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江山半壁人离乱

庄莹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作者:

庄莹  

页数:

184  

Tag标签:

无  

前言

经历一场大变局重新看这些文字,我依旧有些不知所措。在一场大变局之中,每一个人,无论你此前是何等的尊贵、荣耀、无论你有何等的家世,都一样的流离。所有的人,在一场时代的风暴里,都一样的命若蝼蚁。我曾允诺给自己一个梦想,把最好的年华结为琥珀,泽水而居,万事可忘,在流转与沉迷之间,沉醉书香。2009年,我于三月下江南,彼时,玉兰花开如幻影。我的博士生活,好像就在玉兰花沉默的欢愉里开始的。我迁居沪上,随张新颖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可以在葱茏的岁月里,随先生读书,我幸;可以素心负暄,回归旧园故国,我念。2009年秋天,我开始这些文字的写作。有一段时间,每日里,我在图书馆,看民国学人和作家们的私人记录。我所关注的是这些文人们的一手写作,或者相关当事人的回忆。我力求通过这些当事人自身的文字,来还原他们自身的生活。但我不想对此作出结论,我只记录,不说话,一如我对于生活一贯的态度。于是,我陷入了遍地烽火的公元1937年。在那一年,天下动了刀兵。那一年,散原老人含恨离世,以一己之死,做了乱世书生最为决绝的反抗,而陈寅恪也踏上了流离之途。在一个冬日寒冷的清晨,他携一家老小登上了去天津的车,朝湖南长沙而去。而这一路,命运所留给他的是饥寒交迫,双目失明,藏书散尽。那一年,林徽因在《文学杂志》连载《梅真同他们》,但只写了三幕。林徽因就如梅真那样“去抗战去了”。薄命把多病之身的林徽因的热情打入冷宫。她甚至一度被误传,客死他乡。虽未客死,但病痛一直在折磨着她与梁思成。命运如此冷酷,在战时,她还收到了三弟的阵亡通知书。那一年,张爱玲仅17岁,她最大的梦想是去英国读书。而此时的胡兰成,因了才情,他摊上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这期间,张爱玲走红,两人相遇,只是岁月未曾静好,现世也从未安稳,两人就此离散,此时,张爱玲不过25岁。如花岁月,便遭逢一场沧桑。那一年,沈从文35岁。决意与“此城共存亡”的他奉命离京,此时沈虎雏出生不足百日。一路迁徙,他在西南联大做了教授,这是他此生最长的一段教师生涯,但还是遭遇到了刘文典那场最为“著名”的嘲讽。 那一年,胡风与妻儿离开上海,就此飘荡,武汉、重庆、香港,一场流离,此间遭际自是不必多言。这期间出生的女儿晓风被留在上海的一家托儿所,长达四年之久,而胡风要养活一家老小二十几口人的生活。他的父亲也在逃难的途中离世。1945年8月10日夜,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胡风正在与朋友下棋。他兴奋的跑到观音岩上去看了一会,“只见市民非常激动,很多人在放鞭炮,街上挤满了人,美军的吉普车流水似地向城里闹市开去。全市在狂欢中。”我想此时,胡风一定是心静如水。回到上海,他与梅志去接晓风,“见到的是怯生生的神色和瘦弱的孩子,心里真难受,M终于哭出声来了”。此时,晓风已经七岁了。……八年,一抹烽烟,一场家国,一段流离。而这私人的记忆却少人提及。或许,放在一场大历史中,个人算不了什么。我们的书写总是习惯于抹杀个体,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全部。相逢终别离,无事常相忆。复旦的静好,是我缠绵悱恻的牵挂。来年桂花香满园的时候,我已与燕曦作别,而你可否再为我压一枚小小的书签。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文人对时代的敏感度似乎过于常人,而生在那个家国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却不能用“悲剧”两字简单概括他们的全部生活,他们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在演绎着一个个传奇。这本书客观地描述了抗战时代的文人私事,堪称一部民国时代的感情史。

