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美)依兰·斯塔文斯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美)依兰·斯塔文斯  

页数:

221  

译者:

史国强  

Tag标签:

无  

前言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加勒比海边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对文学怀着热烈梦想的法学院辍学生,巴兰基亚、卡塔赫纳和波哥大等地的大报记者,其左倾倾向与皮尼拉将军(1953—1957)的独裁统治发生龃龉的人,这部传记写的就是他的故事,写他如何创作出一部巨著,而且就是这一部小说,居然改写了20世纪后50年拉丁美洲的文化版图。 飘雨的午后,老家墨西哥城,我初次读到《百年孤独》,一口气读了24小时,读得天昏地暗,时至今日往事依旧历历在目。1982年4月,我才二十几岁。在此之前我讨厌读书(我喜欢户外活动),等我读到这部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后,态度才发生变化。确切地说,所谓“文学爆炸”中出现的作品使我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出现的拉美作家年龄与我父亲那代人相仿(多数出生在1909年至1942年之间),他们的作品至今还令各国读者百读不厌。但这些神话制造者的作品(“神话制造者”这个术语是英国文人V.S.普里奇特创造的)又怎能与《百年孤独》相提并论?一位朋友提到新巴洛克风格,《百年孤独》是这一风格名副其实的榜样,新巴洛克风格正是拉美文学的一大特点。《百年孤独》不是我读下去的,是我吞下去的。 …… 那时我才意识到,我所说的马尔克斯现象,就是对加西亚·马尔克斯无法停止的崇拜。这卷非官方的传记并不是写这一现象的变迁。在拉丁美洲,出版了数百种歌功颂德的传记,那里的文学批评还不是一种民主的行为,所以大唱颂歌依然是表达敬意的廉价方式之一,与上述传记不同,这部传记要剖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活和事业。说到底,如马修.阿诺德所说,批评家的使命是把艺术当成那复杂之力的显现来审视,而这复杂之力又总在限定我们。

内容概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著作的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自己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影响了遍布世界的几代读者。
  马尔克斯即将九十岁之际,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拉丁美洲与拉美文化系的斯塔文斯萌生了记录这位文学巨匠一生的念头。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研究,作者终于出版了这部传记的第一卷。
  本书完整地呈现了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之前的迷人生活。在这部倾全力打造的精品中,斯塔文斯展现了马尔克斯的早年生活、作品以及他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之父对世界文学史产生的影响。同时完整地还原了马尔克斯生活中各种政治、文化环境,讲述了诞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浪潮的现实背景。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作者简介

  伊兰·斯塔文斯(Ilan Stavans)是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拉丁美洲与拉美文化系的路易斯-瑟伯苓教授。他的作品有The
Hispanic Condition、On Borrowed Words、Spanglish、Dictionary Days、The
Disappearance和A Critic's Journey。此外,他还编校过三卷本的Isaac Bashevis Singer:
Collected Stories、The Poetry of Pablo Neruda以及最近出版的文选Becoming
Americans: Four Centuries of Immigrant
Writing。斯塔文斯获得过诸多奖项与荣誉,包括古根海姆研究基金、智利总统勋章与犹太图书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同时还被改变成舞台剧与电影、电视,如影片My
Mexican Shivah。此外,斯塔文斯还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主持一档名为“与伊兰·斯塔文斯对话”的脱口秀节目。

