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

范煜辉 范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范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

范煜辉  

页数:

273  

内容概要

  《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美国另种戏剧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二战后,即1945年到2008年的美国戏剧,论述范围包括美国的大众商业剧和替补戏剧。《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美国另种戏剧研究》从意识形态的批判角度论述替补戏剧对美国主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文中把替补戏剧批判的意识形态幻象分为四种: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民主自由和天赋使命幻象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美国另种戏剧研究》将把非百老汇的替补戏剧放置到美国整体的戏剧产业体系中进行考察,在与百老汇大众商业剧的互动关系中,解读其所具有的批判幻象功能。

作者简介

范煜辉,1980年生,浙江绍兴人。先后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2009年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书籍目录

绪论 意识形态批判立场的引入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回归的戏剧传统: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和超越 第一章 美国大众商业剧和另种戏剧的生产 第一节 百老汇剧院与大众商业剧 第二节 非百老汇剧院与另种戏剧 第三节 迎合策略导致批判的失效 第二章 理性主义的戕害与神秘主义的回归 第一节 诗意:抵御理性主义的方式 第二节 狂欢化:理性主义的脱冕 第三节 合成神话:冲破理性主义的迷阵 第三章 个人主义的危机与人伦道德的重建 第一节 大众传媒时代个人主义的失落 第二节 人伦的崩溃:个人主义的恶果 第三节 对话的破裂:具有反抗功能的戏剧形式 第四章 民主自由的破产与他者的政治乌托邦 第一节 解构民主自由的“熔炉论” 第二节 侵犯民主自由权益的麦卡锡主义 第三节 民主自由话语崩溃后的乌托邦重构 第五章 天赋使命的破灭与异质文明交流的另种途径 第一节 战争梦魇:天赋使命幻象的破灭 第二节 母性原则:异质文明对话的新途径 结语 另种戏剧的力量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独立战争之后的50年里,纽约的人口增长到了50万,纽约的剧院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在1798年,当时全美最好的剧院之一帕克剧院(Park Theatre)在查塔姆路成立,这家剧院有2000个坐席。在这种人口扩展的形势下,有30多家剧院成立,表演也增加到了一周六次,每天晚上都会有不同的剧作上演。 19世纪,纽约公共交通网的形成推动了行业街区的出现,当时干货集中在珍珠街,珠宝集中在少女巷,报社集中在公园路,而银行则集中于华尔街,这时新成立的剧院开始汇集于百老汇大街。1829年在百老汇与王子大街交叉口,有着近3000多坐席的巨型娱乐场尼布罗花园大剧院(Niblo's Garden Theatre)开业,马上成为闻名的夜总会,该剧院上演各种音乐剧和非音乐剧的娱乐节目。1847年阿斯特地段剧院(The Astor Place Theatre)开业。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后,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市民业余时间不断增多,再加上便利的交通,进一步促进了戏剧表演业的蓬勃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区百老汇大街上又陆续出现了一批剧场和音乐厅。1882年,卡西诺剧场(Casino Theater)成立,该剧场被认为是第一个专门演出音乐剧的剧场。1883年,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建成,这是美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高水平的欧洲歌剧开始直接在美国上演,美国人在本土就能享受歌剧艺术。此外,1893年艾贝剧院、美国人剧院相继成立。到19世纪末,百老汇剧院群已经初具规模。1883年,当时一位伦敦的游客这样写道:纽约沿用的策略是把这些(剧院)尽可能地汇集到一起,因此走出一家剧院之后要找到另一家实在是太容易了。纽约的剧院几乎都集中在了百老汇。百老汇剧院区的形成不但有利于吸引观众,而且促进了日常的商业交往,演员、乐师和剧院经理知道到哪儿去找工作。到了19世纪中叶百老汇剧院群附近一些与戏剧相关的产业也已相当专业化。 这一时期上演的剧作基本上以诗体剧为主。当时美国剧坛占主导地位的是莎士比亚和18世纪的欧洲英雄悲剧,因此剧作家自然而然会效法这些剧作。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或英国历史,语言风格追求华丽,模仿贵族气派,与现实相距甚远。威廉•迪恩•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曾绝望地哀叹:“我们现在谈美国戏剧,或者说没有价值的戏剧,虽然我们剧院的舞台布置已经非常奢华,所有的公共环境布置堪称典范,空气每15分钟换一次,夏天还有人工的降温手段,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戏剧。”这种状况到了19世纪中后期逐渐得到扭转,写实主义戏剧开始兴起。美国戏剧团体逐渐分化为三类:艺术剧院、以筹款为基础的劳工剧院与激进的流动团体,这三类剧院团体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明显。它们都为自己设立了美学目标,在表演、舞台设计乃至导演选择方面都具有自己的倾向性。 南北战争之后,百老汇逐步确立起它在美国戏剧业中的垄断地位。铁路网的密布使得原先百老汇外出巡演的费用大幅度降低,各地剧院老板发现引进百老汇戏剧比自己上演当地的剧作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引进的剧作水平也更高。故而在19世纪90年代发起了一场口号为“直通纽约”(Direct from New York)的运动。在运动发起前参加巡演的演员只有282个,到了1904年则增加到了420个,百老汇剧作在地方上逐步有了不可撼动的影响力。这使地方性专业剧团由于受到百老汇的排挤而纷纷破产。 20世纪报纸和杂志日益普及给百老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900年仅在纽约一市就有15家日报,其中著名的有《纽约晚邮报》(The New York Evening Post)、《国际报》(Cosmopolitan)等。剧评也成为报上不可缺失的一个栏目,聚集了像约翰•托斯(John Towse)、希尔顿•切尼(Sheldon Cheney)、威廉•温特(William Winter)等一大批优秀的戏剧评论家和学者。特别是1898年哈里森•菲斯克(Harrison Fiske)任编辑的《纽约戏剧镜报》(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和1900年阿瑟•霍恩布罗(Arthur Hornblow)创办的《戏剧杂志》(Theatre Magazine)都是介绍戏剧发展的重要专业报刊。这些阵地促进了观众对百老汇戏剧的了解,推动了百老汇戏剧的发展。


编辑推荐

《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美国另种戏剧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二战后,即1945年到2008年的美国戏剧,论述范围包括美国的大众商业剧和替补戏剧。让人们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的美国另种戏剧研究,进一步了解更加深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