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方 No.2

安妮宝贝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

安妮宝贝  

页数:

2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与我们生命有隐隐暗合或联接的地方,其实最终都会抵达。那些人与物,他们总是等待在此地。每一刻相会都值得珍重。时间有限,我们为迎接彼此已做了漫长的准备。
记得那日,我为你供奉鲜花和清水,心怀感激,眼目清凉。这一刻交会,我们将不会分离。此后,即便离开,也是一种完成。
我们所需要寻找的心灵道路,在任何一个时刻就可以开始。而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开端。一个出发前的准备。
——安妮宝贝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作家,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诺贝尔文学奖和两次布克奖的获奖者。代表作有小说《河湾》《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等。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
  尼日利亚作家,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代表作有《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
  ★余华
  生于浙江。代表作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
  ★安妮宝贝
  生于浙江。著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2011年合为“十年修订典藏文集”。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纠正》《自由》,2010年《时代周刊》誉之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大卫·康斯坦丁(David Constantine)
  英国当代诗人、翻译家和小说家,荷尔德林、布莱希特、歌德、克莱斯特等人诗作的译者,著有诗集《守候海豚》《碧玉房子》《关于鬼魂》,小说《戴维斯》《小屋》等。
  ★董启章
  生于香港。著有《地图集》《体育时期》《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时间繁史·哑瓷之光》等,后两书分别获得第1届和第2届红楼梦奖评审团奖,他本人获“2008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
  ★陈雪
  生于台中。著有《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等,其中《桥上的孩子》获得2004年“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附魔者》入围第34届金鼎奖。

书籍目录

随笔
非洲的假面剧
V.S.奈保尔
更远
乔纳森·弗兰岑
飘飘歧路间
比尔·波特
从美丽岛到龙的传人
马世芳
小说Goodbye
太宰治
战地女郎
钦努阿·阿契贝
米德兰的下午茶
大卫·康斯坦丁
与作
董启章
沙之书
陈雪
文本
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
余华
未来之城
胡晴舫
专栏
在印度
安妮宝贝
绘本 The House in the
Night
苏珊·玛丽·斯万森

贝斯·克罗姆斯

章节摘录

这座褐色的花岗岩纪念堂坐落在山顶。从路上远眺,仿佛山丘的一处隆起。它是一座单体建筑,没有比真人还大的英雄塑像。游客从后面的花园步入,先仰望一下它那伟岸的高度,然后拾阶而上直达主层。入口处倒有一尊比真人还大的绿色青铜雕像,是一名戴着头巾的坚强妇女,护卫着两个紧紧依偎她的孩子。这尊感性的雕像与纪念堂的那种三十年代持重的日耳曼风格有些格格不入:这座纪念堂正如众多的装饰派艺术建筑,有点儿像一台放大版的三十年代收音机或电唱机。外墙上,六十四幅浅浮雕牛车图案构成了环形车阵,象征性地保护着纪念堂。要紧的是六十四这个数字。一八三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当迁徙者遭遇祖鲁人的袭击,他们就用了六十四辆牛车组成防御阵地。祖鲁人最终惨败。纪念堂纪念的正是血河之役的大捷。 穿过柚木大门,纪念堂内的圆形空间凉爽而美丽,四面各有一扇高大的拱窗提供光照。带有花岗石框棂的窗子嵌在四根立柱之内,奇异地呈现出一种伊斯兰风格。弧形的墙面上,与视线齐平的是二十七块浅浮雕饰板,记叙了迁徙途中的驻地和战役的胜负。应该说,浮雕上的非洲人并没有被丑化嘲弄。他们或多或少袒露着身躯,看上去比迁徙者们更具英雄气概——后者身着十九世纪式样的衣裤,在雕刻中的效果远不及裸露的躯体。 所有这些已足以给人深刻的印象,但还有别的。主厅下面的几层展厅展示的是与大迁徙有关的各种艺术品。纪念堂于血河之役一百年后的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破土动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二十五万人面前,丹-弗·马兰宣布纪念堂正式开放,其时恰逢他和他的国民党政府所制定的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颁布整整一年。这是座阿非利堪人的纪念堂,记录了非洲人被征服的历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法蒂玛那样的人不得入内参观了。 建筑师杰拉德·摩尔迪耶克曾说,他已造就了一座能历经千年的丰碑。他本应出言更谨慎些。在南非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地方,人们太容易看到自己想看的一面,并致力于根基不稳的事业。时代自然已经变了。摩尔迪耶克建造的阿非利堪人纪念堂如今已变成国家纪念堂,并作为国家遗产的一部分而得以保留,但没人能确保将来。 4 里安·马兰介绍我读一读阿非利堪作家赫尔曼·查尔斯·包斯曼的作品。我走之前,他送给我一本《马菲京路》,是这位作家的四本短篇小说集之一。这本南非的出版物上没有提到作家的生平与生卒年月,因此我感觉自己是在凭空瞎读。只有一句引自罗伊·坎贝尔的引文透露少许信息,其人已去世多年。包斯曼的天才令人自叹弗如。他描写十九世纪末期心智单纯(或日愚钝)的布尔乡野村夫,故事渐次展开、彼此相连,勾勒出一个整体。作者文笔平直,能够从容描绘各种丰富的情感。他行文诙谐,简练的笔触造就极美的文风。有个故事,讲的是一只豹子忽然出现在叙述者的面前。它几乎要嗅到他的脸上了,让人捏把冷汗,接着却变得像只小狗那样温顺。叙述者随后四处夸耀这只豹子,但邻居们不相信他。一天,叙述者看见那豹子像只狗似的睡在路上,脚爪交叉着。走近一看,才发现它的胸口已被毛瑟枪击中。毛瑟枪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火器。叙述者小型冲突都升级为战斗,而所有这些战斗都必须牢记于心。然而,吊诡的是,她却不被允许参观这座纪念堂。 这座褐色的花岗岩纪念堂坐落在山顶。从路上远眺,仿佛山丘的一处隆起。它是一座单体建筑,没有比真人还大的英雄塑像。游客从后面的花园步人,先仰望一下它那伟岸的高度,然后拾阶而上直达主层。人口处倒有一尊比真人还大的绿色青铜雕像,是一名戴着头巾的坚强妇女,护卫着两个紧紧依偎她的孩子。这尊感性的雕像与纪念堂的那种三十年代持重的日耳曼风格有些格格不入:这座纪念堂正如众多的装饰派艺术建筑,有点儿像一台放大版的三十年代收音机或电唱机。外墙上,六十四幅浅浮雕牛车图案构成了环形车阵,象征性地保护着纪念堂。要紧的是六十四这个数字。一八三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当迁徙者遭遇祖鲁人的袭击,他们就用了六十四辆牛车组成防御阵地。祖鲁人最终惨败。纪念堂纪念的正是血河之役的大捷。 穿过柚木大门,纪念堂内的圆形空间凉爽而美丽,四面各有一扇高大的拱窗提供光照。带有花岗石框棂的窗子嵌在四根立柱之内,奇异地呈现出一种伊斯兰风格。弧形的墙面上,与视线齐平的是二十七块浅浮雕饰板,记叙了迁徙途中的驻地和战役的胜负。应该说,浮雕上的非洲人并没有被丑化嘲弄。他们或多或少袒露着身躯,看上去比迁徙者们更具英雄气概——后者身着十九世纪式样的衣裤,在雕刻中的效果远不及裸露的躯体。 所有这些已足以给人深刻的印象,但还有别的。主厅下面的几层展厅展示的是与大迁徙有关的各种艺术品。纪念堂于血河之役一百年后的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破土动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在二十五万人面前,丹·弗·马兰宣布纪念堂正式开放,其时恰逢他和他的国民党政府所制定的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颁布整整一年。这是座阿非利堪人的纪念堂,记录了非洲人被征服的历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法蒂玛那样的人不得入内参观了。 建筑师杰拉德·摩尔迪耶克曾说,他已造就了一座能历经千年的丰碑。他本应出言更谨慎些。在南非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地方,人们太容易看到自己想看的一面,并致力于根基不稳的事业。时代自然已经变了。摩尔迪耶克建造的阿非利堪人纪念堂如今已变成国家纪念堂,并作为国家遗产的一部分而得以保留,但没人能确保将来。P10-11


