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石狮雕刻艺术

李芝岗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李芝岗  

页数:

26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丰富灿烂的雕刻艺术遗产,石狮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神话大地的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推崇为神兽、灵兽等吉祥物。它那威武雄强的形象,激昂的神态,磅礴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作者根据历史的跟迹,将中华石狮艺术的发展演变为诞生雏形期、成长发展期、辉煌鼎盛期、民族世俗期、程式普及期以及当今的发扬光大各个阶段,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狮造型、雕刻技艺和艺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而且清晰地交代了各地域不同风格的石狮艺术。

作者简介

李芝岗,男,1953年生,高级工程师,陕西省子洲县政协委员。1990年创办了“东方石刻艺术研究所”。长期从事中国石雕艺术研究工作,用了10年时间主持复制出历代石狮1000多个,再现了中国石狮艺术史全貌。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 中华石狮雕刻艺术诞生前石刻艺术概况第二章 东汉时期的石狮雏形 一、历史概况 二、真狮在中国的出现 三、东汉时石狮(兽)雏形的雕刻艺术 四、东汉石狮雏形期的艺术特色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长中的石狮雕刻艺术 一、历史概况 二、南朝陵墓石狮(兽) 三、北朝佛教及其石狮雕刻艺术第四章 隋、唐时期——中华石狮雕刻艺术的辉煌盛期 一、历史概况 二、唐代石狮艺术发展概况 三、唐代帝陵石狮 四、唐代佛教及其他石狮 五、隋、唐时期石狮雕刻艺术的成就和风格第五章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石狮艺术的世俗化 一、历史概况 二、中华石狮艺术的世俗化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的石狮艺术第七章 各地域石狮造型的不同风格第八章 中国近代、现代石狮雕刻艺术的发扬光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其由石质松软,所以麦积山造像多为泥塑,但也有少数石雕造像砷,现保存有造像达千数,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最可贵的艺术遗产之一,被称誉为“东力‘最大的泥彩缨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窟龛除少数属十六国建造以外,大部分屆北朝时期开凿。在造型雕塑风格真:勺敦煌干佛洞和炳灵寺较为接近,由于佛教由丙而东,逐步发展,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都占先,故而在麦积山西域风格的造型尤为突出,特别是狮子形象,更能使人发现中国石狮艺术的原始雏形和佛教中狮子造型的早期西域风格。在133窟造像碑侧有两只狮子,雌雄明显,雄的鬃毛厚重,腿细尾长,在同窟的另一龛,雕有神王踏着狮子的背脊(图32),能清楚地分辨出雌雄,左的为雄,鬃毛大披朝后,张口呼叫,雌的脖颈稍细,头小牙利。它们为蹲式,腿细腰长,肌肉紧鼓,细长的尾巴高翘于后,特别劲健,西域化风格较大同石窟的石狮造型更加明显浓郁。从石窟整体布局看,石狮为听经护法,好像有骑乘之用,虽张牙舞爪,但形态上是温良顺存,任神王指使,非常和谐。在佛教雕塑中文殊菩萨骑狮能经常见到,可如神王足踏狮背者还是罕见的。从雕技上可以看出,刀法简洁熟练与整体造像雕技一致,比较精细工整,结构合宜,线条流畅,棱角犀利明快,整体给人以优美和谐的韵律,使人感到从内容协调到雕技陪衬的完整统一美,犹如进入立体的佛国世界之中。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约三十公里处,在龙门山和东山之间的石崖间,中间有伊水通过,在沿河的两岸峭壁开凿了大小窟龛2137个,雕刻出造像约十万余躯,属北朝雕造的约30%,开造时间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即公元494年起,历经北朝、隋、唐各代,因其石质是坚硬细质的石灰岩,雕刻更为细致。石窟雕有很多石狮,可是有很大一部分被毁坏残缺,但大都可以看出其艺术造型极具风格。