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林徽因

张清平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张清平  

页数:

450  

字数:

331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作者对20世纪的伟大女性林徽因情有独钟。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书籍目录


林家有女
一、初春的阳光
二、雨雾英伦
三、紫藤花开
四、宾大的钟声
五、欧游踪迹
六、年轻的先生
生命的夏季
一、烟霞西山
二、北总布胡同的足音
三、永远的伤逝
四、一花一世界
五、一叶一菩提
流亡岁月
一、湘黔路上
二、安家龙泉镇
三、在李庄
四、北归清华园
万古人间四月天
一、时间开始了
二、城与墙
三、不息的变幻
四、最后的日子
尾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林徽因 PDF格式下载



暑假去北京看女儿,她在当当网上给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以前也曾在有些书中看过一些介绍林徽因的文章.多是描写她与梁思成,徐志摩之间的感情.她总是被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作为徐志摩的热恋闪闪烁烁地让人猜测无限.在张清平的笔下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才华绝代的,旷世美丽的林徽因.不知道是因这本书喜欢林徽因,还是因为林徽因喜欢这本书.书中不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在建筑学,哲学,文学,诗歌方面的才华,同时还生动写描写了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我们国家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精神和生活姿态.会让你沉浸到他们的世界中去,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建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知识,读来也让人收益颇多.比如说有关建筑学的双重属性.梁思成说到:"建筑具有不同层次的属性,最底的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第二层次要求的是美观的形象,体现为"悦目".最高的层次要求创造出艺术美,以陶冶人的心灵.这一层次重在体现出"赏心".当然,建筑最底层次的属性是它最本质的属性.从原始人的洞穴,到农民的毛草棚和人们野外宿营的帐篷.无论是谁,都需要星空下的一处房屋.需要一个能遮蔽自己的地方.这是本能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无论是苏轼的"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还是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体现了这层意思.林徽因接着说:例如仓库,车库和许多平民住宅,这些建筑的精神因素就近乎于零,学校,医院,办公楼的精神因素有所提高,但主要还是强调其实用性,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和公园体现了"悦目"这一特点,就是说不但要求它们实用,还要求美观,好看.至于宫殿,园林的精神因素比例更高一些,而纪念碑,凯旋门这样的建筑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功能,已经近纯艺术的雕塑作品."书中这样精彩的地方很多.林徽因对待生活,友谊,爱情的态度.影响和润泽着她身边的人.也让我深思,感悟.不论是她跟着梁思成奔走在穷乡僻壤,踩泥泞,坐驴车,住肮脏的小店.还是病中住在四川南溪的李庄,她始终是那样的乐观,宁静.为每一次古建筑的发现而如获至宝,喜悦欢欣.她让我感到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你的亲人,热爱你生活中的朋友.生活中所经历的苦和乐其实是一样的.我的能力不足以把读书的感悟都写出来,推荐给大家都来欣赏阅读.


大学时在同学那里发现这本书,翻阅之下觉得传主是我感兴趣的那类人,遂借来看,第一遍震撼很大,觉得作者的文笔实在优美,传主的才华实在横溢。当时我将喜欢的段落抄在笔记本上,写了厚厚的一大本,此间对自己的文学修为颇有帮助,与同学通信颇为得意。觉得这样仍不满足,便在常去的书店找此书,一次次都是没有结果,只好又向同学借来看一遍。毕业后始在当当网看书,买后又读一遍,失却了当年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却仍喜欢此书。不想评论林的出身或者其它,但那一代几乎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一直是我所敬佩的。有一点不好的是,觉得百花对这套书(还有陆小曼和萧红等人的传记,未买)的包装不够好,很容易散掉。


看完后真的很神往林徽因梁思成和众多学者周末聚在一起的生活,真想能亲眼见到林徽因,这位我心中的女神……


因为喜欢建筑,所以喜欢梁思永;因为喜欢诗歌,所以喜欢徐志摩;因为喜欢梁、徐,所以喜欢《林徽因》。


印象中是在05年初买的这本书,至今仍然记得,伴着窗外呼呼的北风,躺在温暖的被子里,在黄黄的白炽灯下,让我读到了这么美丽、优雅、聪慧的女子。作者的文笔很好,这么美好的女子,也合该这样的人去写她。为书作序的,也是我喜欢的作家张洁,喜欢她们的人,就来看这本书吧!林徽因,是一个大写的“人”。


林徽因的人生是每一个女人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写的非常美。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一方面是喜欢林徽因,另一方面是绝对作者的文笔无以伦比。


看得出,作者也很欣赏林徽因,所以融入了很多感性的元素,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了解了与林徽因同时代的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在求学和强国之路上的奋斗精神,对求学的刻苦严谨的态度,他们之间的友情之真切都是我们当代青年普遍缺乏的。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当代父母学习的,给子女正确的引导,相互的尊重,感情融洽!


很值得读的一本了解林徽因的书.


拿到了书之后我就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了。一直爱不释手。自己也就这样的爱上了林徽因。


对林的认识是从一首诗开始的。那道诗叫《那一晚》,是好多年前的读过的,依稀还记得几句: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湖心,澄蓝的天上闪着点点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那一晚你和我分开了方向,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红花儿黄花儿朵朵心动诗句清新,如初春的风,又如雨后林中的气息,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进而又觉得这才叫新诗,新诗就应该这样写,写出这样的境界。之后就关注起这个人来。林在世人的眼中,一个才,一个貌,两个字可以概括了。两个字都让当时的人,也让以后的人生出无限的心思。有过竞争的,心胸有点点狭窄的人会妒,有幸而能接近的,能成为座上宾的会爱,像我们这些人,无缘结识,生不同时,只有羡的份了。林生于世家,嫁入名门,若非恰逢战乱,该是何等幸福的一生!书中有一个细节写到林一家从北京南下到长沙避战,敌人的炮弹竟然打到院子中,丈夫是一介书生,上有老母下有幼儿,一家人当时是何等的惊恐。每每读乱世的书,都会万分的庆幸生在这个时代。王朔说,上个世纪(20世纪)中国出了两个女人,一个是已经作古了的林,另一个是当今凤凰台的当家花旦曾子墨。不晓得王从亿万人中选出这两位是以什么为标准和依据。《墨迹》也读过,惊叹于子墨的绝顶聪明是这本书的主要印象。《墨迹》没有很多实质的内容,当然这是因了子墨还年轻,人生的重头戏或许还未开始。林已仙逝多年,其实我们看到她晚年被疾病控折磨得憔悴的样子会心酸无比。希望生在同时代的子墨能够一生幸福,这个愿望应该是可以保证实现的。


很喜欢,书的文字很美,像诗一样...一个伟大的女性


极具魅力的女性.....给人极其正面的影响.....


