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艾恺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20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

梁漱溟,艾恺  

Tag标签:

无  

前言

艾恺教授序我非常荣幸能为这本小书作序。我想先说说我与梁漱溟先生两人对谈的因缘。我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对梁先生的生平志业产生兴趣,以他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在台湾与香港收集相关资料,寻访他的故友旧交。碍于当时中美政治局势,我始终无法前往中国,亲见我研究的对象梁先生。1973年初,我头一次有机会前往中国。在当时,一个美国人能到中国去,仍是极不寻常的异例。为什么我能成行呢?这是因为在尼克松总统访中后,几个中国代表团在1972年陆续来美,而我充当中文翻译,起了沟通两国的桥梁作用,所以在1973年时,我与内人才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可以造访中国。当时,我向中方提出的第一个请求,便是希望可以同梁先生见面,但由于正值“文革”,时机敏感,我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拜见到梁先生,只能抱憾返美。1979年,在我的梁漱溟研究《最后的儒家》出版成书的同时,中国的政治起了巨大的变化。这波改革开放的潮流也改变了梁先生的生活。原本与夫人蜗居在狭小房间的梁先生,被政协安置到有部长楼之称的22号楼,与文化名流如丁玲等对门而居。有了舒适的房舍,梁先生认为比较适宜见客,便即刻想办法与我联系。某日我突然接到一通陌生的来电,电话那头是一位高龄八旬的石老先生。他是梁先生20年代在北大的学生,刚从北京来美,受梁先生所托,捎来口讯,说是梁老已经知道《最后的儒家》出版了,希望可以与我见面。又过了几个月,一天课后,有个中国学生突然来见我。他不久前才从北京来美与父亲团圆。他拿着梁先生的联络地址,告诉我他旧日的邻居梁伯伯,十分希望可以见到我,看到我所出版关于他的著作。我即刻将拙著寄给他,不久便获得梁先生友善的回应,约定好隔年一定到北京去拜访他。1980年我到北京第一天,马上便去寻找梁先生,他告诉了我他是如何搬到22号楼来。第二天早上,我到梁家正式拜见,梁先生所有的亲人都出现在那里,对于我的来访相当郑重其事。梁先生将我介绍给他的家人,我则送予他哈佛大学的纪念品,以及一幅他父亲的遗作。经过种种波折,在这多年之后,我终于得以与梁先生,仅仅隔着一方小几,相对而坐,开始对谈。之后的两周,我天天一早便到梁家拜访,请教梁先生。我将对话的内容录音整理,后来收进梁先生的全集,现在又单独出版成书。回顾两人对谈因缘,真是感慨万千。在我们的对谈中,我透过梁先生理解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质。这是最值一提的部分。在我们密集谈话的两周里,头两三天梁先生多与我说关于佛家的想法,让我很感疑惑,便问:“您不是早在多年前便公开放弃佛家思想了吗?”他说他都放弃也没放弃,谈到拙作的标题《最后的儒家》将他定位为一位儒者,他表示他可以接受。然而有时他也向我表示马列主义的科学很好;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他亦赞美道教。有次提到他因组织民盟而见到马歇尔,他对马歇尔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个好人,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时我相当不解,一个人如何可以既是佛家又是儒家?既认同马列思想又赞许基督教?后来终于想通了,这种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虽有许多辩论,但百家学者并不认为自己是特定的一家,比方说现在我们讨论孟子与荀子,认为他们虽然一言性善,一言性恶,但都是儒家,是孔子的信徒,然而在当时,即便是孔子也未必认为自己是儒家。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学术分类,其实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为诸子百家分门别派,而发明出来的体系。我认为中国文化本就是个融合许多看似不相容的思想于一体,却同时又喜欢分门别类的文化。只需留心便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融合各类的思想于一身。比方程朱陆王,同为新儒家,虽然讲义理心性,歧异很大,但他们的思想中都含有许多佛家的成分。晚清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章太炎,固然在政治立场与今古文经学上分踞两极,但同样都将佛家、西方思想及儒家融入他们个人的学思中。这解释了为什么对于受现代学术规范训练的我而言,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儒家,又是马列信徒;但对梁先生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从这点看来,梁先生仍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依我浅见,先秦诸子虽然路线不同,但他们都共享一个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体而有机的,天地间的每个成分跟其他的成分相互关连,所以在这样的宇宙观里,没有绝对的矛盾,只有相对的矛盾。这种宇宙观,经历数千年,仍深植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底层,是以各种不同的思想成分,可以共存在一个人的思想里,运行不悖。梁先生与我谈话的内容,有一大部分是我向他请教20世纪初的人事。为何我不静静听梁先生抒发他的想法,而要询问他许多过去的交往呢?我是历史研究者,自然会希望多多保存历史资料,而梁先生是我所知最后一个健在且头脑清明的人,曾经亲身经历参与过这几十年中国文化剧变,并且和许多重要知识分子相知相交过。他的回忆是宝贵的,所以我才僭越地主导谈话,希望可以将这些独一无二的经验记录下来。像我这样,等到传记完成出书之后,作者才终于见到传主,在中国近代史学界中可能是空前未有的特例。与梁先生谈话之后,我在《最后的儒家》一书最后加上一章,增补修定了原书的一些未竟之处,特别是他在“文革”期间受苦一节,由于我未能在书成前与他见面,也没有相关记录流通,所以不知悉细节,也无法载入书中,后来与他谈话后才知道实情,补充在这最后一章里。大体来说,我并没有在亲见梁先生之后,修改拙作的结构与内容。与他谈话之后,我发现梁先生表里如一,他的文章诚实地反映出他的观感,未曾因为要顺应时局而掩饰真心,所以我透过文字所见到的梁先生,与我后来实际上对谈的梁先生,是一致的。是以我虽无缘在书成前见到他,但透过他的文章,我仍然深刻地认识到梁先生的真实的性格与想法。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2005年9月于芝加哥

