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神魂颠倒日本国

李缨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李缨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 黄星原 2000年年初到2005年年底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担任新闻参赞兼发言人期间,我发言当中涉及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当时我一直在想,靖国神社问题难道只是中国人的痛?为什么会成为中日关系最大的一个困扰和障碍?这种困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矛盾到底是神魂错位还是是非颠倒?中日之间如何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共同面向未来? 在种种“喧嚣与骚动”当中,我认识了龙影公司的社长和制片人张云晖,得知了她和李缨导演正在从事纪录靖国神社的工作。我深为震动的是,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经济力量支持的情况下,拍摄这样一部如此复杂敏感问题的影片,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敬于他们的胆量与执著,也由于自己的职业与责任,我只能不断支持和鼓励这两位热爱电影的创作者,期待着他们漫长的摄制和创作过程能早日变为成果。 值得庆贺的是,《靖国神社》这部电影最终得以完成,并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引发了日本、韩国和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热议和对靖国神社问题的深层思考。 中日关系一段时期以来的“政冷经热”以及“民冷官热”现象,无论其深层原因如何,靖国神社均脱不开干系。即便是现在,靖国神社问题虽然已暂时不再那么烫手,但靖国神社后遗症仍令人遗憾地存在着。一个强调原则的中国和一个神魂颠倒的日本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解与互信仍是中日交往的长期课题。 相信这本书与《靖国神社》纪录电影将相得益彰,成为中日民间情感交流的又一扇心灵之窗。

内容概要

靖国神社是中日韩面向未来所无法回避的一个敏感地带。
作者观察、思考日本22年,通过靖国神社以及与靖国神社有关的日本刀、樱花、神道与天皇这几个关键词,来洞察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日本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日本人认为自己才是二战的最大受害者
★三岛由纪夫:武士道的最后一个殉道者
★日本让妇女鼓励男人参战,通过阴柔来激发阳刚
★看“赤裸裸的反日电影”《靖国神社》要过安检
★南京“百人斩”事件真相,日本刀有那么锋利吗? ★废刀令后日本刀不再是武器,日本民族主义整体走向衰落
★天皇的三大祭祀确定了日本文化的基本架构 ★樱花的死亡美学使它成为武士的象征 ★战死者成为神是天皇的恩赐,所有人要报国恩
★日本的文化是女性美学,因此宽恕战犯与裕仁天皇
★日本人注重礼仪、爱清洁都是因为神道信仰
2007~2008年,李缨导演的电影《靖国神社》引发BBC、《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路透社、法新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CCTV、《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本书是他对日本历史、文化以及中日关系未来的最新思考。

作者简介

其首部电影作品《2H》荣获1999年柏林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大奖。
2001年,故事片《飞呀飞》柏林国际电影节世界首映。NHK纪录片《明星梦——北京电影学院故事》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纪录片奖、日本制作者联盟优秀纪录片大奖。
2007年,故事片《蒙娜丽莎》获日内瓦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促进奖。
李缨耗时10年拍摄《靖国神社》,该影片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靖国神社”作为主题的电影。
《靖国神社》创造日本纪录片电影票房最高纪录,获日本全国电影观众联盟特别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主义奖”,并在柏林电影节引发轰动。2009年,美国公映,韩国公映,2010年德国公映。