写的非常好,我非常喜欢看,包装也可以。


文字优美,生动!还有图片!她长得可真美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噢。向您推荐。


值得一看,很有感触,推荐给大家。


尽管我自己也是女人,但还是欣赏那种有才又有味道貌的女人,激励自己也努力向前,


传奇的女子


介绍很全面


如同林本人一样,是一本很水灵的书.


很喜欢,一个很值得敬重的人!!!!!!!!!


非常适合自己和女朋友一起分享.其中女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既由于她的才华,也因为她的美貌。建筑、文学兼通,大家闺秀,流过洋,还能过清贫的生活,经历丰富。林徽因正在被更多的人注意。。。。


在林徽因的传记中,这是比较好的一本,写的比较平实。


林徽因是美女,是才女也是传奇。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理解不同的她。风华绝代,才情卓越的她就是人间四月天!


这是一个很美的女人,这是一个很美的人生,也是一个很美的故事.


一位才华横溢的美女,她的修养,举止现代女性都应该学学。为什么这样的女性越来越少了呢?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受益非浅!!!!


喜欢里面娓娓道来的语调与措辞。


幸福的女人,成功的女人,快乐的一生。被人执着的爱着是女人最大的幸福和财富。此生没有白度过。


虽然还没读完,但哈恩喜欢


文笔比较平实,还行。个人喜爱不同,我比较喜欢平实的写作风格。


我是冲着封面的照片和朋友的推荐买的,其他我也不多说了。


让我在烦躁的社会得到平静帮助我从一个普通女孩思考人生路


人物传记我一直不是很喜欢读,但老妈说这本书还行!


文字不像主人公那样优美动人,但还是可以了解全貌。


看传记较轻松,但总觉着里面的点什么不对的地方,说不清楚


,气死了!书居然给压坏了?还是本来就是坏的?


  这是一本围绕林徽因生平事迹写得一本书。从出生、求学、成家、事业 一条主线叙述。作者张清平笔下的林徽因是那个年代的文艺女青年,从作者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和喜爱之情。小时的私塾、中学的英式学堂,而后系统的建筑学科刚强、理性的只是,以及对艺术天性的灵敏感性,交织、融汇在她的生命中。虽51岁芳魂离世,但回看一声,也是个上帝的宠儿,过得艰辛却也幸福,平淡却有价值。2013.09.22


  一直非常喜歡林徽因的詩,認為她的才氣甚至超越徐志摩。不過偶然間,在某個建築論壇上看到關於她的介紹:「少有人知林徽因在建築上的成就,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建築師,其傳統建築著作,一直是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史或文物古建築的重要參考工具。」一時大為好奇,正好之後在書店逛到這本傳記,立刻一頭栽入,急著探究其中的來龍去脈。
  
  說來也巧,在這之前讀了阮慶岳和顏忠賢的小說,兩位都是建築師,當時便納悶著建築與文學間,是否有強烈的相關。待讀完林徽因傳方瞭悟到:建築具有很強之實踐性的特點,正和詩歌、書法、繪畫、音樂、電影等相通,都是讓生命更加美好的努力。從這一點看,醫學也是創造世間光亮的,難怪醫師作家契訶夫、毛姆、柯南道爾等,讓人如此地著迷。
  
  扯遠了,回到這本美妙的傳記。關於令人痴迷的徽因女神,至少可以搜尋到十多種傳記,張清平所寫的這部相當精彩。不僅對林徽因、梁思成夫婦終生摯愛的建築多所著墨,同時也以開闊的視野、充分展現民初京派文人們(金岳霖、沈從文、聞一多、張奚若、陳岱孫、沈性仁等)昂揚的精神風貌及自由主義,讀者能從中感受到美好的歷史氛圍。可想像的,張清平此處落筆之真誠,必定出於她對那一風起雲湧時代的探尋和渴望(寫得真是好)。
  
  林徽因自是當代的佼佼者。
  
  出生於名門世家,父親是司法總長,從小物質條件非常優渥;嫁給同樣出身世家門第的梁思成(梁啟超之子),北總布胡同時期,他們的精神條件更處在極度輝煌的階段。但到了人生的下半場,優渥的環境忽地轉為戰亂、疾病、貧窮、流離失所。長年的磨難照理說該擊倒原先養尊處優的這對夫婦,然而,極度困頓卻未使他們放棄學術研究,反倒自始至終堅持著自我追求、從未曾忘卻初衷,所謂的”實踐性”竟能至此境界....不禁邊讀邊自問:何謂對建築真正的熱愛?唉!真會被書中所述這些部份,一次又一次地打動。
  
  林的少女時代,可說是擁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熱情幻想、無私愛戀、飄逸出塵....可隨著結婚生子,在歲月的流逝中,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磨損中,其精神空間和生活空間卻未日益狹窄,其生命光澤和質感,也不因美好的逝去(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而稍減。人世之成住敗空,我想她作了最佳的演繹,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實,在天地裡靜靜地綻放和結出,這樣的女子,無怪乎一生依戀林徽因的金岳霖寫她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熾熱的頌贊、激情的飛瀉,讓人沈浸在極度美麗裡,對彼時彼世,生出無限的神往。
  
  說到金岳霖,人間少有的至情至性者,他的精神氣質與磊落襟懷也是超凡脫俗的。這位對康德推崇備至的哲學家,真正以生命實踐了「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元素」,將其對林的戀慕深藏於一生。內在雖燃燒著狂烈的感情之火,仍始終不渝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間的波瀾,一直是多方爭議的話題,本書的觀點和根據史料所作的處理,個人認為相當值得一看。
  
  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深情並非單方面的,書中引述了林洙(梁思成老年的續弦伴侶)的敘述,林徽因曾向梁思成坦承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在說這段不可思議的歷史之前,我覺得該先了解一下林的思想。在某文學評選的聚會上,她曾提出一個明確的文學觀點:「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是誠實。誠實比題材的新鮮、結構的完整、文字的流麗更重要。」我想只要是書迷,讀到這見解沒有不大為震動的吧!如此貼近文學本質、充盈和豐滿的內涵,其實也就是她散放迷人光芒的靈魂精華—情感上橫溢奔放,理智上進退有餘,作品與人生因而充實偉大—這和金岳霖的理性氣質不謀而合啊!
  