编辑推荐

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是一份开阔、深入、专注的文艺读物,倡导敬畏写作、专注阅读!英文名O-pen有三种含义:“Oh!Pen!”有一种惊叹的意味,是对用笔书写的赞美;同时“Open”有打开、开启、欢迎、迎接的意思,透过笔墨创作把美妙的想象和自由的思想引进生命花园;最后落到中文名“大方”之意,视界高远,格局宽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方 No.2 PDF格式下载



夏日号倡导的主题是“漫步于时间之外”。所谓“漫步于时间之外”,我想,是以一种更为宽泛的目光、更为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多种多样的文学形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位编者个人的阅读喜好,进而将受众的阅读囿于某位作家、某一文学类型。较之《大方》NO.1,这本夏日别册在编排布局方面,更有一种从容的姿态。整本杂志呈现出多元化的视野,既有稳重成熟的奈保尔对民族现状的沉思,亦有轻灵温暖如现代寓言般的绘本,从沉稳忧伤的黑非洲文学到当下异军突起的华语文坛新军,更为开放的选题视角与更为愉悦的阅读体验,无疑也更为契合编者“大方”、“开放”的办刊初衷。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战地女郎》与诺贝尔大家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可作对照观。二者互为表里、互为注脚。同样书写黑非洲,作家从不同的视角阐释出的是同样的真实。《战地女郎》从叙述者与女孩的三次见面谈起,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为生存而疲惫挣扎,于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身影。这一次,我们看到的非洲不再是欧美作家们用以彰显豪情与勇气的自由乐土、处女之地,或者激情四溢,或者气势宏美。《走出非洲》、《乞力马扎罗的雪》给我们留下的壮美图景在此种残酷的现实之前荡然无存。真实始终是阿契贝为文的唯一目的。作者以平实无华的笔触描绘他眼中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分崩离析的国度、饥馑遍野的山河,人们躲避着流弹、空袭,因匮乏的物资而倍感生存之艰难。阿契贝的文字是拙朴的,通篇没有任何炫目的写作技巧,他胜在真情实感,以真实对应世界的残酷,记录下的却是其间人们每一丝心灵的悸动。
  
  在《非洲的假面剧》里,奈保尔从南非作家里安•马兰的作品以及政治人物如甘地、曼德拉的亲身经历讲起,细致入微地解构这片因倍受种族隔离之苦最终导致信仰缺失的土地。在作家眼中,这片土地充满罪恶、腐朽和普遍的颓败,种族隔离虽已成往事,然而人心的隔阂尚在。作家的解读,从某种方面说,亦是从侧面印证出彼时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的信仰危机,还原了纷扰之下的南非团体林立、局势紧张的本来面目。
  
  在随笔《飘飘歧路间》里,以《空谷幽兰》为人所熟知的美国作家比尔•波特仍是一如既往地谈论中国古代文化,谈论隐逸山林的名士,如寒山、拾得等。探究古诗文、回顾隐士逸事,笔触闲散随意而又漫不经心。《更远》一篇,乔纳森•弗兰芩又一次书写“孤独”这一文学的永恒命题。虚构与现实的交织,两次荒岛之旅,一为想象,一为真实,相互勾连,共同将对孤独的探究推入某种更远的远方。
  
  再来看看华语文学。董启章、陈雪、胡晴舫、马世芳占据了大方夏日号的半壁江山。向来以晦涩难懂著称的董启章,这一次却一改《天工开物》的隐晦不明,轻灵飘逸是《与作》最大的特征。在这个似真似幻的爱情小品里,来自小说里的女孩与坚持传统的男孩不期而遇,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却总有一抹淡淡的滋味在心头。
  
  一直以来,对文学的坚持是《大方》编者们孜孜以求的追求。早在《大方》NO.1中,一切就已初露端倪,在这本夏日号中,处处可见的清新文字,无疑给观者以更多的愉悦。在这个浮躁年代里,文学的回归是让人欣慰的事,而编者不懈的坚持无疑更是难能可贵。


这是大方的第二本了。喜欢安妮才选择的。但是这本里面作家文章很多,余华、董启章、陈雪、胡晴舫、马世芳、奈保尔、太宰治、乔纳森·弗兰岑、比尔·波特、钦努阿·阿契贝、大卫·康斯坦丁...真是丰盛。书拿在手里很有厚重感,迫不及待的打开。读来内心宁静。


余华、董启章、陈雪、胡晴舫、马世芳
V.S.奈保尔、 太宰治、 乔纳森·弗兰岑、比尔·波特、 钦努阿·阿契贝、大卫·康斯坦丁
光是看着这些作家,就已经值得了。
何况内文插图很好看,多是集插,照顾爱图者,也方便喜文字者。
看完,感觉这本比NO.1容量更广,更丰富,更立体。


