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碑

包泉万 包泉万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0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包泉万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

包泉万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们对古碑并不陌生,常见的就有陵墓碑,寺庙碑。倘若按用途划分,还有功德碑、纪事碑、文献碑和标示碑等,从特点和品级来看,又有御碑、三绝碑、无字碑、图画碑和造像碑等等。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古碑实物,是1996年从河南新郑县出土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韩国故城宗庙遗址的“无字碑”。被誉为“中华第一碑”。不过,这通碑与汉代以后的碑,其概念和内涵是不一样的。最早的碑用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立在宗庙祠堂的门前拴牲畜,二、竖在宫殿前面观察日影移动,用来测定时间,三、竖在墓穴四角,碑头凿个圆孔(称为“穿”),把捆绑棺椁的绳子穿过圆孔,借助碑的支撑,把棺材缓缓放进墓穴之中。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开始,人们把死者的姓名、埋葬的时间等情况记在碑上,这碑也不再同棺材一起埋八墓穴,而是留在墓地,成为一个纪念性的标志物,后来的墓碑就是从这儿演化来的。碑的材质也由最初的木材,改为石头。东汉(25—220年)以后,碑的用途越来越多,碑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碑的结构则没有变化,一般由碑首(也称“碑头”)、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

内容概要

  古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书法、书艺和书学方面。古碑中的名碑有两种类型:即历史型和艺术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为书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别是碑体亡佚的拓本,更成为书法艺术传世的名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有些古碑虽然一息尚存,却面目已非。例如,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废黜汉献帝时刻立的《上尊号与受禅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质量越差,书艺的神韵和笔画的风采,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和书学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想想看,书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访碑,面聆謦欬,从而对古碑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对于碑文不仅把握其形神,更知晓其内涵,书家亦即学者,那该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局面!

作者简介

包泉万,蒙古族,祖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生于辽东。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师、文学编辑和文联领导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文艺评论家联席副会长、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已出版的著作有《文艺教育学》、《管窥集》、《中国山水画论》、《中国民间荷包》、《暮的遐想》、《故土情怀》等,获省以上奖励多项。

书籍目录

一、御碑二、功德碑三、文献碑四、经济碑五、诗词碑六、科技碑七、反腐倡廉碑八、民族团结碑九、寺庙碑十、墓祠碑十一、三绝碑十二、标示碑十三、造像碑十四、图画碑十五、无字碑

章节摘录

一、御碑在我国的碑刻中,规格最高、最尊贵的要数御碑。所谓御碑,指的是碑文由皇帝亲自撰写的碑。这些碑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护,因此,御碑亭成为一道十分重要的景观。现存御碑有多少,还没人统计。在我国历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撰写碑文较多的有两位,即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主要原因是年代较近,保留下来的自然就多,还有个原因是在位时间长,撰写碑文的机会自然就多。也有时代较晚近而在位时间也较长,如明代万历皇帝在位48年,留下的碑文却极少。现存御碑较早的有唐太宗的《温泉铭碑》,在西安华清池;《雁塔圣教序碑》,在西安;唐高宗有《大唐纪功碑》,在河南荥阳县,《万年宫铭碑》,在陕西麟游县,《明征君碑》,在南京栖霞山,《李勣碑》,在礼泉县等;武则天有《述圣记碑》,在乾陵,《升仙太子碑》,在河南偃师;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在西安。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碑》在山西太原的晋祠,是御碑中的名碑。晋祠的历史很悠久。它原是祭祀唐叔虞的祠庙。


编辑推荐

《中国古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