  那麼來說那不可思議的歷史。事情發生在梁思成赴外考察回來時,林徽因向他哭訴"愛情的苦惱",要丈夫替她拿主意。劇痛的梁思索了一夜,告訴徽因,她是自由的,他願意尊重她的選擇。這事為老金知悉後,他也思索了一陣,最後承認自己對林的愛不如梁那麼深,從此將這段感情昇華為高貴的精神交流。這三人都不可思議:梁的成人之美奠基於真正的愛;老金可貴在說到做到,甚至林死後多年仍摯愛不移;但最令人敬佩的還是林的坦然,她不曾考慮把這段感情藏在心中成為秘密,追求誠實的品格不僅實踐於文學中,也在建築中、在生活中。這三人一生都是最親密的朋友,甚至梁思成的孩子還為保持獨身的金岳霖養老送終。他們的故事讓人看見,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真實存在,這境界可以是生死相許,也可以是執子之手、可以是相濡以沫。
  
  林給友人沈從文的書信當中曾有一段動人的文字:「我認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閃而過的,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迸出神奇的火花—如同兩個人透徹的瞭解—一句話打到你心裡,使得你理智和感情全感受到一萬萬分滿足;如同相愛:互相以彼此的存在為極端的幸福....」從文章裡透出的思想,隱隱感覺得到一種心靈最深處的珍藏,那是將生命中最激烈的感情昇華而成的平靜。許多人最鍾愛的作品《情願》,幾乎就是這段美麗文字的詩歌版。
  
  張清平在她的書裡形容這對夫妻的愛:「用他們終生痴迷的古建築來比喻,梁思成就像一個宏大的結構和支撐,是堅實的基礎和樑柱,林徽因就是靈動的飛簷、精緻的雕刻,美麗的欄額,他們兩個的組合就成為一個藝術品,如果光有厚重,那麼就失去了藝術的飛揚、靈動。如果光有靈動和輕盈,就失去了藝術的堅實和厚重。 」本書最吸引人的,除了對民初才子們志趣品格的勾勒,再就是傳奇與浪漫之外,對建築的豐富與詩意之發掘。要認識林多元的才華,決不能錯過這一領域。
  
  前陣子沈浸在張愛玲那「星沈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的聰明文字時,曾隱約覺得張的了然世情雖無可置喙,卻仿佛還少了點什麼。然後讀到了木心先生一篇石破天驚的評論文,他在《素履之往》中這樣描述張愛玲:「她是亂世的佳人,世不亂了,人也不佳了。」當下驚訝難抑,木心和張愛玲,兩位放在天平上,喜愛的程度是沒辦法分出高下的。要說萬分敬重的木心胡扯,當然不能,但要承認他評論的張愛玲是客觀的,更是不忍。經過林徽因傳的深刻洗禮,稍微釋然了些—除了敏銳精準的人性,讀讀寫人生境界的大器之作,也是好的。
  


   张清平的文字很是隽丽,其笔下的林徽因,有好几次从书中活脱脱地跳跃出来,呈现在我的眼前,如傲梅般超然于世。因此,有了张清平《林徽因》(后简称为张《林》)的印记,就已不再想看其它版本的林徽因了,固然,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林很不着边际,但陈《林》中的她及她所得到的一切正是我毕生追求的,她的学识、气质、爱情、友谊、事业、家庭,这一切都是这么完美,完美地不忍打破——就让飘浮在云端的林徽因完美地烙在我的心上吧。
  
   林徽因太幸福,天生生就聪慧、灵秀、感性的样貌与气质,这种近乎天然的天赋加之幼时的启蒙教育,让她有机会一次又一次与“大师”促膝交谈,促其完成了个人修养的打造;她的爱情也是幸运的,与父亲在欧洲的一年游访,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我并不是说徐志摩给她带来了女性所艳羡的“浪漫”,或是他那为人津津乐道的于康桥所作的《偶然》,比此更为重要的是林徽因在徐志摩身上学到的东西与广阔的视野,是终身受用的。紧接着,虽是父母相亲而结识的梁思成,又让她有机会出国深造,并从此与梁思成结蒂终身,互持互爱,夫妻俩从此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而后名垂千古。
  
   在当今世人哀叹爱情的堕落后,我追求的是林与梁的如同同志般在事业上互相扶持的爱情。这种爱情已然超脱了一般的两情相悦,而升华为他们在为之终身奋斗的人类事业上的一种共鸣。在风华正茂时,他们一起留学美国的宾州大学,一起学习建筑(由于当时的宾州大学的建筑系只收男性学生,为此,林只好“曲线救国”改学美术专业,但同修建筑学科),经过六年知识的浸润,他们的视野与知识已经相当开阔,回国后以共同的兴趣与志向,进行着同样的工作与学习,为此,不管将来的路是如何的艰难与险阻,仅仅凭着这一点,他们毫无怨言地承担着自己对另一份爱的责任。即使在四川李庄最为困难的时期,林徽因卧病在床,中国战局纷乱,经济景况一天不如一天,可是就是在这样寸步难行的条件下,他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做着他们的事业,也在此时,梁思成开始创作他中国建筑历史上的第一本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卧病在床的林徽因,虽足不能出户,但仍在病魔的抗争中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古籍,为梁思成的研究准备了不可多得的建筑背景参考。
  
   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林徽因的选择也是正确的,以她的美貌与聪慧,身边不期然会有许多情愫的纠结,这些纠结都没有对他们的爱情造成任何的后遗症。这也是我所羡慕与深思的,夫妻之间如何在纸醉金迷的大环境下维持那份真诚与赤子之心,并非靠物质与甜言蜜语就可以办到。两者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志向,共同的生活追求,这样的爱情才真正称的上完美与有意义。


  
  我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一直锁着一本《林徽因》,已经很久了。记得有年初夏朋友说要看我放在家里的林徽因传记,我便在假期回家时将这本书连同川端康成的《古都》装在行李箱内带到北京。岂知之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将书送出。就像别人一再说的那样,习惯真是个可怕的东西——仅仅是因为习惯,我将这本再普通不过的人物传记放在抽屉里面锁了一年多。
  
  这真是本稀松平常的人物传记,我丝毫没有重读一遍的欲望。翻至扉页,看到歪歪扭扭的字:“03年11月,山东大学”。可见那时我是极喜爱林徽因的故事的:大学图书馆里该不缺林徽因的传记,我却仍旧买了一本自留。这些年市面上林徽因的传记、评传层出不穷,却大抵雷同,难有新意。乍看起来,这类传记材料还算丰富、故事也足够生动、有些名字起得简直相当有吸引力(比如,我书架上放着另外一本林的传记题做《莲灯微光里的梦》)。然而,似乎是由于缺少些精神分析的元素,此类书看过之后让人腻歪,丝毫不足回味。林徽因是玉,温润、高贵;而传记作品中塑造的林徽因,却是蜡做的。现在很多人看不上林徽因,说她装,说她是花瓶,说她不过是那个“太太的客厅”里的太太。林徽因女士被人误解至此,她的传记作者们难辞其咎。
  
  这本传记却勾我将书架上的《林徽因文存(散文、书信、评论、翻译)》拿下来翻。随手翻了几封林徽因写给胡适、沈从文、金岳霖、张兆和、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等人信,很有些感慨。有人说林徽因之高贵、优雅,是源于“三代养成的贵族”、是因为她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经历。连sweetii写林徽因的诗,也说它们“都是生活雍容的人才想出来的问题”。我并不是很赞同。林徽因并不是没有经历过苦难:她年少时在英伦求学,时有孤独苦闷;及年长,又蒙丧父之难;战时的困苦,更不用细数。仅在李庄,林徽因卧病五年;梁林二人写给费氏夫妇的信中,毫不掩饰他们生活之拮据。可外在的生活,从未影响到林徽因的精神气质。
  