宾阳洞中佛像左右有一对高约一米的立体圆雕的蹲狮,头大腿细,张口吼叫,鬣毛长披,腿部非常有力,显得肌肉紧鼓,比较威严,使人产生畏惧。在佛教艺术中,尤其在石窟中,像这样独立起镇守护卫的类型格式较为少见。石狮在造型风格上,比云冈石狮要显民族化特色,更近于唐代后期的石狮造型风格。宾阳洞整体设计周详,雕刻细致精微,呈现出满窟庄严灿烂、壮丽奇幻的天国境界,给人以构思极其完整、雕技熟练精工的感觉。在丰富的背景和威武的石狮衬托下,更显示出佛的庄重和感人的威力,与主题和谐一致。这一对比衬托手法是龙门石窟的一大艺术特色。 在古阳洞南壁佛座下有一对高约五十公分的石狮,昂首挺胸,张口吐舌,形体瘦小,如南朝石兽姿态,与云冈、麦积山狮子区别较大,雕工精良,呈现出犀利熟练的美感。六狮洞的狮子腿细腰长,鬃毛大披,尾巴高翘,更具写实性,带有西域佛教风味。火烧洞、莲花洞、石窟寺、双狮洞、药云洞等均有石狮,有的肢体毁坏,破损不全,有的形象模糊,但其造型风格和雕工技巧,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总的说是属驯良温顺型,做护法听经状,大都足蹲式,也有立式,如饲养的兽类。值得一提的是宾阳洞口原有一对一米高的浮雕石狮被盗,只留存痕迹,原物现在被收藏在美国波十顿博物馆。 龙门石窟的石狮艺术,在风格上比较接近中原民族传统石兽造型,从佛教艺术带来的西域瘦劲温顺型走向民族化的威严镇守型,由古拙走向精美,由摹拟走向现实,力求变为现实生活的一个发展阶段。 总体上北朝石窟的石狮为唐、宋石狮艺术的大发展树立了模式,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雄强威武的北方形石狮,在造型上和神韵上掺人了重要的成分。 陕西博物馆收藏的北周蹲狮,前腿斜伸有力,挺胸收腹,后背弓弯,后腿粗壮,抬头正视前方,两目有神,张口怒吼,锐牙尖利,头颈部鬣毛呈束状,颔下鬣毛束束下垂,与头颈部围连在一起。四肢肌肉劲健,显得十分有力,凶悍强劲,气焰逼人,形象极为写实,刀法简练,犀利清新,明显为镇守之用。这种石狮造型与用途在北朝石狮中并不多见。隋、唐的石狮造型与此有很大的相像处,很可能是参考其形态演变而来的。在博物馆还藏有两只北魏石狮,头部很大,嘴巴张开,下巴鬃毛遮挡,尾巴细而向上高翘、头部鬃毛向外竖起,它在弥勒造像下面,刻工精美,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在陕西博物馆还藏有一些北魏、北周时期的造像碑,雕有护法狮子,形象大都倾向于驯服型;有用阴纹雕成,也有用浮雕,大都弓背蹲踞,腰长腿细,鬃毛卷扬,张牙舞爪,尾细而高翘,有的雌雄有别,有的不分,肢体显劲疾,从整体内容看,石狮渗透一股神瑞气息,线条流畅,刻工精致,如同饲喂的神犬,颇具情趣,充满时代现实的生活气息。 河南襄城出土的北齐石雕造像碑,在佛龛造像下面的狮子,张口吐舌,前腿向前斜伸,尾翘,配合极富情趣,为典型的西域式形象。 佛教艺术的石狮形象,总体上既不完全相同于西域狮子的写实造型,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石狮(兽)的造刑。实质是中国的工匠艺人依照西域的风格和受佛教思想的支配,加以传统的习俗,产生的一种时代特有的宗教式狮子造型,其主要因素是北朝的佛教艺术比南朝普及早,工匠们接触佛教艺术和真狮的机会多,故而作品佛教昧浓,较为写实。 佛教艺术中的石狮叮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温顺而驯良型,一种是威严而粗犷型。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式狮子也逐渐中国化、民族化,这种石狮形象更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寺庙以至人间。直到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石狮艺术与佛教艺术石狮互相渗透,交相辉映,终于统一定式,形成中国石狮民族世俗化,但是华夏疆土辽阔,人才济济,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各显身手,出现了地域式风格的差异,形成了南北派等各类型石狮艺术造型风格。 佛教艺术中的石狮形象,对中华石狮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甚至町以说,中国石狮艺术如此光辉灿烂,佛教艺术狮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首先,真狮来到中国之后,人们对这种外来的凶猛异兽产生了兴趣,进而为之造像,当然统治者必然会首先想到利用其凶猛、悍烈的形象和“能食虎豹”的威力,把它列入护墓的仪卫之中。但是,当时镇墓兽被崇拜的是虎、辟邪等传统的兽类。用狮子作为新成员列入陵墓仪卫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从接受到自然应用,必然要有一个过程,加之匠艺人员由于当时不可能对狮子完全了解,只能凭传闻,故而在对狮子的形象模糊不清的条件下,在造型一厂艺上,不可能马上成熟和提高。