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2012-6
天津教育出版社
游利华
223
160000
无
自序——迷声 曾经在一个博物馆里见过一支远古的骨笛,历经近万载的岁月,吹孔依然圆润,笛身依 旧完整。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一句,便写活了一个人。声,不受阻碍,可绕梁三匝,可腾挪万里,可穿墙透壁。我们来到世上,先是哇哇大哭,继之听见亲人的惊喜,然后,风声、雨声、水声、鸡鸣、狗吠……声声入耳。 一定是某位有心的古人,在某个寂静的时刻,听出了那风的吟唱,或是雨的叮咛,和之以牛哞,随手折下一片树叶,抿于唇间,树叶发出断续悠扬的声,再吹,再响,一段曲调便自鸿蒙中生出。 音乐也是声音,悦听有序的声音而已。开始为文字所载之初,它是工具,被儒教的孔子用来教化之用。不属于平头百姓,它高高在上,成钟成磬,用在宴席上,用在礼仪上,用在祭祀上,它属于神、属于君侯。孔子说,礼乐礼乐,音乐,如风清日朗的好天气,是必不可少的背景,也是烘托点缀的关键,使一切人事陶陶然和谐。 我所迷恋的曲乐,在唐诗中,在宋词中。这些本用来酬唱的音律文学,不单词美音美,它们还将音乐真正拉下了神坛,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庙堂之高,汉朝伊始,音乐又成了布衣庶人,至唐宋,教坊勾栏,处处可闻笙笛,有了悲欢离合、有了歌哭欢笑。我们可以一边听曲,一边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不求甚解,大约说的正是我这种人,细究起来,我既不懂笛也不谙琴,却本着一颗痴爱之心胡言乱语,依着自己的理解与路数,剑走偏锋,无论对与错,只管一吐为快,人的勇敢,也许正在于此,这世上,原本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于是,有了这本书,一本任性之作,梦呓一般,念念叨叨着那些音、那些声。 《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酒狂》《苏武牧羊》,我听它们,如服了五石散,身轻魂飞,整个人化做一个音符,飘然天地间。五石散需热酒化之,我执笔做酒,痴痴念念将它们化做一纸黑白。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我听的乐,却大多不翕如纯如皦如绎如,它们有的,一乐起来就无法无天(《百鸟朝凤》),有的一悲起来就天昏地暗鬼神泣之(《江河水》),有的一爱起来,就性命相见三生三世(《牡丹亭》),要是孔夫子还在,一定要狠狠一跺脚再一甩袖: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矣。 满纸皆是辛酸泪,不只是我,更是它们。跨时两年的写作,让人常有掏空之感,一度地,我怀疑、自卑,怕不能写出它们百分之一的好。最初提笔时,还得了严重的中耳炎,两只耳朵里不分昼夜嗡嗡敲着两只巨鼓,它们却如添香红袖,耐心抚慰我。 声音是有魔力的,我从来这么相信,你可以不喜欢阅读,不喜欢运动,却不会不喜欢音乐,它是塞壬的歌声,我们都是船员,深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不惜葬身深海。 于是,我夜夜不能自拔,直至现在。午夜梦回,我的耳边,依然有琵琶嘈嘈切切地弹拨,有古琴琤琤响起,有雪白的水袖,冉冉直抛进云层,它们成了我生活的背景乐,我在其中,吃饭、睡觉、阅读、发呆、行走。 曾经,在微雨的黄昏、在漆黑的山路上、在萧瑟的深秋听过它们。每一个细微的颤音、和音、副音,都扯肺牵心。 它们让我着迷。不单是因为那美,还因为那人世跫音。 在这本小书里,我们相依相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它们领着我,一路成长升华,从最初的繁华浓艳,渐渐简静素朴,这种成长,可以从《梅花三弄》与《酒狂》《桃花扇》等曲的对比态度中看出,我在这些曲乐里感悟,也在这些曲乐里慢慢学会了慈悲。书中,除收录一些真正老成古董文物的曲乐外,也收录进一些新贵。如《梁祝》《茉莉花》《康定情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四篇。它们成曲于近代,严格论来并不属古曲范畴,但皆与古曲有联系,或与积淀久远的民俗民风相关,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此四曲,为让读者更多了解我们的文化,也为让曲乐更丰富多彩,进一步展示我们的古典曲乐之 美。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我与它们相爱相知的那段日子凝成结晶,以文字为证,永结其好。忐忑不安,望穿秋水,像等待一场即将到来的初恋,也像等待一个精心孕育的孩子。
