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理论研究
2012-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廉敏
无
《明代历史理论研究》以明代史论为主要史料,运用近现代逐渐形成的历史理论观念,研究明代史论中对历史的理性分析与总结,并适当地作出评价。书中展示出明人在历史运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历史认识方法三方面提出的丰富而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其间涉及的史论作者人数众多,身份各异。书中还少有地纵向考察了明代史论的若干问题,如起因、现象、阶段性,为明代历史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整体面貌上的参照。这些对于客观公正地看待明代史论及明代史学、丰富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遗产有直接帮助。
廉敏,女,汉族,1974年4月生,山西沁水人。199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本科,2000年获得该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2003年以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
序 绪论 一明代史学研究新领域:明代史论 (一)明代史学长期遭受贬抑 (二)近年明代史学逐渐扬起 (三)明代史论隐现洞天 二明代史论研究新视角:历史理论 (一)史义:史论的宗旨 (二)历史理论:近现代逐渐形成的史学观念 (三)坎坷艰辛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遗产发掘 (四)明代史论中蕴藏着亟待探索的历史理论遗产 小结 第一章明代史论考略 一明代史论的起因 (一)隋唐儒学转向义理,暗伏远因 (二)科场逐渐重“论”成为近因 二明代史论至多 (一)明人对史论的参与 (二)明人对于时人论史的评论 (三)明人对史论之史学意义的揭示 三明代史论的历史进程 (一)洪武至宣德时期:明代正统史论的建立 (二)正统至弘治时期:正统史论的发展与异端史论的萌芽 (三)正德至万历时期:异端史论与正统史论的对立 (四)泰昌至崇祯时期:明代史论的衰落 小结 第二章关于历史之论:天人、治道、古今 一天人:谁掌管历史 (一)多以“气”为造化之本原 (二)偏信“心”为造化之生命力 (三)“气”与“心”(也即“天”与“人”),何物主祸福 二治道:循天道与顺人情 (一)深虑:在天道与人为之间的摇摆与勘定 (二)行道:“唯其时”与“要诸人心” 三古今之辨:正俗、乘势与积今成古 (一)习、俗与义:对客观之“势”的怀疑 (二)遇时、乘势、因情:把握“势” (三)积今成古 小结 第三章关于社会演变之论:世变、君职、朝代与人物 一世变论:对社会纵向变化的关注 (一)天运思想下的历史终始循环论 (二)正统思想下的世道两变论 (三)形势论下的世道三变论 二君职论:思想上对君权的削弱 (一)以义利给君臣定位 (二)以职责来界定君民关系 (三)君家与天下有分别 三朝代论:对明代历史走向的深思 (一)先秦及秦论 (二)宋论 (三)元论 (四)明论 四人物论:视角多样,胆魄超绝 (一)商鞅论 (二)武则天论 (三)岳飞论 小结 第四章关于历史认识方法之论 一关于正统论的论难 (一)正统论导致历史认识混乱 (二)正统论混乱的由来与影响 (三)提出新的正统标准与原则 二是非之论与历史评价 (一)是非之论的起因 (二)是非之论与历史评价标准 三对传统历史评价标准的揭露与批判 (一)批判“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倡扬以“童心说”为原则评价历史人物 小结 余论 一明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二明代历史理论对前代史论的究讨 三 明代历史理论对清代史论的影响 四 明代历史理论研究的启示 小结 附录一明代部分史论编年 洪武至宣德朝(1368—1435) 正统至弘治朝(1436—1505) 正德至万历朝(1506—1619) 泰昌至崇祯朝(1620—1644) 附录二明代部分史论叙录 (一)论体史书 (二)其他著述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与丛书(以时代及出版时间为序) (二)历史文献(以人物及论著所属时代为序) (三)近人与今人书目(以出版时间为序) (四)近人与今人论文(以发表时间为序) (五)学位论文 后记
版权页: 尽管明代出现的史论激起了很多士人的不满情绪,然而也有一部分士人对此持比较平和的态度。他们并不因此而忧心忡忡,也不急于去批评,而是认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意味。有人认为,这样的史论是一种史书体裁的创新。如吴应箕云:“宋儒读史多论断,然附之以见,固未尝自为一书也。……汝服之书,上下数千载,取古人编年纪事者,行论断于其中,以自为一家言,,于古无是也。”他指出,宋代虽然多议论,但能贯通古今而有所论的专门著述,则未尝有过;姚允明的《史书》不是对历史偶有所见,而是对通史作过专门考察之后才提出评论的,这样的撰述意旨本身就是“一家之言”,是古来没有的。吴应箕实际上肯定了史论这一撰史体裁。万历年间,更有学人相信中国古代即有“议官”一体,而明代亦多有这一体的史著:“爰自《六家》、《七略》之外,厥有议官一家。子华子《吕氏春秋》、苏子《古史》等书是也。盖合纪载、议论而勒成一家言。此其说在马鄱阳氏矣。盖自四部兴而议官诸家废,子华子、吕氏人子,苏氏人史,而史部中复有刘氏《史通》、胡氏《管见》、孙氏《要论》、刘氏《指掌》、洪氏《随笔》,以至《全史论赞》,:则代有其人。而明口口丘文庄、于文定、王弁州,不可胜举。固不必称议官而总之傅史部为断案者耳。”这位学人并且认为,尽管明代史论多有弊病,但不同的弊病实际上在前代史论中也难以避免,既然如此,于明代史论也不必过于惊怪:“即前者议官之失不为无之,则此何足怪乎?”这对于启发、支持明代史论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理论意义。 有人则从理、事关系的角度,论证了史论对于阐明“万变之事”中皆有“理”存的认识价值。“天下有一定之理,有万变之事。……至于万变之事,代不同制,人各异师。苟非条析讲求,何以规摹得失。若乃方幅之内,或以迂阔见讥;廓落之谈,复以功利相摈。”这篇序言认为,天底下存在着理与事的矛盾关系,即一定的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历史运行轨道(所谓“理”),同时也有千差万别的历史表现形式(所谓“万变之事”)。无论是“正心诚意”的理论,还是“亲贤远佞”的说法,都根由在“理”与“事”的辩证关系中,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探寻到治乱兴衰的机窍。因此,从理与事的关系出发来认识各种议论,就能明白,“理”、“义”本来言简意赅;而“事”则因为各朝代的制度不同,各人的师承有别,而表现得千姿百态,所以需要认真分析,从而肯定了史论存在的必要。 明人对待史论当然还有更多的、参差不齐的认识与态度,这里仅举如上几例,亦足以说明,在明代史论的勃兴对于传统的学术思想造成了冲击,有的学人从中发现了新意,从而调整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有的则对此很排斥,反而强化了固有的思想。
《明代历史理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