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百戏千谱

田有亮 编 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作者:

田有亮 编  

页数:

290  

字数:

180000  

内容概要

  《百戏千谱》以书画形式和传统意念相结合,用有限的脸谱创出丰富多彩的美术书面题材作品。全书以翁偶虹先生的脸谱创研思想“钩奇探古”、“五性”、“十六类”的理论为基础,展示出翁氏珍藏之谱式,为传承脸谱做绵薄贡献,全书以规范系统、普及通俗、经济实用为立足之本。书前所用手书之迹乃恩师翁偶虹先生生前为弟子办展览和出书而作的精辟之言,其文笔高雅,内涵深刻,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田有亮 著名京剧脸谱绘画、研究家。1945年生,早年工京剧净角,后拜著名戏曲家翁偶虹先生为师,专心绘画、研究戏曲脸谱艺术近五十年。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北京电视台戏曲频道主讲脸谱艺术,经常在各大媒体、报刊发表脸谱论文,并随中国民间艺术团体到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华国粹艺术。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参加大型展览,被一些博物馆、书画院、友好人士收藏。2003年,中国画报出版社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京剧脸谱集》。
现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脸谱艺术研究会顾问。

书籍目录

代序 (翁偶虹)
弘扬国粹,传承脸谱文化 (钮骠)
脸谱艺术家田有亮的传承与创新 (邓元昌)
自 序 (田有亮)
京剧脸谱概述
脸谱鉴赏
系列脸谱(上古一清)
京剧四大名著脸谱
摹绘翁偶虹昇平署秘藏脸谱
百鸟图
歪脸
二十八星宿
十八罗汉脸谱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只有二百余年历史,却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皮黄、大戏、平戏、京戏、旧剧、国剧等等。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八旬寿辰,久负盛名的徽调“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史称“四大徽班进京”。随后一批汉剧演员进人北京,开创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而后又从昆曲、弋腔、秦腔、梆子等剧种吸取精华养分,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当时习称“皮黄”,取其‘西皮’、‘二黄’声腔之意。“皮黄”形成之后,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深得民众喜爱。同光年问产生众多“名角儿”,如同光十三绝等。清朝灭亡之后,“皮黄”普遍发展,成为民国以来的最大剧种及最高娱乐形式,素有“国剧”之称。 京剧为国粹,脸谱又是国粹中的国粹,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京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溯其根源,流行于唐末、五代的“参军戏”即有“粉墨其面”之说,净角的大花脸源于面具,早在戏曲诞生之前就有“假面歌舞”的记载。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述:“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人阵曲。”从此假面具就被运用到歌舞及戏曲之中,现在京剧舞台上,还有部分神灵、妖魔,保留带面具之习俗,如伽官、财神、罗汉等;古老的地方傩戏就是脸谱艺术的活化石。 随着戏曲的发展,面具越来越不适应演员们的面部表演,艺人们大胆实践,用水墨、油彩等颜料直接在面部勾画,这就产生了原始脸谱。当初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谱式简化,只强调五官部位及肤色的夸张。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评书小说的描述,尤其京剧的形成之后,集全国各剧之精华,剧目丰富,舞台角色众多,原有的黑、白、红远远不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刻画,随而出现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人物脸谱。花而不乱,每人一谱,规范新颖,可谓“图案参军,兰陵遗风”。 对脸谱起源,恩师翁偶虹先生曾有精辟论述,在1988年为首届全国脸谱艺术展前言撰文中提到:“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后,脸谱和面具仍然交替使用,如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至今仍保留面具。”


编辑推荐

《百戏千谱》以书画形式和传统意念相结合,用有限的脸谱创出丰富多彩的美术书面题材作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百戏千谱 PDF格式下载



田先生,脸谱传承人中之泰斗!


不错,挺精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