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刚-中国当代油画家代表作品选
2009-1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魏志刚 绘
58
认识魏志刚,是从他编辑的许多艺术画册上的名字开始,及至我从美国回来后,要对我多年的成果作一番总结,出一本综合性的画册时,才与他有了较多的接触。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许多艺术家的成名得益于这些背后默默无闻的人们。做长了,很容易淡忘了自己原本学过的艺术专业。但魏志刚是个例外,他勤奋、好学、聪颖、敬业,把编辑工作和艺术创作两者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魏志刚的油画作品,想不到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竟也能挤时间画了这么多画!闲谈中,又了解了他更多的事情。我们本属于两代人,我曾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以艺术见证了许多重人的历史事件:而魏志刚这代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生的,又被称为“老三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他们经历的政治涤荡和生活苦难又是当代青年所体会不到的。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这些都体现在魏志刚的油画中。 魏志刚的作品题材比较广泛,早先多为主题性绘画及重大题材的表现。近些年集中于西北风情的肖像和风景创作,这当然与他青年时期戍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作品以写实见长,造型严谨而深入,构图新奇,色彩和技法在古典与印象间找到了结合点,营造出或浪漫、或深沉、或神秘、或忧郁的情调。在画面处理上,不拘泥于客观的理性写生,强调主观意识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善于调动象征性和抽象因素为写实绘画所用。在当代中国油画风格多变,各流派接踵而至粉墨登场的喧嚣中,在商品画竞相克隆的泛滥中,在急功近利的“假拍”炒作中,魏志刚不赶时髦,仍能沉静地固守心灵的家园,默默地耕耘出一片沃土,结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硕果,足见他对艺术理想的执著。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魏志刚的个人画集出版之际,我祝愿他在艺术之道中厚积薄发,更上层楼! 是为序。
《中国当代油画家代表作品选:魏志刚》作者魏志刚,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著名油画家。《中国当代油画家代表作品选: 魏志刚》精选魏志刚先生的许多优秀画作,呈现在读者面前,书内附有附注,便于读者阅读。
魏志刚,1950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主要艺术活动及展览:1984年《野火烧不尽》入选“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天津)、1991年《犬漠孤灵》入选日本“中国美术名作展”,(日本大宫),1992年《满月》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北京、天津),1992年《大漠组画》5幅入选“北京国际艺苑美术作品展览”(北京),1993年《一方净土》入选韩国“韩中美术交流展”。(韩国仁川),1994年《薄雾》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天津),1995年《大漠迷踪》入选“95中国油画沙龙展”(北京),1998年《薄雾》参加北京“太平洋’98春季艺术精品拍卖会”(北京),1999年《走出沙漠》入选“庆祝建国50周年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天津),1999年《晨曦》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奖”美展,并获天津市参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美术作品展览最佳作品奖(北京、天津),2004年《霜晨月》入选“中国美术出版界美术家作品展”(北京),2004年《火烧望海楼》、《野火烧不尽》、《薄雾》人选“画说天津600年美术展览”(天津),2005年《故国情》、《长城夕照》入选“保定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北京、保定、石家庄),2006年《故园情》入选“天津美术学院办学百年庆典校友画展”(天津),2006年《走出沙漠》参加中安太平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油画专场)(北京),2006年《塔什库尔干的新娘》入选“天津首届油画双年展”(天津)。 主要著作:《魏志刚油画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风景油画全程训练》(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水粉风景一原野遗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25.野火烧不尽 Never Yield 138cm×87cm 1984年 这幅作品是为参加天津市美展而创作的主题性绘画,表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采用古典油画的写实技法深入刻画了义和团民的英雄形象。洋兵和清兵象征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深重压迫,反衬出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凝重的色调、变幻的光影、幽暗的空间营造出悲剧性气氛和沉重的历史感。借用唐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点明主题。此画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卷(3)》。 历史背景资料: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1899年——190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名为义和拳。发源于山东,它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义和团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慈禧太后的招抚和默许后,大量涌入北京。他们在北京习拳练武,赶制武器,烧毁教堂,惩罚贪官污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灭洋、反帝”活动。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出动十几万兵力攻陷北京,侵占了华北和东三省。在义和团运动的强大压力和八国联军的炮火威逼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使义和团运动终于失败。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巨大的革命力量,推动了 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但义和团运动带着愚昧的色彩,盲目排外。是我们必须以客观的历史观进行反思的。 历史背景资料: 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国传教士在天津繁华的三岔河口地区建造教堂,拆除了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崇禧观和望海楼及附近一带的民房店铺,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望海楼教堂建成以后,法国传教士网罗了一批地痞恶霸为教徒,为非作歹,欺压百姓。1870年6月,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发生瘟疫大批死亡,教堂将之葬于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引起群众愤恨。适天津不断发生迷拐儿童事件,被捕案犯供称系受教堂指使,一时民情激愤,舆论大哗。6月21日天津知县刘杰同拐犯到望海楼教堂对质,教堂门前聚集的民众与教徒发生冲突,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向刘杰开枪,打伤其随从,激起民愤,被民众殴毙,导致天津全城鼎沸,并火烧望海楼教堂,引发了“天津教案”这场大规模的中国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50余万两。望海楼教堂1870年焚毁后,到1897年在原址上重建,1900年又被义和团焚毁。现存的建筑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后又加以修复的。不过,尽管经过了几次重建,教堂的基本形象并无多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