书籍目录

第一章?“《靖国》骚动”——最精彩的当代日本政治文化大戏
第一节《靖国神社》震动日本
看“赤裸裸的反日电影”《靖国神社》要过安检
“《靖国》骚动”前奏:《靖国神社》是日本电影吗?凭什么获得资助
“《靖国》骚动”序幕:史无前例——右翼国会议员动用国政调查权审查电影
《靖国神社》到底符不符合资助条件
我一直是日本电影界的“怪物”
“《靖国》骚动”第一幕:各大影院迫—— 看不见的政治压力取消放映
“《靖国》骚动”第二幕:政治文化艺术的混战
另一位国会议员登上舞台,连环出击
日本要文化立国就要保障艺术的创作自由
“《靖国》骚动”第三幕:回东京反击
我对媒体说这是国会议员对老刀匠的政治威胁
“《靖国》骚动”第四幕:靖国神社终于直接出动
《靖国神社》成为日本观众最多的纪录电影
我成为被告,有三十多位日本律师义务帮我打官司
这部电影是给日本人的情书,我不反日
第二节拍摄缘起:条件反射
去日本之前我根本没听说过靖国神社问题
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很好:一个诗意的、美丽的国度
我在日本学到了很多好东西,比如日元上印知识分子
看完《南京1937》,一下就觉得不想跟日本人说话了
我们第一次让南京大屠杀出现在日本高中课堂里
日本人看到攻占南京的电影镜头竟然全场掌声雷动
我最初去靖国神社是去看相扑、赏樱花,那是个娱乐的好地方
一部电影讲东条英机维护了日本尊严,中国受到的伤害被无视
父亲在靖国神社听到攻打徐州的战歌,犯了心脏病
第三节灵魂体验,绝处逢生
坚持十年拍电影是因为我在西藏的死亡体验
我拍《靖国神社》孤立无援,日本没人敢投资
靖国神社的保安和右翼分子抢我的摄像机
风萧萧兮日本寒,北京瑞雪降
附录一 右翼团体150人观摩试映 各种意见莫衷一是
附录二 有村治子议员的质问和稻田朋美议员的公开信
第二章?日本刀——连日本人都不了解的靖国神社
第一节靖国神社的神体是一把日本刀
靖国神社无力回答我的反问
246万日军战死者的灵魂附在一把日本刀上
第二节世上最强日本刀
1933年日本要对抗世界,为此锻造8100把靖国刀
为什么中国刀拼不过日本刀
日本刀可怕的生死美学
南京“百人斩”事件真相,日本刀有那么锋利吗
第三节国家是怎样炼成的—— 用日本刀串起一部日本国精神史
日本史上三次“废刀”
日本刀与日本民族意识的千年进化
中国的失败是日本的成功之母
日本的“马赛曲”:《拔刀队》
明治维新的精髓:和魂洋才
新时代武士精神的象征
“靖国刀”的特殊寓意:从“脱亚入欧”到向欧美宣战的标志
“声东击西”日本刀:代表东方与西方较量对决
废刀令后日本刀不再是武器,日本民族主义整体走向衰落
三岛由纪夫:武士道的最后一个殉道者
史上最壮烈、最富于诗意的切腹
附录一 靖国神社——检验日本首相的试金石
附录二 答人民大学学生提问——日本年轻人眼中的靖国神社
附录三 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是天皇的尊严问题
第三章?日本的神性与母性,象征与暧昧
第一节不研究日本的”诗意”就无法真正了解日本
三种神器,日本民族世界观的原型
日本人讲礼貌、爱清洁都是因为神道
天皇的车没有车牌号,菊花就是他的标志
古代的天皇其实就是一个大祭师
神圣的米与神圣的天皇
天皇是人神,是活在现世的一个神
神道、花道、茶道、剑道、武士道:道教对日本有巨大影响
天皇的三大祭祀确定了日本文化的基本架构
千年巨变:从靖国神社开始,人要为神牺牲
第二节改造樱花与改造日本
樱花是神跟人的媒介,是女性美和爱情的象征
樱花的死亡美学使它成为武士的象征
儒家教义也可以成为日本动员国民参战的”凶器”
日本让妇女鼓励男人参战,通过阴柔来激发阳刚
阴阳互转大法:樱花成为士兵为国捐躯之后的化身
日本人的洗脑术出神入化
终极激励:战死的日本人可以成为日本的神
战死者成为神是天皇的恩赐,所有人要报国恩
第三节国家是慈母,天皇无罪责
日本的文化是女性美学,因此宽恕战犯
甲级战犯遗属也一起享受“恩给”,日本国内没有“战争罪人”
天皇的慈父形象塑造了国家的慈母形象
第四章?从“大东亚共荣圈”到“东亚共同体”
第一节实现东亚共同体的难点在哪里
孙中山曾经提出大东亚共存共荣
“靖国共同体”的遗留问题
日本一边道歉,一边参拜,怎能让人信赖
中日韩”新三国志”:“求同存异”还是“求不同”
第二节东亚共同体如何创建
靖国参拜问题可能解决吗
天皇是“穴位”所在 
“善变”是日本的“固有文化”,天皇的态度是关键
日本参拜神社、讨论爱国都不是希望发生战争
东亚的前景在于创造共同的礼仪
全书附录一? 与靖国神社相关的日本史和世界史
全书附录二 ?《靖国神社》刺激各国神经,引发各方思考
全书附录三 ?影片《靖国神社》侵害肖像权诉讼资料
全书附录四 ?李缨、崔洋一导演关于《靖国神社》的对谈
?
后 记 谨以此书向日本致礼

