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人的微笑
2012-10
金城出版社
胡昉
184
80000
胡昉/著
无
如果说,小说作为一门“说谎的艺术”,恰恰是通过虚构,让我们逼近“世界的真相”,那么,也许我们在追求“世界真相”的过程中,也会不知不觉趋近小说这门“说谎的艺术”。《苦恼人的微笑》是一部小说,也是关于影像在今天作用于人心的笔记,是对充斥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像的回溯和快进,是关于影像叙事和文字叙事相互之间丰富关系的一种尝试。它探求某种情感的真挚在当代是如何有可能的,进而,它追忆、索引、改写中国近现代过程中的一些情感历程,从“浮生六记”、王国维、“青春之歌”到“苦恼人的笑”,作者以此探索在人类行为背后的情感动力学,它隐秘地趋动着人类的存在,并突破诸种意识形态的框架。
致芸娘
城镇在夜幕中缓缓掠过,那些造型粗陋的民房在夜幕中只剩下抽象的块状,雨后,黯淡的路灯照着空荡荡的街道,对于酒醉归家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条漫无止境的道路。芸娘,这封信寄自我平生最为困顿的一
次旅行,怕你担心,我并没有提及第二次靖江之行的惨淡。那天,我假装雇骡,实际上我背着囊饼徒步前行。当天晚上,我露宿在土地祠内,还在祈祷老天开眼,让我此行能筹措到给你治病的经费。我给自己打
气,努力驱散那不祥的预感,事后想来,在我踌躇满志的时候,也许正是仆人阿双席卷家中之物逃走的时候。这是给你的最后一击——
在冥路已近的关头,任何刺激对你来说都将是致命的—— 悔恨挥之不去:
要是我在家守护着你,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如此一来,治病的经费又从何而来?我们最终无法摆脱弄人的造化。
我愿留住所有美好的瞬间,那些美好让人不枉此生,尽管它也同时让我生出无尽空虚的感觉。世事的荒诞就在于:越是对生活无所希求,造化却越是将你逼到绝境。两个普通人,只想布衣暖,茶饭足,优游泉石
,恩爱白头,没想到这已是人生的最大奢望。为生计奔走的凄风苦雨,以及家人的冷嘲热讽,已足以摧毁我们脆弱的意志,想到我们以喝粥始,以喝粥终,一股深深的宿命不禁如雨雾般弥漫心头。
从那些因情所困而颠沛流离的日子中,我觉悟家永远是在远方。那晚我在土地祠借宿,神祠仅能容我上半身,于是将风帽反戴掩住自己的面孔,上半身缩进神祠,下半身屈膝在外,闭目静听,只有微风萧萧。回
想我在“回煞”之期,抚摸着你的旧衣,在旧屋中等着你的出现,所有人都惊叹我胆大,殊不知万念俱焚之下,人孰无胆的道理。我仿佛看到你的身影,如风般掀起白色的窗帘,潜入室内,但最终,一切平息如
初。现在我平静下来了吗?或者我能平静下来吗?
列车继续驶向不知名的深处,也许这是踏上故乡的旅程。你在某处。携带着我的纸和笔,我将继续卖画度日,直至你的肖像平静地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封信寄自我们曾经寄居过的沧浪亭,这也是你最喜爱的地方。因为偶然的原因,我独自一人,重新来到这里。在你离开后,父亲也不幸老去,家庭从此四分五裂,从前的恩怨也烟消云散,而我从未想到,竟然
还有故地重游的机会。经过这么多年的浪游,我以为我忘却了,但一踏进这座园林,一草一木,一举一动,竟然还回应着你的气息,对你的思念如沧浪般不可抑制地重新激荡起来。
我到的时候,已近黄昏,园内几无一人,我回头望着刚刚走过的石桥,陡然生出一种隔世之感:桥那边是什么?这边是什么?我又将如何归去?我甚至有一种扭头离去的念头,但已经离不及了,园林的氤氲之气
已经包裹了我,将我引向一个现实中的梦境,而园林本身,不是意在让人无法分辨是在梦中还是现实吗?欲辨已忘言,时间的褶皱由此将我的悲哀缓冲成淡淡的哀愁,当我一进入园林,斜阳下的树影,以及夕照