内容概要

  梁漱溟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特质。生命是心,是心表见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历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对物之争,一次一次无数次,一步一步无数步,征服了物,凭藉物,利用物,表演出来的。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时分比疆彼界。今日世界总是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粝之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之陷于今日局面正为盲目学西洋之结果。欲把僵局化归缓和而达于统一必须矫正划界限与用武力之两点错误,而超脱于世界两大壁垒则为其入手。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场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本书文字根据梁漱溟先生家属现有艾恺教授所存录音磁带(共计30盒)整理而成,直接由声音转为文字,逐字逐句,未作任何修饰及增删,完全以录音为准。为帮助读者理解梁漱溟先生的思想,本书特意摘录《梁漱溟全集?思索领悟辑录》(卷八,1993)中的相关论述,置于正文相应部分的开头,以作对照,并将正文里谈及有关人事的评价、作者重要的观点提取出来,置于原文对应的书口,以作强调。同时,在编辑过程里,将整理者添注的说明文字,以楷体字标出;对全书前后不统一的译名,如艾恺教授序里的人名、地名,进行了规范统一;对文中的年代、时间、数字作了一致处理,如公元纪年均写为阿拉伯数字,中国纪年(如“民国十七年”)保留中文数字等。本书内容首次全文公开出版,是对《梁漱溟全集》第八卷内容的完整补充。
  总的来说,梁漱溟是一个幸福的,惬意的老人,世间万事都不足以动其心,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历史这场大游戏中是失败的一方,然而他对我说:我“并不失望”,“也没有遗憾”。“我做完了我这一生要做的事情。”

作者简介

  梁漱溟先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整理说明
艾恺教授序(艾恺作)
一、我的思想的根本
 001 儒家跟佛家 
 002 什么是佛
二、从中国文化的精神说起
 001 为何我还乐观
 002 人与人相处的问题
 003 情理与物理
 004 什么是戒、定、慧
 005 我做记者的时候
 006 陈独秀、李大钊和我
 007 当代儒家代表人物还有谁
 008 熊十力和唯识
三、中国的道路
 001 美国人和台湾问题
 002 毛主席这个人 
四、我是怎样一个人
 001 凡夫
 002 素食
 003 说说自己的身体
 004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005 与毛的分歧
 006 我不是一个学者
 007 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五、我受到的影响
 001 东西文化的调和
 002 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003 我最佩服的中国人
 004 得力于佛学 
 005 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006 生活中对我有影响的人
六、生活之学
 001 自主自如的生活
 002 看戏和看书
 003 文革中的故事 
七、发展总是好的
 001 我的期望
 002 人类怎样才能减少斗争
 003 我是一个乐天派 
 004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八、我的社会交往(上)
 001 与晏阳初等人的交往
 002 我的部分社会活动
 003 对蒋介石的印象
 004 蒋介石最大的贡献 
 005 韩复榘 
 006 与李宗仁的相识 
九、我的社会交往(下)
 001 跟冯玉祥的接触
 002 乡村自治的时候
 003 张东荪和张君劢
 004 关于辜鸿铭
十、从忙碌到清闲
 001 前定与算命
 002 亲戚 
 003 对我的公开批评
 004 中国农村的变化
十一、与圣人相比
 001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002 王阳明的彻悟 
 003 说说康有为 
 004 再谈孔学与佛学 
 005 中国还是以农村为根本的 
十二、天下事
 001 中西方的分别 
 002 世间出世间 
 003 对灵性的认识 
 004 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 
 005 人类的和平相处 
十三、现代化的危机
 001 教育的力量 
 002 回顾此生的感想 
后 记(梁培宽作)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假如某一个东西是人类的共同有的,这个东西怎么会是中国的特产呢?我知道,您刚才是从社会发展背景来解释,我一直觉得是个矛盾,我书里提到的、我所觉得的矛盾的地方是,您20年代、30年代提倡把中国固有的“理性”、或者“仁”复兴起来,这样中国才能全国复兴,才能现代化,才能吸收西洋的科学技术。团体组织可以发展中国固有的东西。矛盾何在呢?假如原来中国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团体组织,基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先发展“理性”,为什么假如原来是现代化的障碍,为什么到了现在这个“理性”突然不是个障碍反而是个……梁:它没有障碍,它过去也没有障碍。艾:过去也没有障碍?梁:它是社会发展走的路子不同。艾:好,不过为什么路子不同呢?梁:所谓路不同是指什么说呢?在远古(艾:是,在很远的古代。)人的生活都是离不开人群的,都是成群的。这个群的范围越古的时候越小。每一个群都有两面,一面是血缘的关系、血统的关系,还有一面是地域的关系。总而言之,开始远古的时候生活是集体的,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也是超乎家庭的集团。中国的社会发展、演进是侧重家庭这一面,外国是偏重在集团一面,最初的这些它又是集团,又是家族,这个偏到这面走了,那个偏到那面走了,那么各有所偏了。让这个各有所偏的帮助那个各走一偏的路子的,就是宗教问题。宗教帮助人走集团的一面,儒家的东西帮助人走家族、家庭、家庭伦理这一面,这样就分开了。在家庭、家族上它就讲一个“亲疏长幼”,注意“亲疏长幼”这个观念,并且把这个观念从家庭向社会上去推广。所以管君臣的君叫“君父”,为“君”的对于自己的百姓称为“赤子”,“赤”就是红颜色,就是小孩子。

