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主义

(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页数:

513  

译者:

王建民,冯克利,崔树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的第十六种,该书旨在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严肃的分析与批判。作者认为:要进行合理的经济计算,必须有某种形式对不同的商品进行评估,而取消市场则不可能在性质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产品之间进行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必然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和浪费。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知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自由意志主义运动的主要影响人,也是促长古典自由主义复苏的学者。他还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他的理论也影响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弗里德里克· 哈耶克、穆瑞·罗斯巴德等人。(据维基百科)

书籍目录

原自由基金会版本出版说明 序 英文第二版前言 英译本译者说明 德文第二版前言 导言 一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功 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分析 三社会主义问题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一卷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一章所有权 一所有权的性质 二暴力和契约 三暴力论和契约论 四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五财产演化理论 第二章社会主义 一国家和经济行为 二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基本权利” 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第三章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 一暴力政策和契约政策 二民主的社会功能 三平等的理想 四民主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第四章社会秩序和家庭 一社会主义与两性问题 二暴力时代的男人和妇女 三契约观念影响下的婚姻 四婚姻生活中的问题 五性自由 六卖淫 第二卷社会主义经济学 第一部分孤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第五章经济行为的性质 一论“经济活动”概念受到的批评 二理性行为 三经济核算 四资本主义经济 五狭义的“经济”概念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生产组织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核算 三近年来的社会主义学说和经济核算问题 四作为经济核算问题之出路的人造市场 五利润和生产 六总产值和净产值 第七章收入分配 一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配的性质 二社会红利 三分配原则 四分配的过程 五分配的成本 第八章静态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静态的条件 二劳动的负效用与劳动的满足 三 “劳动的乐趣” 四 劳动激励 五劳动生产率 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的地位 一选贤任能与职业选择 二艺术、文学、科学和出版业 三个人自由 第十章动态条件下的社会主义 一动态因素的性质 二人口变化 三需求的变化 四 资本量的变化 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变化因素 六投机 七股份公司和社会主义经济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的不可行 一 变动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 二解决的尝试 三资本主义是唯一出路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的对外关系 第十二章民族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空间范围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三 自由主义和国界问题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移民问题 一移民与各国条件的差异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离趋势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和对外交易 一 自给自足与社会主义 …… 第三卷所谓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四卷作为道德命令的社会主义 第五卷破坏主义 附录简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体系的尝试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种性情的人,在初恋的野火逐渐熄灭后,是不能忍受婚姻生活的。他们对爱本身提出了最高要求;他们对性对象的期望值过高。仅仅出于心理的原因,较之性情平和的人,他们注定了更快地对亲密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极易演化成嫌恶。爱变成了恨,与曾经爱过的人一起生活变成了一种折磨。如果有人不知餍足,不愿淡化带入爱情婚姻的幻想,学不会把婚姻生活无法满足的欲望加以升华,把它们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么这种人就不是为婚姻造就的。他会通过争取幸福爱情的新点子挣脱束缚,一遍遍地重复这出老戏。 但是,所有这一切与社会条件无关。这种婚姻的破灭,并不是因为夫妻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下,也不是因为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病根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它来自当事人的天生的禀性。有人荒谬地认为,既然前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这种冲突,这种病态的婚姻生活中的缺陷肯定是由婚姻制度造成的。真相是,婚姻与爱情是两码事,人们并不期待婚姻生活给他们带来持久而明媚的幸福。只有当契约和自愿的观念作用于婚姻时,夫妻才会要求他们的结合应当永远满足欲望。单凭爱情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爱的幸福在于赢得情人的欢心,在于实现与她结合在一起的愿望。这里不必讨论如果没有心理满足,这种幸福是否还会持续。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得到满足的欲望迟早会冷却,想把易逝的浪漫时光变为永恒纯属徒劳。婚姻没有能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无穷无尽的陶醉时刻,使它在爱的喜悦中熠熠生辉,我们是不能为此而谴责婚姻的。为此而谴责我们的社会环境同样是没有道理的。 婚姻生活中由社会条件引起的冲突已经微不足道了。没有理由假定:没有爱情的婚姻图的是妻子的嫁妆或丈夫的财产,或经济因素给婚姻生活造成痛苦,就像相关文献经常谈到的那样,是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人们愿意,总是很容易找到出路。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婚姻是让个人适应社会秩序的手段,这种秩序为他划定了带有各种任务和要求的一定活动领域。有些人天生出类拔萃,能力大大超出常人,不能忍受这种调整大众生活方式的手段中必然包含的强制力。这种人有着内在的渴望,他要设计和实现伟大的目标,他宁死也不愿有辱使命,他不会为儿女之情压抑自己的渴望。在伟人的生活中,无论爱情、女人及与她相关的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这里说的不是那种把性欲彻底升华,使之转向其他渠道的伟人,例如康德;也不是那些热情似火,如痴如醉地追求爱情,无法忍受婚姻生活不可避免的失望,以不竭的精力从激情奔向激情的人。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旨在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严肃的分析与批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主义 PDF格式下载



