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星空访客

[英]杰米·多兰,[英]皮尔斯·比佐尼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英]杰米·多兰,[英]皮尔斯·比佐尼  

页数:

260  

字数:

150000  

译者:

白鱼  

Tag标签:

无  

前言

苏联时期的历史,对某些人来说,是竭力想忘记的一段历史。大清洗中的残酷屠杀,古拉格中的强制劳动和精神恐惧,浮夸的五年计划,以及被奥威尔不幸言中的对个人自由的无情剥夺,无一堪为美好记忆的素材。同时,硬币的另一面却赫然铭刻着这样的事实:无数人类历史上的辉煌成就,都出自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浩劫中重生的国家。二战中,它的基础建设尽数被毁,但未逾十载,苏联就雄踞全球性霸权的地位,以所向披靡的强大科技进军太空领域。但是,除去一些极少数的死硬分子,苏联时期是缺少英雄的时期。是的,“英雄”本身在共产主义制度之下就是个异数,因为没人能比集体更加伟大。不过,除了一个人。在莫斯科列宁大道的巨大路口,高30米的钢铁人像傲然矗立在地平线上。此处往西北方向9.6公里,还有一座纪念碑,标记着他丧生的位置。那是他刚过完34岁生日后几天,在这次严重事故中,严霜冻结的坚硬地面被撞出了可怕的大坑。灾难过去30年,纪念碑前的鲜花无声地证明着普通俄罗斯人对他的情感。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不论老少贫富,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脸上都会绽开哪怕最不易察觉的骄傲的微笑。他们用这样胜利的微笑,怀着最真挚的情感来怀念这个曾经的农家孩童,这个整个世界为其成就而炫目的人。俄国人总是毫不犹豫地对我们西方人指出这一点:“他是第一个,你们知道的。”他是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他叫尤里•阿列克谢维奇•加加林。三年前我开始对加加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时我正在完成一部关于苏联核武器的电视纪录片。我意识到如果不交代清那些把“赤色炸弹”*送上天的火箭的来龙去脉,我的纪录片就不算完整,当年正是这些导弹蓄势威胁着我们西方人的安危。拍完了《赤色炸弹》,我开始正式考虑制作一部描写苏联太空计划的系列片。这是个艰巨的工作。该从何讲起?如何将这个庞大的话题纳入一个连续的讨论逻辑呢?一个莫斯科的好友替我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是我众多前克格勃的朋友之一。一天,他看到俄罗斯电视台播出了一个愚蠢而不负责的节目,声称加加林尚在人世,刚从囚禁了他30年的精神病院里逃出来。就算是克格勃,谁又敢“蒸发”这个俄罗斯最伟大的英雄呢?好友就此鼓励我拍一部有关此事的严肃的纪录片。这一刻我意识到,加加林虽然家喻户晓,但迄今为止,他从前的故事,还有那些用核武器运载火箭送他上太空的杰出人物,我们一无所知。至少在我自己心里,我的下一个计划已然确定。当BBC等世界一流传媒找到我,我要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加加林的热情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释放。深化《赤色炸弹》中的内容让我和我的摄制团队来到了一个暧昧晦暗的领域。我本以为打听一些加加林的逸闻至少要比刺探苏联核武器计划的最高机密稍稍容易一些。但是我错了。这次阻挡我们的不是来自前国家安全系统遗老们的偏执,而是一个个俄罗斯平民的小心翼翼。这种讳莫如深的谨慎,彻底内化为俄罗斯各阶层民众的举止习惯,尽管苏联的秘密警察早已失势多年。我发现,即使是多年以后,很多曾在20世纪60年代与加加林在苏联航空航天领域有过接触的人都不大愿意谈起他们的经历和加加林这个人。我猜想,他们是否还在担心,自己会由于失言,而被一队深色大衣的匿名警察在某一天凌晨从家中带走呢?或许更重要的是,西方人的面孔还是太不能让人放松警惕了,并且,这些在苏联军工系统终其一生的人怎么能轻易把敏感的技术信息道与外人呢?不过,我还是尽我所能地运用各种交际技巧。终于我发现,有几个关键人物,只要他们直接面对的是俄罗斯同胞,而不是西方记者,他们是愿意打开话匣子的。这样一来,我的三位好朋友,伊戈尔•莫洛佐夫、瓦莱丽•哥罗德斯卡娅和玛丽娅•西蒙诺夫就有了用武之地。伊戈尔•莫洛佐夫当过兵,在苏联时期就是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哥罗德斯卡娅和西蒙诺夫都有着让被访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吐露真相的神奇天赋。渐渐地,我们得到了一部分事实,再经过雪球效应——犹豫的被访人终于在别人业已吐露事实的鼓励下坦陈心扉,材料就积少成多。