  林徽因他们那一代人毕竟是特殊的,北总布胡同就是近代中国知识界的Bloomsbury。翻一翻林徽因与胡适、沈从文、金岳霖、张兆和等人的通信,慢慢体会一下便可发现,将书信两端的人连结起来的不是知识、不是信仰、更不是布尔乔亚的情调,而恰恰是——友谊!这种友谊不虚饰、不躲闪、不矫情,透过多年后展示给后人的文字,依旧展现出着极强的感染力。反观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沟通交流的方式虽多样便捷,心的距离却并未因技术上的进步有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反为强烈,浮华的社会风气更加重了坦诚的缺失。由此,在盛世表象的背影里跳动的是一个个空虚孤寂的心灵。相形之下,林徽因女士的高贵便更为显然,而她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更可值得怀念了。
  


  暂且用一二来表示,因为我还没有看完,只是要赶着考试,想必要耽搁一段时间了。
  曾经的一位老师如此评价了徽因,他说其实林徽因才是真正的奇女而爱玲不算什么,只是很多人知道爱玲更多些罢了。应该说是各人会有各人的喜好,就像韩寒就不喜欢徽因一样,他认为她太理智,过于理性的女子是没有太大吸引人的魅力的。总体说来我认为的我更喜欢爱玲了些。从她们才华而论,爱玲确实是比徽因天赋了一点,徽因只是因为生活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虽她俩小时生活的都并算不上是很美满的家庭,但爱玲比徽因更严重了一些,家庭环境会更不好一些。而她俩最大的不同其实也应与孩子的受教育有很大关系,爱玲感性了些,徽因理性了些。徽因第一次与异性有深入地交流,是志摩,即使她喜欢于他也深知这样的一个人不适合自己,他有家世。然而爱玲却是自己喜欢了顾不顾得合适不合适就已深陷进去,也许女子最怕这点。直至后来导致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爱玲凄苦无人理解,徽因幸福友人极多。
  徽因的一生可以用正常人的感觉去评论。她会喜欢上只大自己三岁的思成,而爱玲却是对于那些同辈的都会看不起,可见爱玲的自傲与才华是成正比的了。爱玲的一生可以用非正常人的生活去评论,她嫁的两人都比自己大挺多,而她也不会用那些生活的道德理念去约束自己不可以和已婚异性相爱。她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废人,她不会生活不会交际,只知道写东西,和自己亲近的人说话。她的奇特在于她拥有天赋不需要努力,而徽因的很多都是努力得到的。
  只是让人感到愉快的是,最终志摩与徽因一直以友人的身份联系着。而岳霖先生也与这对夫妻俩一直以朋友身份在一起。生活是美满了许多。人都是会爱上健谈的人,她们会说出很多道理让你懂得。人也会在交谈中了解别人,放松自己。生活的许多愉悦在于你用自己的心交换了别人的,慢慢感到一种共鸣。只是爱玲却不同,从写时就说她是少言寡语的。那样一个人是不会有人会轻易爱上的。
  这一次读物更让我理解了,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那种向往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被扼杀,不是你死就还是你死。志摩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把爱情幻想的美好,把与自己爱的人的婚姻幻想的美好,只是面对真正的现实时我们都不仅掉下泪来。我们需要现实来清醒我们自己的头脑,爱情真的只是爱情。
  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一位婚后有自己事业的女子与婚后毫无事业的女子有何等的不同。并不是说女子就是女子,她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
  与此感慨更多是,家庭教育予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徽因生活在一个生活富裕的家庭中,她年少就已出国。而思成也是这般,他们的结合似乎正常又合理。她们的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当然会比那些从不出远门的人眼界要宽敞的多,而他们的一些行程也都是长辈安排的。同时,她们生活的圈子也可见人以群分。他们中的那些大多以精神来衡量生活
  
  
  
  
  今天再看自己写的书评时,早就有了与当初不一样的感慨。这个还是老早以前写的了。
  想想我们都是平常人,所以我们只会有平常人的生活。爱玲是才女而我们不是,所以我们也不会有与她一样的生活。而徽因慢慢在生活中会出现她的身影,在爱情上,很多方面都可以以她为例子。她虽薄命但却一直生活在幸福中,有人爱,有人疼。女子最重要的也不过是这么一点了。她会是女中豪杰是因为她的理性,她创造的沙龙。无不在现在人眼中留下牛人的印象。
  我想与她一样,是不是就是我是个只会寻别人脚步的人。其实我只是想要与她一般,能有个爱自己的人,能有那么多知心的朋友。
  忘了说这本书,它有很多的东西都是考证出来的材料,写的挺好的。至少是个了解徽因的出口,如果喜欢徽因的话可以看看它。从出生到逝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好书得原因,各人喜欢的也会不一样。希望大家会喜欢这本书。
  


   今天天气很好,虽然风大了一些,但是没有感觉很寒冷。午饭后就去了八宝山,因为林徽因就长眠于此。进去后买了两朵菊花,八宝山很大,不知道在林徽因的墓地在哪里,就随便进去了一个方向开始寻找,没有想到找了没有五分钟就找到了。偌大的一个八宝山,在一个角落不费时间和精力就找到了,仿佛冥冥中就知道是那个方向似的,也许有些事情就是注定的吧,“心诚则灵”。
  
   林徽因的墓地很简单,但不失气质,就像她的人生一样。碑上只写着:建筑师林徽因。碑上的设计是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一个样式,很简单。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任何文字来记载她的生平事迹,也许仅简单单的建筑师林徽因就是她这一生的写照吧。
  
   一生都醉心于建筑的研究和学习,即使是在战乱年代,她和她的先生梁思成也投身于中国建筑事业的研究,要不是他们的那份强烈的使命感,也许很多古建筑在今天我们早已不能见到了。要不是他们的努力,中国的建筑系也不会开始的那么早!
  
   开始看林徽因的传记是因为她传奇的人生,也离不开梁思成、金岳霖和徐志摩。还有就是她林姓的原因。开始的时候我很世俗的抱着一种想看他们那纠结爱情的心态。但是我错了,她的睿智,她的聪明,她的灵动的思维还有那脱俗的气质都深深的吸引了我。无疑梁思成是幸福的,他们一起经历了幸福的生活,也携手并进了那艰苦难熬的岁月。到最后两个人虽然都为病痛所折磨,但是那份不变的爱情一直到最后还是温暖着他们。林到生命最后岁月中还在设计着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每天晚上就像是生命的最后一晚,但是第二天迎着阳光还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她那坚韧的精神感动着我,其实生命真的没有那么脆弱!
  