翻译有阉割,英文版会更好。前面序言56十页啰哩巴嗦滴……直接撕掉。


权威版本,权威翻译。


不完美的地方是在章节之间的衔接那一页突然失去数字,比如,上页结束是200,到下一章直接变成了202,还有把原著的页数也印在章节的衔接页面上,造成页数上的混乱


这本书出版比较早 前言部分很让人反感 但此书是经典


无法回答米瑟斯之问的社会主义没有未来,虽然最后工会社保等都作为破坏主义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不过仔细思考以后也许以后会得出其他结论


米瑟斯的书,好书,透彻的分析了一个制度,很喜欢


我认为中国官员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不错。正在拜读,以后再评论。


冲动买了,其实我还是没有耐心去看的。我需要制造一点压力!对自己很一些,但对自己身体还要好一些才行啊。


自由主义大师的经典著作


继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奥地利学派的第三代领袖


经典读物,没的说


  米瑟斯(Ludwig von Mises)在维也纳大学执教二十多年,职位始终是兼职讲师和不拿薪金的副教授。后来在日内瓦大学、纽约大学,仍为兼职客座教授。直到1969年他即将退休时,才升任纽约大学全职客座教授。在这三所大学眼里,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只是一个喜欢唱反调的二流教授罢了。
  
  他有这么几个身份:犹太人、自由主义者、坚守原则的人,其中任何一个在二战前的欧洲都够他吃尽苦头。在维也纳时,不但他自己受打压,连学生也被歧视,受刁难。即便如此,他举办的研讨班仍然极受欢迎。不过大多数人都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很聪明地把自己的名字填在“非正式听课生”一栏。
  
  1940年,米瑟斯携妻子逃亡到美国,不过命运并没出现什么转机,甚至一度住进了贫民窟里。因为在他的那个时代,国家控制主张是主流理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呼风唤雨,这位著作等身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却无人理睬。(看到这里奇怪了吧,西方不一直都是自由放任的罪恶的资本主义的乐土?)
  
  他的几个学生后来改换门庭,投靠凯恩斯学派,为自己谋权谋利。他的高徒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后来也反过来斥责他“太理性主义”、“太武断”,是“反动分子”。但米塞斯始终严格地遵循自己的信念:“各种精神运动都是思想对习惯、少数对多数的反叛;那些因为精神上强大而成为最强者的人,孤独地对抗着只会哗众取宠的人,他们的重要性仅仅在于他们人数众多。”
  
  终其一生,他都未放弃力挽狂澜的努力,却被时代的浪潮打得四处飘零。在回忆录中他写道:“我本想做一名改革者,但我却变成了一位崩溃的历史记录员。”
  
  《社会主义》是米瑟斯第二本重要著作,完成于他41岁那年。这本书集中批判了这样的观点:人的意志可以像调控一架机器一样调控市场,让它精确地达到事先决定的目标。这种观点既浅薄又危险,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对它的每个干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秩序中并不存在能够随意切除的赘疣。”,简单化的、理想化计划经济不会带来秩序和效率,只会带来停滞和混乱。
  
