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李晓雨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6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作者:

李晓雨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中华民国时期是一个政治与思想极端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很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文人从政。民国时期的文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士大夫。他们继承了历代文人“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传统,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社会危难的时候,他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英意识就更加强烈。他们是社会各阶层中受西学影响最深、对现实感觉最敏锐的群体。他们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和乌托邦的理想,总是倾向于社会变革,并且总是扮演激进的角色。他们想与政治权威接近,以实行他们救国富民的主张,这是民国时期许多文人从政的重要内驱力。同时,由于民国以来的社会变革伴随着剧烈的权力转移,从各个分散的地方性组织中汇聚起来的巨大权力要获得有效的行使,必须依靠文人实现合法化。由于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内在联系,当文人通过构建新的意识形态进入政治舞台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与中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关系。那时的文人,以政党政治为舞台,以意识形态的创建为己任,不断向政治中心移动,扮演了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的重要角色。民国时期,国家政权的主体是国民党,而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对文人的人格、知识和信仰都保持了一定的尊敬,于是多数文人都选择了参与到国民党中。在他们看来,参与国民党不仅是为了发展和振兴国民党,更重要的是通过国民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文人有参与政治、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内在需要,而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也需要借助文人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政治合法化,这种双方面的需要,构成了民国时期文人从政的重要原因。民国时期的文人堪称“大师”的有很多,他们或者在学术方面,或者在教育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又“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影响政治或参与政治,由文人学者变成了国民党的重要高官,其中有的成了国民政府的五院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甚至国民政府主席,有的成为国民党的中常委,有的则自组政党,也有的在涉外事务方面做出了贡献,当然也有变节卖国之流。人们会永远铭记这些学术巨匠和教育家的历史贡献,也不会遗忘他们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所留下的痕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想与探索,他们的政治选择与困惑,他们的逸闻趣事,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关注和津津乐道的事情。本书从中华民国时期选出23位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高官,就他们的生活轨迹、政治选择和追求以及他们的成就和影响进行相关的介绍,夹叙夹议,图文并茂,是一本集资料性、知识性、观赏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通俗书籍。

