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张伯山,张维夏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

张伯山,张维夏  

页数:

207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漫漫历史,如同一条长河。它那浩瀚的河水,把人类托举到文明的浪峰。它那源源不绝的涌流,把中华民族的航船推向光明的远岸。它那汹涌的巨流,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在它的有力冲刷之下,无论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古往今来,都在不断改变。在它的流淌中,华夏一个个古老民族历经了一次次的融和变迁,终于形成了今天中华大家庭的56颗灿烂星辰,造就了中国各地历数难尽的奇风异俗。然而,历史的波涛不但具有荡垢涤尘的力量,洗净了多少往日的糟粕污浊,也具有难以抵挡的冲蚀作用,使得它遇到的许多值得观赏的奇岩秀峰失去了最初的容颜,逐渐远离了后人的视线。中国各个民族的许多古老民俗,就经受了这样的历练。它们有的已经沉落在往昔的水底,有的正在逐渐走下历史的航船,有的一度曾经陷入低谷,却又奇迹般地浮回水面。当今天人们对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各国元首们身穿的华服唐装发出赞叹时,可曾知道青海河湟地区居民过去常穿的同类样式的"主腰"?当今天的人们在宴席上对客人温文尔雅地彬彬敬酒时,可曾知道苗族民间揪着客人耳朵"灌酒"的习俗?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洋节热衷不已时,可曾知道久远以前中国各地立春节时的"打春"习俗也曾吸引得观者如云?当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动物园中观赏可爱的狗熊时,可曾知道过去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为了温饱而捕猎黑熊的惊险?当今天的一对幸福的恋人身着礼服走入中西结合的婚礼殿堂时,可知道摩梭人民间曾经普遍采取而至今还流行不已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当今天的年轻父母为了给刚出生的宝宝取一个时髦动听的名字而手翻字典搅尽脑汁时,可曾知道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过去给婴儿取名时要请来长者近亲举行隆重的命名仪式?当今天的人们过节时高高兴兴地在家中挂起富贵辉煌的金箔画装饰新居时,可还记得老辈人经常回忆起的"南桃北柳"年画?当今天的人们用飞驰的新式车、船运货载客时,可曾知道过去在川、滇地区山道、河岸上曾跋涉着一队队的纤夫与马帮?当今天的人们用现代化的泵站灌溉农田时,可曾知道黄河岸边的农人过去作这样的工作是依靠水车高旋?是的,中国各地这些昔日的古老民俗的确让现在的人们感到新奇,也值得他们留恋。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加立体、全面。想知道得更多吗?就请你打开这本小书吧,它会使你获得更多的答案。民俗现象反映着不同地区民族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其整体面貌和精神的展示,也是他们绵延生存发展的基因、血脉、动力和路径。对于那些可能会逐渐远去的古老民俗,则更值得现在的人们去感触和体味,就像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古董永远值得后人欣赏把玩一样。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区民族或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仪礼习俗、信仰习俗和节庆习俗。日常生活习俗主要包括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习俗,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不同地区民族或居民最基本最普通层面状况的民俗事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求仪礼的民族,这个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从出生到离世,从始至终都会浸润在形式多样的仪礼过程中。婴儿出生,会接受满月礼、命名礼;儿童长大,要经历成人礼;步入新婚,举行的婚礼更是喜庆热闹非凡;到了生日寿辰之日,自会有亲朋好友给张罗快乐祝福的庆贺活动;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又会经受庄严隆重葬礼仪式;而日常社会交往中,各种各样的礼节礼貌更是让人时时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尊重和认同。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会有自己宗教信仰,而不同的信仰习俗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又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精神寄托。本书的上册分别介绍了中华大家庭中很多民族信仰和崇拜的不同宗教、神祗、图腾、占卜方式以及自成特色的祖先祭拜形式和禁忌。自中华民族诞生以来,在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而在所处环境中艰苦奋斗中,总是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注入各种欢乐成分,总是祈盼未来的福乐安康,于是就造就了林林总总的节庆习俗。本书上册后半部分分别描述了中国各地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节日和庙会,同时也介绍了不同节日中进行的各种文艺表演、游憩和趣味竞赛博弈活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对美的展现和感受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因而就催生了各种带有强烈民族民俗风味的民间艺术形式。本书的下册首先介绍了中国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手工艺品,比如栩栩如生的雕刻制品、造型生动的泥塑、色彩明快线条美观的传统年画、奇思妙想的编织和印染品等。这些物品起源和脱胎于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但品味和形式已经远远高于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仅仅限于固化的艺术品,演唱、演奏等动态艺术形式更加受到喜爱,促使各地各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花园不断繁荣灿烂。本书下册分别介绍了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丰满的曲艺、戏曲、歌舞和乐器,这些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民以食为天,人们为了吃穿生活需要,必须得进行各种经济和生产活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习俗。本书下册介绍了农耕生产方面的耕种和灌溉习俗,渔猎生产方面的狩猎和捕鱼习俗,畜牧生产方面的放牧和养殖习俗,以及为了进行交换而进行的贩运、驮载和商贾习俗。有了这么多彩多样的民俗,特别是有了这么多的经济民俗,自然会衍生出众多的地方特产和风味,这些是和各民族各地区民俗不可分割的部分。本书下册的最后部分着重介绍了中国各地最具特点的土特产品,其中有名贵奇效的中药材、珍稀的禽畜产品、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清香四溢的花草产品和传统智慧的酿造食品。了解到上述这些内容,相信读者会更加感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馨和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璀璨,也更会为自己身为这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感到欣慰和自豪。让我们共同为保护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民俗和开创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新未来而努力吧。