  米瑟斯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还不是人类无法具备社会主义制度下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根本原因是,缺少用货币进行的核算。这一致命缺陷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建设中的简单问题都将变得无比棘手。无法对生产方式中不同方法的赢利进行计算,那到底该采取哪一种?只有当社会停滞了不再发展了,才不再需要核算,才会有废除货币的社会主义。但事实上,社会经济是不可能停滞的。
  
  生产力不可能无限增长,因为物质财富和劳动时间都是有限的。消灭阶级的前提是消灭劳动分工,但显而易见的是,不同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强行把不适合的工作给某人,只会降低效率。分工是重要的,而且它的每一次扩大,都会给所有工作者带来好处。另外,除了少数伟人以外——作家、艺术家、征服者——大部分人的劳动本身是没有快乐的。所谓劳动的快乐,只是劳动结束时解脱的快乐和得到劳动补偿时的间接快乐。这样,米瑟斯就把恩格斯社会主义论述的三个要点都推翻了。
  
  米瑟斯承认,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不完美的,穷人总会存在,但真的有完美的社会吗?完全的平等可能吗,强者和弱者、天才与低能儿、健康人与病人会平等吗?就算把所有财产都平分,新的收入差异也会随后产生。而如果让国家掌握所有资源,失去私有财产的个人就会被完全控制,任何新思想都不再可能产生。民主不意味着国家富裕、人民幸福、官员清廉、社会安定,民主不是天使,没有那么大作用。民主的唯一功能,是在执政者和立法者出现问题时,能用和平方式把他们替换掉。
  
  米瑟斯捍卫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保护私有制不是为了有产者的利益,而是认为这种制度会带来更高生活水平。不是只有社会主义才关心福利。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别不在于目标的不同,而在于实现目标手段的不同。占据道德制高点来批评对手的做法一向是理屈词穷者的最后一招。
  
  米瑟斯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德国纳粹运动,以及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他太超前于时代,抵达一片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正因为如此,只有在死后他才会被推崇。
  
  虽然我认为他对社会主义的某些批判情绪化而缺少依据,对私有制未免太过偏袒,对劳动者面临的实际困难太过乐观,但我被他知识分子的气节所感动。他在一个偏僻幽暗的地方,对没有多少人愿意思考的问题苦思冥想;他拒绝了旗帜、党歌和鲜花的诱惑,选择了冰冷的书桌和一杆秃笔;他始终在质疑,始终维持着警觉,始终站在边缘。


