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来娶我的女儿

孙沛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孙沛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日,上海市HP区NJ路附近某公园的北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这些人或是拿着写满信息的纸牌四处游走,或是站在自己的“摊位”前面。这里就是上海相亲角,一个特殊的公共聚会场所。
相亲角中上演的并非是“剩男剩女”的戏码,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父母——当年的知青一代。知青一代在婚恋大事上曾经被“党疼”“国爱”,而今他们的子女要解决婚姻问题时,国家却早已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市场化对日常生活的入侵,以及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性领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父母们的集体性焦虑在相亲角中展露无遗。
白发苍苍的他们为何要瞒着子女跑到公园来代理相亲?为什么明知子女的婚事要由子女决定,却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各大公园的相亲角?为什么相亲角的婚配效率基本为零,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日均人流量过万次?《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将为您揭开上海相亲角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孙沛东,女,陕西铜川人。1995年起在中山大学求学,本科学习法语,辅修汉语语言文学;硕士主修法语语言文学与文化,辅修社会学;2007年先后获得中山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PoParis)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研究领域包括消费与时尚、婚恋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在《开放时代》、《广东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浙江学刊》、《西北师大学报》和《南方人口》等期刊发表文章16篇,专著《时尚与政治: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时尚(1966-1976)》即将出版。

书籍目录

序 引言 一“中国式焦虑” 二问题的缘起 三谁在“白发相亲”? 四为谁“白发相亲”? 第一章文献回顾 一有关择偶标准的理论 (一)社会学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 二有关择偶过程的理论 (一)筛选理论 (二)婚姻市场理论 (三)选择交换理论 三关于择偶的实证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四有关“白发相亲”现象的研究 五研究问题与理论视角 六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二章制度与情境:相亲角是一个新型的择偶平台 一相亲角:一种宏观的制度分析 二相亲角:一个微观场域的情境分析 (一)“欲望”相亲角 (二)“实力”相亲角 (三)“市场”相亲角 (四)相亲角的情感结构 第三章冲突与斗争:相亲角为何效率低? 一择偶标准:行动者及其博弈 (一)相亲角部分群体的择偶标准 (二)相亲角普遍的择偶标准 二行动策略:“白发相亲”的择偶行为 (一)择偶步骤 (二)择偶策略 三相亲角效率低下的子女因素 (一)成材容易,成家难,曾经的优势如何变成今日之劣势? (二)是主动单身、被动单身还是被动前提下的主动单身? (三)地位提升、观念维续与现代女性的择偶困境 (四)现代性对待婚群体人性的挤压 (五)相亲角为何缺乏西方意义上的“约会文化”? 第四章合作与协调:相亲角为何人气旺? 一相亲角的路径依赖 二相亲角的比较优势 三相亲角的潜功能 (一)知青一代父母的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新途径 (二)知青一代父母交流日常生活信息的新平台 (三)单身老人择偶的“鹊桥会” (四)外地父母建构居住地认同的一个认识性资源 (五)相亲为两代人的情感交流提供新话题 (六)周末相亲成为部分待婚者的一种新型的 社交方式 四相亲角的异化 五相亲角的契约 (一)合作 (二)协调 六知青一代父母的怕与爱 第五章中国式焦虑:谁来娶我的女儿? 参考文献 附录一被访者基本情况表1 附录二被访者基本情况表2 附录三相亲角掠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随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劳动力市场就为女性提供了一条不需要通过婚姻就可以获得经济资源的替代性渠道,尤其是对于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以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来衡量)较高的女性来说,结婚的边际收益低而机会成本高,这大大降低了婚姻对她们的吸引力,进而导致结婚率的下降。简言之,贝克尔认为,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会削减女性结婚的动机,促使她们放弃婚姻选择单身,成为主动退出婚姻市场的“不婚族”。这种观点被称为“经济独立论”,即由于经济独立导致“甲女不嫁”。 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经济独立命题成为解释“二战”后西方婚姻家庭变迁的主流范式。但是,有两点我们必须注意:首先,大多数态度调查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证据,表明经济独立后的女性会拒绝婚姻。其次,支持该命题的经验证据主要来自于对地区层面、同一时点的横截面资料的分析。因此,这类研究存在两个方法论上的缺陷:第一,结婚与否是个人层面的现象,用地区层面的资料得出个人层面的结论犯了“生态学谬误”;第二,这种推断存在因果倒置的可能,同一时点的数据难以区分到底是因为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导致女性退出婚姻市场,还是由于结婚导致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基于此,旨在解释经济能力与婚姻进入之间存在负相关的第二种理论逻辑应运而生。 其次是“婚姻市场不匹配论”,该理论认为婚配市场的不匹配是导致经济独立后的女性成为单身一族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在“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的作用下,女性为了通过婚姻关系维持和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倾向于选择跟自己地位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结婚。这就大大缩小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女性的择偶范围。而根据“郎才女貌”的择偶标准,婚姻市场中的男性比较关注女性的持家能力和年龄、外貌等方面的生理特征,而不太看重女性的经济能力。由于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以及年龄偏大等原因,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如鱼得水的女强人对婚姻市场中的异性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由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不对称的择偶标准和婚配模式的维续,使得“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出现匹配障碍,而最终成为单身一族。这种观点被称为“婚姻市场不匹配论”。雷蒙等人对日本的经验研究支持了这种解释。


编辑推荐

《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将揭开上海相亲角的神秘面纱。白发苍苍的他们为何要瞒着子女跑到公园来代理相亲?为什么明知子女的婚事要由子女决定,却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各大公园的相亲角?为什么相亲角的婚配效率基本为零,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日均人流量过万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谁来娶我的女儿 PDF格式下载



完全是一篇论文,不适合消遣阅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