章节摘录

日本是个美丽的、诗意、优秀的国度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很好:一个诗意的、美丽的国度。很多人到日本旅游,对它的第一印象都是很有好感,漂亮、干净。 那时候上语言学校,业余时间打工,看到公交车站边有很多的竹子,竹子上有很多竹叶,成了很好的装饰物,特别有诗意,还挂了很多人祷告的纸条,很漂亮的扎在上面,一问什么节日,说是七夕,七夕不就是牛郎织女吗?七夕,你想,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是在中国,七夕已经不是一个国民性的节日了,你都完全不了解这个风俗。除了某些偏远的地区有之外,忘了七夕是整个国家的一个节日。 当时我正在打工,我在日本先做了半年的搬运工,有一天一个漂亮的女孩很高兴地过来给我送巧克力,我很高兴,以为人家对我有意思,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情人节的时候,女孩子都给你送一个巧克力,很有礼貌,这些东西,一点点小的诗意感动和支持着我,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支持着我,因此觉得辛苦打工也是值得的。 确实我们中国有很多缺陷,其实都可以从日本找到一面很好的镜子,中国很多地方应该吸收日本的东西。我当时怎么把日本的东西拿过来?我拿过来的各种各样,首先要挣钱,拿过来一点日元支撑下来。我研究日元的特点,发现日元头像的选择跟我们不一样,日元头像都是历史上的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货币上面作为头像,这背后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很值得研究。大部分日本人对靖国神社是怎样一种感情 我曾经在香港大学跟学生交流,其中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那个学生说我平常了解的日本人这么有礼貌,怎么看《靖国神社》这个电影,他们都是这么军国主义的?我说你不觉得他们参拜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种礼貌吗?这个民族一直很重视仪式感、礼仪,靖国神社就是他们的重要礼仪象征。一般的日本人并不是从一种宗教感情出发去参拜,无数的日本人在下班途中或新年等节日会去神社双手合十、拍掌,参拜一下,祷告一下,许一个愿,这是进入日本人血液的习惯。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其实都是这么想的,就是觉得这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在这里面没有很多的对与错。 当代日本的民族主义已经衰落: 日本刀几百年来都是作为一种武器,不管它是一种实际的武器还是精神的武器,这个用途在国民生活里已经丧失了,这是很重要的。其实日本刀最根本的美学特质就是精神的武器,不管它是战场的武器还是修身养性的武器,没有武器的感觉,就没有震慑人心、连接着生死的美,最激动人心的一刹那就失去了美感,就不一样了。其实在这点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刀所象征的民族主义其实在整个日本社会里面已经衰落了。日本刀已经是一种美术品或体育用具,它武器的特点已经没有了,所以你说这个民族有多大的杀伤力呢,这个大家可以思考。 日本要征服亚洲,代表东方与西方对决!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它的历史进入新阶段,跟明治以来尽力与西方融合又有了区别。不是入欧了,而是要跟欧美列强对决了,因为他们同时灌输了另外一种理念,东西方始终要有个对决。日本首先是征服中国和东南亚,整合亚洲力量来抗衡欧美。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他们又客观地解放了亚洲的殖民地。东京审判的时候,很多中国人说日本人老是不认错,靖国神社怎么还能坚持他们在为亚洲民族自立做斗争?但印度检察官在东京审判的时候,就主张日本没有罪。 按照日本的思维,在印度,在东南亚,日本人将殖民者赶跑,将英国法国赶跑,客观上促成了这些民族的独立。他们觉得这是日本的骄傲,是日本军人的骄傲,所以他觉得自己有光荣的一面,就像这个世界有光有影,有光明面,有黑暗面,你强调日本军的残酷不代表我们的本质,南京大屠杀不代表我们的本质。日本人为什么缺少负罪感 有一点我们必须了解,为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战死的军人有多少?成为靖国神社的“英灵”的,“日清战争”的时候是1万3千多人,死掉了1万3千多人就把中国给搞掉了。然后到了抗日战争,就是日本所说的日中战争时期,在中国大陆战场,日本军人死了19万1250人。