后记

23年前,美国学者艾恺教授访问先父梁漱溟,连续长谈十余次,存有录音磁带,如今全部转为文字成书问世。可说这是原本不曾料想到的事,而今竟成为现实;也可以说这是来之不易吧。使此事得以实现者,首推今已98岁高龄的田慕周老先生。正是田老提出,并经手从远在美国的艾恺教授处索取到这批录音磁带的,那是先父身故后两三年的事,随后又是田老亲自邀约8位年轻朋友(他们名字是:孙明磊、高琳、周伟、周毅、陈波、苏怡、孙艺、田雷),并自己也参与其中义务地将录音转为文字。因此,才得以将这一珍贵的访谈的详细摘录,约四万字收入《梁漱溟全集》最后一卷(卷八)内。这是这一访谈内容首次与读者相见;时间为1993年。又过去了十多年,现在又由“一耽学堂”的逄飞、徐君、蔡陆、张来周、张佳等同志,再次据录音逐字逐句,不作任何删节、修饰或润色,全部转换为文字(录音质量欠佳或因存放过久而模糊不清者除外),共得十余万字。由于强调了要“逐字逐句”,因此口语中常出现的单词或语句重复,甚至整段的内容完全相同,仅是词语上大同小异而重复出现者,均照录不误。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近于原汁原味东西,使读者有若现场亲自聆听的感受。现在此书即据此为内容。当此书出版事粗具眉目之后,又与艾恺教授联系,请他为此书作序。他很爽快地应允,随后不久即将序言寄来,并附一相片。艾恺教授的汉语真可以说是棒极了;无论是文笔或口语,水平均甚高。由于同一汉字常有四声变化,外国人难掌控,说话时多给人奇声怪调之感,而艾恺教授不在此列。他的文字功夫由所写这篇序言也可见。这是他直接以汉语写成的,不仅顺畅,而且具有一些文言文色彩。这对一位外国人来说是十分不易的。1980年他首次与先父相见时,我有幸见过他。先父故去后,他差不多隔三五年都有机会来北京,来后也多与我们家属联系相见,聊聊家常,我也曾请他来家中做客。家里面积较小,又无什陈设可言,称之为“寒舍”,再恰当不过。如果备有饮食,也甚简单,而艾恺教授是位平易近人、十分随和的人,对此全不介意。现在他为此书写出序言,使此书增色不少。但他对此书所作贡献远不止此。访谈有问与答两方,缺一不可;而且他是一位对被访者作过专门研究的学者,并著有被访者的传记专著,其提出的诸多问题,就深度与角度而言,都非泛泛,这也使谈话内容多事关重要。因此可说,这次访谈富有内容,取得了成功,其中自有艾恺教授的功劳。还可以说,他与田老二人同为对此书成书有很大贡献之人;当然他们尽力的方面是有所不同的。访谈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读者读后便能知晓,无须赘述。但在此愿指出先父在言谈中所显示出的那种心态与神情,值得一说。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三者先后各成为人生的主要问题,而一旦求得其基本解决之后,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便势必由前一个转为下一个了。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自上世纪20年代中叶即提出“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主张,至今不移不摇,那么,他为什么自认为“我好像是个乐天派”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他对自身种种经历遭遇,如“文革”受冲击、批林批孔运动中遭围攻等,当艾恺教授问起他时,他承认当时“心里有点不愉快”,可“几天我就过去了”,且发出笑声,可说是谈笑自若。而当谈起先父也曾遭遇过苦难有类似于王阳明先生所经历的“千灾百难”时,如1939年出入敌占区时,他说那“差得多”。可问起他什么时候最快乐时,他却说都“差不多”;如说有什么差别,就是“有时忙,有时比较清闲”罢了。甚至在谈及生死时,他承认,人都是“不愿意死的,其实不需要怕,不需要希望长生,任其自然”就好了。至于一生的成败得失,如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奔走国共和谈中的挫折、失误等,在先父的心里反有尽责尽力一念,成败似是在所不计的。末了应指出,此访谈内容对研究了解先父梁漱溟有一定价值,而对这一资料的保存最为关心、最为重视的,莫过于田慕周老先生;现在终于得以成书,流传于世,保存下来,这是可以告慰于田老的。最后,祝田老健康长寿!梁培宽2005年11月20日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艾恺梁漱溟被人称之为“最后的儒家”。本书是美国学者艾恺在梁漱溟晚年时做的一个长谈,话题涉及到诸多方面。这次谈话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思想家的画像,更令普通读者感兴趣的是呈现了梁漱溟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中国首届报纸媒体评出的“2006年度十大好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是梁漱溟晚年接受美国梁漱溟研究专家艾恺采访时所做的口述历史。该书大部分内容是梁漱溟点评现代史上与自己有过交往的政学两界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辜鸿铭、张君劢等。“他的看法明显是真实感受,看不到有掩饰和修饰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梁漱溟提供的许多事例,使我们不能不对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估。”——《中华读书报》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编辑推荐:1.现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全文发表,体味梁漱溟出入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亦是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社会的重要参考。2.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艾恺

