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房宁、王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房宁、王文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中国两代学人的美国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美国和美国大选都是西方的顶级标志。美国是西方成就的集大成者,美国大选则是西方式民主选举的标榜。去美国转一转,既能看到西方文明最有代表的镜像,体会从欧洲跨越大西洋形成现代西方的轨迹,也能感受、领悟当下世界超级力量的规模。我只在10年前去过一次美国,美国国务院派了一名翻译带着我在全美各地转了三个星期,第一个感觉就是美国什么都大,飞机场很大,高速公路宽,租车公司的停放场地可以对应“一眼望不到头”的比喻。当然美国的制度更有意思,到处都是NGO(非政府组织)或各类非营利组织,它们很多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政府得到资助,承担中国基层政府的部分职能,或者很像中国的“事业单位”。美国与中国是不同的世界,在中国极度贫困的时候,美国的一切都代表了“天堂”的标准。然而中国快速发展,逐渐有了一些自信和审视西方的能力。过去中国对美国一味批判,但那种批判是对自己脆弱国家的保护,那里面没什么思考的含量,就是要把美国骂得远点,防止它影响了我们自己。如今中国不那么容易被颠覆了,因此可以从容、客观地看那个国家。在大选的特殊时候观察美国,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了解西方、也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捷径。美国驻华使馆往往很愿意在四年一度的这个时间组织中国学者、媒体人以及各路精英前往美国观摩,这些中国人的眼睛和大脑,大概代表中国文化对美国文明的理解、消化能力,而这样的理解和消化显然越来越复杂,既非简单的膜拜,也非简单的质疑。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我的朋友,一“老”一“少”。房宁先生是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55岁,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美国访学;王文先生是记者,环球时报负责评论的编委,32岁,曾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念过书。两人形成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阅历也不尽相同,支持各自思想的材料自然有区别。两人同时在2012年11月大选期间去美国,各自有不同的观摩、采访路线,接触了完全不同的人和事物,写了不同的笔记,回到北京后,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之下,两人相约把各自的笔记合在一起出一本书,展现他们共同看到的美国。这类手记的书,通常或者是一双眼睛的“独裁式记录”、或者是多双眼睛的“混乱型记录”,房宁和王文的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是两双眼睛的对照。两人年龄和文化身份在彼此映照下都很鲜明,又都是很有专业能力的记录者,本来就潜含了多元、递进,但由于两人都是中国学人,两人记录的某些共同点也不令人惊讶。今天是中国实力与美国距离最近的时候,这种差距的缩小受到全球的关注,它的最终意义被认为是爆炸性的。中国需要很认真地研究美国,不再是仅仅找出它的先进和问题,为我们学习它或避免重蹈它的一些覆辙提供依据。我们还需深入美国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骄傲以及沮丧产生的缘由,做到能大致体会他们未来与我们做战略竞争时的心路历程。我们得知道支配他们情绪的稳定力量,甚至能够判断促成他们一时冲动的偶然性机缘。房宁和王文先生都很勤奋,用心记下了美国大选期间的丰富一手材料。中国全面了解美国,在特殊关头判断美国需要这样的一手材料积累。由于两人观察力和描述力的细腻,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采风。绘制美国的任务浩大、艰难但也令人兴奋,这本书是几笔相当传神的线条。2012年12月

内容概要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是美国驻华使馆2012年邀请我国学者和媒体各一人赴美观摩总统大选活动后,两位作者观察2012年美国大选的日记式思考记录,从中展现出两代学人甚至两代中国人对美国的感受,这种异与同主要在于中国发展给了两代人不同的思考背景,但在2012年,两个人对美国的思考和对中国的信心可以说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正是由于两位作者观察力与描述力的细腻,使《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成为绘制美国相当传神的线条。

作者简介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曾访学美国。2012年11月应邀再访美国观察大选。王文,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兼社评起草人,曾采访近百位美国政要名流,2008、2012年两次赴美观摩总统大选。