而跟美国等开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里面死了213万3915人。可见日本军人中因侵略中国战死的比重有多轻。在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当中,占绝大比重的就是太平洋战争。而在日本看来,太平洋战争是正当的国际法范围内的国与国的宣战,美国也是大老远多管闲事跑来的,不存在谁侵略谁的问题。这也造成了日本人觉得靖国神社里的英灵都是为了正义而牺牲的重要心理倾向。日本人认为自己才是二战的最大受害者 如果中国说战争当中有无辜受害者,那么到处都有受害者,我们日本还有受害者,我们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世界上哪个国家经受过原子弹的灾难呢?所以战后日本最重要的历史教育,是关于原子弹的危害。他们讨厌战争,热爱和平,因为他们是受害者,他们不愿意再经受这样的伤害了。战争带来的牺牲太痛苦了,太悲惨了,你看看我们的广岛、长崎,谁愿意再经历战争?他们是从这个角度呼吁和平,热爱和平。谁也不希望发生战争,我们参拜靖国神社也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九死一生《靖国神社》很多人说我“反日”,我的态度是日本社会如果有病症我就该说有病,有病不说就是虚伪。不能是我看到这个病症不说,光是说你很漂亮,这样谈恋爱是虚伪的,我真诚跟你交往的话,我就要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一直说,《靖国》这部电影是我给日本的一封情书。 靖国神社》上映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白热化的骚动状态。放映前有右翼扬言要放炸弹,结果是电影院坚持放映,只不过所有观众进入电影院之前,要进行安检,《靖国神社》成为日本电影史上惟一需要通过安检的电影。日本电影协会的理事长是韩国人崔洋一,他以电影协会的名义支持我,很多日本人一看,说又是中国人跟韩国人搞在一起来搞我们,马上打电话过去,对崔洋一进行死亡威胁。支持你的人,他们都觉得要把他干掉,不要说我们这些人。 所有人当时都很紧张。不仅仅仅从安全方面来说,日本和中国使馆方面都很紧张,如果我们出现了问题,是很大的外交问题。5月10号,胡锦涛主席要访日,那时候多紧张啊,直接影响到两国关系的,他们说你们怎么安排这个时候放呢?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胡主席要访日的。很凑巧我的电影是5.3放映,是日本和平宪法建立日,这是特别有意义的放映时间。三岛由纪夫:武士道的最后一个殉道者三岛由纪夫是最后一个武士道的殉道者,他用剖腹自杀的方式,宣布了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社会的终结。日本的二战时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一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革命年代。那时候所有的人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人际关系非常好,三岛由纪夫觉得少年时代的记忆非常的美好。 史上最壮烈、最富于诗意的切腹三岛由纪夫切腹的时候是非常令人震撼,在日本众多的武士切腹记载中,大家觉得那是最壮烈的一幕。切腹下去往往不会马上死,这个痛苦会很长久,旁边有一个砍头的人来缩短他的痛苦。三岛由纪夫一刀下去,横着一个一字型,但是他切腹后没有倒下,还是跪坐着。旁边帮他砍头的人,可能太过震撼,或者是手发抖了,或者是功夫不到位,一刀砍下去,脑袋没掉下来,再砍一刀,脑袋还是没掉下来,这个时候三岛由纪夫还在跪坐着。切腹之后砍了两刀,整个人没有倒下去,三岛由纪夫真是个精神力量极其强大的人。 很多切腹的人做不到这一点,早已经倒下去了。最后旁边另一个人急了,拿了另外一把刀,第三刀下去把三岛由纪夫的脑袋砍了下来。脑袋没了,三岛由纪夫才整个倒下去。三岛由纪夫的死法,被日本人认为是富有诗意的死法。从这里面可以理解什么叫做靖国神社的诗意,靖国神社的美学。对三岛由纪夫的纪念,都是在靖国神社里举行。三岛由纪夫虽然不是靖国神社的英灵,但是他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还是同属一个体系里的,也是象征性的存在。日本让妇女鼓励男人参战,通过阴柔来激发阳刚怎样让为天皇而死的观念植根于所有的军人或国民的思想里呢?日本政府通过调动母亲的情感,调动女性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点。日本发动一场战争的时候,首先会广泛动员爱国妇人会,爱国妇人会在日本战争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它会对妇女进行思想灌输,让妇人接受战争的必要性,让她们对自己的丈夫、儿子说你要去为国战斗,为国牺牲。