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学问化研究
2012-5
魏中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5出版)
魏中林
483
在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过程中,“性情”与“学问”是一对相关命题。长期以来“意境化”过程始终居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视野中心,而“学问化”问题虽也受到关注,却在深度的系统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被忽略状态。《古典诗歌学问化研究》从古典诗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双重角度,梳理了文学发展中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没有被充分关注的显见事实,将沉埋于载籍中的理论与被遮蔽了的现象再度揭示出来,此即中国“古典诗歌学问化”现象。《古典诗歌学问化研究》(作者魏中林)上至中国诗歌发轫的先秦时代,下至新文化运动前,力图追源溯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文学史,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魏中林,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韶关学院院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清代诗学与中国文化》、《词综注》(合著)、《中国山水文化》(合著)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绪论学问化: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第一章 先秦诗歌学问化要素的孕育与生成 第一节 礼、乐、舞合一与“诗”实用化特征的根源 第二节 春秋“赋诗”、“引诗”的实用理性精神 第三节 孔子诗学与学问化要素的生成 第四节 楚辞的发生与学问化第二章 汉魏六朝诗:古典诗歌学问化的开端 第一节 汉赋:汉魏六朝诗歌学问化的前兆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诗赋摹拟与学问 第三节 玄谈、玄言诗与学问化 第四节 元嘉山水诗的学问化因素及其特征 第五节 魏晋六朝时期诗歌性情与学问关系的探讨第三章 唐诗:古典诗歌学问化的发展 第一节 唐诗学问化的文化学术背景 第二节 初盛唐诗歌的学问化 第三节 中晚唐诗歌的学问化第四章 宋诗:古典诗歌学问化的第一座高峰 第一节 宋代诗歌学问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西昆派诗歌:宋诗学问化的肇端 第三节 新变派与王安石诗歌:宋诗学问化的发展 第四节 东坡体——宋代学问化诗歌的典范 第五节 宋调凝定期: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学问化诗歌 第六节 刘克庄的学问化诗学理论与其诗歌创作的学问化特色第五章 元明诗:古典诗歌学问化的洄溯 第一节 由金入元:反“学问化”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明代古典主义诗歌性情与学问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中晚明“学问化”思维下的性灵追求 第四节 明末“学问”与“性灵”的合流第六章 清诗:古典诗歌学问化的第二座高峰 第一节 清诗以学胜 第二节 本于经史佛学、囊括诸子百家的钱谦益 第三节 清代学人之诗的肇启者顾炎武 第四节 开资书为诗风气的朱彝尊 第五节 喜冷僻琐碎书料的厉鹗 第六节 化学人诗如盐入水的袁枚 第七节 把诗作成学术韵文体的翁方纲第七章 古典诗歌学问化的影响、新变与终结 第一节 古典诗歌学问化的嗣响 第二节 古典诗歌学问化之路的新变 第三节 古典诗歌学问化之路的终结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顾炎武诗歌中的用典用事可以“精切谨严”论之,这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这也是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不同的地方,如后七子李攀龙“经义寡稽”,因而其诗往往“援据失当”,而顾炎武是经学家,“读书多而心思细”,尤熟于史,因而“用典使事,最精确切当”。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二说他的诗“诗无长语,事必精当,词必古雅”,“诗无长语”就是没有废话,不辞浮于意。因为他诗中的故实、用典及用语,多出自正史,所以能“事必精当,词必古雅”。他用典字无虚发,句句落实,朱庭珍说他“使事运典,确切不移,分寸悉合,可谓精当”,“顾宁人……读书多而心细,(用典)则斟酌分寸”。 如《延平使至》:“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亭林诗集》卷1),“十行书字识天颜”用《后汉书·循吏传》“(光武)一札十行,细书成文”,不但因光武和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年号隆武)都是皇帝,可以相比,而且光武是汉代中兴令主,以比唐王,更寓兴复之意。又如《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中的“祭祢不从王氏腊”(《亭林诗集》卷3),用典源于《后汉书·陈宠传》:“宠曾祖父咸,成(帝)哀(帝)间以律令为尚书。及(王)莽篡位……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人问其故,咸日:‘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陈芳绩和陈宠都姓陈,此其一;气节相同,此其二;以新莽比清,余分闰位,不承认其为正统,此其三;希望朱明后裔有如光武中兴者,此其四。再如《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中的“千秋仁义在吴潘”(《亭林诗集》卷4),用《宋书·孝义传》王韶之赠潘综、吴逵诗:“仁义伊在?惟吴惟潘。……投死如归,淑问若兰!”潘综、吴逵皆吴兴乌程人,吴炎、潘柽章皆吴江人,此其一;潘综、吴逵以孝义著,吴炎、潘柽章以节义(民族气节)著,事虽不同,仁义则一,此其二;恰巧都是吴、潘同姓,此其三。 顾炎武不仅学问可当清学之祖,且作诗喜以学入诗,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学人之诗首先必须是“诗”,然“诗”中又有“学”。这就要求学人之诗的创作主体必须“诗”“学”兼顾,对学术和艺术有较强的协调融合能力。学者诗人不仅不能像一般的诗人那样崇尚感觉而排斥学问,相反还必须在两者激烈的矛盾中去寻求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统一,所生成的则正是康德所谓“既思维又直观”的“理智直观”,尽管“思维”与“直观”的统一是一般士人都难以处理得当的心智能力,但它们也有可能在特殊历史境遇中以及在特殊个体身上实现完美的统一。如果要在清初诗坛找这样的“特殊个体”,首选人物便是学者型诗人顾炎武。有论者把顾炎武与同时代的遗民诗人作过比较后说:“惟顾炎武学余于诗,称心而言……在此数人中,当别有位置也。”“清诗的一大特色,是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的统一。这首先由顾炎武开其端。” ……
《古典诗歌学问化研究》(作者魏中林)上至中国诗歌发轫的先秦时代,下至新文化运动前,力图追源溯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文学史,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全书分为先秦诗歌学问化要素的孕育与生成;古典诗歌学问化的影响、新变与终结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