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粤菜溯源录

陈梦因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1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陈梦因  

页数:

173  

字数:

13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人在香港《星岛日报》撰写“食经”专栏,经年不辍。当时香港食界无人不尊其为“前辈”和“食家”,社会贤达与名流也无人不识此公,读者的求教信更是雪片般飞来。后来专栏文章结集为《食经》十册,又是一再加印,其中文字有的已被译成外文。他每天动笔之前,必到菜市场亲家一番,“长衫佬”食家的身影,构成了当年中环街市的一景。 此公本名陈梦因,身为《星岛日报》的总编,因每天要看“大样”,便自嘲为“特级校对”。又索性以此为笔名,不科文名益盛,一般读者只知“特级校对”,而不知其真名。 《粤菜溯源录》是特级校对晚年的一部力作。书中梳理粤菜各系之源流,探讨关连,颇能窥其堂奥;历史掌故,民间习俗,行规内情,逸闻轶事,在老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令读者手不释卷。实为我们了解粵菜的必备之书。 今再次推出《粵菜溯源录》,许多久已失传的东西,读者可以重寻。但毕竟时过境迁,一些词语对于读者,尤其是异地读者,会感到非常

内容概要

讲起吃,中国近代的美食家如大千居士,最懂吃。梁实秋、梁寒操能说能写;陈建民、彭长贵、卢海云能炒能做;但是能说能讲又能做的,恐怕“特级校对”是独一无二。大千居士说:“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菜,而梦因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 本书是特级校对晚年的一部力作,书中梳理粤菜各系之源流,探讨关连,颇能窥其堂奥。其中,粤菜的历史掌故,民间习俗,行规内情,逸闻轶事,在老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是一部让我们了解粤菜的必备书籍。

书籍目录

序一 星河序二 胡雍前言:“中国热”与“杂碎”广东食风 天下至味的禾虫 禾花雀“南蛮”所欲也 寓食于疗的三蛇宴 为“食在广州”添光彩的卫生鱼生 吃粥当吃“南蛮粥” “南蛮”菜为什么多羹与汤 广东馄饨天下通食 面饭的故事食在广州 “楚庭”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食在广州”自古已然 “食在广州”与四大酒家 品多精研之广州茶室潮州菜 浓腻突出的潮州翅 潮州肴点显功夫 生吞果子狸的眼睛顺德菜 割烹不马虎之顺德菜 顺德“妈姐”菜难得品尝客家菜 天字第一号客家菜 粗中有细的客家菜海南菜 雷州海峡两岸饮食 海南名菜“东坡肉”粤厨点滴 “南蛮”饮食业瑰宝 “南蛮”割烹北京吃香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天下至味的禾虫:生长在禾虫产区或附近城镇之“南蛮”,鲜有没啖过禾虫的。“老公(丈夫)死,老公生——禾虫过造恨唔返”是“南蛮”很古老的民谣,即是说,丈夫死了可再醮,禾虫产期不吃,是无法补偿的损失。还有另一个故事:一妇人丧夫。道教丧礼,由南巫先生开道,死者儿女拿着面盆随后,到有水井的地方“买水”给死者洗脸。没生下儿女,又没有亲属的,只好由新寡的妇人去“买水”。她拿了面盆,随着南巫先生出门,转到街角,遇着挑担叫卖禾虫的,孀妇告诉南巫先生:“稍候一会儿。”她虽穿缟衣素服,不慌不忙地,走向卖禾虫的担子,买了半盆禾虫拿回家去,倒在盛器里,再拿面盆出门,哭哭啼啼地随南巫先生“买水”去。  珠江水田多产禾虫:禾虫生长在“南蛮之域”,珠江三角洲及附近内河有水田的地区。每年有两造,初夏与仲秋,出现的时间长短,大概是二三次潮汐,在清水里也活不到半天。禾虫的学名是疣吻沙蚕,初夏即大量栖息、浮游在珠江的水田区,“南蛮”称之为“禾虫”。禾虫前端为头部,包括两部分,即口前叶与围口节。口前叶之背有四只眼,呈梯形排列;前端有一对触手,其后有较粗大一对触角。口前叶之后为围口节,两侧共有四对触须,围口节有一可翻出的吻,其末端有一对大颚和口。围口节之后,有很多相似的体节,除末一节外,每一体节两侧各具一个片状的疣足,每一疣足都有刚毛,所以这类动物也叫多毛类,疣足供运动之用。疣吻沙蚕栖息于泥或沙泥底内,个体大小常与栖处的深度相关,即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沙蚕虫体在进入性成熟前,其形态上发生若干变化,此变化现象叫做生殖态或婚前现象。其变化表现在四只眼明显变大,围口节触须变长,身体中后部疣足加宽。此外,体壁肌肉组织溶解且重组,肠和膈膜被吸收消失。雌虫体内生殖器官不断产卵,满体腔中;雄虫体内也同时充满精子。在适当条件下,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和中秋节,前后两次,离开栖息地,起浮于水面游泳,排精放卵,这种现象称之为“群浮”。精卵结合后,发育成幼虫,然后再沉到泥底继续生长。  ……

