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合群开蒙

杜少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杜少虎  

页数:

187  

前言

  20世纪早期西画家的社团活动,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的现象。在整个儿20世纪,这些社团存在的时间虽然是昙花一现,实际上它和前后诸多艺术发展含有或隐或现的承接、延续关系。而从近年中国现代艺术史成果看,对这方面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杜少虎提出以20世纪早期西画社团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的设想后,我立即给予支持,并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专业诸位老师的赞许。  杜少虎在中国美术史领域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积累,也有美术创作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但他对早期西画历史上的社团研究,从一开始就以登高临深的心态谨严着手。史料的欠缺与紊乱,是进入这一学术领域难以逾越的障碍。少虎知难而进,在收集、阅读和整理史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经过他的努力和各方面专家的帮助、指引,在早期西画社团史料的掌握上,拾遗补漏,成绩可观。论文对20世纪初期艺术社团的历史渊源,发展格局;重点社团及其核心人物的活动与艺术影响等等问题的阐述与评说,都是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展开的。  早期西画社团活动,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它的活动范围也限于东南沿海大都市之内。但它的出现、发展与影响,却与前后左右的文化变革有深广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西画社团这一短暂事物,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新旧文化交融激荡的产物。如果仅从西方绘画进入中国这一角度观察西画社团,显然不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来龙去脉。研究这一历史现象的困难在此,这一历史问题的引人入胜也在此。杜少虎的论文,正是在这里突破了一般学位论文的写作模式。他从不同角度展开多方面的史实,并力图多角度地深人开掘,不停留于给出某种规范的解释,而是在梳理、分析、阐述历史现象的时候,接触多方面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杜少虎完成他的学位论文初稿时,我们交换意见,曾提到以这篇论文为起点,对中国西画历史作进一步深入探讨。读了经过修改的论文之后,我对少虎的研究成果感到欣然,同时也对他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更为迫切的期待。

内容概要

  20世纪早期西画家的社团活动,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的现象。在整个儿20世纪,这些社团存在的时间虽然是昙花一现,实际上它和前后诸多艺术发展含有或隐或现的承接、延续关系。而从近年中国现代艺术史成果看,对这方面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杜少虎提出以20世纪早期西画社团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的设想后,我立即给予支持,并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专业诸位老师的赞许。  杜少虎在中国美术史领域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积累,也有美术创作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但他对早期西画历史上的社团研究,从一开始就以登高临深的心态谨严着手。史料的欠缺与紊乱,是进入这一学术领域难以逾越的障碍。少虎知难而进,在收集、阅读和整理史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经过他的努力和各方面专家的帮助、指引,在早期西画社团史料的掌握上,拾遗补漏,成绩可观。论文对20世纪初期艺术社团的历史渊源,发展格局;重点社团及其核心人物的活动与艺术影响等等问题的阐述与评说,都是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展开的。  早期西画社团活动,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它的活动范围也限于东南沿海大都市之内。但它的出现、发展与影响,却与前后左右的文化变革有深广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西画社团这一短暂事物,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新旧文化交融激荡的产物。如果仅从西方绘画进入中国这一角度观察西画社团,显然不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来龙去脉。研究这一历史现象的困难在此,这一历史问题的引人入胜也在此。杜少虎的论文,正是在这里突破了一般学位论文的写作模式。他从不同角度展开多方面的史实,并力图多角度地深人开掘,不停留于给出某种规范的解释,而是在梳理、分析、阐述历史现象的时候,接触多方面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杜少虎完成他的学位论文初稿时,我们交换意见,曾提到以这篇论文为起点,对中国西画历史作进一步深入探讨。读了经过修改的论文之后,我对少虎的研究成果感到欣然,同时也对他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更为迫切的期待。