书籍目录

谢辞
序言
1 阿拉卡塔卡
2 文学青年
3 逗乐的人
4 新地平线
5 魔幻现实主义
6 银屏
7 无法入睡的马孔多
8 聚合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小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弟弟妹妹出生在不同的地方,父母走到哪里生到哪里。这些孩子是路易斯·恩里克(阿拉卡塔卡,1928年9月8日),玛格丽塔、又名玛格特(巴兰基亚,1929年11月9日),艾达·罗莎(巴兰基亚,1933年12月17日),利奇娅(阿拉卡塔卡,1934年8月8日),戈斯塔沃(阿拉卡塔卡,1935年9月27日),利塔·德尔·卡尔曼(巴兰基亚,1938年7月10日),海梅(苏克雷,1940年s月22日),赫南多(苏克雷,1943年3月26日),阿尔弗雷多·理查多(卡塔赫纳,1946年2月25日),和艾里奇奥·加夫列尔(苏克雷,1947年11月14日)。这些家庭成员抱成团,不希望出名,不过很多年来他们不反对接受研究人员的采访。西尔维娅·格拉夫斯连年采访他们,写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家庭成员》一书,全书分为10章,各章自成一体,以兄弟姐妹的访谈为依据,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中有一名工程师、一名记者、一名商人、一名领事、一名消防员和一名修女,后者的职业选择颇有讽刺的味道,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意识形态上对教会持反对态度。 在家里的海梅是工程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请他管理设在卡塔赫纳的新闻事业基金会。最小的孩子艾里奇奥1947年出生在苏克雷,他的故事颇为感人。他的全名是艾里奇奥·加夫列尔,是在他名人哥哥的身影下长大的。一次他说:“我的名字有几个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不知听了多少遍,我出生后,父亲把我托在空中说:‘他和我一模一样;这才是加西亚,要用我的名字才好。’此时孩子里还没人用他的名字:加夫列尔·艾里奇奥。等我要接受洗礼的时候,母亲提出,已经有了加比托,怎么还能来个加夫列尔?父亲不喜欢复杂,听后回答说:‘那好,我们叫他艾里奇奥·加夫列尔。’结果这就成了我的名字。我相信这是真事,因为这是父亲的作风,他不喜欢把事弄得很复杂。”他又说:“加比托有他自己的名字,这是显然的,问题是,等我出生之后,他已经离家外出,所以母亲才说:‘我叫他加夫列尔,他走了,但我们家里还得有个加夫列尔。’”

后记

人的一生充满意想不到的变数,正是这种跌宕起伏塑造了他的命运。假设纯粹出于偶然,加西亚·马尔克斯没有写完《百年孤独》,那又怎样?或者,时运不济,当初那四部原稿都丢了,那又怎样?再说得近一点,加西亚·马尔克斯生活中出现一次意外,他就没法在一个清晨返回“魔巢”,没法完成令他废寝忘食的文学探索。那又如何是好? 这个想法令人感到可怕。对我来说,希腊少了一座岛屿的世界要比少了这部大作的世界更容易理解。 西里尔·康纳利在其1938年的《承诺的敌人》里指出,一个作家的目的是创造出一部巨著,一切都要指向这个方向。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与读者见面时他才40岁。他的年龄很重要:大概在这个年龄上,作家经过反复写作已经提炼出自己的风格,他或是显示出其才华的深度,将他的印记深深地打在一部价值超过他的作品上,或是没有办到。这位来自“死人光顾的地方、上帝嫌弃的加勒比小镇”的中产阶级的哥伦比亚记者达到了上述目的。他在布恩迪亚世家传奇之前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彩排。从孩提时代开始,自从外祖母向他的脑袋里灌输离奇的迷人的故事以后,马孔多就在他的脑海里酝酿。自从他当记者之后,他创作的小说里就已经现出了马孔多的点点滴滴。 今天读者能在《周六之后的一天》或者《大妈的葬礼》等短篇里或者《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纯真的伊兰迪拉》等中篇里发现,他早就提到了马孔多、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香蕉工人的遇难及其他细节。 要是有人喜欢在文学上追根问底,寻找马孔多历史的初稿,他一定不会空手回来。 比如,《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独自》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神话般小镇上的一次大水。这场风暴在《百年孤独》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个作品是以存在主义的风格创作的。虽然故事里没有讲述布恩迪亚家族史里将要发生的事件,但它是一根引线:加西亚·马尔克斯借此开始勾画他想象中那个聚居地的地理特点。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引起普遍的好评,这足以证明他取得的成就。他此后的反应才令人感到震惊。他1967年达到顶峰之后,何去何从?这不是学术问题。如后来所证明的,他还没有走完一半的路程,等于但丁在《地狱篇》的第一章里所描述的“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vita”(在我们生命之旅的半道上),那仅仅是《神曲》开始后的三分之一。一个作家在接下来的有生之年里要怎么办?他怎样才能使其有生之年最大化,又不重复自己? 连年来我都在想——借用哈姆雷特临终最著名的一句话,“接下来是沉寂”——加西亚·马尔克斯、为拉美文化争光的解放者在巅峰消失之后如何是好?当时我还相信,对他来说,接下来的也是沉寂。在如此大胆的、出神人化的创造行为之后,一个热烈的读者对作家还应有所期待吗? 我当然没说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出版人周刊》 “旁征博引的传记研究……” 朱利亚·阿尔瓦雷斯 《加西亚的姑娘们为何丢了口音》的作者 “一次引人入胜的、资料翔实的研究,从一位文学巨擘的出生到他的巨著问世……斯塔文斯让我们豁然开朗,他写的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半球上的文化与历史……其实,斯塔文斯自己就是个魔幻作家。” 古米·圣地亚哥·巴卡—— 《一杯水》的作者 “斯塔文斯的风格清新而又平白,叙述一件件事实不厌其烦,令人感到惊喜,但又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探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活与时代,斯塔文斯有着高超的技巧。”维尔纳·索罗尔斯—— 《超越种族》的作者 “依兰·斯塔文斯为第一个40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世界描绘出一幅人文画卷。” 米迪斯·奥尔蒂斯·科费尔—— 《拉丁德里》的作者 “读完依兰·斯塔文斯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上)》,我不禁想起了契可夫说过的话,如果你要描写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甲壳虫,那这个故事就是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 杰罗姆·奄尔林—— 《艾米莉·迪金生的秘密生活》的作者“依兰·斯塔文斯以令人惊愕的文字再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前半生,此人总想成为魔术师,最后在一座加勒比的小镇上亲手创造出一个魔幻的王国。斯塔文斯用他那魔术师般的手为青年加西亚·马尔克斯送上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