余华、董启章、陈雪、胡晴舫、马世芳
V.S.奈保尔、 太宰治、 乔纳森·弗兰岑、比尔·波特、 钦努阿·阿契贝、大卫·康斯坦丁
光是看着这些作家,就已经值得了。


别样的“大方”
读安妮宝贝《大方2》
在印象中,安妮宝贝一直都是很另类的代名词,虽然她的名字屡屡出现在视野中,却并未真正地关注过,这本“大方”的杂志拿在手里时,却不由地对她有了几分好感。
《大方2》的设计让我恍然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二十几岁时,无数个寂寂的时光里,手边捧着的就是这样肃穆又有些厚重的杂志,那些杂志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可能已走向没落的境地,但那个时代里,对于文学的崇拜,内心里对于作家的景仰,都是在那样一本本的杂志里进行的,一样黑白质朴的封面,一样读起来有些艰涩的文字,可是却喜欢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做着关于文学的梦。
取名《大方》,立意本身已经很明确,就是要给读者大气的作品,在商品经济充斥大众娱乐的社会里,还有一本杂志愿意还我们的精神世界以纯粹,确实很难得。本期选取的作品包括随笔、小说、文本、绘本以及安妮宝贝自己的《在印度》文字与照片,涵盖的文化层面很多,中外作品兼有,大概也是为了考虑读者们的欣赏口味不同而专门精心挑选的。不过读书这种事,每个人喜欢的品味都不会太一样,也许这本杂志本身就带有安妮宝贝本人的一些兴趣所在,我们读者只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文字就好。在随笔这一栏里,我比较喜欢的是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看到一位评论员在揣测这“面剧”与“面具”有何不同时,我内心也是产生着同样的疑惑,个人以为,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客观冷静的,谈到了种族隔离的历史问题,谈到了甘地夫妇后来在政治上的分歧,谈到了关于非洲的一些作品,都可以让我透过这些点而窥见历史上的一些真相。尼日利亚作家钱努阿 阿契贝的《战地女郎》讲述的是战争带给每个个体生命所遭遇的命运转折,女郎在战争中由一个革命的理想青年最后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女人,最后却为了救一个困在汽车中的士兵而失去生命,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人心底的那一点点真实却是永远不可泯灭的。《未来之城》是台北作家胡晴航关于城市与自然的幻想之作,你会发现,那里面的东西原本就在自己的心里,只是被这部作品诠释得更清晰。人类太放纵自己的贪婪与欲望了,未来之城会告诉你,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喜欢这样的作品。安妮宝贝的《在印度》,有些风尘仆仆的味道,但不是很对我的胃口,没有太触及心灵的语言碰撞。
总的来说,这本杂志是体现了一种大气的感觉,两位插画家的作品是视觉上的盛宴,静静地欣赏时,纹路里诠释的都是心灵里细致的爱与温情。除了《在印度》里几幅彩色照片外和很少的几幅图片外,杂志整体采用的是黑白色调,包括封面,这样的颜色又将我带到了二十几岁的青春时光,看似闪烁光泽的青春,内心里却装满了无数冷静的黑白,那是关于梦想的距离,那是关于现实的沉静,那是一个对于文字有着天然情结的女子,最遥远的回顾。


拿到第二期的《大方》杂志,依然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看看封面那广袤的麦田和特意以黑白照片的形式表现出的品味。这是一本文学的期刊,其格调明显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主要汇聚了一些中外名家所写的中短篇小说或者散文游记类的文章。每一篇读过都有一种久久回荡的余音。

这期的读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日本已故作家太宰治的“Goodbye”,据说这篇小说未写完作者就已自杀身亡了,留下的是许多的悬念,就像本篇中的故事一样,故事情节被一步步引入精彩的时候,忽然没有了,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期待与好奇,有些吊读者胃口的味道,然而作者的初衷绝不是这样的意图,只可惜大家对结局的期待变成了一种永恒。

第二个值得欣赏的是安妮宝贝的印度之行,其中还有许多作者亲自拍摄照片,虽然这些图片并不能与专业摄影师的水平相比,甚至只是用一般的数码机随手记录的,但是却真实反映了当地的一种风貌和作者文字中所反映出的心情,也是寻找心路历程中的顿悟与坦荡,值得细细去品味。

余华与费舍尔的对话有些寓意的深远,是阴阳相隔、古今相连、中外互通的一种表现手法,他的故事总是把读者带到文革这样的特别年代,哪怕是捕鱼这样的小事,依然可以感到那是中国底层百姓生活的面貌,与他的代表作《活着》一样,是平凡和日常的生活,却有说不尽的感慨。

美国史学家比尔•波特一定是对中国古代的诗歌有独特的迷恋,否则他也写不出寒山和韦应物的一身,自然也有他对道、儒、佛的感悟,所以作者偏偏写了两个被我们忽视的唐代诗人的故事,体现了对过朴素的隐士生活,丰富自己精神世界,过快乐健康生活的向往!

当然这本书中值得提及的作者与可看之处还有很多,唯一不能遗漏的便是有关美国诗人苏珊•玛丽•斯万森的诗《The House in the Night》的绘画连载,那些简洁又充满了意境的诗配画,就像黑夜中的亮屋一般,把光明和希望带到了每个人的心间,温馨又舒畅!


落潇/文

《大方》的主编安妮宝贝,她的作品我买过不少,看过的也不少。对她新的作品,我是充满期待。本次是她得第二期作品,拿到作品显得尤为激动,毕竟今年也是《大方》开张的一年,充满期待,充满希望。

在我的眼中,《大方》可以看作是一个杂志,有小说,有随笔,有文本,有专栏,类别各异,各取所需,内容不多,但看点充实。

余华的《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让人感到有点冷飕飕的感觉,本文主要讲述了21世纪的余华和19世纪的费舍尔进行的一次跨世纪对话,对话的主题是费舍尔请求余华为其讲一段捕鱼的故事。故事简单,但言语幽默,让人读后甚感欢愉。

胡晴舫的《未来之城》虽然充满希望,但也有点荒凉,每个人都有未来,当然也有现在和过去,在黑暗的过去,我们憧憬未来的光明;在缺乏秩序的今天,我们希望未来明天的井然有序;在伤心的过去,我们期盼幸运的降临。那么我们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用作者的话语来说,就是揭晓谜底之前的片刻安宁。与其总是充满希望,不如多一分从容和淡定。

大卫康斯坦丁的《米德兰的下午茶》,虽然短小,但内容精彩。我们的一生中,都会有很多偶然,可能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也可能根本没有偶然。然而,发生在海边的故事,却是那么的富含哲理:那位女士很想嫁给他,但他在家乡已经有了妻子,于是他们划桨送他回家。

安妮宝贝的《在印度》,意境很美,精美的图片搭配文字的叙述,向读者娓娓道来她那发自内心的感触。一段印度的旅行,带给自己一份珍贵的感悟,一张张奇美的照片,映照出她内心的世界。印度,是一个和自然无限融合人们宁静笃定的劳作和存在的国度,嘈杂肮脏的村镇,开阔丰饶的麦田,辛勤耕耘的农人,表情安宁举止缓慢的路人,何尝不是独属印度的一份真实画面。生活的失落,宗教的战争,但存在其中的人们的心神却是心神安定硬朗坚实,并无彷徨和失落,这也许归功于印度的佛陀。关乎佛陀,安妮用心灵去体会,用文字细细述说。