佛教来到中国,由于它的玄学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统治者所利用。佛的威力是无比的,狮子代表法力,又是佛的化身,自然被神化了。人们接受了佛学,狮子亦顺理成章被接受了,而且是神化了。另外佛教艺术中的狮子形象,有助于传统石狮在造型上的参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本来我对石雕颇感兴趣,又对李芝岗同志的“中华石狮雕刻艺术”这一省级规划研究课题参与了评审,更使我对民族灿烂的石雕文化产生了一份特别的感情。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继承发扬,并使之屹立于当今世界的艺林之中。 是李芝岗同志的精神打动了我。多年来他对中华石狮雕刻艺术研究付出了一定心血,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沿着史迹,多次跋山涉水,步履所至,经历了种种艰辛,克服了许多曲折困难,实地考察了全国各省市遗存的有影响的石窟、皇陵、寺庙、殿宇、桥梁及名山大川和民间遗存的古建筑,反复拍照,并到有关文物、文史单位和大专院校查阅许多有关资料,对中华石狮艺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将整理出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一千多个石狮,用了近十年时间雕刻复制出来。在复制期间,为了使复制品形神尽量达到原貌,还多次去实地对照小样,反复琢磨。这一系列石狮,基本上再现了中国石狮艺术史全貌。他采用亲手复制的方法去研究一种艺术文化还极为少见,与单纯理论上的研究方法相比,应该说更加深刻到位,因为作者不但要掌握石狮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它的造型、规格、神韵等艺术特点,又要具有精湛的雕刻技术,所以通过这一浩大的复制工程,可以看出李芝岗同志对研究民族艺术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和那份执著的爱。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丰富灿烂的雕刻艺术遗产,石狮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推崇为神兽、灵兽等吉祥物。它那威武雄强的形象,激昂的神态,磅礴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作者根据历史的踪迹,将中华石狮艺术的发展演变分为诞生雏形期、成长发展期、辉煌鼎盛期、民族世俗期、程式普及期以及当今的发扬光大各个阶段,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狮造型、雕刻技艺和艺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而且清晰地交代了各地域不同风格的石狮艺术。书中运用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既有普遍介绍,又突出重点,纲目分明,形成一部图文并茂的系统的史料性书籍。这一著作可弥补中华石狮雕刻艺术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同时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艺术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华石狮雕刻艺术详细地记载了华夏几千年的兴衰起落,它凝结着世代先民们无限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心血,也是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它蕴涵民族深层的文化底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像这样与民众呼吸相通的艺术才最具有生命力,因此它的艺术形象历经千载,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辉煌灿烂,光彩夺目。 中华石狮雕刻艺术是全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艺术长河的源流演变、来龙去脉,去认识它、珍爱它,使古代文明能转化为现代文明,让这民族艺术的瑰宝在新时代的艺苑中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石狮雕刻艺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