内容概要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洋节热衷不已时,可曾知道久远以前中国各地立春节时的“打春”习俗也曾吸引得观者如云?当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动物园中观赏可爱的狗熊时,可曾知道过去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为了温饱而捕猎黑熊的惊险?当今天的一对幸福的恋人身着礼服走入中西结合的婚礼殿堂时,可知道摩梭人民间曾经普遍采取而至今还流行不已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
  是的,中国各地这些昔日的古老民俗的确让现在的人们感到新奇,也值得他们留恋。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加立体、全面。想知道得更多吗?就请你打开这本小书吧,它会使你获得更多的答案。

作者简介

  张伯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任南开大学研究馆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第二节 香茶佳肴食多方
 第三节 安居美宅温馨乡
 第四节 乘行代步载运忙
 第五节 奇器巧具堪赞叹
第二章 厚土的残片:仪礼喜丧
 第一节 降世、成丁皆可贺
 第二节 人生大事结良缘
 第三节 尽享福祉寿绵延
 第四节 长眠不归别人寰
 第五节 真挚交往礼尚全
第三章 风霜下的金枝:图腾禁忌
 第一节 芸芸众神威赫显
 第二节 敬仰至深成奇俗
 第三节 言行随处避禁忌
 第四节 处事判断信卜占
 第五节 祖先有灵荫子孙
第四章 矇眬夜的几度烟花:节场歌墟
 第一节 节日百貌不暇迎
 第二节 庙会繁华人接踵
 第三节 聚首相庆乐无穷
 第四节 竞技争先演奇能
第五章 垂暮的工匠:消失的巧工
 第一节 精雕细刻塑玲珑
 第二节 画笔随心巧点染
 第三节 编型织案染活灵
第六章 水光上的“社戏”:戏曲筝笆
 第一节 击节吟咏声入胜
 第二节 生动曲折粉墨登
 第三节 嘹歌曼舞尽欢情
 第四节 珠玉悦耳落盘鸣
第七章 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
 第一节 辛耕苦作勤务本
 第二节 采集、渔猎得天供
 第三节 放牧、养殖赖人工
 第四节 贩运交易通有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古往今来,服饰总是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最明显标志之一。从亘古久远的荒洪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民族的服饰已从穿树叶裹草茎发展到西服革履,时尚衣饰更是层出不穷。在此期间,中国各个民族的服饰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的服饰习俗从古老年代流传至今,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还有的则在沉寂多年后又东山再起,展现出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魅力。下面所述虽然只是中华民族众多古老服饰习俗中的很少部分,但仍可管窥到中国民族大家庭服饰文化的不同侧面。一、源远流长的汉族服饰在历史上,中国汉族的服饰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而且也对其他一些国家的服饰习俗,产生过明显甚至是巨大的影响。从韩国人传统婚礼上的新郎新娘礼服,人们可以找到汉代服饰的印记;而日本人引以为荣的和服,更是与唐代服饰的流传密不可分。今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许多地方都日益时髦现代化,已经很难看到地道的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了。正因如此,在中国一些地区依然保存的汉族传统服饰习俗往往会令许多中外游客感到新奇。在陕北地区,头扎白羊肚手巾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汉族男子头饰了。白羊肚毛巾并非以羊皮制作,而是当地妇女们手工织成,因其看上去洁白柔软,毛绒蓬松,如同羔羊的肚皮毛而得名。中国人头上戴巾的风俗据考证源出于商代。汉代蔡邕的《独断》篇这样记载:“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所服也。”帻即古代的巾,南朝梁大同九年顾野王所撰《玉篇》解释说:“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于头”,可见古代人就已如此着用。不过头巾的颜色是随着朝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于是就出现了秦时的“黔首”、西汉末年的“苍头”等不同称呼。