幽默的话语,宁静的心态,读来有一分感慨,将其归于字里行间。

落潇 2011-8-21晚


上期没有读过,这期一上市,就迫不及待地下单。
这是一本安静的杂志,适合找一个宁静的夜晚,捧于灯下细细地阅读。奈保尔、太宰治、余华、董启章、安妮宝贝……一个个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但是每篇都有六千字以上的长度,而且都是有分量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做这样一本适合““慢读”而非消费的杂志,难得。
奈保尔的作品开篇。深刻厚重的文字,强烈的现实感,勾画出前殖民地光怪陆离的风貌。他没有尝试像读者灌输什么观念,而只是揭示现实:原始与后现代的奇妙并存,自由与束缚的漫长拉锯……在这个看似断裂却又充满碰撞和融合的社会里,人们到底怎么生活,怎样思考——奈保尔用细致而沉稳的笔触向我们一一道来,包容而慈悲的心态,这篇作品质感非凡、深广博大。
貌似很久没有见过余华的新作。这篇是他与FISCHER出版社创始人S. FISCHER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童年回忆的点滴,让我重回过去的那个年代,真好。
安妮的作品,呈现出了与以前不一样的风貌。感觉,她正渐渐地从个人的小天地里挣脱出来,破茧成蝶,去关照外在那个更为丰富的现实。她的文字,不再像以前那样清冷,显得更淡然、更温暖,也更为明澈。她笔下的那个印度,缓慢、平和、自足,似乎是独立于这个飞速云装的世界之外的一处乐土。广阔如许的稻田,根深叶茂的菩提,淳朴快乐的人们,回响悠远的梵音,没有传说中孟买的繁华,也没有传说中新德里的混乱不堪,安妮的笔,带我们走进那个国家宁静的乡村,也许那里,才是它最为真实的所在。
摄影很好,忘不了照片中那高高的天空。
还有很多没有阅读,继续充满期待。


第二期终于出来。
想第一期,还是比较匆忙忙乱,而且太多安妮宝贝的元素。
她毕竟只是主编,不是作者,也许会见她眼光和手段,但不必处处都有她的影子。
这一期从容了,淡定了,优容中见出几分厚实来。
Jonathan Franzen很喜欢,阿契贝也很喜欢,当然我更推荐如Alice Munro、Junot Dlaz 等短篇高手,第一期选的写《药店》的Elizabeth Strout很好,甚至希望再选她一次。
很想念伍尔芙了。

几位港台作家,是因为马家辉和叶美瑶么,以前了解太少。
但作品都很扎实。
很喜欢张大春的诗,不知美瑶能否“举贤不避亲”而选些诗,在这个没有诗歌的荒芜岁月,突然有诗出现,即使是古体诗,也是万草丛中一点红。

从容的大家款款而来,美国的,非洲,日本,当然还有大陆的。
我总是对余华心有偏爱。
余华总能坐镇中场,能够压轴。
此来多年,国内读者总是对大陆作家心含轻蔑。
若是能比较麦克尤恩与余华同是残酷中见温情,便能知道余华早已步入今世大方之列。

这一期版式也在变化,设计也在变化。
最重要的是选文也在变化。
也许有一天,当安妮能专心为配角,《大方》必更大方了。
若有一天,连安妮的痕迹都没有了,大方也许会更加大方。
很喜欢,推荐。


先说文章。每一篇都是重磅炸弹。奈保尔、太宰治、余华、董启章、安妮宝贝……每一个名字扔出来都会激起粉丝们的狂热呼喊,哦不,阅读者大多数时候并不狂热,他们大都只是安静、闲散、缓慢地阅读,在内心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惊叹,默默地对喜爱的作家致敬。
再说图画。插图以及绘本。惊喜,非常惊喜!安妮宝贝的摄影有20页,可圈点,但不算稀奇。Beth Knormmes 的绘本The House in the Night,竟也有整整20页,惊艳!还有《非洲的面具》及《更远》还有余华文章的插图,都给文章增色不少。特意关注了一下,署名韩笑,也是整本杂志的设计总监。赞一句。
大方。希望你一直大大方方。


因为炒得很热,看了大方首刊。
因为喜欢首刊,接着就买了第二期,用周末两天的时间来读这份杂志,我想这份喜欢会持续下去。
奈保尔的《非洲假面具》作为开篇,很够分量,也很明确地标示大方“漫步时间之外”……
这位诺贝尔和布克奖的获奖者,这位悲观的"右派",这位知识分子——不再用小说写故事,而是用随笔写了他所走过的非洲,让既悲且愤又无奈的情绪占据了夏日的我一下午。
还有安妮的《在印度》、弗兰岑的《更远》,都站在彼岸,或者,去了彼岸,与世界隔离。逃离的冲动,像鲁滨孙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就是整个世界。
最难得的是,这第二期里竟然有一个绘本,the house in the night.09年的凯迪克金奖作品。
因为孩子的缘故,我读过很多绘本,在一本杂志里读一个绘本,这个感觉竟然和平时如此不同。很美好的图,很美好的诗意,这个绘本竟然也很文艺,这一次特别强烈的感受到:绘本是给0—99岁的人读的。
大方真的很OPEN,这两期读得都很满足,希望能坚持下去,再用几期来证明大方的态度~


之前看到《大方1》的出版,其实心理蛮高兴,因为真正能守得住的文字真的不多了,时代的短平快毁掉了原来的慢运作时代,现在讲求高效率。就像当初安妮宝贝所说的一样“它有些不合时宜,它甘愿带有落伍和倒退之气。它推崇平实、真诚、清湛、开放的思考方式。它以自己的方式前行”。上期看到有对于村上村树的《1Q84》的采访就近半的篇幅,其实心理对安妮的这本书有些范嘀咕觉得。这就是那本不是应景而来的杂志,是一本经得起考验的杂志吗?现在第二期出来,我得到了答案。

大方要把打开文学的格局,立意高远,其实挺难的,因为无论是什么东西,现在都讲求实际价值,这本书却要走小众路线。走上一条更加充满荆棘的路,是非常值得人佩服的。第二期的格局我觉得已经够了,作品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名人佳作,装桢简单大方,很有一种泰然自惹的大家之风。
第二期里面篇篇都各具特色,比较喜欢太宰治的《goodbye》,呵呵,从构思到行文,相当精妙,可以说让人欲罢不能。真是让人感觉此人死得太不是时候了,至少得写完再死,弄得后面的人,看得那个口水流,却永远不知道后面的结局,这是一个让每个读者来写结局的小说吗?这倒非常有意思。

书中还有如余华的《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这是应法国费舍尔出版社而写的,但是我们能清晰看到余氏的功底,在寥寥数语间能把故事讲得精彩还能嵌入一引起非常有意思的人名,重要是的他的作品不是纯粹敷衍,写我与贵出版社的交情,而是把作者想要表达时代进步与人的那个淳朴消失,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时代打破了原有时代的静谧,新时代的恶习与新时代的乐趣又在兴起作者的文章好像真的包含着各种意味,值得读,余氏真倒有几分大家风范。

书中还有许多作品,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里面有反映非洲历史与现实的文章有游记,有惊心魂魄的“战地女郎”,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里面的插图真的非常精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二十多张插画,好多都是安妮宝贝的作品,还有一些漫画,选择上非常好看,值得收藏。

总之,这次的选出来的作品的确是很有特色,而且很有穿透力颇显大家本色。值得期待下一期。给个五分·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安,是04年,是从朋友那里看到的安的一本盗版文集。封面是一个穿红色袄子的女人和她的倒影。吸引我的是封面,随手翻了翻,之后就不了了之。知道那年的暑假,再到那位朋友家看到那本文集。然后带回家想以此来打发漫长的暑假。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安的文字。现在想想那本文集真的很强大,攘括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还有《清醒纪》。
到了上高中,和这边文集还是缘分未尽,在校外的一个地摊上遇见了她,然后毫不犹豫的买下了,想,应该缘尽了吧。呵呵,结果,那年收到的生日礼物里,她赫然在列。好了,然后我就有了两本。所以之后的日子,我一直在找机会把我买的那本给送出去。机会直到两年后才出现,那是在人人网(那时还叫校内网)上认识的一个姑娘,准确的说应该是通过安认识的,呵呵。说真的,因为安让我泛了不少桃花。她是北京的,画画,大我一岁。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开始推心置腹。当然,还是逃不过宿命,陌生-熟悉-陌生。
现在从《莲花》《素年锦时》到《春宴》,还有《大方1、2》,我和安故事还在继续,直到她不能再写,我也不能再看......