名人推荐

梁漱溟被人称之为“最后的儒家”。本书是美国学者艾恺在梁漱溟晚年时做的一个长谈,话题涉及到诸多方面。这次谈话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思想家的画像,更令普通读者感兴趣的是呈现了梁漱溟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中国首届报纸媒体评出的“2006年度十大好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是梁漱溟晚年接受美国梁漱溟研究专家艾恺采访时所做的口述历史。该书大部分内容是梁漱溟点评现代史上与自己有过交往的政学两界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辜鸿铭、张君劢等。“他的看法明显是真实感受,看不到有掩饰和修饰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梁漱溟提供的许多事例,使我们不能不对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估。”——《中华读书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这个世界会好吗? PDF格式下载



梁漱溟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特质。生命是心,是心表见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历史(宇宙史)一直是心对物之争,一次一次无数次,一步一步无数步,征服了物,凭藉物,利用物,表演出来的。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对抗,划时分比疆彼界。今日世界总是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粝之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之陷于今日局面正为盲目学西洋之结果。欲把僵局化归缓和而达于统一必须矫正划界限与用武力之两点错误,而超脱于世界两大壁垒则为其入手。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场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梁漱溟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关系。他曾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许多政要(包括国共两党的最高层领袖)交往密切,并对其中一些人产生了影响。从《梁漱溟晚年口述》(下称《口述》)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梁漱溟超然于权势的独立人格,也可看出不同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梁漱溟对学界、政界一些人物的臧否也很值得品味,他讲到很多人的逸事,对我们了解这些人的人品,研究这些人的思想,是不无补益的。
  梁漱溟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恐怕是最令世人瞩目的。多年的亲密朋友突然间势同水火,随后又形同路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梁漱溟与毛泽东早在1918年就相识了。那时,梁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毛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当时他们两人只是点头之交。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里与毛泽东有过8次交谈,有两次是通宵达旦。他回忆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1950年梁漱溟到北京,毛泽东提出要梁漱溟参加政府,梁漱溟未同意。梁漱溟说:“他想拉我拉近一点,可我不想靠近。”尽管不太高兴,毛泽东仍时常派车接梁漱溟到中南海去漫无边际地聊天,有时候还留他吃便饭,席间有江青和秘书作陪。自从1953年9月那次激烈的冲突之后,毛泽东就不再派车接他了,两个人的私人关系自然就中断了。那以后,在公开场合见面时,毛泽东只是像接待其他人一样,匆匆地与梁漱溟握一下手,说一两句话,“没有请到家里来坐下来谈话”。从这些回忆中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毛泽东单方面中止两人的友谊深感遗憾。
  梁漱溟在《口述》中多次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总是说毛泽东很了不起,只是到晚年因糊涂而犯错误。认为“文化大革命”以及“批林批孔”都是毛糊涂时候的“乱来”。
  对于蒋介石其人,梁漱溟从未有过好印象。蒋介石在武汉做“剿匪”总司令时,让人给梁漱溟传话:“希望梁到武汉来跟我见面。”梁漱溟回答说,“好,我知道了”,却没有应召前往。梁漱溟认为,蒋介石这个人基本的问题是太自私,不信任人,而且从来说话都不算话。他自以为怎样最得计,其实是弄得众叛亲离。艾恺问:“您觉得蒋介石对中国,对中国革命有没有什么贡献呢?”梁漱溟回答说:“他最大的贡献哪,(笑)最大的贡献是造成了共产党的成功。”
  梁漱溟与一些军阀的关系比他与蒋介石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在人们眼里,军阀大都是粗鲁不堪、没有文化的人,《口述》中的军阀却是另一种形象。他们乐于和学者、文化名人交往,不仅请他们到军队里传播知识,还请知识分子当顾问,尊为座上客,礼遇有加,并且尽力支持他们的事业。无论是附庸风雅,还是政治上有所企图,都显示出当时崇文的社会风气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高。
  据梁漱溟说,行伍出身的冯玉祥的确行为粗鲁,甚至将他的手下韩复榘罚跪、打耳光,气得韩复榘背弃他而去,投奔了蒋介石。但是冯玉祥却表现出很尊重文化。1924年,驻扎在北京南苑的冯玉祥托人请梁漱溟为其军队作演讲,共讲了五次。每次,冯都到场陪着听。被冯请去做讲演的人很多,其中有著名的军事学家蒋方震。冯玉祥给他的军官每人发一个小本子,记载蒋方震的语录,上书“蒋方震曰”,有三五句,让军官们牢记。冯玉祥自己也注重文化学习,曾请两位老先生(其中一位在清朝做过巡抚)给他讲《左传》。冯玉祥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支持陶行知的教育事业。
  被人们认为是最为粗鲁,乃至“丑态百出”的军阀韩复榘对梁漱溟毕恭毕敬,两人一见如故。韩复榘大力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把他管辖的山东邹平县交给梁做实验区。艾恺提到有关韩复榘的种种传闻、笑料,梁漱溟说,那都是笑话,不真实。
  李宗仁与梁漱溟算是同乡,都是广西桂林人。李宗仁在广西搞“自治”,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便招揽一些文人做顾问。1935年李宗仁请梁漱溟回广西,让他讲演、出谋划策。抗战时期,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徐州,又请梁漱溟去徐州。梁漱溟在徐州逗留一个月,每天都由李宗仁招待吃午饭,每次都交谈,关系极为密切。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任代总统,请梁漱溟出面为他做事,被梁漱溟拒绝。
  阎锡山也曾请梁漱溟去山西作讲演,讲了一个月。1930年,阎锡山聘请梁漱溟为高级顾问,月薪500元。因阎锡山未采纳其关于裁军和停止内战的建议,梁漱溟辞去顾问的职务。
  《口述》中有不少对学界名人的评价。梁漱溟看重人品和道德,极力称赞好人品,讽刺和批评坏人品。
  20世纪初期“康梁”并称。在《口述》中,梁漱溟多次说他佩服梁启超,喜欢梁启超。梁漱溟说,梁启超作为一个老前辈,一位名人,却毫无架子,十分虚心。梁启超年长于梁漱溟20岁,因对佛学感兴趣,知道梁漱溟对佛学有研究,居然亲自到梁漱溟家中去讨论。后来两人经常往来。
  梁漱溟在盛赞梁启超的同时,又多次说他很不喜欢康有为。梁漱溟披露了两件事:一件是,康有为在陕西西安的卧龙寺参观时,将寺中多卷珍贵的古版佛经装到他的骡车上试图盗走,后被人发现并追回。还有一次,康有为向一个银行家余凡澄“借”一幅十分名贵的字画,试图据为己有;余凡澄多次讨要不得,便不得不派许多人到康家强行索回。
  梁漱溟曾经一度很佩服章士钊,说他对章写的讨论中国如何学习外国政治的文章都很爱读。可是在结识章士钊后,即对他感到十分失望,因为发现章“生活很腐烂——吃鸦片、赌博、赌钱、嫖妓女,娶姨太、娶妾,一个、两个、三个,我很失望,我很不喜欢”。
  梁漱溟盛赞教育家陶行知的人品,说:“陶先生这个人好得很啊,好得很,了不起。”梁漱溟说,一般留洋的学生都是西装革履,而陶行知却穿农民的衣服,穿草鞋,在农村带领一帮人,自己盖房子,创办学校,实行平民教育,“在留洋学生中没有看见那样的人”。
  艾恺说,梁漱溟最伟大之处是有着“表里如一的人格”。从梁漱溟对他人的评论就可充分证实这一点。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粱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粱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梁漱溟,无疑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
他一生未入大学之门,却成大学之师,未出中国之门,却荟中西之学,加上蔡元培的三顾茅庐以及建国后他对主席的直谏,等等,终于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大名。
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前半段是佛,后半段是儒。民国时期,他学术的重心在佛,无论是开展乡村建设,还是讲授印度哲学,都是在传播着佛家的济世闵人之心。而到了后期,确切说,应该是在抗战胜利之后,他则更像一个儒者。佛,是神,不在三界之内,不在五行之中,因此,也无需经历世事的艰苦与磨难。而儒是人,是不一般的人,所以他要尝试着人间不一般的痛苦与历练,无论是发起民盟,还是创办刊物,都更像是一个儒者在社会中奋力挣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曙光。
而现在,在这本书中,我感觉他更像一个人,一个老人,没有了佛者的刻意苦行,没有儒者的沉于俗世。而只是用自己的年龄、学识、胸怀在默默地思考、祈祷,既不激进,也不消沉。封面那张充满了倔强的面庞中,是深邃的目光和坚毅的表情,而这正是他饱受中华文化千年滋养,而面对当下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深刻思索和坚定守望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口述体”是较为通俗易懂的,没有其他哲学专著的深奥晦涩,而是以梁老的大智慧把一个个小问题娓娓道来。有过太多的思考、太多的经历、太多的磨难,在暮年回首时,虽不是对一生的总结,但却把此生中较的重要的经历、思想都有所述及。这完完全全的“白话体”是我们感悟国学大师的绝佳方式。
因人爱其言,更因言爱其人。一本好书就是我们最好的灵魂之师,也是我们亲近大师的一个途径。
在深邃思想的浸润中,我们也忍不住在想: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本书,值得一读,但读的不是咨询,不是情感,是境界。


