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设计的视野

包林 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

包林  

页数:

1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的讲座内容主要是勾勒设计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状况,设计在这里主要是指关于艺术在实用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技能、经验和知识体系,它从20世纪初起,随着科技、经济和艺术等知识门类的语言规则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况,我们决定用"视野"一词来标示我们的切入点,目的是从相对共识的角度来探讨在不同的社会阶段,由于以上大的知识门类的不断更新和加强,设计是如何生存发展的。 很长时间以来,当人们着手梳理设计的基本属性时,往往会将其比喻为艺术和科学联姻的最佳产物,言下之意设计便是这一结合已被公认为人类创造力发挥的最好途径。我们知道,艺术的基本属性是保持在非精确性和非量性的层面上,它的语言必须表达不可重复的事情,并且只能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述;而科学则是具有普遍性规律的陈述,但科学的语言是排斥自我的,这种语言必须用一定的抽象符号来表达,它只能在同行之间内部交流,如果它要与大众发生关系,那么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它通过技术产生的实际运用成果;二是经过形象转换的科普语言。在此,艺术与科学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规则和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双方各自为阵,艺术和科学之所以相异,并不是因为它们观察世界的方法不同,而是因为它们语言传递不同的方式,以及它们的价值目标也不尽相同。但在人们眼中,设计的存在和发展似乎应验了中国传统学说中的阴阳结合,它的产生意味着鱼和熊掌均可兼得,标志着人类的理智与情感可以比翼双飞,共同实现对人性理想塑造的功德圆满。事实上从20世纪初起,这种比喻就以不同方式屡见于理论家的诗意想像文本。然而当我们扩大视野去考察这两者相遇的"语境"时,艺术往往显得不像科学那样坚定地维护它自己的语言规则,它总是不断地被外力所左右,特别是当科学与技术结合而变得无所不能的时候,艺术会不自觉地成为被捕捉和分化的对象,而设计也就自然成为这种捕捉和分化的必然结果。 以我们当下的认识,作为技能和经验体系而言,设计是一种造型符号的分析、选择和组合过程。由于人们对造型符号的理解只能依靠社会现存的编码结构,设计必须使其结果通俗易懂,具有诱惑力、时尚感,使人喜欢它,渴求它,占有它,并依靠它说话,依靠它显示。设计最大的生存发展经验是"合目的性",它涉及对目标的预设,为达至目标必须在行动之前设定计划并判断是否可行。在拉丁语中设计的第一层含义是设想、计划(dessein),包括对使用对象和技术支持的选择;设计的第二层含义是视觉化的表达(dessin),它必须在确定了设想的基础上提供图像和文字文本的说明以及下一步的实施蓝图。只有在中文词义中设计一词才言简意赅:为达至一定目标所设定的计谋。为此,设计往往是在设计师自我之外面对第二人称和通过指涉物针对第三人称的行动,从这一角度讲它的"合目的性"来自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相互作用结果,这一结果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包括资本、权力、科技、大众文化等力量在内共识作用的彼此满足。因此,在这里追问设计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已经没有意义。"设计"一词的词源意义已经包含着对这一问题的潜在答案。 由此看来,为设计确定自身的立场,为它开辟价值体系具有很大的工作难度,关键在于设计的评判标准不是设计本身所制定的,设计往往不去评判什么,而大部分精力是面对社会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给予的不同标准和需求,为此不断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期望得到决策者的最终定夺和奖赏。设计正因为它的"合目的性"而表现出它的基本属性:它的协调性大于排他性,它的改良性大于革命性,它的成果来自于妥协与创新的统一。 对设计进行研究的目的还应包括为它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设计固有的技能和经验,实际上并不能够满足为它建立自身语言规则的条件,而目前设计史的汇编也难以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概括,为此有的专家甚至认为:设计学科的从一开始就不太可能发展出可据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互动的特有本质。因此,要想获得对设计的一种较为客观的认识,我们只能暂时游离于设计的务实性技巧之外,通过各种大的知识体系的相互作用了解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否则我们只能停留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为此我们的讲座尝试对设计的发展进行三个历时性横断面的提纲式讲评,探寻不同时期的设计话语模式得以形成的结 构性根源。我们选择的第一个横断面是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现代设计现象,它从传统艺术中逐步分离出来,在适应工业技术体系增长的过程中所表现为追求普遍的形式表征,在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造型活动的自我规范;第二个横断面是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现象,它在消费社会中表现为一种符号的自我生产原则,使物的"言说"能对应社会分层代码标识的建构;第三个横断面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非物质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它表现为一种造型符号的自我拟像,设计的语言试图走向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以成就科技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和编码集成。最后,出于本人对结构主义理论向度和分析方法的兴趣,在附录中着重对符号学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这将有助于今后在相关领域中对所谓设计创新思维的解读。

作者简介

包林,1956年出生,1978-1982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6-1988年公派留学,研修于法国国立高等工业设计学院;1987-1989年就读于法国马黎第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9-1991年研修于法国巴徐高等美术学院及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1991-1994年就读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获博士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讲:形式因循功能--现代设计的美学范式 1.现代设计的起源 2.现代设计的美学范式第二讲:形式超越功能--后现代设计的符号策略 1.后现代设计的语境及其表征 2 2.后现代设计的符号策略第三讲:形象的漂浮--设计的非物质化趋势 1.比特的现象 2.关于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与信息的设计 3.设计的非物质化趋势--走向精神的家园?附录:作为方法论的符号学 1.符号构成的基本规则 2.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和运用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设计的视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