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琴韵风流

易存国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易存国  

页数:

169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是文化锻造了我们存世的感觉。现世有很多未知的困惑,实际上有可能就在逝去的,或那些行将失去的文明中找到一些答案,往往是那些雪泥鸿爪、吉光片羽的历史印痕可能为我们理解某些窘迫的现实困境凿开一扇混沌的天窗。我们这里所要谈论的中华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起到了这样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它化成天光一泄的智慧精灵,引领我们走进中华审美文化之门。  “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秦火烬余,乐惟琴在。”这几句出自琴人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  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体精神命脉。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化方式为人生涂上一层亮色。

内容概要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士子的必备技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雅兴所在。四者之巾以“琴”为先,颇耐人寻味。究其根本,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在它身上承载着发于古老的“乐教”精神,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的人生意味,体现出他们对于宁宙天地的认识和生存策略,体现出他们生于尘世而追求大道的健朗精神。“琴器—琴艺—琴学—琴道”,乃是解读古琴艺术的一把钥匙。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古琴文化溯源 古琴的传说 古琴的历史 斫制与鉴藏 打谱及演奏第二章 古琴文化审美 古琴与环境 古琴与移情 古琴与玉德 古琴与意境第三章 古琴文化内涵 古琴与儒士 古琴与道士 古琴与僧人 古琴与逸士第四章 古琴文化雅趣 古琴与帝王 古琴与官宦 古琴与侠士 古琴与女性第五章 古琴曲撷英 《高山·流水> 《胡笳十八拍》 《酒狂》 《广陵散》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潇湘水云》 《平沙落雁》结语

章节摘录

  由此可见,由得其“曲”,继而得其“数”、“意”、“人”、“类”就是循序渐进逐渐通达人性深处来领会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多层意韵。  “琴·棋·书·画”作为人们的生活写照,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复杂背景,我们对它要给予一定的辩证理解,首先就要认识到它的审美文化特性。“琴·棋·书·画”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当不失为一种恰当的艺术化生存策略,这对于我们近年的审美文化研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为内在质素的琴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艺”,它其实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曾几何时,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它与我们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互为交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琴学”的发生、发展轨迹是以激发与舒张情感的脉动走进人们生活的,它是以一种生活的文化性超越来印证人类生存的诗性特征。  例如,古人视弹琴、下棋、写字、作画为修身养性之道。唐人何延文的《兰亭记》中就记载有“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说法。曹雪芹笔下的小说《红楼梦》中也有“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寄闲情淑女解琴书”等动人的描写。我们发现,不论是信史正籍,还是外传野史,不论是笔记小说,抑或说唱话本,“琴·棋·书·画”的主题都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趣装饰。这样,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的咏琴,以及宋人赵师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咏棋,宋陆游“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中的谈书,清诗家袁枚的“春风开一树,山人画一枝”中的作画。等等。就不鲜见了。


编辑推荐

  《琴韵风流》是写给大众的中国古琴艺术的入门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琴韵风流 PDF格式下载



全方位地介绍了古琴文化知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