本书为一本古典曲乐的赏析散文随笔集。挑选三十三首有代表性,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琴曲、戏曲、民歌等,一曲一篇,一一精心解读。
解读中,以传统文化为引,灵性独特的观点作经、优美感性的文字做纬,织就别具一格的心象世界,为读者带来美的同时,也介绍、普及一些传统文化、古典曲乐知识。
书中写作手法,根据曲乐本身特点、创作背景,有赏析类的散文、也有演义类的小说,也时有散文小说相结合的文字。表现手法贴合曲乐个性,量身定做,灵活多变,每一篇,读来莫不妥贴、独特、回味三分。且书中行文也讲究韵律节奏感,符合曲乐本身。
本书虽不专业,但也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常识、了解。作为一本散文随笔,主要不在讲解曲乐条条框框的艺理,而是借曲乐加以延伸、升华,写人生、写世情、写文化。
全书每篇文章配彩色古画一幅,全部为精心挑选,符合曲乐意境,又具代表性的名画。可让读者曲画两得。
游利华,女,儿时随父母由重庆迁居深圳,喜静喜读书,欲泛文字之舟,抵达另一个自己。于各文学杂志发表散文小说几十万字。曾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被流光遗忘的故事》。
宫
《春江花月夜》
《高山流水》
《汉宫秋月》
《梅花三弄》
《月光下的凤尾竹》
《出水莲》
《茉莉花》
《渔舟唱晚》
商
《梁祝》
《玉簪记》
《牡丹亭》
《西厢情怨》
《雨打芭蕉》
《康定情歌》
《霓裳曲》
角
《云庆》
《姑苏行》
《百鸟朝凤》
《紫竹调》
徵
《十面埋伏》
《广陵散》
《桃花扇》
《妆台秋思》
《长生殿》
羽
《霸王卸甲》
《阳关三叠》
《酒狂》
《胡笳十八拍》
《虞美人》
《二泉映月》
《苏武牧羊》
《江河水》
《关山月》
《声声慢:古典曲乐的美丽与哀愁》漫漫古典情丛书的延续品种,该品种已经在市场有固定的读者群。 本书解读的古典曲乐,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祝》等,都为大众熟悉喜爱的经典曲乐。 作者文笔优美感性,极具个性,有许多灵性独特又合情理的个人观点。 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曲乐欣赏上,还深挖出曲乐的文学价值。
无
丝竹之声本已是天籁之音,再加上古人明心见性的谱曲 ,古乐曲便由此流传千年。之前只知道用耳朵欣赏,从没想到,把它们付诸文字也会有这般美妙的感受。感谢作者的文字功力,让我得以能够在声音之外,感受古乐典的另外一种美。
文字优雅灵动,观点新颖独特。
文笔优美的读后感,读起来很有韵味。
题目很吸引人。买回来读了,书本身的选材很好,但是作者的文笔有待进一步提高(比起白落梅,安意如的文笔稍有点距离)
优美的语句,经典的故事
这么多年,还是喜欢这类的书,会一如既往的关注
介绍了很多妇孺皆知的乐曲的故事,引人入胜。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
很有味道的文章,选材也挺新颖,不错~!
好评哦,正版书,发货快&;hellip;&;hellip;
对写作有帮助,质量很好,很满意
不错不错,买了9本书里 最喜欢这一本了 有很多拓展~~
喜欢这本书!有深度!大有启发!
很有特色的作品,非常棒,稀饭稀饭
细听一段旋律,描绘一段情绪
很适合送人
很满意。细细看!
其实我是冲着它的书名和封面买的…
文字很有韵律感,写的乐曲也更美了。
起初是冲着美腻的封面去的。到手后翻了翻,内容形式是一首词一个故事一张图。古风味十足。由于有故事和图片。可以明白诗词具体含义,而不是像小时候学教科书那样死板。像这本书的名字,每首词的背后都有一抹淡淡的美丽与哀愁。再不是死板的名词解释。
含盖了很多,写的真心不错,语言流畅优美,富有诗情
多看课外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还未读,不过封面很漂亮
不错,帮同事买的,她很满意。
还没怎么细看,但是包装封面都很精美,简单看了一下目录,内容还算丰富。
就是内容太文言化了,有点看不懂
本以为是一本对古典曲乐的由来和旋律的点评和赏析,没想到是作者对听过乐曲后的一点联想和感慨的随笔,对想了解古曲的人没有太多的帮助,但可以作为放在枕边睡前随手翻看且不需要动脑思考回味记忆的一本书。
可以静心,有几张用词略显浮夸,书中图画很好。
真心不好看,太主观,太矫情,收获不大
不知是要写什么,似乎就是作者对于几首歌的感受及联想的画面,本人不是很有艺术思维的人,完全不知所云,太后悔了,而且这几首歌也不是很熟,既没歌词也没CD,太失望了!!!
比较凑合,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