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丹
2002-10
天津教育出版社
熊秉明
198
无
《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择抄》作者透过深切的内省,思维不断由罗丹这个明确中心向外投射、扩延,同时又不断回归到这个中心,使全书读来深密凝炼。加上作者的文字简素有力,无论知性或感性的表达,都真诚恳挚,时见灵思新意,是一本值得再三重读的好书。
熊秉明,云南人,1922年出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著名数学家。1944年,熊秉明于国立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1947年赴巴黎大学攻读哲学,一年后转入巴黎艺术学院学习雕塑。 旅法的五十年,前二十年曾以艺术创作为生,以雕刻为主要工作,但对绘画、书法、文学也有兴趣,在雕刻创作上尝试过头像、大型纪念碑雕塑,后以一系列动物主题的铁焊作品及石膏水牛题材作品闻名。1962年起执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曾任中文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同时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1983年获法国教育部棕榈骑士勋章,1989年退休。数十年来,发言为诗文,提笔作书画,游刃于艺术与哲学之间,作品深入浅出,将玄奥的理论观念,以简单的语句来说明,以精炼的造型来表现。
前言新版序1947毕龙府——罗丹美术馆“他是一切”《行走的人》里尔克的《罗丹》1948《艾玛神父》雨果的胸像纪蒙《地狱之门》德斯比奥、布尔代勒、麦约《加莱市民》“说不清楚的”现代美术宗教和艺术法兰西大教堂石雕教室法兰西性格法半西的乡野做勤苦的学徒外光雕刻罗丹的美学罗丹的文章布尔代勒美术馆罗丹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老人”诗人和雕刻家《果神》《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和《大卫》雕像的题目美国雕刻家格力岑斯坦塑泥和生命塑造法罗丹和布尔代勒反罗丹神啊,你怎么办,如果我死去?维纳斯和夏娃……
布尔代勒美术馆 早听说布尔代勒工作室将辟为美术馆的事,以为已经正式开幕,今天到了蒙帕那斯区那边,看到建筑工程虽已接近尾声,但仍是一片工地的景象,工人在四处操作。并且见到布尔代勒夫人正在视察工程的进行。布氏逝世(1929年)后,她不断为成立布氏美术馆的事奔走,现在终于实现。她原籍希腊,曾经是布尔代勒的学生,一个矮小精悍而和蔼的老妇人。 我在院中徘徊巡礼。大大小小的铜像杂乱地摆着,有《垂死半马神》、《圣女贞德》、《仇恨》(三个头像组成的浮雕)、《致吾师罗丹》、《力》与《自由》的头像……他们都雄强伟壮,是属于纪念碑上的人物,该屹立在人群往来的广场上,甚至只有长风与雁群横越的旷野上。这些铜塑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粗犷。暗绿的青铜面荡漾弥漫着原始的野性的强力,使我想到“铁马、西风、塞北”那样的句子。 但布尔代勒的作品,久看总觉得情调单纯。罗丹的作品变化丰富得多,雄浑中也有细腻,豪放中也有缜密。初看,使人震惊,再次去看,仍给人以新的发现。 我不能完全满足于布尔代勒,但是觉得那一种雄劲膘悍的风格值得介绍到中国去。有时我不免奇怪,在法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布尔乔亚意识文化中,为什么崛起这样一个雕刻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绘画流派的产生好像都可以用意识形态去解说,而布尔代勒的出现似乎很突兀,好像在精致的花园里突然长出一株大本臃肿、不中绳墨的橡树来。 ……
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这书便是那样,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应读一读这本书。 ——宗璞 作者透过深切的内省,思维不断由罗丹这个明确中心向外投射扩延,同时又不断回归到这个中心,使全书读来深密凝炼。加上作者的文字简素有力无论知性或感性的表达,都真诚恳挚,时见灵思新意是一本值得再三重读的好书。 ——方瑜 我看这本书时不止从人生、文学的角度去看.也从艺术的角度看它都有一种深切的感动。我特别觉得读艺术系的学生要好好读这本书。一个艺术家如果只是用眼睛去临摩内心对艺术没有深刻的体悟,画出来的作品是空洞的。 ——林文月 作者用散文的形式写出他学习艺术的过程和反省.内容密实情意深挚可说是中国艺坛的一部史诗,也将是永垂不朽的作品。 ——唐德刚 作者写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细细几笔余味深远。写他对生存大地的怀念,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心境的转变时隔三十年还让人感动不已。 ——逯耀东 作者对生命与肉体、青春与丑恶、情感与理想、英雄、友情及痛苦都有深刻的省察和描写,这是本不容易写出来的书但他不只写出来,而且写得这么好。 ——罗龙治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