   看着林徽因的墓地,想着就在不到一百年前,她经历着她的传奇人生,到今天我站在她面前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呢?百感交集,却又热泪盈眶。人生就是这么神奇吧,我们通过文字阅读着前人的经历和智慧。现在我们重复着前人的路程。只是有些人走的很平坦,有些人走的很崎岖;有些人一生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有些人坎坎坷坷但也轰轰烈烈! 出生不由我们,死亡也不由我们,但是路是由我们自己选择走的。
  
   不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将长眠于地下,或许与树共同成长,或许与海水一起跳跃,或许与风一起飞翔,到那天后人是否也会记住我们呢?
  
  


  坎坷跌宕的人生 是在那个年代里 文艺青年的缩影
  才华 热情 真诚 书中除了徽因外我最崇敬的几位:梁启超 梁思成和金岳霖
  梁启超的开明正直 思成的认真 专一 兢兢业业 金岳霖从始至终 作为挚友的真诚乐观 从一封封书信中 足以充分体现他们各自所独有的人格魅力
  可以说 他们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产物 是近代中国的珍贵财富
   很感谢曾经的历史老师 通过阅读此书 发现老师曾经上课时跟我们讲的那几个小故事书上全证实了 很感动!!
   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如电光火石般生辉,耀人眼目。
   很是羡慕林徽因 她拥有如此众多的“真正的友人”


   读李清照,我爱前半生软香轻语的词,后半生的痛苦背叛只得匆匆一瞥。读林徽因又是如此,我爱前面一半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自信模样,到后来战争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怎么也看不下去。这样的女子怎能被生活折磨!


  毕竟是传记,所以不排除作者有矫揉造作美化人物的可能性,且作者的笔锋却有丝毫笨拙.但是正是由于作者这种熟而不娴的笔锋,却将林徽因的敏捷聪慧烘托的更加生动!
  当代之第一奇女子,林徽因当之无愧.印象中,民国女子的照片无不面部表情僵硬,且驼背木讷,但是林徽因确实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俏而娇!不仅如此,她能即兴的大段背诵某位作者的文章,这可谓是对身为写书人最大的赞美.而且,在爱情与现实面前,懂得权衡利弊,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虽然追求者众,但能平衡好自己的位置及关系,将女性的柔美发挥到极致,而且,出身名门,自小见多识广,优越的家庭背景,宽泛的眼界,并没有让她恃宠而骄,相反,她作为与男人共同打拼事业的女人,帮助男人成就了事业,却也帮助自己得到了更高的赞美.
  做女人,应当如此!


  晓得林徽因,来自徐志摩的散文。随后,购得张清平的《林徽因》来读,才对这个“中国近代第一位才女”(胡适语)有了一个脉络上的了解。这次,却是一本《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之前,还有一本《林徽因寻真》。这就是,我读过的关于林徽因的书籍,自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篇章,从侧面提及到她。
  提到林徽因,总绕不开两个人物,那就是徐志摩和金岳霖。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在历史中已经模糊。但这两个人的影子始终不会排除在林徽因的世界,试想,人的生命中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经过之后,再来回想,熟悉又陌生。犹如两叶浮萍,聚散离合。
  徐志摩第一次遇见林徽因是在伦敦,那时,林徽因只有十几岁年纪,据政治学家张奚若回忆,当时的见面,林徽因差点喊自己和徐志摩为叔叔。但到了徐志摩向自己抛出爱恋的时候,那少女的情怀,那炽热的情感开始慢慢燃烧。但林徽因是理智的,来自从小家庭的影响,自己母亲是父亲的第三房妻子,并且没有生儿子,所以,地位很低。这样的经历,使得林徽因一开始就对这次来势汹汹的攻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加上,其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早有意思联姻。这事情,梁启超也是知道的,他并不支持自己的学生徐志摩。
  就这样,林徽因在与徐志摩的交流中,尤其是徐对于文学,对于诗歌的爱恋,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林徽因一开始就把徐当作自己的大哥哥,真正把爱情和婚姻分开。这也是这一群文人——新月文人的过人之处。
  当徐志摩知道没有希望之后,他们依旧是好友。徐志摩的那篇《偶然》是对两者关系的对好诠释: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931年徐志摩在空中命丧英年。
  之后,发生了关于徐志摩“康桥日记”的风波。徐志摩从剑桥大学回国后,曾经自己的日记交予凌叔华,交代其后可以给自己写传记的材料。林徽因很想得到这份日记,但凌叔华不给。于是,林托胡适向凌索取,但最后的版本还是不完整的。按照史家的观点,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我们没有看到什么,自然不能说什么,凌叔华的做法一直成为未知之谜。
  也就是这个原因,林徽因一直对凌叔华心存芥蒂。
  林徽因在北京总布胡同三号家中组织的“太太的客厅”曾经汇集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名流,自然,林徽因是客厅的主角。就是在这个客厅上,大哲学家金岳霖认识了林徽因,并向林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一时间,林徽因非常苦恼,她告诉自己的丈夫梁思成,说,自己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梁思成也很苦恼,但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他还是告诉林: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会祝福你们。林徽因将梁思成的话转告金岳霖,金说,梁思成是真的爱你,我不能破坏一个真的爱你的人,我选择退出。
  此后,金岳霖一直居住在梁家左右,俨然成为梁家的仲裁,凭借着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梁从诫后来给金岳霖送终,称其为金爸。
  林徽因是处于中国转折时期的一位女性,对于旧道德新文化都能兼顾。先后有了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前者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后者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
  林徽因对建筑的爱好起源于跟父亲逛欧洲时期房东的启发,后来,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后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深造。回国之后,先在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设计东北大学的校徽:白山黑水。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建国之后,主持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她强调建筑的民族特色,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北京城墙的灰飞湮灭。梁思成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不禁一语成谶。
  林徽因的才气,来自书香门第的熏陶,来自交际圈子的碰撞,更是自己的天赋使然。为纪念自己儿子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与梁思成编写的《中国建筑史》,这一切成就,使我们对这样一位才女无限怀念。
  1955年,林徽因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长久的肺病折磨,殚精竭虑,最后,由13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中,还是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写的挽联对她一生的概括最为精确: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近日见媒体尽是红光满面的代表,其中不乏女性。忽然想到林先生,林先生好像也是做过代表的。 不过,她这个代表和现在某些上台歌功颂德下台涮羊肉,有稿子没脑子的代表可不是一码事——判若云泥。
  