看完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和《人生的艺术》两书,多少写点感想吧。
现在我的心态,用梁漱溟的话来说就是“得到做不到”,尽管我所说的程度比起他来说是差得远。总是感觉能得到一些启示,有一些感悟,但文采所限,不能用文字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很确切。可仍要竭尽所能,勉力为之。没有开始,怎有发展呢?从他的身上,我感觉到了事一个大成的儒者,而结合他所致力的农村发展工作以及谋求新中国的建立的事业上,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圣者。还是用他的话来说,人生是为了创造,可他的境界已经远远超出常人的所谓创造,他是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未来,甚至为天下人创造一个根本的生存价值观。而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最基本的用心思开始的,最初要发现问题,然后一步步坚定不移的彻底解决问题,决不放弃。他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国家的命运问题、中华民族的振兴问题,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不外乎这一点。至于老来,他的感悟就是教导人生,希望能用他的所学唤醒全天下的人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作为“人”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决不仅仅是物欲的满足,而是精神的舒畅。由认识自我开始,慢慢了解人群、社会、人类,最终达到“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而又“从心所欲不逾矩”。可惜他集一生的感悟而成的《人心与人生》我还没能拜读,我相信他的思想,所以我相信《人心与人生》我将会受益终生,所以迫不及待了。
由于水平所限,表达很浅薄,但我能保证,这些都是我的真情实感。不当之处,请宽容,且指正。


