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扶贫记
2012-7
新华出版社
张百新,王增海,杜晓明
166
100000
定西、河西、西海固——这里曾经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遍地贫瘠,30年风雨兼程首开人类“开发式扶贫”之先河,三西人以“五苦精神”,展开了一场历时30年的反贫困斗争。《“三西”扶贫记》是国情和国魂的又一次交响,是新华社写实作品的又一力作,是一部扶贫工作的壮丽史诗,是对我国30年扶贫工作的一曲赞歌!新华社李从军社长撰写的长篇通讯《“三西”扶贫记》,以大量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客观、准确、深刻地展示了“三西”地区谋发展、搞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展示了“三西”扶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三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部扶贫工作的生动写照。
“三西”扶贫记
下“三西”:为人民放歌学“五苦”:绘脱贫新篇
告别苦瘠迎来新生——“三西”扶贫开发30年成就综述
定西,30年的“三巨变”
中国用三十年使不宜人居的“三西"地区农民日渐富裕
服务城市给中国西北贫困农民带来发展新机遇
制度性变革为贫困地区夯实脱贫基础
反弹琵琶绿染黄土
宁夏西海固:就地抗争让“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
产业扶贫趟新路
从“苦甲天下”到“小康之路”——移民开启宁夏贫困群众幸福新生活
“塑料革命”让中国最穷的地方稳定解决温饱
宁夏将大力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
老典型转型中的喜忧盼
扶贫先扶智——西海固教育扶贫纪实
科技破解贫困魔咒
中国在最贫困地区设立“旅游扶贫试验区”
产业扶贫“造恤”西海固
闯市场和政府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金融机构探索在西部贫穷农民中发展信贷
甘肃40万干部结穷亲助脱贫
爱心汇聚贫困地区
参与式扶贫让贫困农民当家做主
从羊倌的“发家梦”到羊老板的“致富经”——“中国滩羊之乡”盐池县滩羊产业发展之路
同样靠山吃山 今昔大不同——宁夏泾源县冶家村的美丽转身
河西走廊移民逐步“叫停"彰显科学扶贫新理念
中国最大异地生态移民区:军队靶场变身“米粮川”
“西海固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位八句地委书记的深情回忆
一项惠及万民的德政工程——写在“三西”建设30周年之际
全力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固原
扶贫开发的艺术再现“三苦精神”的真实写照——读《“三西”扶贫记》有感
回眸西海固扶贫开发30年
关于“三西”
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和河西的反贫困斗争,30年间演绎了一曲曲令人动容的壮丽篇章。这部充满苦难、抗争、奋斗、进步的历史,通过新闻记者的笔,生动、深刻、全景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片土地上孕育、生发、升华的“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以苦为乐,变苦为甜”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激励贫困地区继续艰苦奋斗,续写脱贫新篇章。 2012年6月20日,新华社播发长篇走基层报道《“三西”扶贫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说:“这篇报道就像一曲优美的花儿,荡气回肠,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泼墨写意,呈现了扶贫开发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拉烈乡乡长韦念在网上阅读了《“三西”扶贫记》后,心中难以平静。他告诉记者,报道所描写的场景非常真实,读后让人感觉如在眼前。和“三西”地区一样,西南大石山区自然环境也非常恶劣,看了这篇报道中的人和事,让人增强了对大石山区扶贫开发必胜的信念。 定西市安定区区长赵众炜对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作风十分赞赏。他说:“记者轻车简从、长途跋涉,用自己的双脚和赤诚的心丈量'三西'扶贫的厚重,描绘了一幅'三西'扶贫攻坚的历史画卷,抒写了一曲扶贫壮歌。” 宁夏干部群众称赞这篇报道是“三贴近”的典范。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董玲对于报道中把“三西”人比喻为大西北的柠条,打心底里感到亲切。她告诉记者:“这篇报道来自基层,对'三西'人的形容太贴切了。'三西'人的性格就像报道所说的柠条那样,深深扎根在地里,不起眼,但给点水,就能开出鲜亮的小花来。” 读罢报道,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大三学生杨龙阅感动于“三西”儿女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感动于高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厚重灿烂。他说,报道歌颂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让人看到了一群倔强不屈的“三西”人,看到了一批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感人至深。 ……
正所谓“河西不兴,甘肃难兴;定西不定,甘肃难定”。所以“三西”建设可称为“首开全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 欧阳坚 《“三西”扶贫记》客观、准确、深刻地展示了“三西”地区谋发展、搞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展示了“三西”扶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 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