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哲思文体论
2013-2
张路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2出版)
张路黎
无
《史铁生哲思文体论》包括了:史铁生的生命沉思;史铁生的文学观与文体探索;生命印象与角色叙事;《我的丁一之旅》的人物;哲思意象对文体建构的意义;史铁生哲思文本的结构艺术等内容。史铁生经过自觉的文体探索与实验,创建了一种适合于表达个人哲理思考的文体形式,这种哲思文体以务虚为主,凭借生命印象点染人物,以平视的心态叙事,通过哲思意象的营造、周而复始的结构与混淆重叠的手法,在虚实相生的语境中倾诉心魂,追问命运,展现哲思。
张路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史铁生文学作品的研究,撰有《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建及特征》、《史铁生的生命印象与角色叙事》、《史铁生的哲思意象》等论文多篇。
序 导言 第一章史铁生的生命沉思 第一节亘古之问:生死哲思 第二节亘古之愿:宗教精神 第三节亘古之梦:爱的信仰 第二章史铁生的文学观与文体探索 第一节史铁生的写作之夜 第二节史铁生的文学观 第三节文体实验与哲思文体的探索轨迹 第三章哲思叙事 第一节仰视、俯视、平视:三种叙事心态 第二节非聚焦叙事视角 第三节生命印象与角色叙事 第四节自审式的个人化叙事 第四章哲思人物 第一节塑造与受造 第二节《务虚笔记》人物(一) 第三节《务虚笔记》人物(二) 第四节《我的丁一之旅》的人物 第五章哲思意象 第一节哲思意象的渊源 第二节史铁生哲思意象的特点 第三节哲思意象对文体建构的意义 第六章哲思语境 第一节虚实相生的语境 第二节隐秘含混的语境 第三节哲思对话的语境 第七章史铁生哲思文本的结构艺术 第一节周而复始的哲思结构 第二节务虚之虚:《务虚笔记》结构上的探索 第三节多样化的非线性结构 第八章结语 第一节史铁生哲思文体的特点 第二节关于史铁生的评论的简述 第三节史铁生哲思文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附录史铁生:死是一个必将要到来的节日——本书作者访问史铁生 史铁生年表初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爱情是对孤独的突围,是对人性的讴歌。《务虚笔记》第十二章像唱歌一样写道:“孤独消散孤独消散,孤独消散我们看见爱情,看见羞耻是一种罪行,还有防备、遮掩、规矩,都是罪行,是丑陋。” 二生命密码 史铁生说:“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病隙碎笔》第2章第10节)“残疾与爱情”又是《务虚笔记》第二章的标题。2007年,作者在《扶轮问路》一文中干脆地说:“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残疾与爱情写的是爱与欲的哲思。《务虚笔记》正面写爱情,表现正视爱情与欲望的哲思,在当代中国文坛比较少见。因为在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中,爱情是一个逐渐遭到解构的对象,一些女作家质疑爱情,逃离爱情梦想;一些男作家极写欲望,而少言爱情。像史铁生这样正面写“残疾与爱情”、写“欲望”的并不多见。 曾写过《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张洁开始对男性辛辣地讽刺,走向与母亲相依相恋的亲情怀抱;池莉的《不谈爱情》、《绿水长流》,谌容的《懒得离婚》认为没有什么爱情,男女之间无非搭伴过日子,这种观念引起市民阶层到文化阶层的一致认同;先锋作家余华、残雪等走向对爱情甚至亲情的怀疑,以冷漠的眼光撕破看似温情的世界;一批曾视爱情为理想的女性主义作家陈染、林白等,也在现实人生的碰壁后走向对男女间爱情的怀疑,以自恋或同性之爱寄托梦想;就是以歌咏人间之爱为主题的女作家迟子建也只写亲情不写爱情,并在《小梳妆》等作品中表现出对男性之爱的怀疑;一批新生代作家朱文、卫慧等则以欲望代替爱情,极力书写身体的满足,而减弱了爱情特有的灵性光辉;甚至莫言、苏童的一些涉及男女之情的写作,也着力于欲望的纠缠挣扎而少有爱的呼唤。 性是现实的,而爱却是属灵的。因此性欲可以明证,而爱情却无法证明。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削平一切深度”的文坛风气下欲望写作备受关注,而执著于爱情梦想的写作却少有问津。但问题是缺乏爱之灵性光辉的欲望写作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震撼吗?在这样的文学风景中,史铁生对爱情的思悟感发显得弥足珍贵,足以对一代文坛有所启发。
《史铁生哲思文体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