梁漱溟,无疑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一生未入大学之门,却成大学之师,未出中国之门,却荟中西之学,加上蔡元培的三顾茅庐以及建国后他对主席的直谏,等等,终于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大名。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前半段是佛,后半段是儒。民国时期,他学术的重心在佛,无论是开展乡村建设,还是讲授印度哲学,都是在传播着佛家的济世闵人之心。而到了后期,确切说,应该是在抗战胜利之后,他则更像一个儒者。佛,是神,不在三界之内,不在五行之中,因此,也无需经历世事的艰苦与磨难。而儒是人,是不一般的人,所以他要尝试着人间不一般的痛苦与历练,无论是发起民盟,还是创办刊物,都更像是一个儒者在社会中奋力挣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曙光。而现在,在这本书中,我感觉他更像一个人,一个老人,没有了佛者的刻意苦行,没有儒者的沉于俗世。而只是用自己的年龄、学识、胸怀在默默地思考、祈祷,既不激进,也不消沉。封面那张充满了倔强的面庞中,是深邃的目光和坚毅的表情,而这正是他饱受中华文化千年滋养,而面对当下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深刻思索和坚定守望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这本书,值得一读,但读的不是咨询,不是情感,是境界。


因为是一本对谈录,内容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但因访问者艾恺是一名哲学方面的专家,也曾写过关于梁的传记,对中国问题、世界问题颇有研究,所以不但可以让梁阐述已有观点,对于一些新问题,也有收获。此外,这本书看起来很像据录音字句整理的,不免出现语义重复的句段,但某些涉及关键的地方却又以省略号带过,不知是否录音年久模糊之故。这本书没有什么高深之处,读起来更能体会民国学者梁漱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宽厚平淡的品格。


中国的社会是以社会本位为第一位的,人际关系中互以对方为前提,彼此相互尊重,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本位,这很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世界也会如此趋同。梁漱溟先生说当初他从佛入儒是因为觉得当时的社会,佛家往往比较发挥消极作用的那一面,不利于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但是他也认为个人从事于佛家是没有问题的。他在这本书中主要是回顾了与其相交往的人,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士,以及他主要从事的事业,乡村建设社会实践。特别提到他与毛主席的交往,并反省1953年9月与毛的因思想的分歧而导致的分裂,认为当初是太过硬气。。。。。。


梁漱溟老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足见他在近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位置举足轻重。
老人年轻时一腔热血为中国需求出路四方奔波,晚年时著书立说躬身反省中国未来之出路时心怀理性光辉。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一生践行自己的理想,一生在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中风雨兼程。有思想、有学养、有气度、有风骨,这样一个老人终生感怀一颗赤子之心,于国家是祥瑞,于人民是楷模。
斯人如此,其著作必染其遗风,让我们卸下浮躁一起静静的听大师聊聊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先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清末四品内阁中书、民政部员外郎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梁启超写道:“自先生殉节后,启超在报中读遗言,感涕至不可仰,深自懊悔并世有此人,在我乃不获一见……《伏卵录》中相教之语虽不多,正如晦翁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其所以嘉惠启超者实在大。”同时他还叮瞩梁漱溟在“春秋祀典时,得间为我昭告;为言:启超落齿不感忘先生之教,力求以先生之精神拯救天下溺……”“此种俊佛坚卓的人格感化,吾敢信其片纸只字皆关世道,其效力即不见于今,亦必见于后……继述而光之大,责先生故不死矣”。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这个世界之中,世界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梁漱溟先生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在世界中我们很渺小,但其实是悲惨


这个世界会好吗?(现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全文发表)了解一下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为农民直言,一生为中国而思考,非为学问中人,实是问题中人,这个世界会好吗?不仅过去要思考,现在也要思考!


这个世界会好吗?(现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全文发表)


这本书不论是内容还是版本我都非常满意。梁漱溟老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他的许多思想观点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厚重而深邃!现在被炒起来的许多所谓“国学大师”与其是无法比拟的!好书!!!


现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全文发表


梁漱溟先生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我们简单归结可以放之个人身上,我们自己会好吗啊?尤其是作为青年,青春期的我们的风格最求以及坚持最终会早就日后的我们,当我们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先范文我们自己是好的吗?是服膺在世俗的脚下还是坚持一种积极向上,敢为天下先的高尚追求。 一本好书值得看,思考人生。 书质量很好。快递很给力。


现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对不了解这段历史的青年人有教育意义!