   我读的第一本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书,是米瑟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那时我还在读大学,混蛋教授们嘴里念叨的马克思和凯恩斯,令我对经济学充满厌恶,每次失恋再想到这个就很想死。最后是米瑟斯拯救了我。读他的书有一种快感,观点鲜明、论证清晰,让人感受到思维之美,以及争辩的乐趣。从此,我无可救药地成了米瑟斯的粉丝。虽然后来我还迷上了哈耶克,但我始终认为米瑟斯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只是因为他的大部分观点都被其他学者吸收了,而他自己从未在一所重要的大学任职,他的学术成就才被严重低估了。米瑟斯的书,只要有中译本面世,我必第一时间购买。他的文章和演讲稿,有译文,我见到了也必第一时间阅读。这么多年,我从未对他感到厌倦。相反,读的越多,我就越佩服他阐释问题的系统性,他的思考不是拍特写,而是鱼眼里的全景图。不过,这种体系化的写作已不时兴了,大部头的著作亦令人生畏,所以每次阅读都需要鼓足一点点额外的勇气。像这本《社会主义》的中译本,放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大半年,直到最近遭遇了一次情感挫败,我才拿起它,盼能以此掩埋痛苦。失恋,浇熄了性欲,点燃了求知欲。
   读这本书前,我先把译者的序言撕掉了,五十多页。这个序言应是出版史的一大奇观了,洋洋洒洒,通篇是批判书中的内容,并且庄严宣告,“我们与米瑟斯们势不两立”。这种感觉就好象给陈冠希出了一本自拍写真,宣传上却说,“我们谴责陈冠希的不道德”。这种“舆论导向”的做法很恶劣,充满了对读者的轻蔑,好象读者毫无脑子,读任何书都会受到书作者的影响,看了陈冠希的裸照都会迷上小腊肠。等我把整本《社会主义》看完之后,就更有理由认为,把序言撕掉是对的。这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政治正确,可以为通俗的邓小平理论做学术注解。
   许小年说,“中国不需要凯恩斯主义,只需要邓小平理论”。我完全同意,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萌芽了的诸自由——当然,这些自由仍需捍卫和拓展。其实,人类的绝大多数智慧并非来自学者,而是来自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来自每一个普通人的行动。学者只是负责阐释和解说而已,但由于他们热衷于抽象概括,经常会弄不清楚状况,把闭门造车的谬论当成“知识”来传播。所以我常说,幸亏邓小平不是知识分子,不是空想家,否则我们今天还活在铁幕之内。邓小平是现实主义者,他的经济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这种说法更像哈耶克倡导的自发演进,而不是凯恩斯鼓吹的政府干预。虽然,中国素有“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名,但邓小平在经济改革中更看重的是“放”,而不是“抓”。例如他在晚年那一次著名的南巡中,不断强调搞活和开放。他说,“有的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所以“更要防止左”。
   今天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其起点就是改革开放。分析起来,经济奇迹也不神秘,是私有化和市场化造就的。但在当初,打破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姓社”还是“姓资”,曾引发空前的激烈讨论。后来,邓小平以一句“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平息了争论。固然,“不争论”避免了空谈,有利于行动,但掩盖了理论上的分歧,不利于知识进步。“打左灯,向右转”,说得好听是闷声发大财,说得不好听是精神分裂。能做不能说、不按说的做,对后续的改革形成了羁绊。最明显的就是政治改革,只闻楼梯响,不见丽人来。其实,中国改革路上的种种争论,米瑟斯的这本书里都有答案。他指出,全面或纯粹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经济核算,这样的生产必然“既无目标也无计划”,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无论如何必须有“市场”,理由是“没有市场就没有价格体系,没有价格体系就不可能有经济核算”。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都证明了这一点。即使他们制订最粗陋的计划指标,仍然需要参考资本主义世界的价格信号,根本就没有彻底摆脱“市场”。米瑟斯还指出,财产公有制本身就是矛盾的,它根本无法废除私人的所有权,通过分配,财产和消费品的占有终究是排他的。而从分工的角度看社会,全部生产资料都服务于市场里的买者。因此,私有制不意味着所有者拥有一切,我们“必须把消费者视为实际意义上的真正所有者,把法律意义上的所有者视为他人财产的管理者。”这两条实际上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道路上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的发展也确实如此。想当年,我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得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然后我们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而经济高速增长,生活水准显著提高。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按照米瑟斯的建议,如果我们再退后一步,会不会有更美妙的事情发生呢?