最终我们获得了数量惊人的口述材料,在此我们需要感谢谢尔盖•库申科和鲍里斯•马拉科夫,他们给予了我们极为重要的帮助。电视纪录片的标准是52分钟,所以我们不得不删减采访的影像,这让我很不安,因为我很不愿意删掉任何一个故事,它们都是由信任我们的人鼓足了勇气讲述的,而我也答应他们会好好利用这些资料。所以,我决定写下这本书,作为对影片的补充。作家皮尔斯•比佐尼加入进来和我共同完成这本书。由于是临时起意,所以这个做法有点冒险。我担心的是,我们会合作愉快吗?我们不同的性格、叙事风格和做事风格会影响我们对同一个主题的写作吗?事实证明,我们合作得很好。我了解俄罗斯的情况,而比佐尼熟稔苏联早期火箭的构造和那时航天工程师以及飞行员的心理。我们共同勘探出一段扣人心弦又鲜为人知的加加林的故事,一段两人都为之惊心动魄又黯然生悲的故事。我们同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觉,将要公之于众的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但是,没有什么比在俄罗斯这么广袤而复杂的国度里寻找档案、见证人和真相更为困难的事了。老官僚机构的楼顶再没有了镰刀斧头,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拒人于千里。钞票现在成为了主导。一样东西必定有它特定的售价。没人会特别地批评这一点,因为这在“新俄罗斯”是一个常识。另一件困难事是弄清主管人是谁。谁负责这个机构?我们进入某栋大楼需要向谁报告,需要谁的批准才能使用一张照片、一段影像?俄罗斯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献,但几乎没人知道都有些什么。因为没人有足够的钱去把它们妥善地编目和存放。一些有抱负的学者会想去查阅它们,有偿地查阅,但最后结果仅仅是知道了资料的存放位置但并不允许你真正地翻阅。拿我们一个亲身经历当例子吧,这事本可以不那么复杂:我们想复制一段几分钟长的俄国宇航员训练的影像。这段录像的拥有者宇航医学院先喊出了一个天价,但后来他们的主管领导同意免费提供视频,因为他觉得在我们的纪录片中突显他们的工作场面是件好事。不过,当主管的副手休假归来又推翻了他的决定。之后,总统叶利钦的一个资深顾问又替我们出头扫清障碍,但医学院明确表示,此事和叶利钦以及政府没有丝毫关系,至此,之前达成的约定全部付诸东流,我们又得从头商定条件。在我们的寻找工作中,很难有哪一次找到受访者不通过中间人,获得文献资料不几经周折。工作关系在俄罗斯不再简单直接,需要很多特定的程序和过场。探究加加林的一生之谜可不是拿起话筒给他的旧日同僚打个电话那么简单。在我们西方人眼里,俄罗斯广阔得超出想象。我们怎么可能找到一辈子隐姓埋名工作,如今早已退休的为加加林建造宇宙飞船的工程师呢?在莽莽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话),我们又上哪儿去寻访那些亲眼目睹加加林从太空降落地球的低调的农夫呢?如何确定那些在60年代中期陪同加加林全球宣传活动的克格勃人员的姓名和地址呢?他们的名字在当时就未公布,并且已休手多年。还有,怎么让那些曾与加加林竞争太空任务同一职位的宇航员谈论那些本不应被提及的往事呢?我莫斯科的朋友再一次在确定被访人名单和劝说他们接受采访上帮了我大忙。一些在新的、但仍让人心生畏惧的安全机构中任职的朋友也伸出援手,为我们确定了受访人。他们不愿透露姓名,但他们一定要接受我们的感谢。当然,最诚挚的谢意要献给我们的受访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向读者传递出,我们已经访问了所有加加林生命中尚在人世的重要人物。下文这些朋友,他们带着俄国人特有的幽默和情感,慷慨地、有时也会冒一点风险地把他们的回忆与我们分享。加加林的哥哥瓦连金和姐姐卓娅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以及他举世震惊的太空飞行对这些身边人的影响。他们也提到了二战期间纳粹侵略家园的恐怖经历,这些经历塑造了加加林的性格。叶琳娜•亚历山德罗夫娜是一位退休教师,她回忆加加林是个聪明、顽皮的学生,一个十足的捣蛋鬼,但他天性里也有很强的责任心,这在一个男孩来说很是难得。记者雅罗斯拉夫•格洛瓦诺夫也曾一度接受宇航训练,他对加加林和当时苏联其他宇航员十分熟悉。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得知了格鲁吉•薛宁和其他空军飞行员的名字,他们和加加林一同参加了航天训练。格洛瓦诺夫以他百科全书般的记忆和大量的藏书补全了加加林的工作细节。不过,对我们另外掌握的一些重要材料,我认为连格洛瓦诺夫也会大吃一惊的。谢尔盖•贝罗茨科夫斯基是个关键人物,他的任务是对早期宇航员进行科学理论培训。他和加加林很熟,告诉了我们很多有价值的逸闻趣事,还有关于加加林英年早逝的文件和证词。宇航员训练中心的主管尼古拉•卡马宁的日记以独特的观察角度引导我们走进一条探寻加加林性格特征的路径。通过每日的观察,加加林的优势、缺点被一一勾勒,同时提到了和加加林争夺太空第一人的对手——盖尔曼•季托夫。卡马宁日记中的直言不讳让我们看到加加林的胜出是多么的侥幸。