作者简介

庄莹,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专栏作家,笔名棉花柒肆。

书籍目录

“我苦哉,我苦哉” 周作人的“苦”及抗战中的周家后院 鸣鸠曾占凤凰巢? 乱世鸳侣郁达夫、王映霞的毁家诗纪 对照记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战时岁月 独为神州惜大儒 抗战中陈寅恪的家国之变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巴金与萧珊的八年“抗战” 我有创伤君有泪 《胡风回忆录)里的抗战生活 那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抗战中的沈从文及其选择 漂泊者萧红 从呼兰河到浅水湾以及众说纷纭的爱情 “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 林徽因、梁思成的颠沛流离与一世才情 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抗战中的钱钟书与杨绛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柔石被捕是在1931年一月,“镰田诚一”的木牌事件也发生在那个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同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局势稍有波动,信子就把八道湾门上的“周宅”门牌摘下,换上“羽太寓”的门牌,甚至干脆挂上日本的国旗,表示这是日本人的住宅。而周作人却安然自得。周海婴在回忆录中称,祖母为此叹道:“八道湾里只有一个中国人了。” 鲁迅死在了1936年,免却了此后的下水、抉择、站队,乃至于那个著名假设所能产生的情况。 但他的家人却都面临了。 对于中日之间的战事,周作人心情复杂。日本于他,不仅曾是东渡之地,更是妻子的娘家。并且,在周家兄弟之中,唯有他一人没有再婚。可见他还是重感情的人。当然,也可以说,二先生的这份感情比较满意。 从另一个方面说,周作人在日本也有着相当的影响。1934年夏天,他趁着学校放假的时间,与妻子又一次回到日本,这次返回日本他被作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位重要人士接待。连当时寓居于日本的郭沫若在日记里都写下了如此的记录,“岂明先生此时小寓江户,江户文士礼遇甚殷,报上时有燕(宴)会招待之记事。岂明先生的生活觉得很可羡慕。岂明先生是炎黄子孙,我也是炎黄子孙。岂明夫人是天孙人种,我的夫人也是天孙人种。岂明先生的交游是骚人墨客,我的朋友却是刑士宪兵”。此间感觉耐人寻味。 1934年周作人在日本期间写了《杜牧之句》,宣称自己要忍辱负重,“安莫安于忍辱”。1935年又写了《关于英雄崇拜》说“和比战难”等一些文章。 时局到了1937年,一切都很是明了。6月,他在《桑下谈·序》中提及要“乐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贫主”,“这苦住的意思我很喜欢,曾经想借作庵名,虽然这与苦茶同是一庵,而且本来实在也并没有这么一个庵。不过这些都无关系,我觉得苦住这句话总是很好的”,他要将“苦茶庵”改为“苦住庵”,他还说,“现在找着了苦住,掉换一个字,虽缺少婉曲之致,却可以表明意思了吧”,那么这应该可以“表明意思了吧”。 在他写完这篇文章的不久,卢沟桥炮响,7月底北平沦陷。学者教授们纷纷南下,有些人记起来北平的二先生,如此重要的人物怎能留在北平呢? 甚至郭沫若专门写了文章表明“闻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然而我自回国以来所时时怀念着的,却是北平苦雨斋中我们的知堂”。他还怕话说得不明白,进一步说,对于国际友人可以分庭抗礼为民族挣得几分人格的人,知堂是其中“特出一头地者”,甚至宣称如郭沫若自己这样的人,为了换取周作人,“就死上几千百个都不算一回事的”。但周作人留了下来,可能郭沫若的这一番苦心是由于他没有读到知堂老人的《桑下谈·序》吧。 在沦陷的北平,“旧日友人各自上漂流之途”之际,周作人知道“此虽亦是一种苦”,但却“尚不忍即舍去也”。11937年11月1日,《宇宙风》刊发了周作人的一封信,其中提及“请勿视留北诸人为李陵,却当作苏武看为宜”。 一开始周作人又开始了读闲书、笔记的生活。这种生活周作人不是没有尝试过,1911年,周作人回国之后的六年里,他过的似乎就是这种生活。 1911年,周作人从日本回国。本来他还打算在日本继续学习法文。但鲁迅的回信说,“法文不能变米肉”。 这有原因的,一年之前,周家已经变卖了祖宗留下的祭田,而“资亦早罄”。此种情况下,周作人只好携带新婚妻子于这年秋天回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们做的很好!佛教教理文化能用如此绚烂的效果表现出来,影响大众。”——慈诚罗珠大堪布(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西方文明以术为主,佛学则以心为主,是“心文化”,它在现代社会应该会有根本性的贡献。”“看到你们为佛教文化发心不辍的青年同聚一堂:影视导演、明星歌手、作曲编曲,算上我,我们这是一条龙服务啊”——学诚法师)龙泉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从当下出发》属正确的佛教文化内容表现。”——怡学大和尚(北京广化寺方丈,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与众多慈善组织及文化传播组织不一样,有着纯净的、具足的精神追求——《女友》国际版佛教影视界前所未有、精美绝伦的高端影视。七个精美而又简明扼要的开场故事,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赏心悦目视听震撼,也是将中国佛教各教派义理文化圆融统一的基础点之一:智悲双运、我无利他的担当情怀自然而然的渗透进观众的心田。——《佛艺时尚》自在腰身立沙洲,浮云闲映碧波心。采莲歌中根尘断,天涯无处不知音。——钟永胜(东北财大的教授,《从当下出发》主题词作者)


编辑推荐

《江山半壁人离乱》编辑推荐:1937年,我在路上捡到你遗落的书简。烽火八年里的一抹私人记忆。旷世才子佳人的情感秘密,解密经典爱情的真实面目。平实的语言、跌宕的故事,或曲折跌宕、或令人扼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江山半壁人离乱 PDF格式下载



故事偏老,但角度颇新.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