这就达到了忠孝一致,是一种很重要的战争动员途径。在日本的教科书里,有一篇文字很有意思:在战场上有一个军人拿着母亲的一封信在哭,其他人问他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妈妈出了什么事?他说没有,因为他在战场上没有立功,他母亲就写了一封信说,你赶紧为天皇去捐躯吧,你为天皇捐躯才是最大的孝,才是我的好儿子。日本就这样用母亲的情感来打动人心,来实现他们的战争美学,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体系。通过阴柔(女性)来激发阳刚(男性),日本在这方面处理地非常巧妙,也非常完善。 日本女人为什么鼓励男人为天皇战死? 战死者被塑造为护国的神灵,而且天皇直接去亲拜,很多地方老百姓是很感动的。在战争当中政府出钱,让全国各地的人都去参拜,很多母亲一看,这么漂亮、这么巨大的一个建筑,自己的儿子居然在这儿成为了神,非常感动。日本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成为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靖国神社之前不存在普通老百姓可以成为神,这是没有的概念。能成为神的是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日本为什么宽恕战犯与天皇从日本把太阳神(女性)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象征,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是女性美学,从今天日本人家庭的构造也看以看出这一点。日语把太太叫卡米桑,就是尊称自己家太太为神,这是日语很重要的一个词。日本今天所有上班族的工资都是交给夫人的,都是女人掌管家庭里的经济和教育。一个男人、一个儿童的人格成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女性的教育,就是母亲的教育。而在母性体系里面,我们想想母性的特点是什么?慈爱、慈母。母亲永远是宽恕的,不管儿子在战场上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它最终是宽恕的。 为了塑造天皇的慈父形象,让民众觉得他就是国家的象征,从明治以来,天皇有一个习惯,就是全国巡幸,遍布每一个地区,跟贫苦人、跟农民、跟所有阶层的人密切接触,去劳动、慰问、交谈。这打动所有人的心,觉得天皇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这种慈爱唤起来的情感就是对慈母的感情,通过天皇慈父的形象塑造了国家的慈母形象。所以天皇能在战争当中作为战争的象征,在战后转变为和平的象征。战后天皇马上又去巡游,跟各地的人接触。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个很慈悲的老人,在他们唤起的感情里面,他们不觉得天皇有战争责任。即使在战争当中,天皇是陆海军的大元帅,所有人为天皇战死,他们也不觉得天皇有责任。 解决中日历史纠纷的关键在天皇 我讲一个有意思的事例。明治维新为了强调文明开化,天皇要做表率。第一,天皇把自己的长头发给剪了,向西方看齐。第二,天皇开始吃牛肉,在日本的传统里基本是不吃肉的。除了鱼肉,他们认为吃羊肉、牛肉、猪肉都是不洁的,从事屠宰业的人都叫贱民。但天皇开始带头吃肉,因为他们研究支撑西方强大背后的洋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吃肉。日本文明开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就是吃牛肉。天皇吃肉之后,当时一批反对的人还侵入皇宫表示反抗,觉得这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极大侵害,这件事引起极大的争议。但是因为天皇带头坚持下去,所以吃肉的习惯马上普及开去。在军队里面,也开始吃面包、吃肉来增强身体素质,吃鱼、吃稻米,吃蔬菜的军队打不赢吃肉的军队。现在日本人都在吃肉,不管是80后、90后,都在吃肉。这是日本的一个文化特色,日本的文化就是混血儿。日本发展到今天,既不是传统的东方人,也不是西方人,它是一个混血的文化。所以很多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强调日本固有的传统,那是很难成立的。日本文化混血的传统怎样在新的东亚共同体里体现,这是一个课题。还有就是天皇应该带头做一些什么事情的问题,战争责任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恐怕天皇不开口,很多东西是没法解决的。所以天皇的态度往往决定日本的一个政治与文化走向。我觉得天皇的态度跟东亚共同体是否成立,也有很大的关系。

