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彼此的抵达

茅以升,郑淑涓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茅以升,郑淑涓 著  

页数:

416  

Tag标签:

无  

前言

  政府决定为父亲修建纪念铜像,我随同有关人士再次来到钱塘江畔,选定地址。一眼望去,钱塘江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任凭风吹雨打,滔滔江水冲刷,巍然屹立。触物伤情,父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  父亲在科技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早已为世人所知,其实他治学涉猎很广,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他所说:我从小的志愿是做个文学家,但阴差阳错,却搞起了土木工程。他一向有科学和文学应融化为一体的见解,对桥梁建设添加山水自然之美,常称颂不止。1963年他写了科普长篇文章《桥话》,其中这样写道:“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

内容概要

  《彼此的抵达》从茅老生前撰写的大量随笔、杂文、科普小品、回忆录等各类文章中,精选出文学性、趣味性较强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平易朴实,有的饶有情趣,有的文采斐然,茅老将一生学养渗透其中,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大师另一面的风采。

作者简介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书籍目录

序别钱塘中国石拱桥名桥谈往五十年后的桥梁为什么看不见柱子人间彩虹二十四桥天津的开合桥桥话联合桥五桥颂介绍五座古桥赵州桥与李春桥名谈往两脚跨过钱塘江桥明天的火车和铁路漫话圆周率谈谈科研与科普的关系环境科学的普及化从小得到的启发桥梁远景图没有不能造的桥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桥梁和桥梁技术试论专业科学与专门科学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应当是能而非力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我们年老科学家的愿望形象化的科学讲座多快好省出人才学习研究“十六字诀”提倡一下科学道德工程师和科学家“中国是世界技术的摇篮”纪念近代科学先驱者和伟大艺术家——达·芬奇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钱塘江建桥回忆征程六十年我与中国桥梁建设记柳翼谋师人怎样逐渐地变成了巨人《中国石桥》序《中国桥梁史料》序二爱天与畏天《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前言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中国档案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竺可桢日记》序后记

章节摘录

  五十年后的桥梁  一般人都熟悉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俩一年一度,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这“鹊桥”就是喜鹊为这对情人搭的一座桥——这个神话说明桥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  古老的赵州桥  据说世界上的第一座桥,是由一大串猴子一个抱一个的腿那样搭起来的。人类什么时候有桥梁,已很难考证。但在我们中国,至少在1300多年以前,造桥的技术就已经超过当时的世界水平了。有看过“小放牛”京剧的,总该听过“赵州桥鲁班爷修”这句唱词吧?代表祖国古代造桥技术的正是这个赵州桥。这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现在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照样过车走人。这座桥的结构非常巧妙,在世界上是个大发明。但它并不是鲁班爷修的,而是隋朝的一位工人李春设计制造的。


编辑推荐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施工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现代化大桥。茅以升多年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对高等教育、科研、科普等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彼此的抵达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