编辑推荐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早年生活(1927-1970)》结构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注重理论阐述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艺术创意与表现技法的结合,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PDF格式下载



作者:棉花糖 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虽为老生常谈,却是传记文学历久弥新的命题。传记作家或如敬业的侦探,或如传说里的恶灵。他们潜入传主的灵魂,誓与其“同行、同吃、一同做梦”。他们从众所周知的事实中探寻未知,事无巨细一一考证,吹毛求疵不敢有丝毫懈怠,战战兢兢唯恐大意失荆州。墨西哥裔美国学者依兰·斯塔文斯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写作《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早年生活》时,他不取寻常的捷径,不欲在小说文本与作家生活之间寻找某种契合,而是追随马尔克斯的脚步亦步亦趋,见证作家的成长历程,并于有意无意间记录下时代的流变。 斯塔文斯对马尔克斯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想必仍能记得年少时与《百年孤独》的首度较量,“一口气读了24小时,读得天昏地暗”。他坦承,不是读下去的,而是“吞下去”的。从震撼到狂喜,由惊艳而痴迷,他疑惑于一部小说何以能改写20世纪后50年拉丁美洲的文化版图。由此,他沉醉于马尔克斯的文字世界里,悠游其中,驻足浏览,细细品味生活给予作家的欢喜、愉悦、忧伤,甚至于愤怒。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百年孤独》的创作本身也近似于一种“传奇”。1964年,马尔克斯携妻驱车旅行,途中“文学女神不请自来”。于是,他奋笔疾书、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写下该书。我们读之,总是惊异于作家那惊人的想象力,却不曾意识到这魔幻绝非臆造,却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是浑然天成的,没有呛人的煤烟味,也无柴米油盐的烦琐,反倒充满一千零一夜式的奇诡因子。在“被上帝遗弃”的加勒比小镇阿拉卡塔卡,一边是“灰头土脸”、摇摇欲坠、盖着薄铁片的平房,脆弱得仿佛“被龙卷风一吹就垮”;另一边却是“镶着烟色玻璃的摩天大楼”矗立于“七色的海洋”之滨,炫目耀眼风光无限。各色人种“浮士德般”地存于其间:蜂蜜色的穆拉托女人生有绿色的眼睛,头顶着金黄色的帕子;混血的印度-中国人四下兜售护身符;皮肤发绿的亚洲人混迹于象牙货摊……凡此种种,贫富的悬殊、种族的杂糅,既为他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为其身处的世界平添上一抹奇幻的色彩。他说,“加勒比教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现实,教我把超自然的东西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看他早年生活的场景,无论是午后两点炎热的海棠长廊、小镇大街两旁密植的杏树、满载香蕉准点开出的神秘黄色列车,还是外祖父亲身经历的血腥杀伐的千日战争,或者是姑姥姥、外祖母口中离奇迷人的枕边故事,皆由残酷与迷离交织而成,共同缔造出幼年马尔克斯眼中那“一半是现实、一半是虚幻”的世界。 正如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之于福克纳,阿拉卡塔卡作为马尔克斯童年生活的核心,也是其写作的原乡。他的写作始于此,仍将终结于此。无论他去到何方,故乡始终是其唯一的念记。在“遥远、阴郁”的波哥大,他看到了整个哥伦比亚的痼疾,生活是没完没了的空虚,学校如“冷冰冰的监狱”。在自由、开放的巴黎,他反观到拉丁美洲政治上的狭隘与固步自封。他徜徉于文学世界里不能自已,并从中得到启迪、找到方向。比如,他读《变形记》,看到格利高尔·萨姆沙清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在惊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之余,恍然大悟“我外婆就是这么讲故事的”。卡夫卡的笔下写尽世间无穷荒诞,外祖母的故事从来没有平淡乏味,两者原本风马牛不相及,此刻却有了某种微妙的关联。(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对马尔克斯来说,书写是想象,也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作为新闻记者,他目击罢工、暗杀、骚乱,触及到社会黑暗的渊薮。