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或裸体
2007年5月
百花文艺出版社
(法)弗朗索瓦·于连
161
林志明,张婉真
无
什么是西方艺术中裸体的本质? 为什么中国艺术中没有裸体? 身为汉学家和哲学家的法国人于连,以其独特的视野和角度,将这样的问题推到了读者面前。在西方,裸体从古到今,渗透各种艺术门类,并且成为西方艺术的基础。即便是教会遮掩了性,却也保留了裸体。 而裸体似乎从未深入到另一个广袤的文化空间中。这便是中国文化。令人惊异的是,中国艺术传统中并不乏人物绘画和雕塑。 于连认为,裸体在西方艺术中具有本体性地位:当裸体作为一定距离之外的对象呈现时,它成为逼人正视的本质性存在,将感性与理性、物理与意念、情欲与精神、自然与艺术的二元对立推向极致从而超越其上。而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存在如此截然的二元对立,中国艺术以和谐、自然为主旨,追求“神似”和流动的气韵。静态的、单一的裸体因此无法成为中国艺术哲学和创作的重点。 由于具备中西文化的双重视域,于连冲出了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樊篱,更透过中国文化的视野,对西方自希腊时代以来的哲学文化,提出诘问与反省,开拓出中西文化互动的新思路。他的研究,对于中国读者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作者:(法国)弗朗索瓦·于连 (Francois Jullien) 译者:林志明 张婉真 摄影者:(法)拉尔夫·吉普森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1951年出生。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曾任法国中国研究协会主席(1988-1990)、巴黎国际哲学学院院长(1995-1998)。现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马歇尔·葛兰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一般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古典文学及美学理论)、比较方法与跨文化研究。 摄影家简介 拉尔夫·吉普森,美国摄影家。于美法两地间工作,在法受封文艺勋章。 译者简介 林志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语言系博士。现任台北师范学院艺术与艺术教育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物体系》、《古典时代疯狂史》、《说故事的人》、《布赫迪厄论电视》。 张婉真,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学博士,现任新竹师范学院美劳教授学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译有《法国当代艺术》,并参与《世界艺术史》翻译工作。
裸露或穿衣:一个哲学问题(沈清松)作者前言存在的历史不可能的裸体
插图
《本质或裸体》由于具备中西文化的双重视域,于连冲出了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樊篱,更透过中国文化的视野,对西方自希腊时代以来的哲学文化,提出诘问与反省,开拓出中西文化互动的新思路。他的研究,对于中国读者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无
我是看凤凰台书评评到这本书,感兴趣才买的。想是版本买错了,因为凤凰说,有过两版翻译,不怎样。新版翻的不错,新版我看电视上封面是黑白条图案。但是国内正规网购都没见这个封面,于是就买了这个绿皮的。没想到真的是文字晦涩,内容混乱。我认为要么是作者没把问题弄清楚,要么就是翻译水平有问题。不值得购买的书。
大体看了一遍,这其实是一本哲学书,所以晦涩是必然的.当然有翻译的问题.但是涉及到本体论,中西文化对比,中西哲学对比,很难用不晦涩的方式,请参考其他哲学读物,不建议对哲学没有兴趣的人读.
法国汉学家于连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了这个问题。很到位
从译者介绍来推测,大陆和台湾版用的是同样的译文。翻译确实挺晦涩,看得我有点情绪崩溃。从《圣人无意》推测,于连的行文不该如此晦涩的。于是姑且推测是翻译出了问题。
裸体是西方艺术最常见的表现对象,西方人司空见惯之下,似乎也熟视无睹,只有在与中国艺术的对比中,才能恍然体认对它对于西方艺术的本质性。相比较之下,于连对中国艺术中裸体的缺位所给出的解释,略嫌单薄,仅仅从美学/哲学的角度,还不能完全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但是于连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从中西艺术的对比中,反观中国艺术,尝试从最常见的现象中,见出本质。有兴趣的人,不妨一试。此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书作的挺漂亮,版心外的提要对阅读起到提示作用。插图也很精美。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