前已当当了《梁漱溟全集》,然而第八卷中的对话是摘录,有点缺憾。现在没有了,真正拥有了大儒的全套著作,剩下的事,就是认真阅读了。


挺喜欢这本书的,感觉梁老先生,还是属于直言不讳的人,对于许多人物的评价,不讲它是否客观,只从个人的感受感悟来说,还是对于我们对于相关人物的了解,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最有感触的是关于毛选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特别找来读了,思想的斗争,胜于硝烟,对于书读的不多,又不系统的我来说,有很多的新发现。


纯粹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些理想主义,梁漱溟也不例外。这本书的题目可能有些“大”,买的时候感觉到很强的危机感,但主要内容其实是通过访谈的形式,表面上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实际上对国学与西学进行了比较,作者本人当然是倾向于国学的。读完全书,仍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好,但至少了解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良心,担当社会责任,心怀安危,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传达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良知,梁漱溟亦如此书中以对话的方式再现过往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让读者深切感知逝去年代的轮廓和一个大师的内心世界,亦如梁漱溟言:独立人格,表里如一。


梁老先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有儒家的铮气和佛家的大度。这本书的内容是采访梁先生录音的整理,提到了中国、世界等许多问题。因为采访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所以一些内容显得有些滞后了,中国的形势发展已经大大超乎了梁先生当年的预料。梁先生对世界与人类未来思索的更多是东方式的,如果硬用西方的学理模式推断会觉得逻辑性不强,但这种方式也许恰恰弥补了西方式思维的弊端。


梁漱溟是我所喜欢的大师,风趣而不失深度,客观而积极入世。
这个世界到底会好吗?这也是打动我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太多人生的灰暗现实,经历了90多个春秋洗礼后,大师还能维持这份乐观豁达吗。如果是,他是如何说服自己信任未来的?
还在读。与大师一起思考。


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 了解梁漱溟 最好不过。他是过来人,他经历的时期影响着他的思想。而他又一直影响着我们。 能理解陈坤喜欢看他的书了


原先有英文版的,买中文版的作对照,也是对梁漱溟全集的补充


更深入了解梁漱溟的生平,也更了解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值得一看


梁漱溟是绝对的大师,他的书,我已阅百万字,仍然感到不足,我看的多半都是他的生平、思想,而不是学术专著,自学成才,思想独立,此乃梁老也。


梁漱溟先生的口述就如在耳畔,很好很好!


梁漱溟对中国的分析相当到位。原先一直以为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而西方人是个人主义,其实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我们缺少集体的概念,才会宣传集体主义。


并不是全纪录,可能因为敏感问题吧,很多都以声音模糊为理由省略了。读了关于梁漱溟的书觉得以前读的书弱爆了。


有位俄罗斯老人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中国知识分子有几位可以接受这样的赞誉呢?天生的反对派鲁可以吗?恐怕还差那么一点!死了的老舍可以是吧,可惜了。活着的后来又忏悔了的XX恐怕他自己也不敢接受,梁漱溟老先生可以吗?是的,至少我这样认为。


梁漱溟的晚年口述,有一些看法,指导意义不大,不过书很好


这本书不错,强烈推荐梁漱溟的书,很有内涵,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为数不多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崇拜梁漱溟先生很久了,这本书很好!


从大学时就看了关于梁漱溟老先生的很多著作,比较钦佩他,这本书是关于他的一个传记,还挺好的,感觉资料比较真实,挺好。


梁漱溟先生是个令人尊敬的大家,无论是学识还是个人的精神。要多学习!


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值得品读


冲着这个书名买的这本书,搁置了1年多一直没看,这个春节看了,才发现,梁漱溟真是值得尊敬的人,学到了做人处事的方法。


梁漱溟老先生不愧是大师,好多事情都能淡定下来,好多预言已成真。
书的质量很好,旅行中背着去,虽是重了些,但还是觉得好值!推荐!


找了很多梁漱溟的书,大部分都是很精深的专业著作。了解梁漱溟,这本书应该是最好的开始。


旅行时候看的,梁漱溟大师的思想深度书中略见一二!


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出梁漱溟作为 人 的样子


梁漱溟老先生的晚年谈话录,值得一读


梁漱溟晚年的陈述,值得阅读!


这本书买来后发现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梁漱溟大师的观点,其中让我明白了些许佛教禅宗的知识和他与许多名人的交往,是一本很有味道的书。


梁漱溟是我喜欢思想家


因为是对话记述,读的时候,着实费了些精力,但很喜欢梁漱溟的思想,是那种经历过世事的透彻!


看了一半了,感觉作者梁漱溟实在是懂得太多了,对人生很有好处。


周作人说:寿则多辱。文人、伶人、诗人、女人,多此言论。更有诗人如戈麦、海子,伶人如阮玲玉、张国荣,文人如王国维,女人如史上诸多才女——秦淮意味的才女们,干脆望寿而畏。

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许多文人而言,1966年依然在世真是件哭笑不得的事。那像是追求“人人平等,打倒权威”的最恶劣的一种案例。越是因文化而权贵过的,越是年老而资深知名的,辱甚矣!

又是人世间残酷的规律。但凡熬过此劫,能够在80年代依然健在的,则几近佛光闪耀,寿者拈花笑。

这就是20世纪,20世纪的中国,像20世纪的世界一样,过于复杂和丰富了。

一个个世纪老人,都值得我们去认真解读。他们用他们的一生,诠释着人性的主动和被动的种种不公,客观和主观的种种不平。而后归于平静。

人,对人世,要有敬畏心。


我心中二十世纪儒者之代表,当是梁漱溟。守护正道,知行合一,与公与私,都气节凛然。1985年底,冯友兰九十华诞,邀梁漱溟出席,梁以“天气不好,不宜出门”为由拒绝,事后致信冯,称拒绝的原因是“实以足下曾诌媚江青”,并称“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有理有节有度,令后世仰止。