后记

谨以此书向日本致礼 在《靖国神社》面世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筹备拍摄新的故事电影,为了换脑,我特别想在中国拍一部与日本毫无关系的黑色喜剧电影《大笑时代》,但没想到命运还是安排我走进了中国与日本最有关系的城市——南京。中日友好电影节实行委员会理事长耿忠是南京人,她忽然邀请我跟她一起为南京拍摄一部以现在的南京为舞台的故事电影,中日合拍。我说过,拍《靖国神社》的初衷是想拍一部关于南京的电影,没想到转来转去,南京就这样以全新的方式又出现了。在《大笑时代》还在以蜗牛战术推进的同时,为了前赴后继的缘分,我与日本一位著名的老编剧长田纪生先生一起去了南京采风。 在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后,长田先生说,日本输了。之后我们又一道去南京柔道馆参观,他进去的时候,脱帽,行礼,离去的时候,鞠躬,行礼。他说,柔道的精髓,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较量而不失礼,在于以礼开始,以礼结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海啸,核辐射,天灾人祸,国难当头。 与中国的核恐慌引发的盐荒相比,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的“克己复礼”,举世瞩目。 日本民族一直都在对大自然行礼,在它泛神论的神话中,不乏暴虐之神的存在,无论善神恶神,日本人都一律礼拜,这就是神道。 对待地震之神,对待海啸之神,对待死神,一律以礼相待。 这次较量之后,很快,日本人就会用柔道精神,重建家园,重建神社,在新的神社礼拜之后,一切从新开始。 日本最有象征性的家园是伊势神宫。那是祭祀天皇祖先的空间,是日本最大的圣地。令我一直不可思议的是,神宫的木造圣殿为什么要二十年拆毁重建一次? 这次震灾,世人都在讨论日本人为什么会那么理性和从容。一位日本友人说,日本人传统的家都是木造的,日本人的心里深处对木造的房屋有一种天然的生理需求,木屋的精神架构,就是随时随地可以拆毁可以组合重建。地震来了,房子塌了,海啸来了,房子被卷走了,没什么了不起的,重建就是。 的确,频繁的地震周期已经形成了这个美丽岛国的生理周期,大家都习惯了。 伊势神宫的圣殿二十年重建一次,岂不正是日本民族“危机意识文化”的一种象征? 最起码,二十年一代工匠,神圣的木造技术就可以代代相传,日本最神圣的祖屋就不至于在各种灾难中毁于一旦,无法复原。 在日语中,“地震”与“自信”竟然恰好是同一个发音。或许正是一个最“地震”的国家,才能酿造一个最“自信”的民族。 维系着这种自信的,就是日本人无所不在的礼仪,而也正是这些礼仪,形成了日本社会这个大家庭最重视的“绊”——纽带。 在东京一个震灾避难所,天皇夫妇跪坐着与国民对谈的情景,“绊”住了所有日本人的心! 日本人喜欢以输赢的模糊来看待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立场与位置。 这次比海啸和核辐射的能量和影响力更强大的,是日本人的礼节。日本并没有输给灾难。 而长田先生所说的“日本输了”,自然是指关于那场战争的道义。 我想,按照他所说的柔道精髓,日本的“输了”,是否还指那场并非“以礼开始”的战争,尚未“以礼结束”? 日本,以靖国神社之礼,结束了那场战争,但那是对日本国内的“礼”。对外呢? 这本书的记录整理和出版过程,断断续续,横跨了我作为被告登上东京法庭的前后一年多的过程。 去年10月,我与原告第一次法庭相会。原告还是从“反日电影”的角度展开控诉我如何侵害了他的名誉与肖像权,原告律师则从各种角度来询问我长达八年的拍摄如何地无视靖国神社的拍摄管理和如何看待被拍摄者的人权。我和我的律师团则针锋相对地通过各种问答,指出原告的起诉动机与其说是为了维护个人肖像权,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靖国神社的面子与名誉。结束辩论时,我在法庭当着法官将我的《靖国》一书送给了原告,他有些意外,但还是礼貌地接收了。 接着,法官分别对原告被告进行了调解。 很显然,法官不想判决任何一方的输赢。 随后的两个月里,又经过两个回合,原告终于放弃了原来的诉求,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我送给他的那本书《靖国》是否起到了一些什么作用,总之,双方在圣诞节到来之日,以和解的方式了结了这场官司。法官意外地成了“圣诞老人”。 为我辩护的律师团38位律师的名字和音容笑貌,我无法将之一一记住,但对以下这几位核心成员,我无法忘记:日隅一雄,梓泽和幸,内田雅敏,饭田正刚,宫腰直子,出口裕规。律师团的工作见证了日本核心社会中最令人尊敬的品德和风尚,这是我在这场靖国官司当中最大的收获,是我整体的日本观中最坚实有力的一个库存。 