   邓小平还有一句名言“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为私人财富恢复名誉,吹响了“国退民进”的改革号角。但也毋庸讳言,在随后的私有化进程中,这句话不断受到质疑。像郎咸平就激烈反对国企的产权改革,他认为这样是少数人得利,让大部分人负担代价。他还开出药方,鼓吹英美法的“信托责任”。其实郎咸平说的是不着边际的昏话,法律是建立在私人产权之上,中国如果始终维持这么巨量的模糊产权的国有资产,就不可能有他朝思暮想的公平法律体系。关于这一问题,米瑟斯的解答非常精彩。他说,“法只能起源于对事物现状的承认”,是为了解决和终结冲突,而建立起对冲突的防范。那些要求法律有一个合法的起源是不可能的,因为“法不可能来自它自身,它的起源在法的领域之外”。简言之,法律来自一个暴力和劫掠的世界,我们不能要求它在起点上就是公平的,因为公平的标准尚未建立。因此,国企的私有化改革必须进行,无论遭遇多大的阻力,只有将现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谈公平。即是说,郎咸平想要得到“信托责任”,也必须支持“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否则一边谈分配公平,一边拒绝建立公平的体系,这样的“为民疾呼”永远是缘木求鱼。目前在市面上,还有另外一种针对“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严厉指控,说仇富声浪越来越大,是因为社会贫困在增长。米瑟斯是这样回答的,他巧妙地引用休谟和曼德维尔的观点:“嫉妒的强度取决于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距离,距离太大,人就不会把自己同嫉妒者比较,事实上也感觉不到嫉妒。但是距离越小,嫉妒就越大。因此可以从人民群众怨恨的增长中得出收入不平等正在减小的结论”。”显然,米瑟斯如果活在今天的中国,他不会为民间的“仇富”舆论所困扰,只会为更激进的改革措施鼓与呼。
   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米瑟斯可能是“改革开放”最热情的辩护士。他刨根究底的探讨,甚至去到了婚姻和性自由的话题上。例如很多卫道士认为,卖淫是金钱腐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米瑟斯反驳道:“卖淫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制度,自有人类以来几乎无人不知。它是古代风俗的一种残余,绝非高级文化衰朽的表征。”另外,有道德家们声称,现代商业社会腐蚀了传统的婚姻制度,米瑟斯则说,恰恰相反,“我们所了解的婚姻,完全是契约观念进入这个生活领域的结果”,是“资本主义思想和算计方式已经向家庭渗透的直接表现。”米瑟斯认为,人们夸大了婚姻中经济因素造成的冲突,忽略了订立婚约为男女双方带来的好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婚姻是让个人适应社会秩序的手段,这种秩序为他划定了带有各种任务和要求的一定活动领域。”即是说,婚姻不是妇女的枷锁,它为妇女保持个性、为争取人格完整提供了斗争的领地。米瑟斯还非常清楚,由于人的选择增多了,爱情和婚姻的破灭变得容易,许多人带着幻灭感将病根归咎到了金钱和私有制上面。对此,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爱的幸福在于赢得情人的欢心,在于实现与她结合在一起的愿望。这里不必讨论如果没有心理满足,这种幸福是否还会持续。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得到满足的欲望迟早会冷却,想把易逝的浪漫时光变为永恒纯属徒劳。婚姻没有能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无穷无尽的陶醉时刻,使它在爱的喜悦中熠熠生辉。我们是不能为此谴责婚姻的。为此而谴责我们的社会环境同样是没有道理。”
   这段话我非常喜欢,来来回回读了几遍。此时米瑟斯就像一位睿智的绅士,而不是那种冰冷的经济学家;他温和地劝解我,轻拍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失去期盼的耐心。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变态,读这样厚重的经济学著作,竟迷恋上这样一段与经济学无关的话。或许这和心境有关吧,我刚刚经历了一段苦涩的恋情。她是一位大四的学生,预备役党员。我和她在网上认识的,见面、聊天、接吻,但好像她从来没信任过我。她认为我思想偏激,不像真正欣赏她的人,所以总怀疑我追求她只是因为喜欢大波。我百辞莫辩,不知如何解释才好。我爱她确实不是因为她的头脑,而是因为她的笑容——虽然不像李宇春那么好,但也让我想起了薰衣草。可是,我却不能这么告诉她,因为她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头脑。后来她提出分手,说性格不合。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阵阵揪痛:我们是性格不合,但能不能等上完床才告诉我啊。
   写到这里,我突然思念她了。是的,我不甘心,我不舍得,我想重新开始。我决定发一个短信,或许她已经后悔了,正等着我的消息。嗯,我已经想好了,就这么写:“刚看完米瑟斯的《社会主义》,非常好。我觉得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知道改革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必须读好这本书。PS:如果你的人生是一本美丽的书,我愿意成为其中一个最不起眼的注脚。”


