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秋水马蹄

黄恽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3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作者:

黄恽  

Tag标签:

无  

前言

“秋水”与“马蹄”乃是《庄子》的篇名,古人以秋水马蹄并称,有“秋水马蹄大文章”之说,誉为天下之至文。我不揣冒昧,以秋水马蹄名集,一方面对庄子阅世衡人标准和角度,自以为别有会心,即远离于世俗的价值判断,回归人性的本原,拙集大抵能够做到;一方面则并非自夸说这里的文章都是秋水马蹄般的大文,乃寓向慕之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心底里深深地向往一下,可以么? 更重要的是,我出生于秋季,生肖偏又是马,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秋水马蹄命集,也颇合适。 黄恽序于2012/8/24

内容概要

本书为作者历年来阅读民国报刊资料挖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民国人物掌故轶闻的结集。为读者重拾失去的记忆,以独有的眼光评衡过去的人事,是此集最具读者关注之点。作者长期致力于江浙一带文化历史,风土人物的钩沉发掘,对于民国时期各个方面的掌故,十分熟悉。本书涉及的主要有当地藏书家的遭遇,一些知名文化人如钱基博、钱锺书父子,作家如周瘦鹃、张爱玲等的轶事,苏州城建发展史的几个段落,等等,很可一读。这种浮光掠影式的文字,恰可在读者面前勾画一个逝去的时代的流风雅韵。

作者简介

作家,著有《蠹痕散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古香异色》(海豚出版社,2012年)。

书籍目录

沦陷时期苏州藏书家情况散札 章太炎与郑伟业 苏州大公园纪事 1931年:苏州的假陈公博事件 钱基博与章太炎的两次见面 钱基博自蹈轻薄 钱钟书的《冷屋随笔》 钱钟英谈“林纾的翻译” 杨荫榆大战王骏声 木渎石家饭店三题 清代的苏州澡堂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余庄风急石湖浪高 周少甫与他的小摆设 白莲和他的《藕孔日记》 程志范土阜 蔡元培的常熟之旅 青石弄叶宅故事 波外翁雨夜赴水 《呜呼苏梅》事件的前因后果 陶亢德与纪果庵 一个女人与一座桥 冷香阁沧桑 施蛰存与《国文月刊》 周瘦鹃与张爱玲 范雪君与《秋海棠弹词》 朱侯:一九五七年春夏之交 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9月28日上午,省政府委员钱大钧、顾祝同和叶楚伧,市长陆权和苏州地方名流济济一堂。其先,曾向地方名流发送了一张募启,要大家为公益事业慷慨输捐,列名赞成的有九十人。一看是募启,结果未能出席的倒有一半,来开会的只有四十余人。这未免有点不给召集人面子,但毕竟是自愿出钱,量入为出,很多人面皮老老,只当没收到募启了。 当年记者曾列席会议,作了一个滑稽的统计:出席会议人员,戴眼镜者17人,西装者6人,学生装者6人,中山装者只1人,长衫大褂者29人,还有蓄髭须者8人。 中山装者,时任苏州公安局长邹竟,此人后任吴县县长。蓄须者,金松岑、朱梁任、张仲仁、陶惟坻(小、址)、吴荫培、凌铭刚、孙铁舟、黄蕴深(当年吴县县长)也。 记者开玩笑说:张仲仁、陶惟坻、朱梁任坐在东斋东角落,“并肩齐膝,尊严慈蔼,仿佛三清菩萨”。 这是东斋会议召开时的大概情况。 东斋当年就是一个茶馆,陆权市长召开会议,把茶馆堂倌轰开了,换请了铁路饭店的仆欧作招待,茶点也由铁路饭店准备,相当精美。 民国的会议,颇注重演说。这回先是陆权演说会议的宗旨,然后就是独立承造民德亭的孙铁舟演说。 原来,当年还没有大公园,有的尚是皇废基公园,乃是民国初年整理这块荒废之地的成绩。皇废基,又称王府基、王废基,曾有人质疑,要为之正名,其实,这三个叫法都有根据,皇帝废掉的土地,王府的地基,王被废弃存留的地基。这里的皇帝是朱元璋,王则指张士诚,因此都可以通,不必正名也。 皇废基公园过渡到大公园,正是这次会议的结果。添建公园,添是扩大,建是增建,于是皇废基公园也就成了大公园的前身。 其实,当年苏州市府还曾考虑过把沧浪亭辟为公园,会议上,苏高中校长汪典存也站出来发言:沧浪亭四周,为学校区,为学校管理计,请不要在沧浪亭设公园,而要考虑在中市等处,觅地多设平民公园。张仲仁附议赞成汪典存的建议。苏州士绅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两人一言定鼎,一举推翻了把沧浪亭辟为公园的设想,这也为沧浪亭后来成为美专的地盘作了铺垫。 这时,孙铁舟站了起来,他是针对汪典存的“平民公园”说的:在党治之下,不应再将平民二字,放在脑里,挂在口上。

后记

《秋水马蹄》一集得以出版,要感谢王光灿先生的鼎力相助,还有蜜蜂出版的五度先生,没有他们,这本书的命运当是另一种面目。天意如此,我只有欣喜感叹而已。 黄恽跋于2012/8/24


编辑推荐

《秋水马蹄》为作者历年来阅读民国报刊资料挖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民国人物掌故轶闻的结集。为读者重拾失去的记忆,以独有的眼光评衡过去的人事,是此集最具读者关注之点。作者长期致力于江浙一带文化历史,风土人物的钩沉发掘,对于民国时期各个方面的掌故,十分熟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秋水马蹄 PDF格式下载



黄恽在《秋水马蹄》的自序中提到,“远离于世俗的价值判断,回归人性的本原,拙集大抵能够做到”。我想,这是一个对文史研究者而言,相当高的标准;尤其是在当今“民国热”中,相当难得难办的一种自警。如果说,这十万字的小册子还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只有一个不能算缺点的“缺点”——著者本人毕竟不是民国时人,摘取与评述的史料也只能是间接材料,而非亲历亲为、亲感亲证。


小精装,很可爱,长知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