如果说第一期《大方》是通俗流行的畅销小说,第二期就是深沉隽永的典藏散文,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奈保尔、余华等大家自不必说,陈雪和太宰治的作品更让人惊艳,前者的《沙之书》在现实和回忆中交替穿插,仿佛一出默片演绎父亲与我的前世今生,让人心生荒凉和怜悯;后者的戏谑笔触生动描绘了男子与女子纠缠又世俗的情感,好笑之余也感叹作者的命运,让此篇成为绝笔而未完成。
最吸引眼球的是绘本《The House in the Night》,虽然大部分是黑白,却丝毫不掩画面的瑰丽温馨,在简单的英语童谣中,一个小女孩在书中的幻想世界自由翱翔,在宁静的夜晚甜美入眠,真是好看的睡前绘本。
而略微失望的是安妮的《在印度》,可能是期望值过高的缘故,觉得游记和照片稍显平淡,也许是她现今的风格已逐渐深入内心,外表的华丽反而少见,不过依然无比期待《春宴》的到来。


《大方》第二期到手,封面的感觉真是朴素、大方。
内容上,喜欢奈保尔的风格,不长篇铺叙旅途中的风光,而是侧重于对当地历史、文化以及人的记录和观察,《非洲的假面剧》关注人类生命之脆弱,一改往常,尽显悲悯、宽容之心。
余华的短文不得不看,《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围绕着捕鱼将自己童年的往事娓娓道来,十分有历史感。“塞缪尔·费舍尔在广阔的黑白照片里走去,我在广阔的彩色照片里走来。”
非常喜欢安妮在印度的摄影,风格十分“安妮宝贝”,但这些反映印度下层人民生活的影像,却让人感觉更“真实”了。
总体而已,还是一如既往地透着一股文艺范儿。阅读内文则如茗茶,品久弥香。


上次在万圣看到过第一期《大方》,看是安妮宝贝编的,就有点好奇。这回看到第二期的封面,黑白的照片很淡雅,于是跃跃欲试,终于下了手。翻开 弗兰岑的《更远》,用《鲁宾逊漂流记》做引子,讲他只身去孤岛的事儿,让我颇为向往,不过文字太平白,有点儿干涩。不过后来翻到比尔·波特的《飘飘歧路间》倒是有些安慰了,引用了那么多的中国古诗词,句子也轻灵,让人想要细细品味;最大的惊喜莫过于绘本《THE HOUSE IN THE NIGHT》,非常漂亮的木刻画,英文单词和句子不多,倒是画面信息丰富,画面上的月亮和星星除了银白色的星辉,还特意涂上了金黄的颜色,非常灿烂,花卉的描绘也很惊艳……故事从太阳隐退,黑夜降临开始,描绘了睡前阅读的畅快体验,尤其是“ON THE MOON'S FACE SHINES THE SUN ”这一句,很能安抚怕黑的人的心情——即使在夜里,太阳也隐隐递来了消息啊。艺文志刊载绘本,是很有见地的。这一期另一篇文章是关于胡德夫的,回头要仔细看看


2011-04-12 14:48:05 来自: 蓝调莎
■随笔名:《一道屏风。一只碗。一本书。》
■作者:安妮宝贝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读家:蓝调莎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用中西两地走和数字来加重探访对方的分量,是否有点俗?


对安妮宝贝的书,一般是她写一本我买一本。一直说不清其书究竟是什么在吸引我,只感到其文极美。其使正处于梦幻中不知路在何方同时又不得不走下去的人,从她书中得知,行路难,并非自己唯一;对交往的纠结,也不是天下独有。看着她笔下出现的一个个出色人,感到她在交结上蛮有眼力与想象力的,那时好惊讶她在疏离人群与淡漠社交后,仍能与文合成那麽与众不同的焦点。

买了她主编的《大方》,对主编名打在封面上的如此高调,很费解。看访谈村上春树后,看她的随笔《一道屏风。一只碗。一本书。》

看时,仍感到文字美。“一道屏风”,写的是在冷风凛冽的北方城市郊野,在被探访者租地自建房的凌乱风格屋内,看到一道老丝绣屏风,上绘有各花与鸟类。

由此展开聊天后,她痛感现代人沉溺于五光十色、娱乐场所、繁杂宴席、时髦派对与电光声影,看似形式多样而内在寡乏。她认为丰盛内在的独立个体,如可自给自足,不需向外界谋求,哪怕在家,也出游了世界。我想她自认探访对方与她自己就是这类人吧!

的确,如今的社会拜金拜物太喧嚣,索取渴求始终张着欲望大嘴,唯独不重视内心构建。如今,意识到的人,有必要重新审视价值观。

在她细腻笔触中,我又看到另外的东西。仔细想来,她在写喝茶,看绣,看字,看画等清雅事中,在交待郊野房屋主人时,不忘带上一笔:“有时在国外。”看她凝望刺绣,主人拿出以前在地毯上淘来的老物,她不忘标明拿下的数字。用中西两地走,数字来暗示被探访者所在的台阶,是否有点俗?而且这个俗,不是街头巷尾的那种张扬俗,而是自以为脱了但骨子却仍脱离不了的那个俗。比如,对小资两字的认定,有人至今把它贴在额头上,而我,肯定把它理解为一句相当与“假的厉害”的骂人话。

再看她写的“一只碗”,她由在日本看到的白色陶土大盆,联想到现状中对美感的失却,发出己见:“我喜欢的物品,美,可以寻常使用。”感到此文有对运用美物的深切提倡,在当下,很需要。但毫无新意。因为,把美器用在生活中,一般稍爱美的女子,都在这么做。

在她抨击因热心利润而倾销的粗糙滥制器物时,扬在日本如何,日本朋友如何如何,以此来吸引读者眼球,此举是否又流俗?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让当下好这份俗呢?

在“一本书”中,她极推崇南宋孟元老书写的《东京梦华录》,他书写时把自己置身其中,并从中寻找被废弃摧残的传统,历史,情怀,气质,个性技艺和物质等。他笔下引人入胜的华丽市景,因属梦幻而奇美,最终因无从前往而惘然。由此想着,此海市蜃楼的魂魄,极有可能是安妮宝贝未来小说的另一个版本。


安妮宝贝主编,14位世界文坛一流作家作品首发,停刊绝唱!)