  路德维希·冯·米瑟斯于1922年出版了影响很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德文版;1951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这里刊发的《有计划的混乱》一文最初发表于1947年,后作为跋文收入该英文版。《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中文本由王建民、冯克利、崔树义依据1951年英文版译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种种原因。该跋文没有收入这个中文本。为使感兴趣的读者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以及对米瑟斯的思想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这里单独刊发这个跋文。对于米瑟斯这样一个在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做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只会使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获益。就米瑟斯对社会主义的非议,我们在许多方面不能同意,对此我们在《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上发表了《路德维希·冯·米瑟斯社会主义观述评》一文进行了批评。该论文同时也作为“代前言”,收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中文版。那里所作的批评同样适用于米瑟斯的这个跋文。当然。是非曲直,读者自有评判。 (共41页)


这书你是买的还是借的?


买的


。。又高深了


操,这不是写我么?


沃格林在《自传性反思》里提到,奥地利从帝国改为共和国后,大学里的犹太教师就升不成教授了。


@看到这里奇怪了吧,西方不一直都是自由放任的罪恶的资本主义的乐土?
不提“干预主义”么?
《社会主义》与1927年出版的《自由主义》(Liberalismus)以及1929年出版的题为《干预主义批判》(Kritik des Interventionismus)的文集一起,构成了对社会合作问题的全面分析。


@“我本想做一名改革者,但我却变成了一位崩溃的历史记录员。”
I set out to be a reformer, but only became the historian of decline.
我想做的是改革者,却只是成了记录衰落的历史学家。
回忆录前一句说的是伟大文明的衰亡。
mises始终在寻找意识形态转变的迹象


最后一段不认同。
还有这句:米瑟斯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卖的确是羊肉。很多人把现今和社会主义作切割,代以权贵资本主义等术语,不是识见差劲,就是有意搅混水的。


ls的 现在哪里跟社会主义有半毛钱关系?


你这样想的极为普遍,原因都是缺乏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主义,即政府管制、垄断、私人产权未确立或无保障,无法治,比照一下中国当下,条条符合?不但中国仍然被社会主义笼罩,大多国家,包括英美国家也有相当社会主义的元素,只有偏离程度和方向的不同,不存在“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问题。可以读下这本介绍基本观念的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62752/


你认为改革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元素?


中国是否有社会主义因素 与 中国的改革成就是否取决于社会主义是两回事。这么基础的逻辑问题。中国是否依旧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主义与 社会主义是否失败有关系么 你用改革中的中国论证社会主义并不是失败的不是可笑么


跟你这种人我把我的话说完整 现在中国取得的进步与社会主义有半毛钱关系么? 吊书袋,老夫子


这位脑子有问题吧?连话都说不通顺,就不要出来秀了。
我一开始批的就是现在有些人把当下中国和社会主义做切割的理解,我说的很简单,一句话,现在的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色彩很强的国家。你他妈七扯八扯,扯个鸡巴,扯到你姥姥的裤裆中间了。


社会主义色彩很强的国家倒不如说北欧好了
中国个人觉得是回归了传统的 东方专制主义
ls那样的理解连 伊朗这样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也可叫社会主义了


米塞斯这里所指的社会主义不仅仅局限在马克思所憧憬的社会主义,而是指一切政府干预的宽泛的社会主义。


我最近和《社会主义》对着看加里.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始终不明白为何最后加里贝克尔能得诺贝尔奖,还是诺奖只是一个工具。


lz为何要强调“预备役党员”?


楼主你是如何从网上把到美眉的?我只对这一点感兴趣,木哈哈。


所以总怀疑我追求她只是因为喜欢大波。我百辞莫辩,
------------------------------
为啥会这样看男人呢?难道不是因为世界观的分歧?


……為……爲什麽我覺得這帖是把妹帖呢?


这就是把妹帖


  呵呵,我知道问题在那里了:没有上床!
  
  区区真理之水浇不灭熊熊爱情之火。哪个女人会真在乎什么三个表和科学发展观啊?她的分手是假的,说你思想偏激是借口。下次碰到她,别KISS,除非你下一步是脱她裤子。你挑起她的欲望却老不满足她,她只好假装分手了。最后,别忘了用避孕套。


果然是把妹帖。圍觀樓主


陈澈之 59分钟前 更改签名:心如刀绞——我心仪的姑娘入党了


二十年后看到鼓吹没有二代就没有自由,真是讽刺。


把妹帖是什么意思啊?


被甩后激情鼓吹全球化和私有化……


被甩后激情鼓吹全球化和私有化以及卖淫。。。


好好一本书,成了泡妞帖


把妹是好事,读米塞斯是好事,但是拿米塞斯去把妹,orz。。。


哈哈,哈哈。


被甩后激情鼓吹全球化和私有化以及卖淫。。。
+1


把妹是好事,读米塞斯是好事,但是拿米塞斯去把妹,orz。。。
+1


老邓真是按老毛说的修正主义一步步走的


我也是大学时期读的米塞斯,为何未把到妹


叶子风太狡猾了,其实他是说自己失恋了,现在处于单身状态,需要抚慰
向把妹达人学习!


