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

张岂之 编 张岂之 学习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张岂之 学习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

张岂之 编  

内容概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由张岂之教授主编。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理论思维的理念,它们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元素”,有哪些核心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将其归纳为: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用十二个章节对这些核心理念的产生、演变以及现实意义一一进行了阐述。

作者简介

张岂之,教授,1927年出生,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校长、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为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指导教师。张岂之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工作,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国学大师,其学术成就饮誉海内外。主编和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有:《宋明理学史》(与侯外庐、邱汉生合作)、《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华人文精神》、《中国近代伦理思想转折》、《春鸟集》、《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并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学术论文等,现从事的研究项目有:《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 天人之学——天人和谐的探索精神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诚实守信——进德修业的立身之本 厚德载物——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 以民为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华的体现 仁者爱人——超越自我的大爱精神 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 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 日新月异——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 天下大同——指向未来的理想之光 附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主要资料选译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名著(篇) 中国历史简要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易学研究方面,受制于近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关注变易的哲学思想,突出乾卦的进取精神来阐述自己的变革、革命思想。在这方面,严复的《天演论》是代表之一,谭嗣同亦云:“夫大《易》观象,变动不居,……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熊十力(1885—1968年),则以“与天下之庶民同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座右铭。在早年,他曾积极投身革命事业,革命失败以后,他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进而希望借此来探求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思想根源。在易学研究上,他往往借用《周易》中的变易理论并结合西方的进化论来表达自己的革命思想和社会理想,常常把《易经》视为具有民主革命理念的哲学源泉。从严复、谭嗣同和熊十力的思想可以看出,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社会危机、民族危亡这一类现实性极强的问题,故而多用力于对《周易》变易思想和乾卦精神的新发掘,对坤卦的展开不多。然而,乾与坤不可分离,二者本来就是天地对称、阴阳互文的。《周易》的《文言》(即孔子对易理的解释)对乾卦的“元亨利贞”的说明是:“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坤卦亦在雌性柔顺意义上讲求元亨利贞,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在借用《周易》卦爻辞和相应理论来观照甚至试图探究中国的前途和出路方面所彰显出来的博大胸襟及仁爱精神,正是对“厚德载物”精神理念的继承和践行。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制度体制、行为方式和精神信仰等方面都处于转型阶段。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厚德载物”理念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精神价值。现代价值观的重建,依然需要“厚德”,即对自身道德的长养、积累和培固;需要“载物”,即对自然的认知,对社会的宽厚和包容。可以想象,如果人人能努力做到“厚德载物”,就能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


编辑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 PDF格式下载



张老先生的著作全面地总结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每一个篇章都体现了先生治学之深度,拜读之后获益良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