我们由衷地感谢卡马宁的遗嘱执行人能够允许我们复制一部分他坦率而又丰富的日记。季托夫向我们坦陈自己作为加加林历史性飞行的候补时的郁闷情绪,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则向我们倾诉了苏联宇航员除去训练的其他生活。这两人是加加林非常亲近的同事,他们讲述了加加林从飞行轨道上回望地球的情景和其他一些极为精彩的故事。奥列格•伊万诺夫斯基、弗拉基米尔•雅兹多夫斯基和尤里•马兹霍林——三位杰出的苏联太空计划的技术管理人员透露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工作细节,以及运载加加林的航天飞机的情况。同时,苏联火箭和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传奇人物谢尔盖•科罗廖夫的内心世界也将通过他们展现给世人。谢尔盖•涅费奥多夫和叶甫根尼•吉鲁申是两个被人遗忘的功臣,他们讲述了自己作为“测试员”的秘密工作,即需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生理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些药物和物理学测试,他们为早期载人火箭计划作出了巨大牺牲。农民雅科夫•李森科如今已是暮年,当他忆起加加林返航着陆,并向他打招呼时还是禁不住双眼溢出光华。塔玛拉•库察拉耶娃和塔吉亚娜•马加利切娃那时还是中学生,她们回忆了当年的情景——她们穿过和缓的草场去一睹世界首艘太空船结束划时代飞行后返航的风采。安娜•鲁曼塞耶娃回忆了护理加加林的时光,那源于一次差点断送他事业的尴尬事件。这是首次有人披露那场极为重要的桃色事故。谢尔盖•叶古波夫是莫斯科郊外宇航训练中心的档案管理员,他让我们见到了普通百姓写给加加林的不平凡的信件,解除了我们关于加加林职业生涯的政治因素的疑团。国家安全局专家尼古拉•卢布金帮助我们分析了加加林试驾米格飞机遇难的重要细节,以及随后漏洞百出的调查。维亚切斯拉夫•毕科夫斯基,当时的空中调度员,对我们吐露了空难当天的情况,这对他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已经对此事缄默了30年。退休克格勃人员维尼亚闵•鲁塞耶夫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斟酌和深思熟虑后,挺身向我们讲述了爆炸性的故事:加加林试图挽救人类首位太空空难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的生命但徒劳无功。这一事件的内幕将首次在本书中揭晓,事实令人震惊和神伤,所有线索的矛头都指向克里姆林宫。加加林的妻子瓦莲金娜•加加林娜没有接受采访,但正是她从中劝说,才使鲁塞耶夫面对我们,讲述这个重要的、即使现在透露也会有一些风险的真相。我们对她表示深深的谢意并祝她一切都好。丈夫的故事或许她已守藏多年,我们希望在讲述加加林丰富而又复杂一生的时候,能够伸张他的事迹、光耀他的人格。我们还要感谢加加林的私人司机费奥多•蒂姆楚克的回忆和加加林最喜爱的理发师伊戈尔•霍克洛夫的精彩故事。还有赫鲁晓夫的讲话撰稿人和高级顾问费奥多•博拉茨基,他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加加林和克里姆林宫紧密、复杂的关系。当然,这本书在讲述加加林一生的同时,也用了同等的笔墨来讲述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个人和科技这两方面密不可分。一些西方的航天史专家也给本书作了航天工程学和管理学方面的指导。菲利普•克拉克(Phillip Clark)、雷克斯•海尔(Rex Hall)、布里恩•哈维(Brian Harvey)、戈登•胡珀(Gordon Hooper)对我们的提问给予了无限耐心的解答。伦敦国家科技博物馆的道格拉斯•米拉德(Douglas Millard)提供给了我们大量的图书、文献,詹姆斯•奥伯格(James Oberg)和詹姆斯•哈福德(James Harford)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给予了我们指导,戴维•贝克(David Baker)提供了非常棒的历史图片。安迪•艾德林(Andy Aldrin)、约翰•罗格斯顿(John Logsdon)和彼得•阿姆奎斯特(Peter Almquist)勾画出了一幅特别的图景——美国人对苏联航天成功后惊惧的反应。理智地讲,多少杰出的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训练、招募到这项计划之中啊。这里,我们谈论的是一个无法重复的时刻:一个我们的同类第一次离开母星飞向宇宙的冒险时刻。后有来者,但前无古人。尤里•加加林不是超人,他和我们一样会死,也有缺点,但他当得起他在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太空第一人的事实,更因为他高尚、勇敢、荣耀的一生。

