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左手易经 右手内经

程献忠 北京科技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北京科技  

作者:

程献忠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易经》与《内经》两部凝结着远古先贤睿智卓识的经典著作,在本书中形成融贯古今的完美结合——不仅全面阐释了《伤寒杂病论》所蕴藏的“藏府经络气化”奥秘,以证明《内经》、《难经》、《汤液》和《本经》之“一以贯之”;还运用其反演出科学之类星体结构、地心构造、原子核的真实状态、酶的微波催化机制、元素生成周期表、日月地关系、生物进化与真实分类以及经络实质、血液湍流与气功之谜等推论。书中所阐释的完整东方式宇宙大统一模式(天球金字塔),向读者呈现天人相应乃不虚的宇宙真实,必将带来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的新震撼!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易学与中医学简介 一、易学简介 (一)太极八卦图 (二)河图洛书 二、医易会通的历史回顾 (一)《内经》与易 (二)后世医易说 1.太极何所 2.八卦何居第二章 医易理论的反思与发覆 一、藏府知多少 二、中西类比的必然性 (一)千古误读的“道、形、器”论 (二)《内经》排斥解剖吗? 三、西学参鉴下的会通 (一)第六藏府之谜 1.心主 2.三焦 3.膻中与心包络 4.“六”之数 5.心包 (二)经脉知多少 1.任督各前后 2.任督之藏府 3.别出“心”裁 4.八卦与八藏 5.藏气、舍神、在体 (三)系统释疑 1.脾胃系 2.中气与原气 3.肝胆系 4.肾系 5.父母心 (四)奇经八脉异何在 1.肾再论 2.奇经藏府与神经内分泌第三章天人相应的论证 一、天象迷人 (一)特殊科学家观 (二)现代科学观 (三)星辰学观 (四)三身说与现代研究 二、星象与五行 (一)星辰体与星宿 1.北斗与四象 2.西宫白虎与特殊的“参宿” 3.五象与五行本义 4.五行生克 5.黄帝与四帝 三、天人相应的具体论证 (一)太阳系 (二)恒星系与五运 1.黄极与北极 2.北斗与二十八宿系列 3.“三垣”与“心”本原论 (三)彗星三带与三尸虫 (四)地球生物系 (五)细胞——生命的全息元 (六)地球——生命的摇篮?宿主? (七)南极星空的奥秘 1.无极而太极 2.重重叠叠话胃肠 3.线粒体与肠脑 4.地球的生息 5.太阳的等离子区与太阳磁暴 6.星宿代表与神话 7.胃肠与“二阴”第四章天人相应的统一模式——河图、洛书与金字塔之谜 一、胡夫金字塔 二、地宫与倒立的金字塔 三、星象与人体金字塔 (一)恒星系统 (二)太阳系统 (三)地球系统 四、人体外象的奥秘 (一)整体外象的奥秘 (二)头骨与身骨的奥秘 五、太阳与地球金字塔 (一)太阳金字塔 (二)地球金字塔与中子星 1.地球金字塔 2.中子的结构与中子星 六、阴阳与科学 (一)阴阳与矛盾 (二)阴阳与“寒热虚实” 1.“虚”拟的常数N 2.孤独的“热”量 3.矛盾的化学键与核力 (三)阴阳与波粒二相性 (四)南极暖水湖之谜 七、生物金字塔与水星奥秘 (一)恒星系列脊索动物门 1.北三垣、南垣与灵长目 2.北斗七星与四足真兽 3.左辅右弼与特殊哺乳动物 4.南斗与海兽 5.轩辕与飞兽 6.牛、女宿、参宿与“退鱼纲” 7.南门星与原后兽 8.老人星、天狼星与蠕虫 9.大角星与麒麟 10.四象与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和鱼纲 (二)太阳系列 1.日月系列与节肢、软体动物 2.行星系列与植物 3.小行星带与太岁(黏菌) 4.水星运动的奥秘与地衣 (三)地球系列与龙蛟之谜 (四)生命产生与恐龙“灭绝”之谜 (五)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之谜 八、神话帝王金字塔 九、药石、能量金字塔 (一)金石药物金字塔 (二)能量金字塔 十、佛教与金字塔 (一)三界六道 (二)密家轮脉与中医经络说第五章 天人相应的中医运用——经络气化与《伤寒杂病论》之谜 一、经络之谜 (一)营卫与三焦概论 (二)营卫与三焦具论 1.细胞外基质 2.三焦与基质 (三)营卫之道 (四)细胞层次 1.肥大细胞/内藏交感神经 2.脂肪细胞/内藏副交感神经 3.组织细胞 4.血小板 (五)营卫并行 二、奇经论 (一)冲脉、命脉 (二)维脉、跷脉 (三)任督 三、中医之经络与修炼机制 (一)细胞之经络 1.呼吸链真实情况 2.铁离子的奥妙 (二)人体之经络与自由基 1.自由基 2.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 3.自由基聚合反应与营气流注 4.前列腺素与脉气 5.