在这本书里,我尽量将我在日本二十二年来对日本文化的感受和日本历史的认识梳理了一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所长步平老师认真校阅,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多年来的合作制片人张云晖战友,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院长,中坤集团董事长兼诗人登山家黄怒波先生,给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先生,对《靖国神社》的前前后后一直鼎力关怀;The Film Library的孙雅丽女士,作为《靖国神社》这部电影的国际发行人,倾注了炽热的心血;良友基金的王立兴博士,对影片在国内高校的巡回放映鼎力相助;出自南京的耿忠,让我在中日两国间颠沛流离的状态找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衡,在此对各位一并拜谢。 其他还有许多为《靖国神社》电影的完成和在中国的推广不断出力尽力的朋友,以及为这本书的出版费心费神的策划者和编辑者,谨此也一并致谢。 今天是2011年清明节,我特别为我父亲李士非的在天之灵点了一支香。父亲在日本侵华的时候因为拒绝学习日语,曾被日本人老师强制吞食粉笔,但他却没有反对我1989年东渡日本学习日语,而且一直无条件支持我在日本的生活和工作,和我母亲一样对我极少回家探亲的“不孝”予以无限的宽容。现在,他虽然还不能看到他无限期待的《靖国神社》在中国的公映,但看到这本书最终能够出版,作为一个热血出版人和诗人,父亲应该会格外欣喜。 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我人生当中的“《靖国》骚动”时期,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新的电影和新的人生,在新的神魂颠倒的音乐里,已经缓缓拉开了帷幕。 以礼开始,以礼结束。谨以此书向日本致礼。 2011年清明节于北京德胜门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缨导演是我的战友。他在日本,我在中国,同在异国他乡奋斗着。他的存在给我带来的是归属感。我看过他经曲折完成的《靖国神社》。此时此刻,我很有把握、很负责任地说,它不是体现反日的,也不是强调爱国主义的,也不是判断对错的,而是一部使得我们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场所,思考靖国神社问题为何如此复杂的纪录片电影。我对李导表示敬意,他为“中国人了解日本”这一重大议题上做了一件大事。他曾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令人深思:“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为对方着想。”——加藤嘉一 日本是和中国关系最复杂、最微妙的邻国,也和中国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诸多的缠绕和恩怨,李缨导演旅日多年,深刻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这部书中有他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洞见,对于日本社会提供了他的见证。这是值得中国人认真阅读的著作,了解你的这个邻国,其实也是认识自我和世界。——张颐武只有更多地了解靖国神社的真面目,才能更准确地知道我们愤怒的缘由;只有走进靖国神社的历史观,才能提醒这个世界要警惕什么。对此,李缨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导游。——白岩松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李缨的纪录影片《靖国神社》。我深深感叹:一个热血青年导演的镜头语言竟可以如此冷静扎实;同时我深深地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谜”,牵引他付诸十年的时光去探寻,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代价!这本书揭晓了谜底,当然又引出更多“谜”一样的问题。正所谓:观影读书,神魂颠倒。——许戈辉日本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甲午海战,《南京!南京!》?还是松下电器,《聪明的一休》?直到现在,日本对我们来说还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李缨导演旅日多年,他用深入日常生活的日本经验,以靖国神社为观察对象,用电影与文字两种媒介,精准地点到了历史的穴位上。——贾樟柯