我不是安妮宝贝的粉丝,但还算看过她以往的作品。
相比小说,更喜欢她的散文。
因为小说充满了青春的颓废气,而且对于形式的玩弄,我觉得做作。
读《大方》No.1不是因为安妮,而是村上,但在No.1里发觉到安妮的变化。
No.2里,安妮说:“去印度之前写完一本长篇小说,这次风格仿佛重新回去刚开始写作
时的颓废沦落,但成年人的颓废和青春的颓废不一样。年轻时偏重形式,
浮浅流动盲目无由,因实质不过是妄想,但妄想会被时间解决。
成年后它是有过经验和实践的欲望,一潭深陷而冰冷的泥浆。成年的污浊损伤。
除了用力荷担没有回转余地。”
她终于站到了人间,不再折磨那些标点与文字语序,她放下了形式去关怀心灵,
她清醒如《清醒纪》。
《大方No.2》,有《在印度》一篇,便已值得。


高中时候看安妮宝贝,不过只看了几本,就不再读了。觉得看完了昏昏沉沉的。
后来开始喜欢苏童,喜欢村上春树。
其实买这本书,是因为第一本也买了(当时纯粹是想看村上的那篇超长访谈)
当时的感觉是书的品质不错。
其实第二本在网上下单的时候,觉得没有第一本那么期待,因为没有我特别喜欢的什么作家了。
不过拿到手之后,却感觉这个书,不是,这个杂志书,很用心。
作为一个每天都和快速文案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本书真是让人慢慢来的感觉。
昨天看朱德庸的新书,他创作一本书用了10年。这在我们时代,这样的人找不出几个了。
所以当大方的第二本放在手中的时候,我才觉得,一本好杂志,可能需要一个季节来沉淀。
提倡慢阅读的感觉。
那些所谓的畅销书,其实真是看看就可以随意放在一边不再翻看的东西。
但是真正进入心灵的阅读却又有多少呢?
虽然我不是小资,也不是文艺到死的青年,
但却是一个需要在忙碌的奋斗之余有一份宁静的、属于自己的时光。


终于等到了第二期,在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拿到手了
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
清淡,却暗流涌动。印度的照片给人的感觉也一样
我们所需要寻找的心灵道路,在任何一个时刻就可以开始。
而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开端。


在《大方》NO.1中,编者选取长达100余页的村上春树访谈作为主打篇目,占据了杂志近二分之一的容量,虽细致入微,不乏精彩的亮点,然而过于冗长的篇幅终是其致命弱点。这样虽满足了村上迷近距离接触文学偶像的愿望,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重选题的可能,以致更多读者无从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到了《大方》NO.2,却是另一种惊喜。夏日号倡导的主题是“漫步于时间之外”。所谓“漫步于时间之外”,我想,是以一种更为宽泛的目光、更为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多种多样的文学形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位编者个人的阅读喜好,进而将受众的阅读囿于某位作家、某一文学类型。较之《大方》NO.1,这本夏日别册在编排布局方面,更有一种从容的姿态。整本杂志呈现出多元化的视野,既有稳重成熟的奈保尔对民族现状的沉思,亦有轻灵温暖如现代寓言般的绘本,从沉稳忧伤的黑非洲文学到当下异军突起的华语文坛新军,更为开放的选题视角与更为愉悦的阅读体验,无疑也更为契合编者“大方”、“开放”的办刊初衷。


大方还没有读完的时候就知道被禁了,心里很难过。很难找一本杂志可以替你选择小众的,理性的,美妙地文字。本来担心少了村上春树的长谈,第二本会不怎么好看,其实有弗兰岑的《更远》和安妮宝贝的印度游记,大方2依然让人爱不释手。可以,美丽的文字就此没有了。


原以为独唱团的绝唱,不会发生在大方身上,怎料想,第三辑都已印好的大方,最终没能发行。这第二辑,怕是最后的告别。
当大方的追随希望落空,只能寄情其他。
一直很喜欢安妮宝贝,她的文字,让人很绝望,很安宁,很悸动,内心百转千回,但依旧可以浅笑低吟。


大方1 当时一出就没犹豫的买了 看后觉得确实不同于现在市面上那些同类的书 但是还有有些小小的失望 对安妮宝贝的超级喜爱的缘故 觉得她在里边的分量太少了 但是大方2 拿到手后 哈哈 篇幅多了哦 喜欢 还有她的摄影作品 印度 。。。 对于大方 我想介绍给所有喜欢安妮 且真正喜欢安妮的人 这里有她的文字 有她的生活 有她出版过书中所没有的东西


记得买第一本安妮宝贝的书是八月未央
因为喜欢它的名字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
我特别特别喜欢它的就是
它很大本!!
我前几天才在感慨
为什么我的书都是小小厚厚的。
我喜欢像这样大本的书 真的很“大方”。


《大方》是今年春天发芽,这第二期,已是如夏花般灿烂。如果说上一期主打村上的访谈而限制了杂志内容的多样性,那么这期,是让读者享受到了丰盛的大餐。嗯,我先看了篇幅最短的《米德兰的下午茶》——怎么有一个这样子以所谓的伦理道德去批判艺术家并因此否定其作品、对自己的偷情却又毫无犯罪感的男人。短短三两页作品,却可回味。第一篇奈保尔的更不用提了(另一篇游记相较之下显得主观了)。绘本保留了英文,文字简单但优美。另几个作家的名字也都是如雷贯耳的,也是需要安安静静沉下心来看的。(等周末好好享受。绝对值得期待)
另,插画也很美。
总之一句话,你值得拥有。


本着框框明令禁止的东西必有它精彩之处,才赶着来抢购绝版的第二期的~~哈哈,开玩笑。其实以前买过了第一期,感觉还不错。但是因为我本人对安妮宝贝的风格不是十分感冒,所以没有继续买下去。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大方》停刊的新闻,所以才搜了下第二期,感觉内容不错,于是就买下来了。就纸张和内容来看,还是能很清楚感受到杂志社的诚意的~值得一买!!


文如其名,内容很大方,无论摄影还是设计都体现出了独特但是古朴大方的优美。感觉安妮宝贝很欣赏日本的文化,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从中学到很多。开阔了自己的视角,了解了不同的世界。很用心的书,如果你用心阅读,你会进入安妮宝贝为这本书构建的意境中。然后在这里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比起第一期的《大方》中关于《1Q84》和村上春树的长访谈,想必这一期的《大方》更易被多数人接受,即使这个所谓的“多数人”,也不过是一个小众的群体罢了。
拿到手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看完,如今写评论之时《大方》的第三期已遭到和《独唱团》同样的命运,安妮策划好的古书之美我已无缘得见,不想说别的,个中原因想必复杂,不是我等小民可以评论的了的,谨此怀念前两期的开阔、端正、丰富与专注吧。
董启章的《与作》,清新雅致;余华的《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结构独特,也不乏引人抿嘴一笑之处;《在印度》有安妮一贯的沉稳和独到,摄影图片亦非常有趣~~~~总之,个人认为比起第一期来,更见内敛,也更见功力。
不知何时才能再有一本与之媲美又可连续发行的杂志面世呢?