老邓是笨蛋


我看到过一本核心期刊,那期全部文章都是批判一个“错误透顶”,“流毒甚广”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当时我笑的很酣畅,假如米二顿不是极其正确的话,那本杂志也不用这么气急败坏。后来才了解到米氏的崇高地位。


难道我们现在就不是生活在铁幕之下?
难道楼主喜欢李宇春?我一直认为喜欢这个人的男人都是性取向有问题的。
被欲望控制的楼主,看来亦被我们党所控制了。


“我们是性格不合,但能不能等上完床才告诉我啊。 ”
这句点出lz真正纠结之处


伟大导师恩格斯说:“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


和你談學術的妹,多半是把不到的。不能一邊嘿咻一邊說:寶貝ㄟ,你覺得恩格斯如何呢?
還是要多陪她們逛街...


不加那样的序言也许就不能出版啊


研究某种主义难道需要摒弃“性欲”?


我越来越对楼主的家学身世感兴趣了。楼主敢不敢写个您打怪升级的体验啊,这一路不知您是如何走过的。


小兄弟,如果你只想和她上床,改变套路吧,玩点儿俗的才行,胆子要大
PS:和女人上床只是一时之快,还是读老米有乐趣


作为一女的,我想女生会喜欢,你爱她的一切,大脑以及海咪咪~
很有爱的评,推荐之,然后有空看看这本书~


后两段是把妹帖,把预备役党员的妹该多学习科学发展观,遵守8荣8耻才行


2009-05-31 08:48:36 贪吃蛇  小兄弟,如果你只想和她上床,改变套路吧,玩点儿俗的才行,胆子要大
  PS:和女人上床只是一时之快,还是读老米有乐趣
------------------------------------
上面老兄说的对,支持


楼主看错书了,你应该看《第一次搭讪就上手》。


文章不错 评论也有趣的很呀~哈哈


爱情还是和经济走到了一起。


好玩,学习上床


读这本书前,我先把译者的序言撕掉了。。。。貌似我也干过这样的事。


读小说有时也不能看序言之类,看完几乎丧失看书之欲


嫉妒的强度取决于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距离,距离太大,人就不会把自己同嫉妒者比较,事实上也感觉不到嫉妒。但是距离越小,嫉妒就越大。因此可以从人民群众怨恨的增长中得出收入不平等正在减小的结论
================================
只这句不太赞同,嫉妒不仅仅与被嫉妒者的距离远近有关,如我会嫉妒中了五百万彩票的人,却不会嫉妒获得的五百万奖金的袁隆平


如我会嫉妒中了五百万彩票的人,却不会嫉妒获得的五百万奖金的袁隆平
-------------
没错啊,袁隆平距离你远,所以你不嫉妒。你不会拿他和自己比较。


楼主儿。您真是低俗和高雅并存呀。


楼主傻逼改帖!!!
我爱你到哪去了???
鄙视


大王:汗啊,这是应某女豆友的要求删掉的。保持节制,为了面向未来。


这么读书倒是挺有意思的。


我虽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从叶子风的介绍中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毕竟,我们今天还存在太多的问题;毕竟,我们今天还有太多的呼声。也许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预备役党员你都泡,楼主的泡妞品味有待提高(读书品味没有问题)。


收获不小:用米塞斯的理论是把妹一定有大大的收获!真是高招!


我咋觉得那个大波妹是个隐喻啊,还是我想多了。


考,没看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是把妹帖而围观中


胡说八道!要是每个学者都是你这种水平,中国早就没戏了!


