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理解的准则

陈常燊 陈常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陈常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

陈常燊  

页数:

25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理解的准则:戴维森合理性理论研究》将戴维森哲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即“合理性的哲学”,以“理解如何可能”为主线,从意义理论到行动理论,从心灵哲学到价值哲学,对思想、意义和行动的理解离不开合理性的理论基石。

书籍目录

导言 一问题与背景 二目标与计划第一章 戴维森合理性概念的背景、渊源和内容 第一节 合理性概念的理论背景 一亚里士多德一休谟一康德:合理性的“经典模型” 二《牛津合理性手册》:合理性的当代形态 三塞尔:合理性是个初始概念 四诺齐克:合理性事关理由和可靠性问题 第二节 合理性概念的渊源 一逻辑实证主义 二实用主义和蒯因 三拉姆塞与贝叶斯行为决策理论 四哲学史和弗洛伊德 第三节 合理性概念的主要内容 一对合理性问题的三个解释框架 二合理性的主体条件:思想需要什么? 三合理性准则:信念的内在融贯性和行动的逻辑一致性 四戴维森对合理性的基本态度 第四节 “统一理论”与“合理性的科学”第二章 合理性准则及其外部要求:语言理解与人际沟通 第一节 理解如何可能:戴维森哲学的总问题 一理解与被理解:戴维森哲学的二元格局 二理解的张力:从隐喻和用词错误看理解无处不在 三“无法理解”同样基于某种理解 四对行动和心灵的理解 五理与真:理解之可能性的基本准则与基础概念 第二节 语言、思想与合理性:对传统语言观和概念相对 主义的批判 一“语言与思想相互需要”:批判语言的工具论 二“没有教条的经验论”:批判概念图式和概念 相对主义 第三节 合理性准则:彻底解释的基本条件 一善意原则与合理性 二整体论、融贯论与合理性原则 三“共享”与“三角测量”:合理性的外部要求 第四节 合理性、可理解性与跨文化沟通 一从理解和跨文化沟通的观点看 二语言与信念的可理解性 三合理性与可理解性:跨文化沟通的两大原则第三章 真、知识与合理性 第一节 真与客观性 一真之概念与真之理论 二真之客观性 第二节 真之客观性的知识论基础 一知识的三个门类:主体、主体间与客体 二知识论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真与合理性:孰先孰后? 一合理性与真:可理解性的基础概念 二原初之真是合理性的先决条件和外部要求 三合理性对真之反向约束第四章 合理化:行动说明与实践理性 第一节 能动性、因果性与合理性 一行动、能动性与合理性 二行动的意向性与因果性 第二节 行动说明的方法论前提:整体论、合理性与 善意原则 第三节 行动的目的论说明、理由说明与因果说明 一目的论说明 二理由说明 三因果说明 第四节 实践推理与自由意志 一威廉斯与戴维森:内在理由与内在合理性 二行动理由、行动原因与自由意志第五章 价值、评价与合理性 第一节 “愿望比信念更为根本”:评价与语言 一对“持有”或“接受”一个评价语句之分析 二意义、信念与愿望:愿望比信念更为根本 第二节 “价值根植于事物”:真与价值的客观性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 二价值的客观性 三合理性准则对价值客观性的规定 第三节 “命题态度的指派”:价值人际比较的根基 一价值的人际比较如何进行? 二价值人际比较的根基是什么?第六章 非理性:“理性范围内的失败” 第一节 非理性:一种行动哲学和哲学心理学的考察 一非理性:戴维森的独特进路 二不融贯、不一致与非理性 三“非理性悖论” 第二节 不自制问题:意志薄弱如何可能? 一不自制问题的哲学史渊源 二戴维森的实践合理性 三戴维森对不自制的因果说明 第三节 自我欺骗及其根源 一自我欺骗与“根据薄弱” 二一厢情愿、自我说谎与自我欺骗 三自我欺骗的根源:行动的因果说明和“心灵的分隔” 四简短的评论第七章 合理性的自我约束与定位 第一节 合理性的不确定性及其自我约束 一“信念之谜”的两个原则 二合理性的信念融贯性原则 三信念与语义:意义和指称的不确定性 四合理性之不确定性的自我约束 第二节 形式合理性,还是实质合理性?——戴维森与当代 合理性理论 一合理性与有理性 二戴维森与当代三种合理性理论 第三节 工具(合)理性还是价值(合)理性?小结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陈常燊编著的《理解的准则--戴维森合理性理论研究》将戴维森哲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即“合理性的哲学”,以“理解如何可能”为主线,从意义理论到行动理论,从心灵哲学到价值哲学,对思想、意义和行动的理解离不开合理性的理论基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理解的准则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