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孙丹林品读历史人物

孙丹林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

孙丹林  

页数:

254  

字数:

22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来没有写序或跋的打算,因为我的历史知识实在是寥寥;自己便没有觉得是在写书,而是在完成一本欠时已久的自修作业。可是收笔之后,总觉得还有很多要说的话。而这些咽中之鲠又不宜插在正文中,于是就想出这非驴非马的题目,不知是否画蛇添足。  镜子,古代是铜制,因此称“鉴”。唐朝的辅臣魏征死后,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征没,朕失一鉴矣。”(《唐史》)这话真是由衷之语,即使现在读来也是至理名言。  镜子的种类很多,普通镜、防水镜、防雾镜、哈哈镜……甚至人们通常把眼镜也叫镜子,如花镜、墨镜、防风镜……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镜子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又给人以各种各样的感觉和认识。当然,人们平常用得最多的还是生活中的普通镜。人们用它来审视自己,有时甚至还要通过它来“修改”自己。比如舞台上的演员在化妆间里对着镜子,如果发现自己眼睛小了,可以画大一点,嘴巴大了再画小一点;鼻梁不太正,还可以画两条直直的鼻线,用以调整……使自己的形象更美一点。如果说人生是戏剧,那么,生活就是舞台。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人们总是要通过镜子来修饰自己,这是无可厚非的。而观看历史舞台则有所不同,我们后人在回看历史、学习历史的时候。既要“以史为鉴”,就必须自觉地正视并尊重镜子所反映的客观呈像,就不能再像演员那样去任意“涂改”。一位诗人说:“在镜子中发现皱纹的时候,那不是你老了,而是镜子的变化。”这只是诗,是诗人用物我互化的手法给人以永远年轻的自信;实际上镜子的客观性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我们在回看、学习历史的时候,有时却要戴上防风镜。因为我们刚要开启尘封已久的历史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会突然刮来一股“风”,而且风势很大,简直就是“沙尘暴”。几年前,杭州的某一位历史学教授在央视做“课程改革”报告的时候就说,先秦的一些人物我们就不放到教材里了,因为有些人物“不好说”。比如屈原,他是为楚国而死;秦统一六国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所以这些先秦的历史人物我们就不再单提了。还有一位史学家称,今后像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不宜再说成是“民族英雄”。因为当时的金人就是我们现在满族的前身,如今我们已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质疑和阐述,笔者在本书——《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已有详文,此不赘述)。像这样干扰人们视线、搅乱人们心神的“风”和“雾”,我们要不戴上防风镜或防雾镜怎能正确、客观地看清历史呢?我们如何去确立自己的历史观呢?  回看历史是通过悠远、漫长的时空隧道去寻找真实的、富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有时就需要望远镜、放大镜,有时则需要防风镜、防雾镜;但千万不可以戴墨镜或变色镜……  帽子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其中的说法很多。其实,古人能戴帽子的人相当少。广大老百姓没有戴帽子的资格,只能将一头青丝束起来,露在外面,所以称“黎民百姓”;或者拿块麻布裹在头上,叫做巾帻。《宋书·陶潜传》中记载了陶渊明“葛巾漉酒”的故事:“郡将候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由此就产生了典故——葛巾漉酒。这个典故原指用葛麻做的头巾滤酒,因为古代的酒制作粗糙,喝前需要过滤。后来形容爱酒成癖的人,或比喻其人率真洒脱。  有资格戴帽子的人当然是有身份的人,尽管历代的官服、官帽各有不同,但观其服帽,一下子便能够看出其身份。比如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皇冠、桂冠、乌纱帽……都是从帽子上便可以看出人物身份的名词。不仅历史上标明身份的帽子种类繁多,眼下作为名头标志的“帽子”也是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帽子更是身外之物,帽子的高低贵贱绝不等于脑袋的贵贱高低。有一副对联很是耐人寻味:“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人)。”  “这副对联说的是,某白衣出身之御史,春日高照,衣锦还乡。本地县令率一干举人、秀才人等出迎于城外,恭候御使大驾。中有儒生窃以为御使并非科举出身,没有“帽子”,盖为才学疏浅,故显不屑之情状。御史尽收眼底,不禁心动,为训诫其浅薄,口中出句日:“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众秀才听罢多面面相觑,不解其意,中有二三儒生面带断颜亦不能对。御史则心中了然,笑而道出下联日:“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人)”。上联说只重科举之“黉门秀才”,其实,是徒为令人作涩之“酸子”;下联则日切莫小觑白衣,其中竞出大人物也。  赏读斯联亦不禁令人心生感慨:“于史中未经科举或未能通过科举而成大事者,古今中外代不乏人。