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陈寅恪
2011-5
百花文艺
刘正//黄鸣
207
无
这本《闲话陈寅恪》由刘正和黄鸣所著,全书分为二十一个部分,内容包括:陈寅恪先生的“恪”字应该怎么读、陈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海内奇士陈宝箴、乾坤袖手人陈三立、龙兄虎弟出陈门、家族悬案角度下的陈冲恪、海外读书种子陈寅恪等。
一、陈寅恪先生的“恪”字应该怎么读
二、陈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
三、海内奇士陈宝箴
四、乾坤袖手人陈三立
五、龙兄虎弟出陈门
六、家族悬案角度下的陈冲恪
七、海外读书种子陈寅恪
八、晚清遗老遗少的陈氏父子
九、辉煌的清华时代
十、战乱时代的教书生涯
十一、风谊乎生师友间:陈寅恪与王国维
十二、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十三、什么是不古不今之学
十四、陈寅恪先生的中外师承
十五、心境难融新中国的寅老
十六、龙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十七、虚经腐史意何如:陈寅恪先生的文字游戏
十八、譬如在死囚牢的陈氏夫妇晚年
十九、闲话陈寅恪的诗
二十、当代中国学术界陈寅恪研究批判
二十一、陈寅恪先生与现代中国思想界
版权页:插图:只是这一切,这位老人再也看不到了。如果我们掀起历史那看似绵延一片的皮肤,我们将发现它的肌肉与血液中那一个个的个体组织。当考察历史时,个体是最基本的元素;同样,对于个体的考察,也可见出该历史时代的一个特定的断面。个体在时代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理性,经过了主体的取舍去予的过程。在这如何取、如何予的过程中,可以生动地展现出一个时代变迁的信息,展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这正如任何一个生理切片,它的微细血管与组织必与全身其他部分相联系一样。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就是反映十九、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与变迁过程的一个最好的生理切片。陈寅恪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种社会变革时期,从康梁变法、庚子之变到清室下台、辛亥革命,从留学日美、读书德法到丧祖失父、兄死母亡,从避乱西南、客居香港到北上京都、南下两广,从留命任教、思想改造到反右浪潮、停职思过,从“文革”风暴、人妖颠倒到挨批挨斗、目盲足跛,直至夫妻双亡……陈寅恪先生的一生是一个中国传统知识人在三种社会变革时期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变换的真实的写照。换句话来说,陈寅恪先生作为个体,其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文化思想与价值取向是一个传统知识人在复杂的社会和历史转换中所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闲话陈寅恪》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无
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问题颇有一些争议,一般人都读\"ke\",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que\"。有学者根据杨步伟、赵元任《忆寅恪》一文中的记载,认为赵元任先生指出\"陈先生自己读‘恪\'为ke\"。事实是否如此,根据近年一些新出史料,可以廓清这一问题。
笔者曾见过陈先生的学生、助手如季羡林、王永兴、石泉、李涵、胡守为诸教授,他们都念\"que\",陈先生的女儿也念\"que\"。中大的一些老人还亲眼见过当年有人念陈先生名字时把\"恪\"念成\"ke\"时,陈夫人唐晓莹还纠正说\"恪\"字要念\"que\"。杨步伟、赵元任刚开始记陈先生的英文名字时记作\"Y.C.Chen\",后来看到陈先生自己用的拼法时才改写作\"Yinko Tschen\",可见他们平时与陈先生交往时也念\"que\"。中山大学历史系程美宝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查阅到一些有关陈寅恪教授的档案,中有胡适用英文写给牛津大学推荐陈寅恪任教的信件,信的 开头就是\"Professor Ying—ch\'iuh Chen......\"(陈寅恪教授);伦敦大学中国艺术和考古学教授颜慈(Perceval Yetts)致牛津大学的信件也称\"Professor Chen Yinchieh\",并且说明\"\"Chen Yinchieh\"的写法,是以往通讯中的写法\"。所以起码在口语上念陈先生名字时\"恪\"念\"que\"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陈先生的学生王永兴教授曾解释,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其六世祖始由闽入赣,落户义宁。客家人习惯\"恪\"读 \"que\"。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读\"que\"。少数辞典曾收入这个读音,如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出版的《辞源》,其\"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e),亦读如却(即que)。\" 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也收有恪的两个读音。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ke课,旧读que却)。1985年12月,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则明确规定:\"恪\"统读为ke。这当然是国家认定的标准读法,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口语上读到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时按照习惯仍读\"que\"。
至于陈先生认可的\"陈寅恪\"的英文拼法应该就如杨步伟、赵元任所记的\"Yinko Tschen\",事实上他的两篇英文论文的署名都是\"Tschen Yinkoh\",(虽然这两篇论文都是别人翻译的,但陈先生曾过目认可。)1940年5月陈寅恪致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也是\"Tschen Yin Koh\"。
在牛津档案中有一份关于陈教授的简介,其第一句称\"陈寅恪(Chen Yin—chieh)先生比较喜欢他的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chen Yin—koh) \"(原文是英文);杭立武致牛津大学中国委员会秘书的信中称:\"我并不能够通过你向剑桥大学提供有关陈寅恪(Chen Yinchieh)先生更详细的资料(他自己喜欢用的姓名的罗马拼音是\"Tchen Yinkoh\")。\"(原文是英文)这都很明白地说明\"恪\"字的读音问题,证明深通语言学的陈寅恪先生也认为\"恪\"字的标准读音应为\"ke\",但因为乡音等原因在日常生活口语中读到陈先生的名字时则习惯念\"que\"。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生前曾任前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清华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蜚声中外的史学大师、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先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中社会的发展和转换,又长期留学海外,学贯中西,却又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
他不同于曾国藩对封建文化的顽固守旧,但比较提倡西为中用的张之洞,更加强调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陈寅恪先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替代他。从他的经历到家境背景,从他的学问人生到精神风貌,从他的学术贡献到生命情调······这一切的一切,都成就了一个横空出世而又堪称绝后的一代学术伟人、思想大师的他,傲然挺立在三种社会形态转型之时,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留下了重重的一份厚礼。
《闲话陈寅恪》,并非闲话。这些至理名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晰的、一代国学大师的鲜明形象。建议朋友们仔细读一读这本书。
揭示了许多陈寅恪家族的未知的问题。
值得认真品味和思考的书
还是本不错的书,可能不是写作方式特别对我胃口,不过对高三议论文素材还是有帮助
发货很快,没两日就收到了。正在看。
大师,不用多说,拜读就行了。
详实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的一生以及家族历史,不错
简略家史
看纸质和印刷怎么不太像正版的 其他都还好
负责任的话,不能如此应付!
阅后有收获
建国后的大师,幸也?不幸?
此书对于一个热爱寅恪先生的人来说,是一种打击!作者只是将许多已出版的书中“挪用”过来,组成了新书,书中的注释、图片完全不符
给别人买的书,不好评论,外观还好
上次看到别人推荐这本,买来看看,还没仔细研究
目前中国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有的从传记的角度予以全方位呈现陈寅恪风雨辉煌的人生际遇,有的从其诗词的角度予以挖掘陈寅恪先生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还有的从其家族史的角度予以寻找陈寅恪先生的思想源头。但本书却具有独特的著作角度,采用闲话的形式,以陈寅恪为叙述中心,从其名字、家族、求学、思想、友谊、心境、诗作等不同角度予以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出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