中气与NO、CO 6.两种卫气与NAD(P)H+H+ 7.“神气”与微波 8.远红外与原气 9.神气、卫气、原气的传输 四、气功的修炼机制 (一)人体的“反常”现象 1.“耗能”的血液湍流 2.“空瘪”的红细胞 3.“碎片”血小板 4.“无名”的辅酶Q (二)脐下肾间动气与气街 (三)人体三套系统的原因 1.经络的两个层次 2.激素与货币 五、《伤寒杂病论》别裁 (一)藏府与“藏气” (二)诸“气”辨析 1.卫气与营气 2.原气 3.谷气与真气 4.神气 5.六气 6.中气 (三)“伤寒”辨析 (四)温病学派的“批判” 1.混乱的理论体系 2.辛凉解表与卫气营血辨证 3.柴胡劫肝阴 4.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5.逆传心包 (五)《伤寒杂病论》六经真义 1.各家学说 2.脏腑经络气化真义 3.九藏九府与九脉 (六)奇经系列 1.带脉 2.中宫 3.冲脉 4.中丹田 (七)三气合病 (八)《伤寒杂病论》辅翼 1.《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2.《千金方》与中风、补肾论第六章 天人相应人文意义总论 一、性、德、情、欲论 (一)三魂与三识 (二)七魄与五识 (三)脑电图的奥秘 二、文明与礼仪 (一)东西方文明的差别 (二)“神道设教”与一神教 三、礼仪文明与人种的差别 (一)文明与人种的差别 (二)礼藏于玉 (三)礼仪祭祀 1.古礼寻影 2.明堂、灵台与人面金字塔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正因为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疑问,加之我等身处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很难如古人般不受西学思维的影响与鉴照,因此常为两种医学认知模式苦思不解,同时兼参西医解剖组织的精密、生理功能之凿凿,特别是神经系统之解剖、生理,难免反思中医理论。总以为今之中医界对中医理论作冷处理,只以研究开发新中药及更新剂型为务,在释其效时,动辄一路套话,如增强免疫功能、降糖消脂,抗菌消炎乃至富含某某微量元素,某某氨基酸等等,中医治病焉有是理?又加西学影响,几无病不用活血化瘀法,尽失中医特色。因此笔者甚觉不妥,乃细心研读中西基础理论及诸多自然科学与“神秘”之学,钻研联想,自以为总算千虑一得,在此批呈医界同仁、科学工作者与易学爱好者以供参考,只作猜想观,未敢言之必是。在阐明观点前,笔者想先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重新整理。说到重整中医基础理论,甚至对一些概念赋予新义而进行改造,这是一件很为难的事,甚至是很冒险的事。因为这不仅是关乎中医界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关乎与易学相关的中华文化思想观念的问题,因此笔者只能说是作一次尝试性探讨。笔者以为中医界不能无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与发现,特别是天文学与西医学,而只在原来可能并不完善并包含诸多错误的圈子里打转,其结果要让自己能自圆其说也很困难,更不用说让别人明白,因此使“中西汇通”受到极大的阻碍而几乎成了一句空话,难怪冷却得比较快,转而只进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将中药与中医打为两截,即使是在花很大人力和物力而进行的经络实质探讨中也是如此。近世为“中西汇通”的问题争论不休的原因,其一固然是因为两个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的,但是即使承认这一点,中医本身也难辞其咎,因为中医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其自身向我们呈露的,尚未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概念清晰的系统,许多概念至今还存在着疑义或佚义。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传承的湮没,或是由于古人对人体解剖之粗糙,另外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汉字本身造成的歧义而形成混淆乃至遗失真义。汉字甚为精简,一字多义,又有假借,这样容易造成概念的歧义与混乱,给后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如哲学中的心、物、天、道、性等。而中医中的精、气、神、魂、魄、脉、髓、心、肾、命门等等亦正如此。