中有蒲松龄,外有高尔基。而于今世,竟还有某某非某某学历而因此为人不齿者,岂不知某某虽有某某学历者,竞弗如非某某学历之某某也欤?”(摘自拙作《飞来石联语》)  关于帽子的问题,在下倒是有两种想法。一是我们回看历史,千万不要以“帽”取人。不要以为某某人因戴了某顶帽子他就一定应该怎样,也不要因某某人没戴某顶帽子他就一定应该没怎么样。比如陶渊明,千年来一直戴着一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有骨气、大为清正的帽子的古代知识分子,殊不知他也写过关于女人脚的诗:“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闲情赋》)  再比如,许多人说唐玄宗毕竟是皇帝,所以他与杨贵妃只能是皇帝与女人之间的肉欲关系,不可能有什么爱情。这倒奇怪了,难道就是因为他戴了一顶帝王的“帽子”,他就不会有爱情了吗?“爱情”本是人的“专利”,只有人才可能产生并享受爱情。这就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性活动”不可混淆、不能同比的本质区别。难道就是因为李隆基戴了唐明皇的“帽子”,他就不是“人”了,从而就可以取消他产生和享受“爱情”的权利了吗?  还有,一些人戴着大学者、大评论家的帽子,难道他考评历史的所有观点,就都是正确的吗?如果屈原不是爱国诗人,如果岳飞不是民族英雄,那还会有“历史”吗?在历史隧道的边口,风沙和雾水真是太多了。正因为如此,北宋的大政治家、大散文家、大学者王安石才能发出如此感叹:“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更何况我们呢?为此,我觉得回看历史,学习历史,真不可因“帽子”取人,以“帽子”是尊。  胆子人人都有,大小有别。在文艺舞台上,有些频频出镜的“走红人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更谈不上表演功力。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胆儿大不害臊,敢耍,敢造,敢于作贱自己。这也倒罢了,可是我们没想到,一些戴着什么“家”、什么“者”的各种“帽子”的评委们,为了面子,或者是为了票子,竟然“大胆”抛弃了文艺评论、艺术审美的基本原则,反把这些本没有什么艺术含量可言的“走红人物”又捧成了什么“家”,最低也送他一顶什么“星”的“帽子”。由此也可看出,眼下文艺界的“帽子”真就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现象对于当今的文艺舞台也还就罢了。可是,在观看历史舞台上形形色色的角色的时候,我们可千万不能电线杆上插鸡毛——硬戳大掸(胆)子。  我曾经看了一出以杨贵妃为题材的地方戏,这出戏的编导胆子就特别的大。戏一开场就让“闲极难忍”(唱词中的反映)的寿王妃——杨玉环跑到唐玄宗的狩猎场,并带了一个“小鹿”的面具;这也算是颇具苦心的创意。当“小鹿”被唐玄宗“捕获”后,那杨玉环刚一“现身”,寿王就欲以斥退,但马上又被玄宗阻止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两人“对视”不久,胡乱唱几句,杨玉环便飞身投到了唐玄宗的怀抱……  这么荒唐地构思情节,如此轻率地塑造人物,该剧编导者的胆子不是太大了么?可见从古至今骂杨玉环是“妖姬”“荡妇”者,实在是由来久矣,毁者众矣!其实,那杨贵妃和唐伯虎一样,在历史舞台上他们都不过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悲剧人物。本来他们生前就已经有诸多不幸,我们怎能在其长眠地下之后,还往他们身上泼“脏水”呢?文艺创作允许虚构,但必须恪守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基本性格的原则。否则,我们将愧对先人,贻误后人。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提倡大胆置疑,但必须小心求证。  学习真是苦差事,想做一点学问就更苦。虽然我不会做学问,但我体会所谓做“学问”,就是“三学”“三问”。  “三学”,即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社会学。  “三问”,即问书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南宋文坛领袖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比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多数注家都解为“反复练习”,这就值得怀疑了。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怎能随便地说“学习了新的东西,经常、反复地练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难怪许多学生听老师讲完这个句子后心存疑窦:“我怎么就没感到快乐呢?”其实,“习”本作“留”,从羽、从自。其本意是鼻子,象形字。“留”的本意是说小鸟初飞的时候,频频振羽,且呼吸;因此用在学习上还有体味、回味和揣摩的意思,才能“乐在其中”。这样意思就完整了——学习新的东西,能经常反复地体味、揣摩并练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问老师——向一切“有道”者请教,谁是老师?凡是能够传道解惑的人都是老师,诚如唐代韩愈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自己,即向自己质疑,问自己是否明白、是否信服。  我的这本拙作,是我经过“学”和“问”之后的心得,权做我向“社会大学”呈交的自修作业。这里的偏陋、错误肯定不少,因此我十分恳切地希望我的“同学”和老师能够“横挑鼻子竖挑眼”,多加批评指正,让我今后能做出更好一点的功课。

