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英雄的石像
2013-1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叶圣陶 著
166
大石块被雕刻成古代英雄的像,在人们的膜拜下变得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瞧不起做台基的小石块。半夜里小石块的叛乱,让大石像重重地落在地上,碎成千块万块。这时候石像才明白,他和小石块们并没有什么两样。而这些小石块们也找到了真正生存的意义:不再做人们纪念空虚的基奠,而是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叶圣陶的童话作品可以说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而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点评书系:古代英雄的石像(彩色插图本)》中,他用生动的故事告诉小朋友们的道理,正如《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校长说给哈利的那一番话一样:真正对你有意义的并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选择。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教育方面的论著,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英雄的石像贼皇帝的新衣一粒种子书的夜话含羞草蚕和蚂蚁慈儿熊夫人幼稚园绝了种的人牧羊儿聪明的野牛将来做什么月姑娘的亲事最有意义的生活“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小人国和大人国这话不错牛郎织女……
这一晚他出去上茅厕;天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因为习惯了,他没带一个灯笼。忽然听得有一种声音,像在茅厕后面,又像就在他的头顶上;仔细听时知道是人声,但是不像平常的人声,是《双包案》里的大花脸的那种藏在瓮中一般的哑声。王大没想到害怕,侧着耳朵听那个大花脸说些什么,原来是—— “这个地方的人听着!你们要我保佑你们,替你们驱除那可恶的螟虫,让你们好好儿活下去。我现在来了,我答应你们的要求,只要你们好好儿供奉我。” 王大这一欢喜比多收了两担谷不知增加多少倍。他连忙跑回去,唤出隔壁的方老头儿,气咻咻地说:“告诉你一件可喜的事儿,一件奇怪的事儿!” 方老头儿一点儿不明白,看看王大褐色里泛着红的脸,问道:“你喝醉了酒吗?” “不!”王大歇一歇气,高兴地说:“神来了!咱们巴望的圣明的神来了!” “在哪儿?”方老头儿也突然高兴起来,眉目颧颊都浮着笑意,“圣明的神来了就好了,阿弥陀佛!在财神庙里么?在土地堂里么?” “都不。就在茅厕那边。你跟我去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方老头儿连忙跟着王大去到茅厕旁边,静了一会儿,果然听得大花脸一样的声音说道: “……我现在来了,我答应你们的要求,只要你们好好儿供奉我。我选中了五里外那棵大银杏树底下的土地堂,你们必须在那里供奉我。”方老头儿满腔的感激和虔诚,只想要跪下来磕头。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不曾真个跪下来,却哈哈大笑起来,拍着王大的肩说:“圣明的神来了,自然要好好儿供奉。小毛包的戏班子正在邻近的地方,就从后天起,咱们邀他来演三台戏,先敬敬神吧。” “你这想头好。”王大回拍一下方老头儿的背脊,表示赞成。 第二天,王大同方老头儿把神已经自己到来的信息在茶馆里宣布。一个是老实人,另一个又是上了年纪的,两个都亲耳朵听到了神说的话,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 “现在好了!”大家欢呼起来,“神有灵,如咱们的愿,来保佑咱们了。现在好了!”于是嘻嘻哈哈凑起演戏的钱来。钱袋本都是瘪瘪的,一倒就空了;但是大家觉着空了并不要紧。又把家里留着的很少的米磨成粉,蒸糕做饼,预备带到戏场上去吃。一些瘠瘦的猪儿鸡鸭却出乎意料,忽然给白刀子割破咽喉,鲜红的血流到盆儿钵儿里,生命就此完毕——它们是敬神的献品。这个地方的人以为从今以后,生活完全是幸福了;这一回虔敬地供奉着神,报答神的恩惠,趁便庆祝庆祝,表示自己心里的高兴,就是花费一点儿也是应该的。 又到了第二天,天还不曾亮,各家的男女老少早已从床上爬起来,打扮的打扮,干事的干事,个个怀着一颗欢跃的心,个个眼前耀着将要来到的幸福的光彩——田里是异乎寻常地丰收,家家都快活,安适健康。 ……
叶圣陶不仅为我国童话开创了一条继承优良传统的真正现实主义的路,而且也为以后继起的张天翼、陈伯吹、贺宜、严文井、金近等童话作家的创作起了“开来”的作用。 ——蒋风 《古代英雄的石像》《蚕和蚂蚁》是这一集童话中读者最多的篇章,也说明了它们是于少年儿童最相宜的、思想和艺术结合得较完美的篇章。 ——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