中国百姓头巾尚白,据说是从三国时开始的。秦汉时代的头巾戴法和今天陕北农民用白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已基本一致,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就记载了当时人的束头巾方法:“绡头……或曰帞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这和如今陕北人缠戴白羊肚手巾时由后向前在前额上挽疙瘩花的方式几乎是如出一辙。陕北农民喜爱白羊肚手巾,首先是它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暑天擦汗,冬日御寒,风天挡尘,田间洗手擦脸,白羊肚手巾随时都可以派上用场。不仅如此,普普通通的白羊肚毛巾在当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许多陕北年轻姑娘谈恋爱时,都要亲手织几条手巾送给心爱的小伙子,以表示自己纯洁的爱情。有着一物多用功能的巾帻类衣饰并不仅限于陕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民也喜爱这样一种用品,当地俗称“潮州水布”。但是他们平时并非将其裹在头上,而是扎在腰间。这种水布多用小花格土布制成,相传起源于唐朝,据说是大文豪韩愈任潮州刺史时流传下来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水布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既可束腰聚力,又可洗脸擦身,还可当头巾、围巾或用来捆扎、包裹物品,真是方便无比。除了头饰腰带,在中国一些地区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风格明显的汉族服饰。在一些汉语辞典中,可以查到“汗褟儿”这个词。这是夏天贴身穿着的一种中式小褂,在过去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汉族“时装”。然而如今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沿海地带的居民,对这种服装已经非常陌生了。幸运的是,在青海省的河湟地区,仍可在许多汉族人身上看到这种式样的衣服。炎热的夏季,看着河湟地区人们身穿各种不同式样的“汗褟儿”,一身暑气似乎也会马上减轻许多。当河湟地区天气转凉时,又会有一种中式服装进入人们的眼帘,这就是“主腰”。“主腰”实际上就是常说的棉袄,在中国问世的时间也很早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金瓶梅》和《红楼梦》中,都曾提到过它,就是很好的证明。河湟地区的“主腰”式样过去也是斜襟右衽,如今则多改为对襟立领。男子所穿“主腰”颜色多为黑色,妇女的“主腰”则色彩多样,就连婶子大娘们也不例外。年轻姑娘媳妇们就更不同凡响了,她们不但专门挑选颜色艳丽的布料做“主腰”,而且不像其他人那样在“主腰”外面加一件罩衣,而是直接把漂亮的主腰穿在外面,从而显得那么娇艳俏丽,楚楚动人。2001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的APEC成员国峰会上,与会的领导人相聚时穿上中国政府给他们准备的色彩鲜明、图案喜庆的对襟立领“华服”,那浓郁的中国传统服饰风格不仅让外国来宾赞不绝口,甚至使许多中国人眼睛为之一亮,马上使它成了流行的“时装”。然而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华服”与河湟地区居民世代穿着的“主腰”大同小异。女式服装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一向是最为夺目的部分,中国汉族妇女的服饰也是如此。要想一睹这方面的风采,大可到福建泉州、惠安去看看那里汉族妇女的服饰的不同韵味。惠安妇女奇特装束主要集中在衣、裤、裤带上的银裤链、头巾和斗笠上。惠安女的头巾把脸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等狭小的一部分,而斗笠又戴得很低,如果不仔细辨认,就是熟人也很难一下子认出斗笠下的人是谁。虽然她们无论冬夏总是把头包紧,但却要露出肚皮,裤子也非常肥大,所以有人把惠安妇女服饰的特点形象地总结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在泉州街头,当看到惠安女风姿绰约地与自己擦肩而过时,立刻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南国风韵扑面而来。见识过福建惠安妇女的服饰,再去观赏一下江苏苏州吴县前戴村妇女们极具江南特色的服饰,会使人更有新的感受。前戴村地处吴淞江北畔,是个典型的水乡村落。前戴村妇女历来以梳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裤、束裙为主要服饰装扮,世代承传,相沿成习,素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称。