这次对大方NO.2的期待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想一窥她的全貌,更想洞见她的幽微。
书到手,迅速翻了一下目录,一个个名字都如重磅炸弹般,看来想与他们对话,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起上一期的初露尖尖角,这次的大方更多元、更包容、视觉冲击也更强烈。
入选的绘本The House in the Night 想必很多人也都会喜欢。
越来越期待大方以后的表现了。
与我们生命有隐隐暗合或联接的地方,其实最终都会抵达。
借安妮主编这句来表达一下与《大方》的相遇吧。





这本杂志我就是为了安妮宝贝而来。但是……安妮宝贝这里的随笔我也看过了,是她新书《眠空》里面的文章。觉得无趣,以后大方3我不会买了。我对国外的一些作家不感兴趣,他们的写作方式我也不大喜欢,感觉无聊。仅个人意见。


很好看。。。安妮宝贝的《在印度》无论图文都很棒。。很喜欢。。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也是很不错的。。整本都好喜欢,,


买有读过大方 No.1 就买了2来读。最喜欢的是安妮宝贝印度行的文字和照片。可能跟个人喜欢有关,外国文学有些多。


相较于时下浮躁的写作,《大方》无疑是一个例外。编者说,“它有些不合时宜,它甘愿带有落伍和倒退之气。”《大方》沿续了安妮宝贝一贯的口味,予人以清淡、温暖的阅读观照。写作是一种私人的体验,阅读也是小众的愉悦。作为新生者,《大方》自有其不足,但在浮躁功利的现实面前,以简单的文字来推崇平实、真诚的阅读,编者对于“纯粹”二字的坚持仍值得我们尊重。


这本书我是从《南方人物周刊》看到这个书的,尽管它只有2期,但却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一种新的文艺读物。它的设计和内容乃至其精神内涵,都领我是很感动。很喜欢安妮宝贝,一种在现代社会的不一样的声音,。我还没看完,但是很期待。不过,还没看过村上的作品就读那个访问,有些别捏。总的来说,真喜欢,不过,它注定成为了历史,可叹。


哇哦,沉甸甸的纯文学飨宴。
感冒奈保尔、太宰治。
最喜欢余华。
崇拜比尔·波特。
粉马世芳。
当然少不了如岁月一般的安妮……


安妮宝贝的书我是一直都在看 出了杂志 很开心 去买了 等了很久 第二版出了 紧接着 就不然接着出了 有些 低落 以前等韩寒的杂志 也是等了很久 安妮宝贝和韩寒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 安妮宝贝的文字是神奇的 一般单纯简单的文字会被她组合出优美宛温 淡淡地透着破碎儿女颓废的美丽 这本杂志看完很久了 看到写书评 心动 就来了 安妮宝贝挑选的文字我是完全相信 不会错 人生 价值 情感 哲学 各种 只是不让再出版了 不然 安妮宝贝会带我们这些读者领略完全纯净的文学 享受


一直以来喜欢安妮宝贝的书,也一直以来支持着这个理性敏感的女子,大方NO1给人的感觉是深思的同时去感受,村上春树的访谈,末日酒店的纠结,只是没有安妮的文字感觉心里少点什么


收到书了, 内容比第一期丰富、扎实、厚重。
最喜欢弗兰岑的《更远》,“学术型小说家”果然名不虚传。
余华的虽然有些像轻松戏作,但也还算有趣。
倒是对期待很大的太宰治那篇表示无感……


整体质量好很多外国作家的文章以及太宰治的 挺好看的 安妮宝贝的文字一直很追捧 力挺哦!


安妮宝贝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很喜欢很喜欢


这本书确实很大方,很国际化,但是有点艰深难懂,不如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那样轻易地就抓住人心,不过有些短篇倒是写得非常不错,令人回味无穷。。。


喜欢安妮宝贝这样淡淡的文字,有内涵,不会让人感觉无病呻吟。还穿插着几个大家的作品,让人汲取各家的思想。配图很精美。


她写了十年 我读了十年 每一个本安妮宝贝的书 我都要收藏 人生之幸莫过于有一种文字 直抵灵魂


帮同学买的大方,翻开来看里面的纸张感觉非常棒,太值了,而且喜欢安妮宝贝的书


一直很喜欢安妮宝贝,她的书我都有买,当然主编的杂志也肯定不会放过。小文艺的范儿,可惜出了两期就停刊了。不过想想也是就算一直出下去,也是小众在读。内容很小众,作为杂志,价钱也很小众啊。还不如毅然决然的断了。第二期要比第一期好看,第一期有点莫名奇妙,不晓得村上春树的访谈怎么要那么多,虽然也很喜欢春树但是觉得多得有点烦,因为很无聊全是谈话很……


几年前,买了《大方》的创刊号,冲着安妮。如今买了第二本,这书竟成了停刊。想来也好,这符合好的东西都不必太冗长。在《大方2》里,发现了最近关注的几个作家,马世芳、保奈尔的《非洲的假面具》、《末世之城》;这些都是通过不同途径知道的,如今都呈现在一本文艺气息浓厚的《大方》,直呼过瘾。


比起《大方》No.1,No.2更精致、沉静、丰富、厚实了。
封面很讨人喜欢,妥帖而素淡的设计,换用了更有质感的纸。
没有了上期村上长访谈那般超长篇幅的文(个人当然也很喜欢那篇),结构上更趋于均衡,视野依然开阔,作家无不重磅,比尔波特、马世芳、太窄治,都是一直很喜欢的作家,汇集一堂,足见组稿者的诚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时间撞入眼帘的绘本《the house in the night》,太惊艳了。无可比拟的震撼与静美,仿佛心里瞬间铺满月光。
总之,这个价格能够买到这样一本无可挑剔的杂志书,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满足。
剩下的,无非是缓缓漫步时间之外,在浮躁的阅读环境下,但求片刻的遗世而独立。


大方 No.2(安妮宝贝主编)


《大方》一共只出版了两刊,1是创刊,2即绝刊。第一期是始,第二期是终,不知道跟里面所选的最后一篇未完稿《Goodbye》有没有宿命的关系。一直没买这本也有这个原因,另外就是相对于1,我确实不是很喜欢这本。这次趁着把十年文集和《眠空》入手,再加上之前买的1和《春宴》,就把安妮的作品都集齐了,这是我第一个收全作品的作家,而且还都是以最喜欢的方式和版本,很不容易,也很兴奋,大爱安妮!


