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研究

向玉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向玉琼  

页数:

254  

字数:

266000  

内容概要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研究》采用“制度—行为”的研究方法,将行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与新制度主义三种研究视角综合起来开展,补充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常用方法,而且也丰富了对政府行为的研究。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研究》在对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移植或政策传播变量的探讨中从中央需求与辖区民众需求两方面的力量博弈来探讨政策移植的发生,并建构复合邻近性模型来解释政策移植的发生,将政策移植分为政绩驱动型与辖区利益导向型两种模式,并探讨两种模式在内容、路径、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差异。第一次提出了政策移植失灵的概念,并将其分为政绩诱致型政策移植失灵、利益失衡型政策移植失灵以及技术缺失型政策移植失灵,从而探讨政策移植失灵的原因。

作者简介

  向玉琼,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自主创新项目、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 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综合评析
第三节 本书基本概念解析
一 政策移植
二 地方政府政策移植
三 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基本要素检视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制度环境、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特殊背景
二 中国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必要性分析
三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主体论析
一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主体系统
二 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重要主体
三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主体行为分析
第三节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制度环境
一 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制度空间
二 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制度激励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发生:技术变量与政治博弈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启动的变量分析
一 政策创新的相对优势
二 政策创新的复杂性
三 地方之间的竞争强度
四 政策系统的开放程度
五 政策移植能力
六 制度结构与社会环境的相似性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启动的多元博弈
一 政治企业家: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主体的现实角色
二 需求溪流: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动力的静态描述
三 硬核-保护带:地方政府的目标系统
四 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启动:多元力量之博弈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基本过程审视
一 政策知识的理论化
二 政策知识的合并
三 政策知识的实践与内化
四 案例分析:城市网格化管理政策移植
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传播的模型解析与建构
一 一般政策移植模型解析
二 邻近性:对地方政府政策传播的一种解释
三 复合邻近性:中国地方政府政策传播的模型建构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两种驱动: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模式的划分
一 政绩驱动型政策移植
二 辖区利益导向型政策移植
三 强制性移植还是自愿性移植
第二节 内容与路径: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模式的差异分析之一
一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一般内容考察
二 不同模式下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内容差异
三 不同模式下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路径差异
第三节 区域与层级: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模式的差异分析之二
一 政策移植驱动模式的不同组合
二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模式的区域间差异
三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模式的层级间差异
四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模式的非均质性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类型及根源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概论
一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的表现
二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的三种类型
一 政绩诱致型政策移植失灵
二 利益失衡型政策移植失灵
三 技术缺失型政策移植失灵
第三节 线性模式: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的根源
一“问题-方案”与“方案-需求”:地方政府政策移植失灵的原因
二 工业社会政策移植失灵的根源:政策线性模式
三 政策移植线性模式的控制导向及其解构
小结
第六章 政策网络视阈下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优化
第一节 政策网络治理:一种新的治理理念
一 政策网络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 政策网络的提出
三 政策网络理论:分析典范与主要流派
第二节 政策移植的优化:政策网络治理的视角
一 合作治理:政策移植优化的根本
二 开放的网络: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场域结构
三 承认的政治: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行动规则
四“他在性”意识: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的主体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 主要结论
二 本书的主要创新
三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5.政策移植与政策过程   这是将政策移植看做一种自变量来解释政策发展与变迁。西方关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大多都明确或者含蓄地认为政策移植提升政府运行有效性是理所当然,特别是在关于教训吸取的早期工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可能是因为“学习”一词内在地包含着这种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政策移植失灵的问题,如多罗维茨和马什指出,政策移植并不一定带来政策成功,他们总结了政策移植导致政策失灵的三种情形:不完全信息移植,指植入国可能对政策或制度以及其在原生国的运转情况的信息了解不充分;不完全政策移植,指虽然移植发生了,但可能使得政策或组织结构在原生国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被移植;不适当政策移植,对于转移国与被转移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可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Schwerin与Werker也谈到了对政策创新的学习可能带来失败。在学习政策时出现政策失败并非难以预料。Otto Kroesen等在对《知识、技术与政策》2007年冬季号所刊登的文章进行总结时指出,某一特定政策移植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政策效率和看上去的好处等等,而且依靠人的因素以及政策所产生的社会一文化价值,参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交流质量通常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可见,学术界注意到了政策移植效果的复杂性,政策移植并不等同于政策成功,也可能带来政策失灵。   政策移植或者政策扩散可能带来政策趋同,贝内特为解释政策趋同的不同原因将政策移植过程划分为几种情况:由技术导致的趋同,即技术性要求指导决策精英采用同样的解决方案;由模仿导致的趋同,即现实情况下解决问题的选项很有限,因此模仿是常见的手段;由调和导致的趋同和由侵入导致的趋同。以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布什与乔根斯提出了政策趋同的三种路径:(1)对国内实践进行的合作协调化,由于遵守国际法律协定或者超国家法律;(2)强制性实施某一政治行为,通过经济、政治或者甚至是军事的威胁、干涉或者制约的方式进行;(3)相互依赖但非一致的行为扩散,通过跨国的模仿、仿效或者学习进行。美国学者迪玛乔和鲍威尔区分了制度性趋同的三种机制:(1)强制性趋同,源于政治影响和合法性的要求。例如组织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组织同盟所制定的行业规范等。(2)模仿性趋同,源于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反应。这种模仿行为不同于竞争压力下的模仿,是一种制度化的模仿行为。(3)规范性趋同,与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有关。即当进入某些专门领域时组织需要满足一些专门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一种规范性的力量,当它们被制度化之后,对这些规范的遵从就会导致组织间的趋同现象的产生。实际上这些提法具有一定的类似性,都基于自愿、强制与限制三方面提出。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