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是脱离社会的孤芳自赏,写作不是为了虚构一个词藻甜腻、结尾完美的幻梦,而是“通过新闻的方式用语言来见证并描述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从熟知的现实之中撷取吉光片羽,“从这个世界里汲取营养,然后小说里的营养又被这个世界所吸收。”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来之于其父母的恋爱往事,《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来之于真实发生的凶杀案,《百年孤独》里“尼罗蛇般的美人”则是他那有着阿拉伯血统的美丽妻子梅赛德斯的化身。 我们看《百年孤独》总是为层出不穷的意象所迷惑,而刻意忽略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于喧嚣年代的《百年孤独》,何以与时代激进的大潮相去甚远,既没有丝毫激越的气质,亦不闻自由平等的声音,反而笼罩于一派沉重、阴郁、奇诡的氛围之中?这大约与拉丁美洲的现实不无关系。彼时的哥伦比亚沉闷如一潭死水,闭目塞听,隔绝于世界之外,蒙昧、混乱、独断、专制。生活的混沌和希望的渺茫,蒙蔽住世人的眼目。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总时时笼罩于瘟疫的阴影之中,《百年孤独》里有诡异的蝴蝶雨和流行性失眠症,《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四下蔓延的恶疾霍乱。 1968年,在《百年孤独》英文版出版之初,美国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就小说表现出某种“轻慢”。无疑,在高傲的文学教授眼中,拉丁美洲文学始终是“原始与落后”的代名词。作为来自次大陆的作家,马尔克斯是孤独的,也有不被承认的焦灼与无奈。作为拉美移民后裔,斯塔文斯想必也能体会到马尔克斯想要说出自我声音的急迫心情———“他要创作出新鲜的、不同的作品,要让哥伦比亚文学以另一张面孔走出地域藩篱,进入国际文学社会。”马尔克斯认为,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边缘民族“俄狄浦斯般的宿命”。在这追寻自我的漫漫长路之上,“孤独”是唯一的旅伴。于是,他借由魔幻来抒写这孤独,付诸于文字,也就有了《百年孤独》里种种极尽想象之能事的意象。比如,长有猪尾巴的男孩、奥雷良诺上校的小金鱼、老宅院里向母亲传递凶信的鲜血、香蕉园里暗含妖术能夺人性命的极度寂静。从此,这经由现实而生的魔幻书写,在缭乱的南美次大陆上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最终构建出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宇宙”。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早年生活》里,斯塔文斯以细腻的文字、丰富的细节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从寂寂无名走向文学巅峰的马尔克斯。在时代的流变之中,他有惶惑,有激愤,也有高涨的创作激情。在其后的岁月里,作家渐渐沉醉于自我的孤独,暗自品味巨大成功之后的内心失落,早年的一切终不免为“荣誉的强光”所掩盖。当然,斯塔文斯记录马尔克斯的早年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解开其小说创作的诸多谜团,更是为了挽留一段业已失落的岁月。只因时间总是残酷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时值人生的暮年,马尔克斯却因罹患老年痴呆症,从此将无法正常地生活,更遑论写作。此时,回顾其早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虽不免有些许残酷,但这书写与阅读行为本身,亦不失为对作家最好也是最彻底的纪念了。


~喜欢。就是这只有早年生活、、、、还得买晚年生活。。。


书挺好的,值得一看,


进而了解他这个人


很多人看这,我以前看这,但书的感觉不一样。


其实想买百年孤独,下单时没注意买错了,买成了作者的自传


还没读,不能说心得,应该不错


朋友托买 的


还没来得及度读


了解了不少


无语了,我买百年孤独,居然成了百年孤独作者传记了,没有的书居然 成电子版了,太无语了。


这本书做得特别精致,品相极好!书中详细生动的讲述了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的全过程,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马尔克斯创造出《百年孤独》。旁征博引,不仅涉及马尔克斯本人,还涉及到很多拉美文学的背景,读完后令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