其实界说不清的概念是一切学术争论的缘由。一、藏府知多少中医经典中向来多称“五藏六府”,并且诸多篇章亦多只论心、肝、肺、脾、肾五藏,并附以一系列相关的“五类”,如五体、五液、五官、五化、五音、五时、五谷、五果、五畜等等。然而《素问•灵兰秘典论》却有“十二藏”(六藏六府)之名,中多一藏“膻中”;而《灵枢•经脉》篇中十二经脉之名皆冠以藏府之名。因此依“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亦当有第六藏“心包络”。后世医家认定“膻中”即是指“心包络”,这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无疑义。但是既然有膻中之名,何又有心包络之称?“心主”又何指?到底是“心包”还是“心包络”?医界向来以为“心主”之意为“心之所主”,因为《灵枢•邪客》有文:“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诸邪之在心,皆在于心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文中“心主”似乎就是“心之所主”之意,并且皆将“心包络”认定为“包心之脂膜”。因此“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即与《灵枢•邪客》文义相同。然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由于医家错注“心主”为“心之所主”,而使“心主”之义湮没千载。不知《难经》中对“心主”的介绍,明系区别于“心”藏,所谓“心主与三焦相表里,俱有名无形”。而依此句之意,“心主”当是与第六府——“三焦”相表里的第六藏。然而如此一来,“心包络”又作何说?而《难经》又奇怪地提出“命门”(依其文乃指右肾)为第六藏,真是疑虑重重!其实人们是忽略了《难经》中还有一句很重要的提示,“手厥阴者,心主与手少阴之别脉也”。也就是说“手厥阴心包络脉”是“心主”与“手少阴经脉”相合而成,然而这又是何意?古人无以释其疑,加之认定“心主”为“心之所主”,故忽此句而不论。也正因为如此,有一派医家或学者认为“心包络”可能是后人附会“十二地支”之数而添加的,加之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介绍经络的帛书皆只言十一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因此近人更认定“心包经”纯属臆造而附会之脉,或者认为其没有特殊意义。所谓心包受邪而导致的病证与心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无独立价值。其实“手厥阴经”的存在是客观的,它既有正规的详细介绍和穴位,一同其他十一经脉,自然不可能是伪造。即使用后医依“十二地支”之数而补充论,那也只是重新“发现”,绝不是“发明”。古时所以或传只有十一脉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是此经所连的藏特殊——《难经》言“心主”有名无形,不似其他心肝等藏之易见定形。加之误解“心主”为“心之所主”,而将“心包络”归之乎心经,以为其分支,是故疑而去之。其二者也确实与天干地支的模式相关。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论》中即将左右手之五经脉分别配以十天干,左右足六经配以十二地支。为很好地适合模式而去手厥阴经而不论,反而使阴阳不齐,看来甚为矛盾,其实这种情况其他篇中也存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先论在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后论在地成形,也是丢失“火”之对应而不论,只论五藏与风寒暑湿燥,如此等等。那么除《难经》中“手厥阴者,心主与手少阴之别脉也”透露消息外,《内经》中是否有介绍呢?——除前面介绍外。其实关于第六藏,《素问•刺禁论篇》中有一句便是具体的介绍,即“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只是因为此句注释莫衷一是,且牵强附会,致使真义湮没。此句之义,笔者将在下文中探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左手易经 右手内经 PDF格式下载



书内容不错,可读可研究。送货也比较及时,谢谢


我怎么觉得,这本书的高度和深度,要比给他作序的人的书高深多了呢。我建议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都来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