前戴村妇女腰部的装束最具特色,由三部分组成:裙、腰头和穿腰。裙束在罩衫外面,一般是两幅布前后叠压做成,两侧多用丝线绣裥。腰头用两种颜色的布分三块拼成,两边用纽扣与穿腰相连,是束在裙外面的围裙。穿腰是与腰头相连的腰带,上绣各种图案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前戴村的妇女服饰,既保护身体以利于生活和劳动,又注重展示水乡妇女的人体美,把她们的俏丽身姿衬托得美不胜收。二、风格独具的鱼、兽皮服饰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会产生明显影响,然而能像东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那样善于充分利用本地天然资源解决服饰问题的,在中国也属少见。其中最具典型性的,莫过于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人了。过去,赫哲族人主要从事捕鱼生产,他们不仅以鱼为主要食物,而且在服饰上也充分就地取材,穿鱼皮,饰鱼骨,这在中国各民族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难怪历史上曾被称为“鱼皮部”。在清代早期傅恒编纂的《皇清职贡图》、清末曹廷杰所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以及民国时期郑士纯等编修《桦川县志》等典籍中,都对赫哲族人的服饰有所记述,足见赫哲族人的鱼皮服饰影响之久远。赫哲族人制皮用的鱼,都是重达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大鱼。制皮时先将鱼皮整张剥下,去鳞后晒干,再经过揉搓、木锤捶砧等“熟皮”工序,使鱼皮变得像布料一样柔软,并用红、黄、蓝、绿等色彩鲜艳的野花等植物染料将其染上各种颜色。经过拼接、剪裁,再用特制的鱼皮线连缝,一件鱼皮衣服便初步成型了。接着再在襟沿、口边镶缝上用染上不同颜色的鹿皮剪裁而成的各种云纹或其他吉祥图案,使得衣服既有浑朴粗犷的风格,又有美观大方的色彩。此外,衣服上还要饰以贝壳、铜钱、鱼骨扣和其他各种鱼骨饰品,从而更加雅致耐看。赫哲族人可以用鱼皮制成各种式样的衣着,如鱼皮长衫、鱼皮上衣、鱼皮套裤、鱼皮围裙、鱼皮腰带、鱼皮手套,甚至还可制成轻便耐磨又保暖的鱼皮靰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外人是很难相信毫不起眼的鱼皮也会有这样大的用场。虽然赫哲族人从20世纪初时已经开始使用布匹、绸缎等其他纺织材料缝制衣服,但风格独特的鱼皮衣装,仍被赫哲族人视为自己的传统服饰。若能目睹赫哲族妇女熟练地熟制鱼皮的过程,触摸一下鱼皮衣装,在如今已实属难得了。除了鱼皮服饰之外,赫哲族人还喜欢穿着各种兽皮衣装,这与他们兼事狩猎生产活动不无关系。赫哲族人穿用的兽皮衣饰主要有狍皮大衣、狍皮裤、狍头皮帽、狍皮被褥、狍皮手套、狍皮袜,以及野猪皮靰鞡、熊皮靰鞡等。然而兽皮衣饰却不是赫哲族人所独有的,东北地区许多民族都是制作兽皮衣装的高手,其中鄂伦春族人更是胜人一筹。他们喜爱的兽皮衣装有男女狍皮袍、鹿皮裤、狍头皮帽、狍皮鞋、鹿皮或犴皮高腰皮靴、布腰皮底鞋、狍皮袜、各式狍皮手套,以及兽皮制作的口袋、帐篷、背包、荷包、马褡、帽饰等等。在这些兽皮衣饰的装扮下,鄂伦春族猎人们个个显示出骁勇、英武的本色。


编辑推荐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编辑推荐: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册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PDF格式下载



对想要了解民俗的朋友会很有帮助,普通的读者也能不会觉得枯燥,会很有收获。


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


本来是抱着看看汉族的古风俗买的,可是内容上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习俗,跟汉族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开篇关于衣食住行的,有汉族的穿着,但是都是近代的,没再往前面去说了。关于其他的,我还以为至少会有像“死者死后头朝西方摆,头顶上方点的蜡烛是用来指引亡灵方向的”之类的内容,结果尽是少数民族的东西,失望.......


是送人的,朋友说书很好,快递的速度也很给力……


这套书总体来说不够深入研究,表面表现,随便看看,即可摒弃。


内容不是很吸引人,而且图片不是很喜欢


插图和文字的粗略结合,还可以,凑活着看看。


内容很好,价格太便宜了


比较空的介绍了下


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


东方的文明,中国人的文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