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电视文化

王玉玮 著 王玉玮、 董天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王玉玮、 董天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

王玉玮 著  

页数:

2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叙事中,民族主义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政治学概念,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影响着中国电视文化的生产。《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电视文化》一方面系统地阐释民族主义的定义、类型、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与功能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同时从纵向历史层面对民族主义话语进行梳理。的确,在当今媒介化社会里,电视媒介扮演着塑造与传达“想象共同体”的重任,但受后现代主义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电视文化全球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日益明显。《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电视文化》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试图探讨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国外影视文化传播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实践,并且认为,中国电视不仅需要承担着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传播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且应以理性民族主义为基础和动力,抵制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民族狭隘主义思想,要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进而在世界文化的总体语境中加入中华民族的声音。

作者简介

王玉玮,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后。曾供职于天津电视台,其制作的《无声舞者》等多部电视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在《现代传播》、 《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一 大众化与民族主义 二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三 中国媒体与民族主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动态 一 国外学术界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状况 二 国内学术界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状况 三 关于传媒与民族主义的研究第一章 思潮与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民族主义话语 第一节 从“话语”视角看电视传媒 一 巴赫金的“对话”话语 二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三 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话语 四 福柯的“权力”话语 五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含义及理论研究 第三节 民族主义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传媒叙事是一种历史叙事 二 文化全球化视角第二章 兴起与发展:中国电视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话语演进 第一节 民族主义话语的初步兴起(1980—1987) 一 电视纪录片 二 电视歌曲 三 电视剧 第二节 文化虚无主义偶露峥嵘(1988—1989) 第三节 民族主义话语的发展(1990—2000) 一 “出国潮”题材电视剧 二 帝王叙事电视剧 三 “国学热”与“讲坛”类节目 四 军旅剧 第四节 新世纪民族主义话语的深化(2000—) 一 民族主义的个体想象 二 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 三 军旅剧的繁荣与发展 四 全球化语境中的“盛世”想象 五 红色经典剧的改编第三章 主张与实践:民族主义话语的基本诉求 第一节 媒介民族主义话语的核心:构建“想象的共同体” 一 春节晚会 二 奥运报道 三 直播庆典 四 红歌会 第二节 民族主义话语在当代电视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取向 一 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 二 强化爱国意识,抑制民族分裂 三 弘扬传统文化 四 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节 中国电视政策中的文化民族主义理念演进 一 政治宣传需要决定了早期的电视制度安排(1958—1978) 二 电视政策的调整阶段(1978—2000) 三 电视政策的深化阶段(21世纪以来) 第四节 电视文化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基本特征 一 “家国同构”理念 二 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爱国主义 三 “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第四章 传播与接受:民族主义话语在电视文化中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电视机构与国家认同 一 意识形态的电视机构 二 民族一国家认同 第二节 民族主义电视表达的构成类型分析 一 官方民族主义 二 知识分子民族主义 三 大众民族主义 第三节 民族主义意义的生产与消费 一 民族主义意义的生产 二 民族主义意义的消费 第四节 文化他者:境外民族主义语境下的中国形象第五章 意义与悖论:民族主义意识与全球视野的矛盾 第一节 文化民族主义与对电视文化全球化的认同与拒绝 一 电视文化全球化 二 文化民族主义与电视文化全球化的互动 三 立足中华文化本位迎接全球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电视文化大众化对民族主义话语的解构 一 话语语境——娱乐消费盛行 二 发话主体——话语权的改变 三 接受主体——大众社会形成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叙事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矛盾 一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生成 二 后现代语境下电视面临的文化悖论 三 电视文化、民族国家想象与软实力的悖论第六章 参照与借鉴:国外影视文化民族主义话语实践 第一节 好莱坞星球:全球化战略与美国的影视文化 一 好莱坞电影电视与美国民族主义 二 当民族主义成为国际主义:好莱坞的全球影响 第二节 韩国:影视剧建构民族国家神话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二 政府对电影电视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第三节 澳大利亚:影视政策中的文化民族主义理念 第四节 加拿大:保护本土文化的“加拿大内涵” 第五节 欧洲:“无国界电视”的文化保护意识和策略第七章 问题与策略:民族主义话语与电视文化的现实与未来思考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 主张中国发扬民族主义 二 反对中国的民族主义 三 折中民族主义观 第二节 民族主义话语在电视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民族虚无主义 二 狭隘的民族主义 三 有关汉民族主义的论争 第三节 提升民族主义话语在电视文化传播中的对策 一 倡导和发展理性民族主义,积极引导观众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视文化生产 三 塑造团结统一的和谐中国文化局面 四 进行适度的爱国主义影视文化教育 五 提倡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第四节 民族主义话语在电视文化传播中的发展趋势 一 坚持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诉求 二 灌注时代精神以及融汇世界文化,推动电视文化与时俱进 三 建构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文化全球化视野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从十年动乱中走过来的国人开始反思,是什么让中华民族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饱受苦难?长期受到压抑的民族自信心此时空前膨胀,国人是需要英雄的时候,需要英雄扬眉吐气的时候。于是再现民族风范、表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气节的电视剧,如《黄飞鸿》系列、《霍元甲》、《陈真》与《上海滩》等应运而生,并立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随后,一批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陆续登上中国荧屏,如表现北京的《那五》、《烟壶》、《故都子民》、《钟鼓楼》、《大马路小胡同》、《带后院的四合院》;天津的《神鞭》、《三不爱》、《龙嘴大铜壶》、《苍茫》、《大雨小巷》、《天津卫》;江苏的《裤裆巷风流记》、《秦淮人家》、《太湖人家》等等。这些电视连续剧不仅逐渐超出了作为单纯“寻根”的意义,而且包括一切有利于重建民族自我认同、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2000年前后,为配合由主流媒体向整个社会弥漫的“实现民族复兴”和“再造盛世中国”的民族主义热情,集中发掘与再现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康熙王朝》、《-代廉吏于成龙》、《汉武大帝》、《天下粮仓》以及《唐明皇》等电视连续剧,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可以说,民族主义话语在中国电视文化中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


编辑推荐

国内学者对电视传媒与民族认同以及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已经给予一定的关注,并进行过一定的理论分析。王玉玮编著的《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电视文化》就民族主义的具体内涵和电视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讨,进而阐释电视传媒在想象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作用,启发人们思考电视传媒应当如何建构民族主义话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电视文化 PDF格式下载



很实用,内容也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