二 人生存在的基本情态
 三 存在先于本质
 四 自由、选择与责任
第五章 人格与上帝
 一 作为世界本原的人格
 二 我们的人格与上帝的人格
 三 人格革命和道德再生
第六章 人格与行为
 一 人格是一切行为的总和
 二 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
 三 人格发展与文化工程
 四 社会学习与自我调整
第七章 人格与本能
 一 人格的结构图式
 二 人格的动力基础
 三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四 心理性欲与人格发展阶段
第八章 人格与文化
 一 对弗洛伊德的反叛
 二 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
 三 原始意象与人格类型
 ……
第九章 人格特质与健康人格
第十章 人格与人的自我实现
结束语 现代社会与现代人格

章节摘录

版权页:对现代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首先要追溯到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叔本华的学说是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哲学的直接开端,而且是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是黑格尔的同时代人。但是,与黑格尔致力于建构理性主义的理论体系并由此说明整个世界的努力相反,叔本华则是力图揭示人的内在的本质并由此勾画出一幅人生的图画。黑格尔注重的是世界,叔本华注重的是人生,他们走的是两条不同的哲学路线。然而当时是理性主义的时代,所以当叔本华在柏林大学要与黑格尔一争高低的时候,理所当然地遭到惨败。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哲学家。他默默无闻,长年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晚年才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后才确立了他作为一个大哲学家的地位。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哲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理喻到叔本华学说的意义,因为他表达的正是20世纪人们普遍关心的主题。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经指出:“每一位渴望找到自己独立人格的人,都应该走到叔本华面前,并从他那里获得推动自己思想发展的最大的解放力量。”叔本华把人生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揭示人的本质,解释人的行为,阐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叔本华认为,影响人生幸福的主要包括三个问题,即什么是人;人有些什么;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样子。他认为,一般说来,人是什么比他有些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叔本华认为,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人格问题。他指出:“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人格。”①“从人格一词的广泛意义来说,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着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等。”②他认为,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影响人的幸福与快乐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媒介性的,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破灭,但人格因紊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人格具有绝对的价值。叔本华认为人格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一切其他的影响都依赖于机遇,唯有人格持久不变。那么,人格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或者换句话说,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的人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叔本华认为,这就是意志。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格的根本和动力。他说:“在我们生命力量所唯一能成就的事物,只不过是尽力地发挥我们可能具有的个人品质,且只有靠我们的意志的作用来跟随这些追求,寻求一种完满性,承认可以使我们完满的事物,和避免那些使我们不能完满的事物。这样一来,我们便选择那些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③叔本华说,如果把人或人格看做是意志,那就给了它一把揭开自己存在的钥匙,使它领会了自己的本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活动的意义,向它指明了这一切的内在结构。叔本华把意志规定为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④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认识和解释的“自在之物”,又是精神中唯一永恒不变的要素,是世界内在的涵蕴和本质的东西。它是一种奋斗不懈、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动力,以及一切欲望的根源。哪儿有意志,哪儿就有生命,有世界。只要我们充满了意志,就无须为我们的生存而担心。所以这意志就是“生命的意志”“生活的意志”,它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最终根源。生命则是反映意志的镜子。叔本华进一步认为,人的任何意志的每一真正的活动都立即而不可避免地是他身体的活动。因此身体的活动就是客体化了的意志活动。例如,牙齿、食道、肠的蠕动就是客体化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体化的性欲,等等。这一切都只是意志的现象,是意志的成为可见,是意志的客体化。“如同人的一般体形契合于人的一般意志一样,同样,个人的身体也契合个别形成的意志,各个人的性格。”因此,意志产生意欲,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每一个人只要闭目内证,就会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无休止地受着意志的支配与奴役。而这活动便是人的性格或人格的显现。叔本华说:“动机并不决定人的性格,而只决定这性格的显现,也就是决定行动,只决定生命过程的外在形相,而不决定其内在的意义和内蕴。这后二者来自人的性格,而性格是意志的直接表现。”“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的本质的基地。由于后加的认识,他才在经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什么,即是说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所以他是随着,按着意志的本性而认识自己的。”③叔本华借用康德的“悟知性格”和“验知性格”的概念,认为每个人的悟知性格是超时间的,是不可分的不可变更的意志活动,而意志活动是在时间、空间和根据律的一切形态中展开了的,分散了的现象便是验知性格;譬如在一个人的全部行为方式中和一生的过程中随经验而呈现的就是验知性格。人的一切行事也是他的悟知性格不断重复着的,在形式上有着变化的表现;我们从这些表现的总和所产生的归纳中就可得到他的验知性格。悟知性格是没有根据的意志,验知性格则是由悟知性格所规定,并在一个生活过程中构成悟知性格的摹本。叔本华指出:“大自然中每一物都有它的一些力和物性,这些又在一定的作用之下起一定的反应而构成每一物的特性。与此相同,人也有他的性格,而动机又以必然性而从这性格中导出行为。人的验知性格就是在这行为方式中显露出来的,但人的悟知性格,意志的自身,又是在验知性格中显露出来的,而人就是这意志自身的被决定了的现象。”这样一来,人的人格便具有不可塑性,人的行为既由意志所决定,便无不处在必然性的支配之下。自由只属于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它绝不直接转人现象。即使这现象已达到高度的明显性,就是说即使是在具有个性的有理性的动物,在具有人格的人,意志的自由也不转人现象。叔本华说:“这人格的人尽管是自由意志的一个现象,他却不是自由的,因为他正已是被意志的自由欲求所决定的现象了。并且当人格的人进入客体的形式,进入根据律时,他固然是把意志的单一性发展为行为的多样性了;但是由于欲求自身超时间的单一性,行为的多样性仍然以一种自然力所有的规律性自行表现出来。不过,既然在人格的人和他的全部行事中所显现出来的究竟是那自由的欲求,而这欲求对全部行事的关系又等于概念对定义的关系,那么,人格的人的每一个别行动也就算在自由意志的账上了。”