   对林先生最深刻的记忆是一副她在病中的照片,我想那可能是在野外工作时积劳成疾所致。照片中四室萧然,窗壁透风。条件之艰苦从中可以想见。林先生一袭素衣,面色平淡,半卧床头,面容清减。然而目光却是那么专注,神采奕奕。那种从容淡定的高华气度是直指人心的。 林徽因最为人所知的是她的情感与事业。也正是这两方面,足以体现她的人格与本色。她容姿绝世,才华横溢。但丝毫没有那些新文化所谓的才女佳人的病弱扭捏,虚伪矫情。 她身上有一种清健之风,这是男儿少有的品质。她为人爽朗而质朴,坚强而独立。 也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她对情感的取舍,最终拒绝了苦苦追求的徐志摩。 因为她知道不管你挥不挥衣袖,你都带不走一片云彩。而选择了与梁思成在一起去寻找那些祖先的遗存。因为这些行走使得她深刻认识到对这些中国建筑的留存与呵护,对这个国家与民族是有着怎样的深远的意义。这是一个从自然民族进入现代国家的重要基石。而一个现代国家必须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拥有清晰的认知与留存。 只有如此,我们才知道何处来何处去,才不会丧失自我,最终湮灭。 而建筑,作为其中最历久的实体,是必不可忽视的。因为他的承载远远超出了自身;绘画、雕塑、社会学、伦理、堪舆、哲思、天文地理。。。。。。 它们相互连贯融汇才织就了这一张坚韧无比,血脉相通,灿烂之极的中华文明体系。 林先生是深深认同这些的,她当然知道将来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荒山野岭,风餐露宿,无可奈何,捉襟见肘。但林先生无惧于这些,毫不动摇,全力以赴,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功绩。 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可贵,那就是为了民族的事业竭尽所能,甘愿牺牲,并以此为荣。林先生是深爱着这个民族的,所以她才会对这个民族的一切怀有如此强烈的责任感。 这样的女性了不起,非常! 如此的风范和品格,怎不令那些自我标榜为女性榜样的醉生梦死,一无所知的现代命妇以及那些虚荣与野心交集,被人利用或干脆利用自己的伪“女权主义者”无地自容,集体崩溃。
  
   除了这些,林先生的柔情也令人感叹。这种柔情闪烁在得知徐志摩故去后轻唤“志摩”滴落的泪珠上,流溢在与金岳霖同檐坐照,半生相携的笑声中,以及儿女后人无尽的思念中。 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不久便再续弦。我也不想有何评价,我只是遗憾。因为像他们这辈人经历过无数翻天巨变与难言的世事坎坷。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我辈无法了解的,或许以后有探寻的可能,但只是探寻而已。
  
   林先生以她的风采为世人留下无尽追忆,也为这个古老民族中的女性在走进现代,树立了不灭的灯标,照澈出一条真正的路径。 自今而后,这路上一定会走出更多像林先生一样或更加优秀的女性。在此,向林先生以及所有伟大的女性致敬!


  第二次读了,林徽因,一个奇女子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多到没人能够计算出来,多到让林徽因成了哪个女人也无法比肩的美丽传说!


  她关注了许多男人,男人也关注她。
  然后他只和几个男人聊天,取消了别的关注,
  被取消的男人心里不是滋味,草!也取消了对她的关注。
  小娘们就着急了,又关注回....再取消....在关注...直到死去。
  
  
  
  这娘们玩了散文,玩诗歌,玩了诗歌,玩建筑,玩了建筑玩男人,当然玩的男人最出色,三个男人,为她倾尽一生。徐志摩那种小文青是逗着玩儿的,梁思成那种富二代才是共枕的,你可苦了金大师,人家当了一辈子的和尚呀!
  
  这娘们不是芸娘,不是萧红,不是杨绛,这娘们叫:林徽因........


  这两天读此书,不断在心里揣摩着,那样的年代,那样环境里的林徽因,不得不说她是一位奇女子,睿智如她、美丽如她、幸福如她!     说她幸福,因为当绝大多数世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她出生富家,有机会出国游历、留学,这是让人何等的艳羡。虽然她从小感受到了母亲婚姻的不幸,也因此而困惑,但我想这样的磨砺,只能说是她成长路上的一点点小瑕疵,反因此缘故,指引了她对婚姻的选择,而观其一生,无疑,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是如此的有幸,一生得到了三个优秀男人的深爱!有浪漫不羁的徐志摩,对她深情满怀;有踏实稳重的梁思成,对她一生呵护;有严谨深邃的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浪漫狂烈的徐志摩为她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再别康桥》,终生未娶的金岳霖在她去世若干年后的一天,郑重其事地宴请至交好友,举杯第一句:“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说她睿智,一个美丽女人能同时在建筑学界和文学界有所建树,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多么的不易,而她似乎轻易做到了,且做得很好!当面对婚姻这样重大选择时刻,她理性对待,告别徐志摩,毅然回国,与深爱她的思成步入婚姻殿堂,故而成就了幸福的一生!现代人的婚恋观是和自己爱的人恋爱,和爱自己的人结婚。无独有偶,她以其独有的睿智与理性,早在半世纪前就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现如今的婚恋法则!     面对这样的一个女子,倘若还要质疑她的美丽,那么历史封存的秀丽影像以及三个优秀男人的深深迷恋足以说明;倘若还要记忆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全部论著已经足以展现;倘若还要非议她的情感品质,那么那个为她终身不娶的学术泰斗的执着无悔足以澄清;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初春已至,四月将近,我知道我一定会在四月的春光中,时常地记起她来,会想起她别具一格又扣人心弦的美,当然还会想起她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忘记是什么时候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叫做林徽因的建筑大师,也是是因为她叔叔的《与妻诀别书》,也许是她赫赫有名的父亲,还是徐志摩金岳霖,反正她好象一下就存在了记忆中,从她出国留学到与思成相守一生,再到她来山西考察旅行,最后建国初,她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后是她默默的闭上眼睛。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一位伟大的人清晰细腻的一生,作者的笔法充满人性,是一本难得好书。


   力荐这本书不是因为它作为人物传记在文学上的造诣,相反,觉得这部传记其实可以写得更精彩。因为当你环顾她身处的那段历史,和纵向对比在历史上这样一位女性的风采,你心里应该清楚,林徽因本身绝对比书中描写得精彩。
  
   我常常把这本书介绍给女性友人,不管她是励志做一位商界女强人,家庭主妇,或者是一位风流婉转的女子,都可以在林徽因身上找到你可以
  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这本传记发现很多现代女性已经失去的美好东西。
  


  造物主对极个别人会有特殊眷顾。
  
  林徽因真的是美极了……
  
  不论是重看她留下的相片,还是翻阅众人回忆她的文字,逃不出“美丽”二字。
  
  这种美丽在那个时代是少见的,现在我也未曾见过这样美丽的女人。


   她,文弱秀丽的徽因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质,那既是诗一般的空灵飘逸的神采,又是具有忘我献身热情的科学精神。
   她,从小在东方和西方双重文化的教养下长大,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与拜伦,雪莱,莎士比亚,狄金森一起滋养着她的心灵,东西文化在她的血液水乳交融。
   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与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精神在她的行为方式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保持双重文化的生活形态,对她来说,不仅是出于习惯,更是一种生命的需求。
   她,把生命的光泽和质感体现到了极致。
  
   她,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热情幻想
   无私爱恋,飘逸出尘
  
   愿生命中的所有美好,你我都拥有。
   (ps:人活着的意义基本上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种情感—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能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他人,也不责贷旁人。)
  
  


  “你知道林徽因吗?“
  
  “黄磊?徐志摩?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那电视剧是曲解林徽因。”
  
  “好吧。”
  
  “给你看她的传记吧,让你了解一下我的偶像。”
  
  就是这样和她聊天之后,我开始读《林徽因》。本来她,作为一个女性,就足够成为我的偶像:睿智,精干,周密,理性与感性并重。偶像的偶像会是怎样的?
  