作者简介

李晓雨,河南禹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蔡元培:从北京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长 蔡元培为清末翰林,后倡言革命,创立光复会。民国初造,他出任教育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独裁而离职赴法留学。“二次革命”期间回国协助孙中山,失败后再次赴法国留学。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广揽人才,设立了研究所,开近代中国大学之先河,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的名校。 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支持学生运动,甚至以辞职相抗,从而有了北大师生的“挽蔡护校”运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他又先后参与发起“好人政府”、“联省自治”运动,均无果而终。 大革命后期,蔡元培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后成为国民政府的首任监察院长。后来,他专心学术,主持中央研究院。“九一八”事变后,他倡导民主自由,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营救革命志士。 日军入侵上海,蔡元培举家逃亡香港,虽年老体衰,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抗日大业,任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一首《满江红》,砥砺士气。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极具哀荣。 张伯苓:从南开校长到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少年接受新式教育,坚定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南开学校秉着“三育并进”的教育理念,打破陈规,改革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生。 张伯苓广揽各方人才,并给予充分信任和任用。南开的费用多由张伯苓募集,张自称“一个化缘的老和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他形成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南开学子。 抗战开始,北大、清华、南开内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为校委会常委之一。在他的全力操持下,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从未中断过课程和研究,为支持抗战输送了大批人才。 抗战时期,张伯苓开始涉入政坛,忙得不亦乐乎,对蒋介石深信不疑。1948年,他出任考试院院长,达到政治生活的最顶峰。但很快就归于沉寂,隐居重庆。他的政治倾向的天平向共产党一方倾斜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伯苓变成了“前朝遗老”。去世后,丧事极为低调。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谭延闿:从清朝状元到国民政府主席 谭延闿出身名门,年轻时仕途颇为顺利,是湖南两百年来的第一个状元,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他成为湖南立宪派首领,在保护利权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表现出了较高的民族意识。 辛亥革命爆发后,谭延闿三次督湘。他先是支援武汉保卫战,后又转而支持袁世凯,却因“二次革命”中闹独立而得罪袁。他采取南北依违的政策,提倡“湘人治湘”却被指责为因包办制宪而落寞离湘。 谭延闿回顾过往,他决定跟随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并拒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职务;他调遣湘军协助孙中山讨伐陈炯明;孙中山逝世后,他支持国共合作,反对“西山会议派” 中山舰事件后,谭延闿发挥“药中甘草”的作用维持国共合作,他对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纵容了蒋介石篡党夺权。他与汪精卫合谋,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后,他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 谭延闿是蒋、宋婚姻名义上的介绍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不久改任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因脑溢血突发去世,受到国葬之隆誉。 …… 于右任:从上海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院长 王宠惠:从民国第一法学家到司法院院长 吴鼎昌:从《大公报》社长到总统府秘书长 邹鲁:从中山大学校长到国民党中常委 张君劢:从北京大学教授到民主社会党主席 叶楚伧:从《民国日报》总编到国民党中央秘书长 顾维钧:从留美博士到国务总理 王云五: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到行政院副院长 翁文灏:从代理清华大学校长到行政院院长 陈布雷:从《商报》主编到蒋介石“文胆” 王世杰:从武汉大学校长到外交部长 胡适:从北京大学教授到驻美大使 曾琦:从青年党党魁到“国大”主席团主席 朱家骅:从北京大学教授到行政院副院长 张道藩:从著名画家到教育部常务次长 陶希圣:从中央大学教授到《中央日报》总主笔 张厉生:从上海大学教授到行政院副院长 张其昀:从地理学家到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吴国桢:从留美博士到上海市市长 褚民谊:从医学博士到汪伪外交部长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蔡元培:从北京大学校长到监察院长 蔡元培为清末翰林,后倡言革命,创立光复会。民国初造,他出任教育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独裁而离职赴法留学。“二次革命”期间回国协助孙中山,失败后再次赴法国留学。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绍兴。蔡元培乳名阿培,入塾后,取名元培。原字鹤卿,后改字仲申,曾化名蔡振、周子余。创办爱国学社时,自号民友。任《警钟日报》主编时,自谓“吾亦一民耳,何谓民友?”于是取《诗经·大雅》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中各一字,改号孑民,以后便一直沿用。 蔡元培家世代经商,祖父曾任当铺经理,父亲当过钱庄经理。蔡元培弟兄三人中,属他最聪颖好学,父亲对他着意培养,延聘塾师来家中课读。他11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母亲周氏,克勤克俭,典卖首饰,抚养稚子成人,并经常以“自立”和“不依赖”勉励他们。父母的言行,对蔡元培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他一生勤奋,为人宽厚和不苟取,就是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养成的。父亲去世后请不起家庭教师,他便到别处附读。由于家贫不能经常点灯,他便借炉灶火光映照夜读。有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宅中起火,举家惊慌,疾呼他下楼,他因全神贯注于书本,竟然毫不察觉。 5岁时,蔡元培入私塾读书,为了应科举考试,他从12岁开始习作八股文。因他在写文章时常用古书中的通假字换常字,用古书中奇特的句法换常调,被人笑称“怪八股”。17岁时,参加小考,文章“笔轻而灵,意曲而达”,“论尤警当,与众不同,诗亦有动日句”,“简洁名贵,滴滴归原”,考中秀才。蔡元培从此结束了私塾学习生涯,在家乡设馆教书,当起了塾师。两年之后,蔡元培到同乡徐树兰家当陪读,并帮助校勘所刻藏书。四年里,蔡元培翻阅了徐家十余万卷藏书,博览群书,学识大长。 1889年秋,蔡元培赴杭州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同科举人有徐维则、王佐、童学琦、汪大燮、汪康年等。第二年春,蔡元培和徐维则一道北上京城,参加为光绪皇帝亲政所举行的恩科会试。蔡元培榜上有名,在本科录取的327名贡士中名列第80位。会试中被录取贡士后,还需经殿试合格,方可称进士出身。“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写得不好”,蔡元培未参加本科殿试。三年后,蔡元培补行殿试,被录取为第二甲第34名进士。之后,在朝考中列名第一等,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蔡元培通过散官考试,升格为翰林院编修。年仅27岁的蔡元培,已是一名才华横溢,“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士大夫了。翰林院编修是个闲职,蔡元培没有多少事可做,每日足不出户,钻研古文诗词,“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 年轻的蔡元培在科举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之时,清王朝却由于外国侵略者的一再打击和它自身的腐朽,正处于风雨飘摇、日趋没落中。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国势衰微,维新运动随之兴起。蔡元培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幡然觉醒,摆脱仕途,开始涉猎“新学”,思想为之一变,走向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知清廷之不足为,革命之不可已,乃浩然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发民智”。1898年9月,蔡元培携眷回到绍兴老家。 归乡后,蔡元培先后被聘为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这是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的萌芽,也是他委身教育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蔡元培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实地考察之后,写成《浙江筹办学堂节略》,主张在省城杭州设一高等师范学堂、一高等学堂、一中学堂,以及若干小学堂和蒙学堂,在县城各设一小学堂和若干蒙学堂,在各乡设若干蒙学堂。 1901年8月,蔡元培应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教授。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创办的一所训练洋务人才的学校,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特班于1901年增设,是培养高材生的,其章程第一条规定:“特设一班以待成材之有志西学者。”在南洋公学,蔡元培培养的学生中有黄炎培、邵力子、洪允祥、李叔同等40余位名人。


编辑推荐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民国文人从政高官升迁路线图》从中华民国时期选出23位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高官,就他们的生活轨迹、政治选择和追求以及他们的成就和影响进行相关的介绍,夹叙夹议,图文并茂,是一本集资料性、知识性、观赏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通俗书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