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
2011-9
中国青年
郑也夫//沈原//潘绥铭
419
无
在我的理想中,在本科生阶段,社会学学生应该具有“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意识,而不是仅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这应该是高中阶段的任务。那时候,对于社会现象,谁没有自己的看法呢?只不过老师和家长不让你发表或者充耳不闻而已。到了硕士的阶段,社会学就需要讲方法了。看到一篇文章,听到一种说法,我们不仅必须判断一下它有多少证据,还需要琢磨一下:这些证据是用什么方法得来的?这种方法适合于获得这样的证据吗?以宏观的思辨为例,如果你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提出某些看法,却仅仅是依据大众传媒中的事例,那么这种获得证据的方法就很值得怀疑了。难道你不知道中国是“宣传有纪律”的吗?因此,所谓“研究”,其实就是使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获取更加充分的证据,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研究生”就是只有这样研究才能“生”;所谓“硕士”就是只有这样来“说”才能成为“是”,才算得上一个“士”。
前言一
前言二
前言三
家庭即工厂:河北北镇乡村工业化考察
中德大学生择偶标准和婚姻观念的比较研究
媒体在尘肺病农民工维权中的角色
少年基金项目运作的个案研究
农民上楼过程中的家庭财产关系研究
潞河中学的新疆班
策略与话语:纠纷解决中的弱者
收入不平等与健康关系的实证分析
附录:三系2011年硕士论文题目汇总
版权页:媒体的介入在此处指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到公开发布报道的过程,实际上等同于新闻的生产过程。虽然各个媒体在新闻采编的流程方面会有差异,例如有的是记者中心制,有的是编辑中心制,有的选题和审稿经历的链条长些,有的则相对较为简化。但是根据笔者访谈的十家记者所反映的情况(其中九家供职于报社),总结出一个典型的平面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电台由于滚动播出的特点流程有所不同,但也需要类似把关程序),包括以下八个环节:记者(或编辑)掌握新闻线索,预判是否形成选题——将选题上报部门主任——部门主任及以上级别的领导开会讨论选题——部门内部讨论选题具体操作——选题通过、方案基本敲定,记者开始采访——采访顺利,记者形成稿件——部门主任把关、报社主管部门审读员把关——值班(副)主编签字刊印这八个环节中,有些媒体可能会省略其中一到两个,但是剩下的几个关键环节,每一个都对事件起到过滤作用。在任何一个环节被卡住,新闻报道就无法面世。据此,考察弱势群体维权类的事件线索怎样才能进入记者视野,如何能够顺利通过报社内部层层筛查得到公开报道,就成了我们关心的问题。(一)什么样的维权事件能进入记者视野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一个事件是否介入报道的标准就是它是否有新闻价值。对不同的媒体和记者,新闻价值可能有所出入,但大体上是有共识的。传播学界较为经典的新闻价值五要素是希伯特在《现代大众传播工具概论》提出的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弱势群体维权,是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改革进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具有重要性;维权者的故事所凸显的制度和利益冲突也增加了显著性的特点,并且弱者天然的占有道义上的优势,容易占据人情味。这使得弱势群体通常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
这是我们三校论文的第九集了从北大、清华、人大三校社会学系2011年毕业生的128篇硕士论文中筛选出8篇论文,组成了这本文集、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本好书,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鲜有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空话,套话,玄而又玄的废话,以及曾经在别处不知说过多少次的二手话,几乎每一页都含有新的信息。 ——美国洛杉矾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阁云翔期待一年一册的《论文选编》成为精品,成为社会学成长发展的永远的一个窗口。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汉生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11)》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无
在目前的情况下,质量之高毋庸置疑。
我买错了,不错高材生写的不会差的!
好论文就是不一样 那么灵活 那么深刻
一点不死板
好啊
看了感觉挺好
这个系列 我前后一共买了5本 我想从中 我能够捻出一个国内社会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和脉络 至少是很有参照性的
我是买别的书顺带买的,社会学的文章包罗万象,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