梁漱溟是值得我们拜读的,而现代人只拿他与毛公在政协会议上的冲突谈论却遗忘了他是一代大师。


梁漱溟的书很不错,值得一看


还没仔细看,梁漱溟是个有骨气的文人


梁漱溟是个大文豪,殷切期望国家可以更好,值得一读,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


中国上下5000文化,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变革中,大多文化被破坏,能够剩下下也寥寥无几。但,通过作者的所读所学,包括儒家的,古代的四书五经等,让我们去理解生命,理解人生。并告诉我们一些平时大家不会、更确切地说是不想去谈论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大家都惧怕,想不通,不想去思考和深究,阅读此书,确实是一种心灵上的盛宴,值得推荐。


现代新儒家开山者的历史展望,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没有宏观的角度,没有大气的语言,不管是说历史,还是评人物了,仿佛眼前坐着一位慈祥的老者,关于历史,关于自己的人生态度,关于儒学,佛学。。。读这本书的时候去体会一位老人历经沧桑对一位后来人的讲述,真实感很强,让你能静下心来。第一遍先读一读,我觉得再读也会有新的思考和感悟吧。


书很厚,每天都只是拿起来随手翻到某一页就看,每一页都能看到新鲜的内容,一些自己想过没想明白的事,可以听听梁先生怎么说;一些自己没想到的事,更可以听听先生的想法.也喜欢这书名,这世界会好吗?梁先生的回答是: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这本书是作者通过访谈引出自己的思想,能更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魅力。访谈者对作者十分了解,在访谈前做了大量前期的准备,才能在访谈中不漏痕迹地将梁先生引入访谈的境地。作为一名外国访谈者与本土大儒,思想上在文化背景上也产生了交锋。


正在阅读中。发现思想家的魅力在于他总是实事求是的思考,对灾难和变更的从容淡定。“.......不少的惨事,我们所不原意看见的事情,它还是要来,还是要有.不过就我自己说,我是认为人类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它自然要发展,不会停步的”。乐天派


这个世界会好吗?当然希望会好,人生不如意事儿十之七八。芸芸众生是这个世界的主体,那么这个世界不如意事不会少于十之八九。希望是美好的,失望是过去的、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如此而已,岂有它哉!读先生的书在不致于彻底失望。


大师晚年访谈,一生的感悟所得,令我等仰望,体会,得一生的从容明白,这个世界会好的,中国会好的


当之无愧的儒家大师,现在的人们逐渐又开始去了解学习伟大的国学精髓,中国人的文化在民众的学习中将永远得到传承。思想和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门书名买的这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总会好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世界又站在比较明显的十字路口,这个世界会好吗?不仅是老人对当时的中国的一些感想,放在如今的我们也同样适合。


心仪已久,终于买到了,物超所值,感谢当当


因着此书名和梁先生严谨却意外亲切的的神态而相遇的书,只看了些许片段便决定一睹全书风貌,期待一闻先生晚年人生思想之慧光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买了很多他的书,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大师,深刻,相信中华还是有前途的


中国最后的大师,有中国甘地之称,修行一生,修内有空,修外有无,堪称大儒。如今的人是否该对照反省呢?!真是悟道不行道,行道不悟道,十个行道的只有一个悟道的,十个悟道的只有一个行道的!


梁先生是圣人。圣人不忧不惧,走过文革,走到现代,为未来启迪中国。圣人!!


外国人采访梁先生的谈话集
老外都在重视儒释道,也开始逐渐开始去了解,因为现在地球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大家其实 都在思考 。此书也许对大家有大的帮助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先生有答案!


文化大家的书,在物质和享乐主义至上的今天,读点中国文化,多点对世界的反思很有必要,推荐!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大概翻看了两页,应该会对我对佛学、儒家思想有所启发··书质量很好,应该是正品,内容也蛮好的~~


内容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我一天就读完了。里面的一些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很大的。


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大师的书,前几天又买了一本人生三路向,和这一本一样,要多读几遍才能有所收获的


现代思想大家晚年的一生回顾,受益匪浅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相信这个世界会一天天往好里去的!


一边看书一边下载当年梁老的口述音频听!很多的困惑都得以解决!梁老不仅仅是大儒家也是大居士!获益匪浅!获益匪浅!


梁先生口述,挺厚一本,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对现世的理解很有帮助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听听这个睿智的老人晚年的话,还是非常值得花这个时间的。


此书是我看的梁老的第一本书 感觉还不错 谈话的问答形势 很容易让人接受不过此书中 参杂一些他的个人生活经历 和轨迹一味的想追求他的思想的我 稍微显得不过瘾


版面格式都不错,内容更没的说,全面了解梁先生的必读书


这个世界会好吗?一直很好


快递速度很快,时隔一天就收到货了,这本书是复旦的一个教授推荐的,正在拜读中.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这类书。正版,装帧好,给好评


要沉下心来好好看的书啊


要静下心读


仔细一读,有些失望.不如梁先生的作品好.


好书,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那个匹夫不可夺志的人。再次购买专门赠送给老朋友享受!


看看大师的思想,的确会振聋发聩!可太苦了,谁又能坚持去做呢?坚持的人,就会成为大师!


最后一个儒家,阅读中


还没有看完,因为是访谈实录的原因,内容有点凌乱,想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恐怕要费点劲,但文字很流畅,每篇文章的长度也不长。


全是对话,虽然读起来,费事,却教人容易理解,传统文化复兴在即


这个世界会好吗?很经典


我也经常会问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值得所有人去深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