没时间看,冲着安妮宝贝去的,不过书的插图很有意思,这套书只出了两期,值得收藏。


鉴于安妮宝贝今年的动作较大,就买了NO2的大方来看。看了之后很失望啊。


那个什么月蚀是我买的安妮宝贝的最后一本书。受够了这个神经有毛病的女人。大方1让我看到她还是有点深度有点品位的,虽然是纯粹为了村上买的书。2的纸张封面设计明显比1有进步,可是作为一本纯文学杂志你搞这些是没哟加分的。3如果还是2这种不着调的找几个所谓名人随便凑点东西,我是不会再追了


是喜欢的作家 安妮宝贝主编的 很喜欢


安妮宝贝主编的杂志,可惜停刊了


大方,不错,安妮宝贝,不错


喜欢安妮宝贝,喜欢大方,期待下一本。


在安妮宝贝的微博上看到这本书是大方系列的最后一本,这本书也算是绝版了吧。买来收藏了。


在书店翻过大方1 和2 但迟迟没有入手 价格问题
当当上毫不犹豫
因为一直喜欢安妮宝贝


先前买过一本大方,写的很好,主要是冲着安妮宝贝去的。这次买的很划算呀,便宜了9块钱。哈哈,下次还会来买的。


十几年前因为《清醒纪》认识安妮宝贝,很女人的女人。


正如安妮宝贝说的“它能使人在阅读时获得静谧时光,它可被留存。”


纯文学刊物。每一篇文章的长短正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其精准的文学创造。
文学青年,小资,文艺青年,真正的读者不在乎这些标签。
如同安妮宝贝不在乎媒体的另类评价一样。我们不以自己是安妮的读者而感到与众不同,似乎被更加高规格的人格意志所承载。
书 没的说 作者 都很赞 。
各位爱好文学的不爱好文学的以及路过各位看官,请带它走。必定不会让你失望。


买第一期是冲着村上的访谈,翻阅之后发现,其它的文章也不错。其实之前没看过安妮宝贝的书,总觉得是郭敬明之流,现在看来大抵是我偏激了,至少选择与编辑的功力还是可以的。谁知第二期就停刊了,可惜可惜


因为杂志书的创意得不到官方的支持,所以这书被停刊了。刚刚开始,才第二期,就停了。真是可惜。虽然我不太喜欢安妮宝贝,但这份杂志很不错。


终于等来了第二期《大方》。

翻开第一页,即被竹久梦二的画作吸引。多彩的,安静的,恬淡的,日本,让我脑海里关于日本乡村的记忆在刹那间复苏。
去年,曾有无数个日子,悠闲地坐着火车,穿过日本乡间的农舍与稻田。
而那时手中捧的,很多时候都是太宰治的文字。
于是赶忙翻到最后这篇从未读过的《goodbye》,一口气读下去。的确是太宰,那个熟悉的太宰,那个内心交织着数种感情的太宰。
作为未完的遗作,《goodbye》很短,但又非常的典型。读至最后一行,觉得非常不过瘾,很想马上再读一遍原文。原本接触太宰,就是一直接触原文的,从《人间失格》到《女生徒》,一直沉醉于太宰那独特的日文表达。当然,这篇《goodbye》虽是翻译,同样也很准确地传达了太宰的神髓。

更高兴的是,第二期《大方》,依旧坚持着它的主旨。开阔的,一份表达世界的读物。我并不是安妮的粉丝,但很喜欢看到像《在印度》这样的文章。

我们需要开阔的眼睛,这样才能成为开阔的人。


安妮宝贝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受益匪浅。


看了一,现在追捧二。不同于其他文学杂志,配图有特色,非常浓烈的安妮宝贝的色彩


最爱安妮宝贝的文字,虽然不是她写的,书的感觉不错。


因为安妮宝贝,一直看她的文字,所以看看她主编的杂志。也没有更多了,就两期


还没看 比第一本好 很喜欢 安妮宝贝的作品 期待


在烦碌的生活里《大方》的出现无疑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只有两期,可共计400页的视觉盛宴着实让人欣喜。我看到一帮陌生的写实派笔耕十载,看到村上春树、太宰治,看到周作人余华这样的大家,也看到像《在印度》这般平铺直叙却暗藏华丽的散文。 《大方》是一面旗帜,旗帜这种东西的价值恰不在其寿命长段,而是它的鲜活。


与创刊号相比夏季号更加趋向杂志,文章篇幅也比较合适,虽然对于一个每天回家一小时车程的人来说仍然有些偏长
目前还没全部看完,但感觉得到文字依旧水准很高,喜欢董启章的那篇《与作》,易读亦有余味悠长,和观照现实的意义
这个月每天回家路上幸得《大方》为伴,一定慢慢将全本读完


安妮宝贝主编的,有认可度,很文艺。只可惜被停,所以更值得珍藏。


安妮宝贝本人我觉得太晦涩了一点 ,但止庵我很喜欢,这本书选得名家散文,很多都是我们平常不能接触到的,里面的漫画也很可爱。不知道这样一本纯文艺杂志为什么会被叫停。首推周作人的《谈龙》 书很干净


还好,不过感觉还是安妮宝贝的书好看!


和安妮宝贝的春宴一起买的,感觉还是喜欢她的书


大方1很早就买来了,但是因为听信了没读过1Q84就不要读村上访谈之说,大方1一大半的内容就被搁置一边了。
这次买到的大方2,感觉和1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我极喜欢这期素雅的封面。从选文来看,囊括的方面也很多,有内地作家也有港台作家,有日本作家也有欧美作家,感觉真的是比较open。特别要说的是,其中还选入了一本绘本,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因为孩子的缘故,关注了很多绘本,其实绘本不光是给孩子看的,大人看了反而有更多的感悟。这本绘本用色非常简单,画风也是质朴的版画风格,和《大方2》静谧的风格非常相称,很喜欢。
有人说过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且不论这种论调是否正确,在文字阅读过程当中,插入这样一篇短短的绘本,放松大脑,放飞思绪,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阅读体验。


安妮宝贝的杂志和她的书的风格一样 文艺 值得购买


跟以往安妮宝贝的书风格差不多。还是值得一看


分常爱看安妮宝贝的书,有品位,值得拥有


第一次在网上买书 很好 很快 很便宜!大爱安妮宝贝!


是看到安妮宝贝主编才买的,买了好几本她的书慢慢读。


还行吧。因为是安妮宝贝主编的,喜欢她的书,所以这本也买来看一看。


我喜欢安妮宝贝,所以想买他主编的杂志。内容很好。只是书有瑕疵。折痕和弯曲的书角不太舒服。


我是安妮宝贝迷,所以和她有关的,我都会去看,不错的


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也想看下她编的书


一直都喜欢安妮宝贝,写的都很好,值得一买,快递也很快,很满意


这本书值得看,支持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主编 还不错吧


安妮宝贝主编


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看到这本杂志,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收藏


安妮宝贝的文字真的很赞。这本书也很给力~!!


本来还想等着NO.3,没想到成了绝版了!
果断收藏!支持安妮宝贝!


无意中看到的,一直想看安妮宝贝的书,一次性买了好几本她的书


安妮宝贝我的最爱。


之前买过了,这次帮别人买的。最爱安妮宝贝


很喜欢封面,简洁。安妮宝贝的书,质量和印刷都很好。


很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安妮宝贝的关系吧,只要是她的书就收录进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