中的黄山石立刻无声无息地陪伴着我,它们也许并无意于铭记我和你的故事,但它们模糊了回忆和现实的边界。倚在石上,我甚至以为我还在等着你的到来。漫步虚实双井,这个曾让你惊叹不已的景中之景,犹
如梦中之梦,它所叠加的幻觉如此深重,以至于我无法不相信你就在园中某处。那些困顿的夜晚被过滤成清风,我闻到荷叶的清香,夏日荷花初开时,晚上含苞而早上盛放,你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于花心,
第二天早上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它让我不能不再三徘徊于园中那个为嗅觉而准备的妩媚的弧形空间,再三闻到喜儿的体香——
可惜你不能和我携游于荔枝遍地的岭南,珠江边,那灿烂如繁星般罗列
的小艇上,我只能挽着依稀和你相似的喜儿,息烛入眠,小艇晃动,那种晕眩的感觉却不能让我彻底解忧——
是否多一个女人则徒增一份烦恼?你说,你只想当一个合格的妻子,你却给自己徒增烦恼,即使在病
榻上,还在努力说服憨园给我做妾,而他人的背信弃义以及世态炎凉加速了你离开我的速度。
沿着近水长廊,我甚至能看到对岸的旧居,想必已是破败不堪了吧。收回目光,停留在湖心,那微微晃动的湖面,就像你脆弱敏感的内心。波纹层层荡漾开去,少顷,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
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你说:“今天可真快乐!如果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某种世俗生活中的完美场景难道必然预示着未来的悲剧?无论如何,你终究可以不再多虑了。
再次回到沧浪亭,这梦境,营造得是多么地真实。那时在郊区老农家避暑,你兴奋地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不必作远游计也。”我深以为然,我们无法拥有自己的园林,而只能够想象,只能够寄情于画。而四十五岁之后,我将由一念至无念,如水之波澜不兴,是的,不应再有波澜,那是对自己最深切的怜悯。
以下这封信寄自萧爽楼,尽管它已成废墟,我却愿在回忆中重建在那里发生的一切,用以纪念我们最美好的那段时光。
我常常在想,你悲剧性的预言如此准确,可当初我为何如此不以为意?于是,在短暂的聚合后,我们终于走向各自的命运。如果我当时不说某句话,不做某件事,事情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我们初初结婚时,你总是沉默着,偶尔说话时,也轻言细语,我不得不想方设法引你说话,就像用纤草细心调教心爱的蟋蟀。渐渐地,你能够和我一起讨论问题了。
那时,你特别喜欢茶泡饭,喜欢吃一种吴语叫做“臭乳腐”的下饭菜,还喜欢吃虾卤瓜,那都是我平生最讨厌的食物。某次你用筷子强塞卤瓜入我口,我只能捏住鼻子咀嚼,好像还爽口,松开鼻子再嚼,发现风
味独特,从此爱上这种食物。我曾经感叹:“从极其讨厌到极其喜欢,变化如此之快,不可理喻呵。”而你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记得那年冬天,你堂娣出阁,我和母亲前往贺喜。当时满堂尽是炫目光鲜的新衣,只有你通体素淡,只是穿着新鞋而已,看它精巧的绣工,就猜出是你自己巧手所作。因为你比我大十个月,我称你为淑娣,当时
你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令人我怦然心动。
那种心动之感在新婚之夜得到再次强化和确认。云雨之后我握着你的手腕,暖尖滑腻,我胸中不禁又怦怦作跳,顿觉难分难舍。我曾经对你感叹:“要是你能够化女为男,我们一起寻访名山,遨游天下,不亦快
哉!”你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难道这已是悲哀的伏笔?