内容概要

  历史上的杨贵妃到底是怎样的人,她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她与唐玄宗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她与唐玄宗皇权的衰败到底有什么联系,她到底为何而死,死于何处……
  陆游,作为宋代驰誉文坛的大家,他与唐琬之间的爱情如此深挚,如此执著,这不仅使这个爱情悲歌增添了无比厚重的凄美色彩,千古传唱;而且,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突出了悲剧主人公陆游那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才形成了他特有的坚定执著、深挚细腻、朴实无华的学风和诗风。
  唐伯虎是明代中期具有“诗书画”三绝美称的大才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人们似乎忘记或是忽视了他别的方面,而把更多的议论集中在对唐伯虎风流成性的评价中。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到底是怎样的风流才子呢?“江南第一才子”究竟是怎么来的?“唐伯虎点秋香”确有其事吗……

作者简介

  孙丹林,渤海大学特聘教授、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辽宁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
他曾发表论文及文艺作品百余篇。2005—2006年,两次荣获“中国诗人节”之大奖和金奖。另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诗集《飞来石诗笺》,该书已被文化部主办的诗歌节组委会定为永久收藏书目。另有主审、主编文集若干。
2006年以来,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楹联的故事》《陆游》《唐伯虎》《我读老子》等节目。

书籍目录

镜子·帽子·胆子及其他  自序
·女人·贵妃·冤魂·
一、痴心梦幻的女人
难解的疑团
潜藏的梦幻
二、王妃如何变成了道姑?
寿王妃的背后
武惠妃的死由
郁闷的玄宗皇帝
入道敕文的玄秘
三、登堂入室的杨贵妃
皇宫里的道姑
道姑登堂入室
四、杨贵妃与唐玄宗有真正的爱情吗?
爱情不是肉欲
爱情需要代价
五、“祸水论”可以休矣
“祸水论”的由来
杨贵妃是祸水吗?
六、杨玉环真的死在马嵬坡吗?
马嵬坡兵变原因
杨玉环死在马嵬坡吗?
附录杨贵妃生平简表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时代不幸诗人幸
二、社会和家庭对陆游的影响
三、陆游的官宦世家
四、陆游仕途的坎坷遭遇
五、陆游婚姻的惨痛挫折
六、陆游诗风的初步形成及特征
七、陆游爱国思想的进一步形成
八、陆游诗风的豪放风格
九、陆游诗歌的广泛题材
十、陆游诗词的文学地位
十一、亘古男儿一放翁
附录一:读《剑南诗稿》
附录二:陆放翁年谱
·一代风流才子·
一、唐伯虎点秋香的由来
二、唐伯虎的辛酸家事
三、唐伯虎的牢狱之灾
四、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吗?
五、唐伯虎到底是怎样的风流才子
附录:唐寅年表
参考文献书目