编辑推荐

1、白岩松,许戈辉,张颐武,加藤嘉一鼎力推荐!只有更多的了解靖国神社的真面目,才能更准确的知道我们愤怒的缘由。对此,李缨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导游。——白岩松我深深地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谜”,牵引他付诸十年的时光去探寻,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代价!——许戈辉李缨导演是我的战友。我对李导表示敬意,他为“中国人了解日本”这一重大议题上做了一件大事。——加藤嘉一2、电影《靖国神社》引发日本举国轰动,导演李缨为你揭晓日本灵魂美学!李缨旅居日本长达22年,拍摄《靖国神社》长达10年。《靖国神社》成为日本票房最高的纪录电影,引发日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美国《纽约时报》英国BBC 中国《参考消息》等全球顶级媒体的关注。他对日本的思考浓缩在本书之中,与《菊与刀》相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作序推荐!3、靖国神社是东亚人民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中日韩民族情绪的敏感地带。本书以靖国神社为切入点,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

名人推荐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2000年年初到2005年年底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担任新闻参赞兼发言人期间,我发言当中涉及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当时我一直在想,靖国神社问题难道只是中国人的痛?为什么会成为中日关系最大的一个困扰和障碍?这种困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矛盾到底是神魂错位还是是非颠倒?中日之间如何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共同面向未来? 在种种“喧嚣与骚动”当中,我认识了龙影公司的社长和制片人张云晖,得知了她和李缨导演正在从事纪录靖国神社的工作。我深为震动的是,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经济力量支持的情况下,拍摄这样一部如此复杂敏感问题的影片,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敬于他们的胆量与执著,也由于自己的职业与责任,我只能不断支持和鼓励这两位热爱电影的创作者,期待着他们漫长的摄制和创作过程能早日变为成果。 值得庆贺的是,《靖国神社》这部电影最终得以完成,并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引发了日本、韩国和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热议和对靖国神社问题的深层思考。 中日关系一段时期以来的“政冷经热”以及“民冷官热”现象,无论其深层原因如何,靖国神社均脱不开干系。即便是现在,靖国神社问题虽然已暂时不再那么烫手,但靖国神社后遗症仍令人遗憾地存在着。一个强调原则的中国和一个神魂颠倒的日本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解与互信仍是中日交往的长期课题。相信这本书与《靖国神社》纪录电影将相得益彰,成为中日民间情感交流的又一扇心灵之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神魂颠倒日本国 PDF格式下载



内容通俗易懂,99元送的,11年7月出版的很新纸质不错,书里配了些黑白图片。前面内容围绕着电影被禁展开而后解释了日本人的特性最后是靖国神社事件的时间表和各媒体对电影《靖国神社》的评论


关于日本,让我们了解更多,这个有些矛盾的民族。理解是基础!


前后已经看了一半了,的确从另一个角度上了解了日本的这种文化。但是作者本身也是有一定偏颇的地方,比如混淆大亚洲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什么的,反正对于里面讲的可信度一半一半吧~~


看这本书了解了很多以前本来认为对其实是错的观念,更深一层地去了解自己的邻居,而且这书也给我多一份思考。


骗钱的书,无聊透顶导演装B


一本了無新意的書,裏面的社會和文化評述,我們在六七十年前蔣百里戴季陶的論述中,以及在美國學者寫的菊與刀裡頭,就可觀全豹。... 阅读更多


倒来倒去……哎,有点小失望,没想象的那么有趣味。


业余打发时间看看还行


这本我是买了过99送的,因为当时他的电影还蛮轰动的,一直想看。所以就选了这本书,想了解日本的人可以看看。。。。。。。至于印刷就像书店里一般书的那样。。。。。。。


我一般买书钱 看评论 最愿意看到的评论就是买到书的人写的都是没买过书的人写的评论 不知道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