  首先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杂糅,一时像议论文、一时像童话故事、一时像史料、一时还像建筑科目普及教材。可能也是因为林徽因其人的生活、情感丰富非凡,而使得作者无法使用单一的写作方式来全景展现。让我纳闷的是,本书在作序的时候还使用大篇幅提到这个写作方式问题——传记写作方式。在我看来,有点此地无银。
  
  所以也因此我只能在这些写作方式的夹缝中想象出一个林徽因。她美丽、聪慧、坚韧、知性。这些是贯穿她一生的性格特质,而到了老年,更是创造上生命上的奇迹,超越了身体的极限。书中林徽因的诗歌,书信,话语虽然丰富翔实,但我没能够细细体味拒绝。倒是一些只言片语让我回味无穷,让我从细节感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林徽因,以及她一生的爱梁思成,我真切体会到了他们的思绪,受到了他们的启迪。
  
  【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厚重给人以负荷使命的承担,轻灵给人以飘逸变化的美感;厚重的意蕴展示了深沉恢弘、高贵纯正的境界,轻灵的律动表达了超脱束缚、飞升向上的愿望。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惟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读到他们的这天造地设的一对,看到他他们在无论在爱情上,生活上,工作上,艺术上,以及人生追求上都能够互补互利,志同道合,我深受感动。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灵魂都奉献给了共同的东西,他们不是独自的个体,失去任何一方则全部毁灭。林徽因生命中有徐志摩,有金岳霖,但是她选择了梁思成,或者说命运注定了他们选择了彼此。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一段段爱情经历,回想那些我所知道的身边的男欢女爱的故事,不能说它们幼稚,但是他们的确儿戏。《围城》中方鸿渐一开始说,世间哪有什么爱情,压根儿就是生殖冲动。其实,如果爱情不像梁思成和林徽因那样的,就都是生殖冲动。而有太多的恋人,到婚姻,到夫妻,都是从生殖冲动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进化成亲情的。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是“无可替代”的组合——命中注定。
  
  在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逃难到云南地区,过着艰苦的生活。林徽因病倒了,但仍然坚持工作、照顾家庭维持生活。梁思成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
  
  【“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有时候读着外国杂志看着现代化建设的彩色缤纷的广告真像面对奇迹一样。……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梁思成称林徽因为“我迷人的病妻”尽管林徽因长期卧病,尽管生活这样艰难,但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以及视林徽因为自己的骄傲的感情仍然溢于言表。】
  
  因为理想、生命中共同的追求而病倒,卧床不起却仍然迷人,这般苦中作乐,这般相互扶持互相欣赏,流亡岁月的苦难也不过如此,只有最真意义上的爱情才能产生如此的动力!
  
  林徽因在指导好朋友的女儿林洙学习的时候说:
  
  【“英语并不可怕,再冰(林徽因女儿)中学时在同济附中,学的是德语,英语是在家里学的,我只用了一个暑假来教她。学英语就是要多背,不必去管什么文法。一个假期我只选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做她的读本,她读一段背一段,故事读完了,英文也基本学会了,文法也就自然理解了。”】
  
  背诵确实是非常伟大的学习方法,即使它很枯燥,但是它造就的是永不磨灭的知识。我虽然没有刻意背诵过英语,但是处于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无比热爱,我能够把片中大部分段落倒背如流。的确我当时不懂文法,甚至连单词都不认识几个,就好像听歌曲一样,潜移默化之中记住了语音语调。当我摘下耳机出口说英语的时候,就是美音了。或许当背诵的内容是你的兴趣所在,就能够事半功倍吧。对于纯粹意义上的语言,无论是英语、法语、日语,背诵作用很大,那么对于电影语言呢?镜头语言呢?背诵是否能够起到同样的神奇作用?我们把希区柯克的某一部片子的某一个段落的镜头语言烂熟于胸倒背如流,是否能够在更好地掌握视听这门语言呢?我决定做这样的尝试。
  
  梁思成说:
  
  【不要轻视聊天,古人说,“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从聊天中可学到很多东西。过去金岳霖是我家的座上客。茶余饭后,他、林徽因和我三人常常海阔天空地“神聊”。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思想,是平时不注意的。学术上的聊天可以扩大你的知识视野,养成一种较全面的文化气质,启发你学识上的思路。聊天与听课或听学术报告不同,常常是没有正式发表的思想精华在交流,三言两语,直接表达了十几年的真实体会。许多科学上的新发现,最初的思想渊源是从聊天中得到的其实,以后才逐渐酝酿出来的。英国剑桥700年历史出了那么多大科学家,可能与他们保持非正规的聊天传统有一定联系。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喝酒,喝咖啡,自由地交换看法、想法。聊天之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
  
  固然如此,但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要注意聊天的质量。不是唠嗑,不是扯淡,而应该是自由思想的碰撞。因此,要做一个有耐心的聊天者,也要做发现者,不要畏惧做话题的终结者,当话题已经发展到毫无意义的时候。茨威格时代的沙龙还能再现吗?现在09研究生们自发组织的电影公社活动,其实就是想把电影创作制作方面的沙龙文化带回来。虽然我们没有资力喝酒、喝咖啡,一起看看别人的、自己的片子,聊聊电影,聊聊人生,或许就能产生碰巧的艺术。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共同朋友是历史学家费正清。林徽因曾经这样描述:
  
  【费正清“对有些事情有着基本的理解,他和别的外国人真是不一样。而我和思成非常惊讶,它真的全然没有外国人那种善意的误解、一厢情愿的期望或失望。我尤其欣赏费正清能够在谈到西方事物时使用西方词汇,谈中国事物用中国词汇,而同一个西方语言却既能让美国读者以自己的语汇来读关于中国的事,又能让中国读者用另一种语汇来读关于自己国家的事。我们队这一点都特别欣赏。】
  
  由此我再次想到电影的语言。我们作为电影学生要走出去,应该以国际作为平台。而国际平台青睐我们拍摄特别中国的东西。我们是否能够拍出费正清那种语言的片子:我们用西方人的语汇来讲述中国的故事,但是这种语汇又能够让中国观众接受。我们要掌握西方和中国两种电影语汇,然后把他们融汇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属于我们这一代全球化了的人的语言——这就要我们从思想上进行根本的改变。
  