哈哈哈哈。。。
喷ing。。。


目前在市面上,还有另外一种针对“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严厉指控,说仇富声浪越来越大,是因为社会贫困在增长。米瑟斯是这样回答的,他巧妙地引用休谟和曼德维尔的观点:“嫉妒的强度取决于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距离,距离太大,人就不会把自己同嫉妒者比较,事实上也感觉不到嫉妒。但是距离越小,嫉妒就越大。因此可以从人民群众怨恨的增长中得出收入不平等正在减小的结论”。”显然,米瑟斯如果活在今天的中国,他不会为民间的“仇富”舆论所困扰,只会为更激进的改革措施鼓与呼。
  ----------------------------------------------
  很无力,即使引用了一大段名人名言,即使把仇富转移为嫉妒来批驳
  希望你正视这个问题,作出一些令人信服的阐释
  我理解,不公平才是仇富的根源,对于那些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智商、勤奋富起来的,一般人很少仇视只是羡慕
  读书明事理是很值得学习、称赞的,但真的需戒骄戒躁,不要蔑视人民大众的智商和良心,犯你自己批判的罪名


改革做得好, 但私有化不彻底, 照常很多不公
PS: 叶子风到底是干什么的?


顶一下,很好玩,准备看这本书。


还是抓在上手的大波靠谱!别的都是假的!


楼主挺感性的嘛。
但把科学问题转移为诸如嫉妒之类的问题来说,是不是有点可笑了呢?


全面或纯粹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经济核算,这样的生产必然“既无目标也无计划”,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无论如何必须有“市场”,
====================
社会主义和“计划”紧密相关,而且也从来没有社会主义理论说要取消市场。
看来这本书的作者的社会主义理论还很欠缺啊。


射秽主义?


楼主,其实看看这一类的序言,能更好地理解正文内容。


= = 看到你的最后一段,咳咳,你不发那短信也许人家会印象更好些。。。。。。。


看完这段评论,我对这本书有很有兴趣,一定要看一看


我操


目前在市面上,还有另外一种针对“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严厉指控,说仇富声浪越来越大,是因为社会贫困在增长。米瑟斯是这样回答的,他巧妙地引用休谟和曼德维尔的观点:“嫉妒的强度取决于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距离,距离太大,人就不会把自己同嫉妒者比较,事实上也感觉不到嫉妒。但是距离越小,嫉妒就越大。因此可以从人民群众怨恨的增长中得出收入不平等正在减小的结论”。”显然,米瑟斯如果活在今天的中国,他不会为民间的“仇富”舆论所困扰,只会为更激进的改革措施鼓与呼。
    ----------------------------------------------
    很无力,即使引用了一大段名人名言,即使把仇富转移为嫉妒来批驳
    希望你正视这个问题,作出一些令人信服的阐释
    我理解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透明。不像从前,即使你贪了钱出了国只在很小的圈子内知道,普通老百姓疲于奔命根本不了解自己的钱到哪去了,谈何仇富。    


2009-12-06 22:27:30 啊啊啊
  目前在市面上,还有另外一种针对“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严厉指控,说仇富声浪越来越大,是因为社会贫困在增长。米瑟斯是这样回答的,他巧妙地引用休谟和曼德维尔的观点:“嫉妒的强度取决于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距离,距离太大,人就不会把自己同嫉妒者比较,事实上也感觉不到嫉妒。但是距离越小,嫉妒就越大。因此可以从人民群众怨恨的增长中得出收入不平等正在减小的结论”。”显然,米瑟斯如果活在今天的中国,他不会为民间的“仇富”舆论所困扰,只会为更激进的改革措施鼓与呼。
      ----------------------------------------------
      很无力,即使引用了一大段名人名言,即使把仇富转移为嫉妒来批驳
      希望你正视这个问题,作出一些令人信服的阐释
      我理解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透明。不像从前,即使你贪了钱出了国只在很小的圈子内知道,普通老百姓疲于奔命根本不了解自己的钱到哪去了,谈何仇富。  
这还不够明朗?你会去计较单位老总的工资比你高多少,还是会和你在一个办公室里的人 ,她每月比你多拿几百块而生气不满?


2009-05-30 22:49:18 OldWhigs
  叶子风太狡猾了,其实他是说自己失恋了,现在处于单身状态,需要抚慰
  
  向把妹达人学习!
+1


书买了10几天了,还在读序言阶段。不知道啥时候翻到最后一页。


楼主好玩,理性与感性兼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