书籍目录

引言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二、西画社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三、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重要观点四、西画东渐的历史语境五、社团的历史渊源六、西画社团发生的动因、在社会中的位置、基本特征及分布地域第一章 亟变中的抉择第一节 文人的觉醒与大众审美意识的转变第二节 新旧文化活动之变迁——从“文人雅集”到现代社团的演进第三节 世纪之初的西化思潮一、价值取舍与文化移植二、艺术与社会改造第二章 合群而起:“新派画”之引入(1912一1929)第一节 洋画会的兴起一、写生新风二、现代思想的萌芽三、展览会之先声第二节 美术革命写实精神的撷取与新艺术运动之发端第三节 沪上晨钟:天马会、晨光美术会与白鹅画会第四节 社团群起:南北的呼应与联合一、从赤社、阿波罗到东方艺术研究会二、南北艺术社团之联合第五节 促成东方新艺术第三章 先锋思潮:西画社团对“新画派”的追随(1930—1936)第一节 激进的画家群体一、左翼思潮:美术的革命化与大众化二、西画洋风:从长风西画研究会到摩社第二节 狂澜飓风:决澜社的崛起第三节 决澜余波:洋画界的现代思潮第四节 独立画会:超现实主义的散播者第三章 融冶中西:西画社团的社会功能与艺术实践第一节 民族意识之融入:社团共同价值的内化与维系第二节 文化场域中社团活动模式的形成一、艺术宗旨与社团章程二、公共领域的传播(一):社团画展与画家个展三、公共领域的传播(二):教学、演讲、刊物第三节 西画的移入与文化改造一、风格引进:探索西画技法的艰难历程二、样式模仿:油画实践的不同路向三、融合变通:西画国际化、民族化语言的早期探索第四章一、引进与开拓:西画进入中国的社会实践与早期启蒙二、西画社团价值及现代性、民族性艺术的启示附录1:早期西画社团概览(1912—1936)附录2:中国西画社团活动暨外国美术大事对照年表(1912—1936)后记

章节摘录

  尽管泰西的写实画法曾一度引起中国普通民众的惊讶和宫廷贵族的好奇,但在观念层面,仍受到中国本位文化,以及传统审美意识形态和主流文人画的抵触和排斥。实际上,西画东渐是中西文化互相交融与吸收,外来文化中国化、中国绘画现代化逐渐演进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次高潮:一、明万历时期是西画东渐的“第一高峰”。该时期是西方绘画传人中国的肇始期,当时西洋画仅仅是传教的附属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耶稣会士罗明坚,他于万历七年(1579年)来到广东的肇庆。在他的行李中,就有手绘圣像。总督在检点他们携带的物品时极其高兴,因为“发现有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之后两年,利玛窦继来中国,亦携有宗教画,据金尼阁回忆,肇庆百姓“……诧异地望着圣母的小像”。。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进贡给明万历帝的礼品中就有油画。这些被带到中国来的西洋画作品,开始引起了中国人的兴趣,中国的民间和宫廷首次以惊讶和新奇的目光来审视西方绘画。传教士们因此受到启发,初次意识到美术品的重要价值。二、清康熙至乾隆时期,为近代西画东渐的“第二高峰”。此期的特点是擅长绘画的西方传教士纷纷进入清官廷内供职作画,成为中国宫廷画家,开始了折中中西画法的新尝试,并以此促进传教事业。意大利耶稣会士闵明我就曾为康熙帝的园林绘制壁画,致使“朝中贵人见之者,咸惊羡不已”。在此期间,以郎世宁、潘廷章、王致诚、艾启蒙等为代表的一批外国传教士画家开始出现。他们均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进皇宫,影响了宫内的中国画家。同时,他们又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具有中西合璧的画风。三、清代嘉庆、同治年问,广东外销画的滥觞与上海土山湾绘画馆的设立,形成了西画东渐的“第三次高潮”。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一反中国早期西画那种以西方的圣像和中国的皇族为内容的宗教气味和宫廷气息,把油画创作的范围推向了世俗生活。在文人画一统画坛之时,开辟了非主流绘画的谋生路径。1750年以后,广州流行一种后来被称为“外销画”的创作。这些画作为商品,销售给来广州的外国人,然后经商航流向欧洲。四、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是西画东渐的分水岭,西画进入美术课堂和大批美术留学生回国是西画东渐的“第四次高潮”。1902年,张百熙奏进《钦定学堂章程》,实施学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合群开蒙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