  【国徽图案制作好了,庄严美丽得逼人眼目。汽车把制作好的国徽模型拉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放心地病倒了。】
  
  “放心地病倒了”,或许这正是有时候我们拍完片子以后的状态吧。
  
  在1957年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梁思成写了这样的一份检讨:
  
  【过去我在工作中有没有烦恼呢?有,而且不少也不小。我的烦恼是“党什么都好,就是可惜不懂建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就开始犯错误了。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想搞一个在建筑领域里的反党运动。我写文章,做报告,系统地做学术讲演,并且以我的理论教育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了反对美国式的玻璃方匣子(美国式的高层建筑),我有意识地搬用了毛主席的话,矫枉必须过正。所以为了矫方匣子之枉,必须过正地去搞复古主义。我想搞成一个学派,以群众的力量来“教育”党的领导同志。我的错误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影响了不少建筑师,造成了巨大浪费。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后来告诉我说,连许多共产党员都被俘虏了。正在我暗暗高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全国性的批判对象,使我大吃一惊。我心情非常沉重。但是,我同党并没有抵触情绪。我想,这样“整”我,一定是因为我的建筑理论是不利于祖国建设的。我的痛苦是一个受到母亲谴责的孩子的痛苦。为什么?因为我信任我们党像我小时候信任我的妈妈一样。我思想没有搞通以前真是痛苦万分,但是党却是那样耐心地同我讲道理。我搞通了,从心底下服气了。我低头,我承认错误。后来我知道了《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曾受到了将近一百篇批判我的文章,而党没有发表。为的是不要让群众把我同当时正在受批判的胡适、胡风、梁漱溟等同起来。因为我的是一个学术思想问题。若是两个姓胡的,两个姓梁的相提并论,就可以一棍子把我打死。我才知道党对我的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我只有从心眼最深处感激感动。
  
  而当时的梁思成则经常是沉默的。】
  
  对此,我也只有沉默。


  我想,再也找不到有三个男人为之疯狂、智慧与美貌宠爱一身、性情温和大方、在动乱年代里家境优越却深爱祖国的这么一个奇女子,她真是仅此的唯一。


   因为创造社知道梁思成,
   因为梁思成知道林徽因,
   因为人间四月天关注林徽因。
   因为去过创造社旧址,进而见到林徽因,一个让我一见就喜欢上的女孩。
   清澈眸子,单薄身体透出的那股气质,让人感动。
   阅读林徽因,更加了解了这个人,一个优雅、开朗、执着而又坚持的女孩,一个有着极高文艺天赋和浪漫情怀的女子。
   美,从骨子里透出。
   让人看一眼就无法忘记。
  


  我初识林徽因,来自《知音》,那还是九十年代的事情。彼时知音体并不如现今这般有激情,它讲述着人生小品、不同人物的生平、浮世悲欢,都平静而平淡。
  
  当时年幼,不识梁思成,不识林徽因,不识作者林洙,但却对杂志上与父亲合照的少女印象深刻。
  那张黑白照片日后当然无数次的重看过,都不如初看时惊艳。但林徽因这个名字,自十几年前便这样结缘。
  
  再识林徽因,已经是零一年,来自《人间四月天》。与徐志摩的相知相恋是林徽因生命中的一个段落,时至今日仍能记得故事里那少女在琴键上扬起的手臂,在剑桥星辉下的笑声。
  但只是段落。却成为后世极力渲染的情事,我们无从考证当年这女子的内心世界,但亲手放弃一段感情,却是可以明白的痛苦。有人赞她一代才女,而更有人说这女子风流。但其实林徽因一生致力于建筑与艺术,她的世界在我看来黑白分明,并无这么多旖旎。她实则是理智的,真挚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她热爱的太多,一段情事,并不值得纠缠一生。
  
  后来看过太多关于这个人物的传记。关于她身边的男子也是各有千秋。或许这样的彼此不平凡才造就传奇,但也因此有更多的误解。传记作家都会有自己对人物的偏好,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生平该如何客观而真实的还原都是值得探索的事情。因此并不愿迷信这些夹杂太多故事的叙述,反倒信百科。不含观点,只叙述生平,简洁直接。
  
  女,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 ,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後,与世长辞,年仅51岁。
  
  当后人乐此不疲的讨论她究竟和徐志摩,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间有着怎样不得不说的故事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这女子是如何在病榻上写着关于建筑的著作,在那样的乱世里奔波跋涉,寻找着历史的足迹。少女时代她的文如其人,清丽恬静,而多年后这女子的文字实则已经沉郁苍凉,关注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走向,拖着病痛的身体照料儿女,与梁思成并肩工作。金岳霖纵爱慕她,却无比尊重梁思成。这种知己挚友般的情谊,并非八卦过往可以带过。
  
  人一生中可留下供后人评说的东西太多,反倒会混淆视听。林徽因有才气与美丽,且从不吝惜让人知道,在当时招来的嫉恨与不满都未必在少数。时至今日仍有人拿出各种各种的野史或者正史来说,看这人,人品分明不招人待见。而我所希求的不过是世人放下那些故事吧。用你的内心来评判。
  
  
  附百科一段评论。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书是借来的好!这两天在看《林徽因传》,借书的同事马上要离职了,赶在她离职前看完,还剩一个篇幅,今天是最后一个晚上。一个旷世美丽的女人,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人!她的心路历程,生命历程,无不一一刻在我的脑海中。林徽因豁达乐观和多愁善感交织在一起,因此她的人性是饱满,人生更真实!红颜虽薄命,但在有限的人生绽放自己的美丽和魅力,无偿不是幸福的!
  
  


  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心向往之,奈何已入凡尘,病入肌肤!


说好的金岳霖呢?


张发财说的


当一个女人是美丽的时候,只需读些书,她就又成才女了


林 好像是某人的偶像来着


能才气纵横,能聪慧美丽也就罢了,偏偏如此睿智淡定,奇女子,真女人。


最开始关注她是因为语文课本上一篇关于金岳霖先生的文。
然后就听我们老师讲这个女子。


写得比我想到的更好,赞


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啊,很喜欢她,是一个很有气质的女子。


呵呵,是呀,连这本书里提到其他有关建筑的书我都想看看呢


呵呵 这本书可把我害苦了,看了之后想找一个林徽因式的秀外慧中的女朋友,结果迄今仍然在独自等待,且坚持理想不辍。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胡适、费正清、费慰梅……


呵呵,那男友就应该都像梁思成这样知书达理,幽默风趣


还要加上一条,那就是要大度。


这个境界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呵,我最近也正在看她的自传呢,……才女。很喜欢她的名字……


是啊~我也很喜欢,人如其名那样动人


为什么这也推荐?


不知到ls指啥?


恩恩 中国第一才女啊 美死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