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

三毛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明道文艺》的“三毛信箱”专栏中,三毛写给读者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我是一个以本身生活为基础的非小说文字工作者。要求自己的,便是如何以朴实而简单的文字,记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生活在变,生命在延续,观念有改变,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旅所造成的。于是,我也对自己的笔诚实,写下现在的自己,这也是我所坚持的写作方向。”  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三毛去世。  《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本卷《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哑奴》,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骆驼》;《寂地》,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温柔的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  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00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编入本书的作品作了必要的校勘。作为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三毛的用字很有特色,只要不是明显的错漏,一律不作改动,特此说明。

内容概要

  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  《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  本卷《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哑奴》,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骆驼》;《寂地》,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温柔的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作者简介

  三毛,台湾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

书籍目录

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寂地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哑奴哭泣的骆驼书信(撒哈拉·台湾)编后记

章节摘录

  沙漠中的饭店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文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地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他回答我:“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于是我们认识了七年之后终于结婚了。  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好,大丈夫的论调,我十分安慰。做荷西的太太,语文将就他。可怜的外国人,“人”和“入”这两个字教了他那么多遍,他还是分不清,我只有讲他的话,这件事总算放他一马了。(但是将来孩子来了,打死也要学中文,这点他相当赞成。)  闲话不说,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  母亲在台湾,知道我婚后因为荷西工作的关系,要到大荒漠地区的非洲去,十二分地心痛,但是因为钱是荷西赚,我只有跟了饭票走,毫无选择的余地。婚后开厨不久,我们吃的全部是西菜。后来家中航空包裹飞来接济,我收到大批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珍贵食品,我乐得爱不释手,加上欧洲女友寄来罐头酱油,我的家庭“中国饭店”马上开张,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后来上门来要吃的朋友可是排长龙啊!)  其实母亲寄来的东西,要开“中国饭店”实在是不够,好在荷西没有去过台湾,他看看我这个“大厨”神气活现,对我也生起信心来了。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地、研究性地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 “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第二次吃粉丝是做“蚂蚁上树”,将粉丝在平底锅内一炸,再洒上绞碎的肉和汁。荷西下班回来一向是饿的,咬了一大口粉丝:“什么东西?好像是白色的毛线,又好像是塑胶的?” “都不是,是你钓鱼的那种尼龙线,中国人加工变成白白软软的了。”我回答他。他又吃了一口,莞尔一笑,口里说着:“怪名堂真多,如果我们真开饭店,这个菜可卖个好价钱,乖乖!”那天他吃了好多尼龙加工白线。第三次吃粉丝,是夹在东北人的 “合子饼”内与菠菜和肉绞得很碎当饼馅。他说:“这个小饼里面你散了鲨鱼的翅膀对不对?我听说这种东西很贵,难怪你只放了一点点。”我笑得躺在地上。“以后这只很贵的鱼翅膀,请妈妈不要买了,我要去信谢谢妈妈。”我大乐,回答他:“快去写,我来译信,哈哈!”  ……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  《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哑奴》,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骆驼》,《寂地》,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温柔的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撒哈拉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