书籍目录

序 中国两代学人的美国观 房宁: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再访美国,没了文化震撼 访问黎安友教授 “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 奥巴马演讲好似绕口令 去亚利桑那 空白州、战斗州、摇摆州 印第安保护区是奥巴马的“铁票”区 大选日 “需要一场推翻奥巴马的革命” 三场竞选庆祝会 领队悻悻离去 无眠之城西雅图 美国政治科学大显身手 大麻合法、同性婚姻 一群热心的女权志愿者 美国选举钱用在什么地方 获胜的奥巴马口气都变了 言论自由国度里的“潜规则” 访问华盛顿大学“选举之眼” 一场辩论:只有资本主义能够救美国? 在任总统的“主场优势” CIA老总出事了 波音:工业文明的圣殿 美国大选中的“奥步” 从西雅图到华盛顿D.C. 一个“草根”的奥巴马情结 美国英雄爱美人 2012年大选的“五大战” 老兵节遇老兵 童言无忌:“罗姆尼是个笨蛋” 中国问题专家请吃美国牛排 掌管美国的五大集团 选战背后的经济问题 不要太为美国担心 美国“动车”很摇晃 美国的哥:我像个动物 异乡遥祝“十八大” 餐馆领班:“邓小平和习近平是什么关系”? 大选焦点:美式资本主义与欧式社会主义之争? 美国智库学者是怎样做研究的 再次体验美国高速路 黎安友教授家居然还没电 在纽约中央公园晨练 健身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标签 美国还是美国:东西真便宜 中国的尴尬:“餐厅”对“厨房”的批评 告别美国,空中遐想 “空想”之一:阶级是个复合的概念 “空想”之二:“腊八粥”与“八宝饭” 王文:美国大选采访手记 感悟 留京看十八大,还是赴美观大选 移民美国:中国崩塌,还是中国延伸? 通州“狂拆迁”与旧金山“不掩丑” 泛美国化的批判 星条旗,还是美国团结的强心剂? 在哈佛主讲中国后的震惊 揭私中国,西方媒体占不了便宜 仍需向美式选举民主说“不” 大选中的美国总统像个大主教 注意,美国可能在复苏 (一)一些不容忽视的后危机迹象 (二)财政悬崖,是真的吗? (三)美国的错误,就是中国的成功? 对话 美国兴衰与民主体制是两回事——与福山喝下午茶 (一)福山自己评价自己 (二)中国是民主国家吗? (三)美国模式能被复制吗? (四)全球化的休眠? 中国变富,美国会受益吗?——与约瑟夫·奈的“争执” (一)软实力还起作用吗? (二)美国在衰落吗? (三)中国崛起的意义 (四)世界的未来会更好吗? 改革是中美两国共同要务——与李侃如谈改革 (一)经济发展仍将是中共的核心目标 (二)没有重大政治举措,中国会有困境 (三)如何处理中美互疑 13亿人的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与贝德探讨中国风险 (一)做一番中美过去几年的比较 (二)中美,谁会是最后的第一? (三)中美未来各自的命运会怎样? 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寻找“活路”——与包道格谈中国未来 (一)怎么看中国过去的十年? (二)如何看所谓“中国威胁”? (三)中国能超越美国吗?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就像在八卦新闻中乱揭娱乐明星们的隐私也有可能会吃官司,“八卦式”地报道一国领导人,肯定也会招致一些反制措施。不仅中国这样,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许多权威政治明显的国家,恐怕也会采取一些手段。类似报道多了,对中美关系也是弊大于利,对中国政治的演进也平添了不确定的变量,还会引起中国国内民意对美国政府、媒体不必要的情绪反弹。 无由头地揭批一些不必要的中国高层隐私,从长远看,肯定不会给西方媒体带来商业利益。既然在表面看没有什么好处,一些西方媒体仍不遗余力地去做,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某种干预中国政府换届的“阴谋”。自2012年初的重庆事件以来,美国干预中国高层政治的“阴谋论”一直在中国民间流传。进入夏季,这些论调稍微有一些平息,但类似的报道无疑会让“阴谋论”死灰复燃。 “十八大”换届对于中国这个庞大国家的意义与复杂度,远超过外界的想像。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党的代表大会通常会视为庆典式的头等大事。对中国官员、精英以及希望国家平稳过渡的大部分民众而言,类似报道就像是婚礼时送人一口钟那样,不是真心诚意地道喜,而是像在找茬儿、捣乱、无是生非,甚至是在破坏气氛。 这层逻辑是一些西方媒体人以及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但中国的现实就是这样。不仅如此,从新闻学理论上看,这种有明显政治揭私、迎合某些人政治偏好的“软新闻”报道,在美国新闻研究与媒体界也早已被广为诟病。 美国资深记者马文·卡尔布曾批判,美国新闻已经堕落到“媒体一政治”时代。媒体政治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新闻报道都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


编辑推荐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由房宁和王文著,是美国驻华使馆2012年邀请我国学者和媒体各一人赴美观摩总统大选活动后,两位作者观察2012年美国大选的日记式思考记录,从中展现出两代学人甚至两代中国人对美国的感受。

名人推荐

中国人看美国,其实是在“美国镜子”中看自己。30多年前,有机会访美的中国人一定会感受强烈的“文化震荡”。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跟随学者房宁、记着王文一起“走进美国”,已经不再会有那样的震荡,代之而起的是对照“美国镜子”引发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对把握中国崛起的未来尤其重要。——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脱美国化》作者 丁刚一位学界翘楚,一位媒体精英,近距离审视开卷有益,视角不同,结论一致。是巧合?是有意?都不是。是美国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客观现实,催促奋进路上的中国思想者重读美国,重看中国。读看之间,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倍觉亲切,更感厚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 袁鹏房宁先生的工作最难,他需要颠覆性地改变中国改革的概念贫困和贫困概念的现状。王文的工作最有影响,作为环球时报资深评论员,他需要理性呐喊,游走在体制的边缘,与各类思潮交锋,在新闻评论界异军突起,令人刮目。好在,在路上的崛起的中国有一个霸气十足的但是家道中落的美国做参考,这可以做制度比较,弘扬多元的人类文明。——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持人 杨锐我们不必仰视美国,也不必俯视美国,平视才能把这个国家真正看懂看透。本书就是平视美国的一部上乘佳作。它自信、客观、生动地记录了2012年美国大选及其相关的人和事,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的观点,对于我们了解美国及其未来走势大有裨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震撼》一书作者 张维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PDF格式下载



与原来的想像大相径庭,美国天天吹,也不过这个样,选 上来的全是吹牛许愿的主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