后记

我在本书的序章中说过,现代西方人格理论发展的直接社会背景,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不可避免的和深刻的普遍的人格危机。我们看到,那些人格理论家们,那些分属于不同派别和立场,持有不同观点和信念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都以极大的同情深深地关注、思索和忧虑着现代人的处境。他们作出种种分析和论断,提出种种设想和建议,都在试图寻找一条使现代人能够摆脱人格危机的实际可行的出路。但是,平心而论,各派人格理论家们设想的哪一条路也难说是实际可行的。因为从总体上来说,人格是个相当复杂的研究对象,人格研究包含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许多人格理论家所精心研究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例如叔本华和尼采着重于人格的意志本质,人格主义哲学则主要讨论人格对于社会的意义;行为主义着重于人格的外显方面,强调刺激强化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精神分析学派则着重于人格的精神结构,认为人类具有被社会所压抑的动物冲动;社会文化学派认为对个人的人格发生重大影响的是个人相互交往的经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则强调主观的、现象的经验和个人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如此等等。每一种理论都对人格作出各种不同的假设,揭示了人格领域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因而他们的理论都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这种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理论观点来考虑摆脱现代社会人格危机这样全局性的问题,自然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设想。然而,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正是由于他们所着重研究的只是人格的一个方面,才有可能在这一方面进行相当深入的细致人微的分析,才有可能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提出有见地有启发性的意见。因此,局限性和片面性又包含着深刻性,而深刻性则包含着在某一方面的独特贡献。因此,在我们试图了解现代人格这一复杂问题时,既不能完全依赖某一派别的人格学说,又不能忽略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代人格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又十分迫切的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问题。自从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及其成果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作为这一切变革的主体的人自身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在这巨烈变革的时代,每个个体是否能顺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确立自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建立新型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便是现代人的人格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此迫切,如此当务之急,以致引起各方面的相当的重视。除了我们在本书介绍的人格哲学和人格心理学之外,其他领域,如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未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都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探讨。至于在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中涉及现代人格问题的更是不计其数。那么,现代人格是什么呢?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提出12项现代人特征,是这方面比较权威性的研究。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则宣称,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出现,也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还有许许多多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但是,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是去详细描绘现代人格的种种特征(虽然这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于说明现代人格的实质意义。在这方面我觉得荣格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一个人不能单凭生活在现代就有资格被称为现代人,因为这样的话,每一位现在活着的人都可算是现代人了。其实,只有对现代最具有感知性的人才是现代人。”在我看来,具备了现代人格的人,应该是能深刻地感知现代生活,自觉地顺应现代生活,主动地创造现代生活的人。现代社会生活塑造了现代人格。但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是否具备了现代人格,则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在这方面,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你可以自觉地调整、顺应和发展新的模式,也可以恪守旧的习惯和传统。在这种选择中,就包含了个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人格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重组和更新的过程。所以,又是你自己使自己成为现代人。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个人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人格的自我选择问题,我将在另外一本专门的著作中作具体的分析和阐释。现代人格的选择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发展问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问题。现代社会文化造就现代人格,而现代人又创造了现代社会文化。在这方面,英格尔斯有一段颇富深意的论述:“个人心理态度、价值观朝现代化改变同时会伴随着行为方面朝现代化转变。这些行为的改变,能给导致国家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制度赋予真正的意义和生命,并持久地支持住国家朝现代化方面的转变。离开了执行那些能促使国家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人本身的现代化,这些制度便会成为有名无实的无灵魂的躯壳,或者被扭曲变形,弊病百出,背离这些制度原所预期达到的目的。”关于现代社会与现代人格问题,是一个包含着相当复杂方面的内容繁纷的大课题,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在这里,我只想再说一句话: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人,要充分发挥你的潜能,增进你的人格,努力去做一个现代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格的发现 PDF格式下载



校对粗糙,错字连篇,如221页第一段开头便错,"本主义心理学"应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本段结尾"第三思潮"成了"第主思潮"。内容上只是罗列外国心理学各家思想。


校对粗糙,错字连篇,如221页第一段开头便错,"本主义心理学"应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本段结尾"第三思潮"成了"第主思潮"。内容上只是罗列外国心理学各家思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