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张宏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张宏卿  

页数:

256  

字数:

28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关注的焦点主要不是革命精英与领导者,而是底层民众,不是“先进”势力,而是“落后”势力。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的革命,可以走进历史的深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特殊性质。

作者简介

  张宏卿,男,江西余干人,1970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一部《赣鄱壮举——辛亥革命在江西》,在《开放时代》、《党史研究与教学》、《理论学刊》、《江西社会科学》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时段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本文的创新点
  五 理论、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革命序幕:共产党与苏区农村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民性
  一 原初的营利意识
  二 安逸的“乐土”
  三 山区型权威性格
 第二节 早期江西革命组织的生态分析
  一 江西早期的革命情形
  二 革命组织生态分析
 第三节 地缘革命学: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一 理论背景与解释限度
  二 地理环境、社会控制与革命的兴起
  三 封闭性与外向性悖论中的革命传播
第二章 革命下乡: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
 第一节 乡村革命的源起:赣南、闽西革命初期的领导群体
  一 地方素质:乡村暴动的领导群体构成
  二 外部活动:革命思想的产生
  三 在乡下干革命:身份认同与革命的职业化
 第二节 走向乡村:苏俄模式与中国的农民革命
  一 从“强调工人成分”到“农民革命”
  二 “党指挥枪”:强有力列宁主义政党的塑造
  三 “肃反”:作为民众动员的一环
 第三节 革命的“瓶颈”与中共动员模式的形成
  一 革命的“瓶颈”
  二 动员、任务与政令:中共党人的应对
第三章 环境?性情?仪式:苏区民众参与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赤白对立:革命环境的形成
  一 “意识觉醒”中产生“革命精神”
  二 “赤白对立”中形成“革命情势”
  三 “特定场景”中塑造“革命荣耀”
 第二节 农民性格与革命的传播
  一 农民利益即时满足的实利主义
  二 接受革命教化之前的农民具有同质性而导致的简单、好走极端的特质
  三 中国传统农民的人情文化:重人情、轻人性的非理性思维
 第三节 乡下人的革命性:农民仪式与革命“在场”
  一 农民的仪式
  二 革命的“在场”
  三 革命表象与农民行为
第四章 “边缘化战略”:中共动员与苏区民众的基本利益、社会感情
 第一节 越穷越革命?——革命动员中的贫雇农
  一 “越穷越革命”:中共动员理念中的贫雇农
  二 走向“革命”:贫雇农从观望、质疑到从众的心理进程
  三 政治压力的形成:组织性动员与对立面的控制
 第二节 婚姻自由与中央苏区的妇女动员
  一 政策倾斜:杠杆是这样撬动的
  二 婚姻自由与阶级斗争:积极性孰大孰小?
  三 心理基础与制度保证
 第三节 时刻准备着:小学教育与苏区儿童动员
  一 小学教育——国共两党争取民众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 苏区的小学教育
  三 中共的儿童动员
第五章 政党战斗力的锻造:走向乡村的党组织建设
 第一节 在“传统”中革命:苏维埃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中共构建基层政权的设想与现实困境
  二 苏维埃政权与原有的权力体系
  三 苏维埃基层政权的构成趋势
 第二节 民主“下乡”:从《红色中华》看苏区的群众监督
  一 苏区的喉舌——《红色中华》报
  二 群众批评的内容分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三 群众监督的制度化条件与作用
 第三节 阶级“再造”: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民众动员
  一 中央苏区阶级基础的困境:查田运动的兴起
  二 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基层组织的重塑
  三 再造阶级基础的动员机制:查田运动与民众革命积极性的契合
结论与思考:理解农民、理解革命
  一 中共动员的三种模式
  二 实质性问题:“农民性”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三 思考与跨越:理解农民、理解革命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当局者也万万没有想到这恰恰让这批下层社会精英,在广袤的乡村如鱼得水。“对这些富有战斗精神的人们来说,其任务就是‘打破陈腐的清规戒律’,把当地百姓的贫苦和积愤转变为一种全面的紧迫的复仇意识。”而这些下层社会精英的生活阅历与教育背景,相对于普通民众所产生的精英意识与神圣的责任感,同相对于某些具有优异的地位与社会关系的上层权贵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相互激荡,为革命的洪流推波助澜。  其次,查田运动的动员机制与广大民众的从众心理之间的互动。查田运动的机制,简单地说是“抓两头带中间”。这“两头”就是指革命积极性高的先进地区和工作难于开展的落后保守地区;“中间”就是指大多数持观望态度的地区。苏区有斗争深入区域、斗争落后区域和新发展区域三种。不但一省如此,有些边区的县也是如此,例如永丰,就有三种区域存在。多数的边区,一县之内,都有比较落后的与新发展的区域存在。至于腹地,固然有些县还是整个落后的,但在这些县中仍可找到它的比较进步的区,如会昌固然多数区都是落后的,但西江区就比较进步。瑞金又是一种情形,武阳区可以说是深入地区,桃黄、黄柏、砂心、瑞林、九堡、云集、渡头、城市八区是比较进步的区域,其他六区是落后区域。但无论哪一县中的哪一区,只要建立了苏维埃,经过了没收分配土地的阶段的,大概都有比较进步的乡与比较落后的乡,一乡之中,又有比较进步的村与比较落后的村。一村之中,有没有这种不平衡发展情形呢?许多地方都是有的,许多地方都是小村子(小屋子)进步,大村子(大屋子)落后。有些地方因为历史条件不同,个别的大村子进步,个别的小村子反而落后,这也是有的。  这种情形规定了工作方向,使中共在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乃至一个村中去发动查田运动,不能不集中最大的注意力于落后的部分,向着这些部分用最大的力量,一体看待平均用力是不对的。因为落后部分争取群众发动斗争的困难,就说这是“打不进去”的,把工作方向改到容易发展区域,把困难部分置之不理,这更是不对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PDF格式下载



视角不错,值得借鉴!


不错,包装印刷不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看了一半了,观点很独到,很有启发。


此书与黄道炫革命的张力与限界一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章节编订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也值得参考。总体来说,值得买,值得看。


真是太好了,值得我们购买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