章节摘录

  唐代,是一切中国人的记忆。因此,永远被后人一代代阐述。长生殿的故事,找到第一个杰出的阐述者白居易是在半个世纪之后(《长恨歌》作于806年),找到第二个更完整的阐述者洪异是在十个世纪之后;“又过了三个世纪。我们还在阐述,因为我们还有记忆”。(余秋雨语)  唐代的确是值得“一切中国人”记忆的朝代。因为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辉煌、最值得骄傲的鼎盛时代。值得我们后人记忆的唐朝,除了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以外,还有更多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还有更多的扑朔迷离的悬案。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贵妃——杨玉环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现在所阐述的杨贵妃,基本上是根据前人的记忆——其中有正史,也有野史,还有民间传说。但由于前人“记忆”内容的不同,因此,人们对同一人物或事件的阐述各异。所以,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仅不断地阐述着发生在杨玉环身上的许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而且在阐述中留下了太多的争议和至今难解的谜。  在中国提起杨贵妃,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尽知了。作为“贵妃”,她只不过是历史上自有皇帝以来无以数计的皇妃中的“一个”罢了,为什么偏偏杨玉环的知名度这么高呢?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在历代皇帝后宫中,她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女人。她生前,在朝野上下就声名远播;宫中自不必说,就连市井百姓都知道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正是因为这样,她死后就立即产生了一个接一个的种种传说。围绕着杨贵妃这个人物,历朝历代、各种版本的文学形式、演唱形式真是难以尽数。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对杨贵妃的记忆如此深刻,对她的故事的阐述如此众多呢?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  (1)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来看,杨贵妃是个值得评价的人物。历代许多评论家认为:杨贵妃是导致唐玄宗政治衰败、生活腐朽、政权瓦解的罪魁祸首,她在马嵬坡兵变中致死是罪有应得。更有许多人认为,她并非两千多年来封建皇权的后宫中普通的皇妃宫女,而是导致一代皇权崩溃的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因此,她被认为是“女人乱政”的祸水之一,甚至说她是淫妇、妖姬。刘禹锡在诗中所说的“天子舍妖姬”,不就是指杨贵妃吗?那么,杨贵妃真的是“女人乱政”的祸水吗?  (2)从文学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她是创作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素材。从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一千多年来,历代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以及其他各类艺术家一直把杨贵妃当做艺术创作的重点。比如清代洪舁的《长生殿》、现代的京剧《贵妃醉酒》、歌舞剧《唐明皇与杨贵妃》以及诸多的艺术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描绘和诠释杨贵妃其人、其事。其中大部分作品意在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传奇的爱情故事。那么,杨贵妃与唐玄宗真的有爱情吗?  (3)从广大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的角度来看,广大老百姓关心和欣赏,甚至津津乐道的是她和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位是风流皇帝,一位是多情贵妃;尽管他们的身份与百姓的地位相差悬殊,他们的故事与今天的时代相去太远,但是,他们之间富有人文情趣和浪漫色彩的传说却一直在民间流传。杨贵妃的故事有如《大唐歌飞》所演的那样,从大唐开始传唱,缥缥缈缈、断断续续,幽怨缠绵、回肠荡气,一直唱到现在,唱到广大百姓耳熟能详的程度。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诗至今仍在广大百姓中久传不衰。  但是,历史上的杨贵妃到底是怎样的人,她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她与唐玄宗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她与唐玄宗皇权的衰败到底有什么联系,她到底为何而死,死于何处……这些难解的谜团,都是我们今天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二)潜藏的梦幻  我们今天来叙述古人,或描述古人,不论她(他)是谁,即使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必须首先以平民的心态,把她(他)看做一个“普通”的人,从普通的人性角度审视其语言、行为,并将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特定的环境等诸方面联系在一起,从中揭示出她(他)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因为所有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人之初”,和普天下所有家庭出生的婴儿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其中更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还是陈涉(胜)说得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皇帝或天生的贵妃。


编辑推荐

  《孙丹林品读历史人物》共讲述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唐朝颇具传奇色彩的著名美人——杨贵妃;一个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还有一个是明代才子——唐伯虎。作者从浩繁的史料和版本众多的民间传说中提炼出人物的主要方面,剥去时间罩上的面纱,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孙丹林品读历史人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