内容概要

  国家的英雄 还是国家的棋子
  他是人类太空时代的开启者
  也是残酷国家机器中的一粒尘埃
  知情人克服30年来的恐惧,讲述加加林悲喜交加的人生。这是一本未经克格勃审查的加加林传记,这是一本记录人类早期宇航员职业与生活、虚荣与死亡的备忘录。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他是20世纪人类的英雄,他是赫鲁晓夫伸向西方的橄榄枝,他配享全球无数的鲜花和赞誉,引发了数不尽的科技变革和未来畅想。他开始纵酒狂欢,数夜风流,矜然自得于国家将他托举上的荣耀顶峰。赫鲁晓夫失势后的冷遇,以及同事无谓的遇难让他逐渐认清了国家的现实。本书13年前首次出版,基于克格勃文件、俄罗斯官方档案,得益于加加林亲友打破30多年沉默的勇气,首次讲述一个真实的加加林,一段人类早期星空访客们的悲喜,一场美苏争锋相对的太空较量。

作者简介

  杰米·多兰(Jamie
Doran),BBC前制片人,现为独立纪录片导演,多涉足争议话题。近年来拍摄的阿富汗和苏丹社会、政治问题的纪录片获得一次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BAFTA)提名,两次One
World Media大奖。
  皮尔斯·比佐尼(Piers Bizony),科普作家,长期为英美多家杂志撰写航空航天、宇宙探索题材的文章。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家孩童
第二章 募兵
第三章 总设计师
第四章 准备工作
第五章 发射之前
第六章 太空108分钟
第七章 凯旋
第八章 太空竞赛
第九章 福洛斯事件
第十章 重返工作
第十一章 跌落地面
第十二章 残骸
尾声
后记
美苏航天大事年表(1957-1981)
原书注释
译名对照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在他1961年名动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他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生之中最伟大的成就,但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却需要经年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够征服。这个在27岁凯旋的巨星,在33岁生日时却疲惫不堪、提心吊胆、不胜烦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为了挽救一位在劫难逃的同事,愤然向政府挑战;为躲避窃听器,他和国家安全部门的特工在黑暗的楼道里密会;他还偷偷传递一些敏感得谁看过一眼之后就会丢掉工作的文件。这个男人一生都在冒险,开始是为了国家,后来是为了朋友。甚至他的童年生活都需要他具有常人不备的勇气,因为那时他面对的,几乎是无人生还的可怕场面。 我们记得尤里·阿列克谢维奇·加加林,因为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但他的世界远不止这些。 1934年3月9日,加加林出生于一个叫格鲁什诺的小村子,位于莫斯科西边160公里的斯摩棱斯克州。父亲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是个仓库管理员,母亲安娜·季莫菲耶芙娜是个挤奶工,都在当地的集体农场工作。哥哥瓦连金长他10岁,弟弟鲍里斯则小他2岁。生计艰辛,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尽管严酷的斯大林的集体化进程已经开动,他们的朋友和邻居也会偶尔莫名其妙地消失。 当母亲安娜在农场忙活的时候,照看鲍里斯和尤里的任务就落在了姐姐卓娅身上。“尤里出生时我7岁,已经懂得怎么去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了,我已经习惯照顾他俩丁。瓦连金在牛奶场帮妈妈干活,我就在家照顾弟弟。” 苏联官方记录加加林一家为“农民”,这没有考虑到以下事实:安娜的家庭来自于圣彼得堡,她的父亲是那里的油田钻探技工,1917年革命时才举家搬到了乡下。其次,安娜文化程度不低,每日睡前必定为孩子们念上一段睡前故事,或者指导孩子们自己读书。”至于阿列克谢,从各方面来说都算得上是忠贞不渝的丈夫、严格慈爱的父亲、熟练的木匠和手艺人,在30年代初期的苏联最好别让本领显山露水,因为约瑟夫。斯大林对“富农”深恶痛绝。随着农村集体化经济进一步牢固地建立,阿列克谢开始负责农场的农舍和基建,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后记