在萧爽楼的日子真可谓洒脱,我从师学画,有润笔就交由你备茶酒供客,终日品诗论画。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某夜,好友星澜酒醉后兴发所致,在月夜下为粉墙上的兰花画影。白天再看时,浓淡交错的墨兰花叶萧蔬,自有月下之趣。你非常喜欢这画,还为之题咏。
日落时分,我们登楼观晚霞夕照,随口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
那次,我奉父亲之命,前往吴江凭吊他的老朋友钱师竹。你私下和我约好,当我回程时,我们在万年桥下见,一同前往观看太湖胜景。那天早上,我们果然在桥下相见,船航出虎啸桥,渐见风帆沙鸟,水天一色,你说:“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我默然,你轻轻点头,将目光投向飘渺的水天交接处。
现在,当我将此情此景移诸笔端时,我多么希望这将成为你留诸世间永恒的一刻,并以此来祝愿我们一起的来生。
荒园(代序)
致芸娘
致道静
王国维在第二人生
苦恼人的微笑
玻璃屋手记(代跋)
消失的影院
正如声音产生于沉默
海报
感性资本论
北京Playtime
他试着描绘自己的形象
高清执念
从机械之眼到隐身之眼
导演的诞生
德意志零年和1428,兼论影像写作
关于这儿的生命、转生和再生以及影像经济学
的笔记
作为外景地的“第二人生”
不存在的时间
消失的影院
后记
一曲终了之后,又是一曲,他终于上前和她攀谈,她有点惊讶地看着他。 “你的眼睛很美。” “是吗?”她的蓝眼睛纯净如水,她说她叫玛丽亚。 那天晚上,他们沿着多瑙运河散步,天空中竟然出现盛大的焰火,他们在河边的一个露天咖啡坐下,长时间默默地看着形形色色的光芒划破寂寞的夜空。有时,她会像孩子一样自己笑起来,“噢,那个!”她会忍不住用手指着从漆黑的背景中流淌出来的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焰火的形状。他突然发现她的样子很像大学时的恋人,同样丰满的脸颊和富有线条的下巴,脸上同样有着少女捉摸不定的表情。 而此刻,她为了回答他对练习小提琴的一些提问,孩子气地伸出左手,让他逐个轻抚她因练琴而起茧的手指,皮肤映出晚秋的清凉,他的心颤动着,不知道是什么让她初次见面就如此信任他。一个朋友说过,人与人最好的关系莫过于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第一渠道,而他在体验那种感觉:在秋的凉意中慢慢暖身的感觉,似乎自己又有力量去浸润另一个人的心灵(同时也被别人的心灵所浸润)。 彼德不时访问维也纳,陈挚诚印象最深的一次见面,是在霍夫堡皇宫旁边,一个具有希腊遗风的小广场上。 那天,落日的余晖给历经风吹雨打的“忒修斯神庙”(Theseustempel)镀上了一层金色,人们安静地散坐四周,小孩尖叫着跑动,一对年轻人正起劲地练习独轮车,像杂技演员一样努力变换着花色,并把台阶当做挑战自身技艺的对象。他看到彼德远远走来,仿佛沐浴着历史的祥光。 “尼采和维也纳的圈子有着耐人寻味的关系,想必这也激发了你的一些思考吧?”彼德饶有兴趣地问。 “我在重新思考关于哲学思考中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王国维曾经说过,哲学上的话,大都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这种苦闷促使他渐渐从哲学转入文学去寻找直接的慰藉,要做哲学家,他觉得自己感情太多理智太少,要做诗人,他又觉得自己感情太少理智太多。如果说,尼采用他独特的生命进程绝然划出了思考的极限,用他自己的疯狂融化了可爱和可信之间的矛盾的话,那么,作为世纪转折期的中国文人王国维终其一生却在可爱与可信之间徘徊,不得安宁,这固然和他的个性有关,但他的苦闷也恰恰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思考进程中的悲剧性。” “很有意思,”彼德点点头,说,“这个悖论很有意思,我知道在中国现代革命的特定环境中,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像鲁迅、郭沫若等,都被尼采作品中那种反对社会现实,冲破一切罗网的呐喊所吸引,尼采的永恒轮回和‘超人’思想,引起了这些进步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但我不希望你的论文仅仅成为关于德国和中国现代思想进程的比较论文。” “是的,我想超越现代性的困境去看人类思想之病的根源: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与其说是为了让世界丰盈,还不如说,是为了解决自身的贫乏。是不是因为人类是这个宇宙中绝对孤独的群体,所以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是自问自答?这使我越来越确信,人类改造世界,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说到底,只是希图从改造世界的幻象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从根本上,人类只能迷失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这时,一个晃荡的年轻人,凑近来跟彼德说话,彼德给了他一个硬币。他得意地向草坪上他的同伴走去。 ……
《苦恼人的微笑》作为收入“策展人卷”的一部“电影笔记小说”,它也暗示了策划和批评背后的情感动力学:它正面迎接着世界并让事物变得确切;它意味着写作是介入现实的一种练习:如果我们并不只是生活在现在,并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着,那么,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露出一丝会心的微笑。
无
同过虚构让我们逼近“世界的真相”,通过幻想让我躲避"真实的残酷"。
真心看不懂这本书,读完以后还是一头雾水的感觉,故事叙述得没头没尾,论述过于抽象难懂——可能是我没到那境界吧。总评就是太文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