后记

被大家目为公器的报纸,人们说可反映一个社会的多方面。拿香港来说,在书报摊上一掠,就发现香港每天出版的刊物,超过半百,除了时事及综合性的报刊,及“黄色”者外,“马经”已占五分之一。这种现象,正足反映这个社会的言论相当自由,并可概见广大市民的兴趣倾向,仅赛马学问的研究,已由广泛至于尖端。 炎黄子孙的社会,自从没有皇帝管治以后,公器事业相当发达。(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埔滩上的公器,长篇小说已有刊在第一版左下角,所占位置,竟达八分之一版的。它们每天报导时事,评论世局,且及于精神食粮的供应。 抗战胜利后,公器事业更突飞猛进,无声的,有声的,继而是有声及有色的,给予人们的视听官能忙不过来。无论有声或无色,有声或有色的,新的名词叫做“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展,各种“传媒”的台前幕后皆动用不少人力物力,力求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老拙在无声的“传媒”混升斗多年,


编辑推荐

  民以食为天。佳节临近,大部分家庭都会烹制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来庆贺一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有了一定的研究,懂得怎么样的食物应该吃,吃哪些食物更健康?本书是特级校对晚年的一部力作。书中梳理粤菜各系之源流,探讨关连,颇能窥其堂奥;历史掌故,民间习俗,行规内情,逸闻轶事,在老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令读者手不释卷,实为我们了解粤菜的必备之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粤菜溯源录 PDF格式下载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本身做为一名粤菜爱好者,对本书的作者对粤菜的知识面广,真的是万分佩服!还有对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而且还运用了历史题材来为此书画龙点睛!秒哉!同时也喜欢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能这样繁盛的传承下去!谢谢。


广东的粤菜溯源


爱好粤菜者必读之书!


饮食文章也是需要功底的,比起刚吃了几顿饱饭就敢写美食文章的所谓的美食家不知要强多少,该作者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对美食文化有兴趣值得一看!


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多年前的书,观点独到,描述有趣


陈大师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三套书我都买了,写得实在是精彩。文字朴实,平易近人,生动。不愧为食文化的大师。


很好的一本书,非常好!!


有助于了解不少粤菜的文化


好书,每天睡觉都靠它了。


书显得陈旧,封面还有笔划过的痕迹。


实在太失望,没想到里面居然几乎没有图片,实在不合格。而且编排或排版很奇怪,虽然是分了菜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上去觉得没有什么条理,尤其是每一章里面的节与节之间。还没看完就已经没有兴趣往下看。


村上春树说过: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在于每次打开,无论哪一页都能使你觉得妙不可言。《粤菜溯源录》做到了。没有眼下时尚食评的华丽,没有聚光灯下美食的精致照片。靠仅有的文字就勾勒出当时美食的色香意味形,更有一种复古的文化气息弥散于字里行间。令人心驰神往。


本书作者对粤菜的认识极为精通,既能说来历又能表做法,让人看了后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津津有味~~此书的排字也很合适,看起来眼睛不累~~


早就对市面上的美食书没有感觉了,无非说说食谱,讲讲食材而已。所以翻开书页前对本书也不抱一丝希望,让人无限惊喜的是,此书让我穿越时空来到我亲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时代;至此终于明白何为“食在广州”,不仅为广州的当之无愧而自豪,也为现今的广州对累积千年的文化的抛弃而痛惜。原来从唐代始,广州的生活曾经如此有味有趣,无怪乎外公和奶奶总是对我说“现在的广州人很没文化”,“讲饮讲食,广州大不如前了”。此书已成为我的心头最爱,希望各位对广州旧事怀有念念之情的看客,万不可错失此书。


不管别人的评价怎样,我还是觉得作者只是属于会写,但,不太会吃的一类.


书本介绍好几个地方的菜,可以找到所需要的材料。


找了很久才找到,是一本有趣的书,值得一读。


这本书味道不错,很好吃


报章的合集。但是很多已经是消失多年的了。如果只是缅怀,没有太多的意义


每个小节的小标题都用很大的字,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文章内容比较简短,不是特别有趣,感觉不是特别适合大众看,倒像报纸上的小豆腐块集合起来的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书的封面都没有防水的胶纸似的。很容易弄脏。卓越网配货时像以前那样用报纸包一下就好了。现在送的书基本上都是书角有点磨损。有点令人纳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