1981年4月12日,所有的工程师、技术员、政客都凝神屏息,因为又一次伟大的冒险将在他们眼前展开。这次风险极高,如果成功,所有相关人员都备极殊荣;如果失败,整个民族将为之悲戚蒙羞。成千上万的观众齐聚佛罗里达海岸,他们观看的不仅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发射,而是在见证太空飞行又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此时此刻正如航空航天局前局长丹尼尔·戈尔丁的描述:“你呼吸放缓,心跳可闻,不自觉的肌肉紧张充满了全身。” 航天飞机计划在30年后终于结束,它的遗产和后继难以定论”。航空航天局的旗舰适应力好、助推力强,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在地球轨道上长时间的停留,但它也脾气古怪,开支巨大。纵是如此,他1981年第一次雷鸣般地飞向地球轨道的一刻,是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那个香甜的早晨最为骄傲的一刻。 整整20年前,苏联的技术员、工程师和大量的克格勃头头脑脑在哈萨克斯坦荒野拜科努尔的掩体中,同样“呼吸放缓,心跳可闻,肌肉紧张”。一个年轻人坐在炮弹顶端的只能称作铁皮罐头的东西里面,等待被发射进太空。他同拧紧舱门最后一颗螺丝的人打趣玩笑,之后就被锁在里面,抛进太空,也抛向了无尽的名利和突然而至的死亡。尤里.加加林的命运由革命性的新式管线、涡轮机所主宰,而制造这些东西的社会同样在更大规模上,经历着类似的危险的技术试验。 太空基金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评选加加林为并列第6位“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太空英雄”。所谓“并列”,是和企业号的詹姆斯。柯克船长。如果加加林活到今天,一定会会心一笑。我们都崇拜“阿波罗号”登月的宇航员,崇拜他们的勇气、出色的专业技能,毫不嫉妒他们退休后的优渥生活,而富有魅力、智慧、和蔼可亲的加加林正是这些年轻一代宇航员心中的英雄。他的位置人类历史上无人可代,他是第一,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我们的这本书在其首次上架的13年后还能再版实是一件幸事。我们1998年第一次出版为的是纪念30年前加加林遗憾地英年早逝于空难(尽管阴谋论者会发牢骚,但这就是事实)。为了再次向公众传颂他的故事,并且纪念人类首次突破大气层进入太空半个世纪,重温人类发展史上某些重要的时刻是必要的。


编辑推荐

《星空访客:加加林传奇的真相》:国家的英雄,还是国家的棋子。他是人类太空时代的开启者,也是残酷国家机器中的一粒尘埃。知情人克服30年来的恐惧,讲述加加林悲喜交加的人生。《星空访客:加加林传奇的真相》是一本未经克格勃审查的加加林传记,这是一本记录人类早期宇航员职业与生活、虚荣与死亡的备忘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星空访客 PDF格式下载



此书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加加林死得也有点冤哪!国内第一人杨利伟不知道是何宿命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