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周光迅 等 著 周光迅、 李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周光迅、 李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

周光迅 等 著  

页数:

329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历程、经验与启示》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归纳,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理论成果的具体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实践举措、方针政策,进而概括出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以及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历程、经验与启示》包括三编十一章、一个结语和一个附录。  第一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90年艰辛探索190年奋力开辟!回眸往事,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创造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其原因有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必然性。本编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和基本条件。  第二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90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四个阶段、两次飞跃。本编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四个阶段中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具体背景、主要创新理论观点和实践成果以及富有阶段特色的方针、政策等。  第三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回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我们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思想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上必须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上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结语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下启示,附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述评。

作者简介

周光迅,男,1956年1月出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思政理论教学部主任、教授,全国首届百名优秀“两课”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浙江省“五个一批”理论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科组专家。 迄今在《求是》、《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50余家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过省部级科研奖和其他各种奖励30余项(次)。李芳,女,1977年6月出生,湖南娄底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同社会管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博士后)。2006—2010年任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出版一本专著,参与撰写多本著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基础 二 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场域 三 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要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 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 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条件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二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中国因素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之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 一 国民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二 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三 社会主义革命论 四 社会主义建设论 第三节 毛泽东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一 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 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五章 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考察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总体构想 二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回答 一 明确原则:从基本制度的要求上认识社会主义 二 把握本质:从功能目标上认识社会主义 三 立足现实:从发展阶段上认识社会主义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建设社会主义 二 以改革开放为重要动力来发展社会主义 三 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四 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来实现社会主义 五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检验标准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凝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历史探索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建党理论的初步构想 二 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入探索 三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高度凝练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典凝练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新世纪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 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 二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三 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 四 以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保证‘-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概括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探索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初步阐释 二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发展理论的不断求索 三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概括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本真要义 一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二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展开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第八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一节 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二 在辩证思维中把握思想解放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核 一 实事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 二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第三节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二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质 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第九章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与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理论问题 二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三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 四 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 一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二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 第三节 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一 在反对教条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坚决反对经验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四节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 二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第十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式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二节 “结合”的方法论特征 一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二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 三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结合第十一章 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矛盾 二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精神有机互动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精神的有机互动 三 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节 领袖和人民群众良性互动 一 领袖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主体 二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全球普适性与中国国情特征性的和谐匹配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球普适性与中国国情的特征性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全球普适性与中国国情特征性的和谐匹配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下启示 第一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破灭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演变 三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实质及中国的对策 第二节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辨析 一 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 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未来 一 中国模式的背景 二 中国模式的内涵 三 中国模式的未来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 以人为本的理论溯源 二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三 以人为本的实际应用附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究述评 一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蕴研究 二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研究 三 科学发展观均历史演进研究 四 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路径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苏联的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极度不安;而斯大林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上的一些失误(如肃反),更让西方的知识分子感到厌恶。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围绕着苏联和斯大林主义的前景,西方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的论争。一方是法国哲学家萨特和梅洛一庞蒂、德国思想家布莱希特和布洛赫、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等人。他们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所鼓舞。另一方有法国哲学家加缪、雷蒙·阿隆、匈牙利裔英国作家科斯特勒、塞伦、英国作家奥威尔、波兰作家米洛兹等人。他们更多地关注苏联社会中的阴暗面,尤其是大清洗,并主张意识形态的终结。  萨特认为,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优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前者代表工人阶级,而后者代表资产阶级。他也曾经访问过新中国,同样惊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梅洛一庞蒂发表了《人道主义与恐怖》,通过证明压迫是辩证的螺旋式进步中的一环,为苏联进行了辩护。卢卡奇致力于维护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向挑战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思潮进行了还击,同时他还对存在主义等现代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加缪是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的终结”这一术语的人。他在评论当时发生在法国社会党内部的争论时写道:“最近的党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用比屠刀更高明的手段来确保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迎合新的道德愿望。”①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宗教教义,并认为它是知识分子的鸦片;而知识分子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坚持,使他们陷入了智识上和道德上的精神混乱。米洛兹在《被囚的心灵中》,把意识形态比作穆斯林术语“畸特曼”,来说明知识分子把教条供奉起来,是一种新神学的欺骗方式。奥威尔的《1984》则直接把矛头对向了斯大林主义。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受到严密的控制,掌握权力的人们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并对权力顶礼膜拜。  ……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作者周光迅、李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主线,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条件、理论成果、基本要求、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当下启示和最新理论成果研究述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证分析。这种理论分析模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说理充分,显示了研究内容内在的严密逻辑性,彰显了全书结构的系统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