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面花花

潘鲁生 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2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

潘鲁生  

页数:

1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书中所展示的民艺品是作者近20年征集的心血,也包含着课题组成员近几年的汗水,每一件物件都能讲出一段故事,说出一番感慨,留下一些思考。我们力图把采集到的每一个民艺个案的第一手素材,带着采风时的泥土,带着艺人制作的温度,呈现到读者的面前。 本书详尽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有关面食和面花的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 本系列记录了80多种技艺的工艺流程,这套丛书分10本,分别是 《剪窗花》《泥咕咕》《蝈蝈葫芦》《锅碗瓢盆》《面花花》《家把什》《猫蹄花布》《花格子布》《福本子》《纸人纸马》。每一个民艺个案的第一手素材,带着采风时的泥土,带着艺人制作的温度,呈现到读者的面前。

书籍目录

一 面食吃出五味二 巧手做成面花 (一)材料工具 (二)面花捏塑 (三)勾画点染三 描龙塑凤有节令四 婚嫁养育礼数详五 盖房上梁扬饽饽民艺考察日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包子是用发面做的,这种包子并不是平时吃的中间包有菜馅的素包子或是肉包子,而是无馅的面包子,也是一种花馍,个头儿较一般的包子大两三倍。包子上面用手拧上摺子,形状如同官帽的样子。包子谐音“抱子”,象征着把孩子包起来,做成官帽的式样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做大官,所以当地农村也叫“抱包子”,大吉大利的意思。这种包子,生孩子的第二天开始在奶奶家就蒸制准备,包子的两面一般绘有人物、花卉或是“喜”“福”字,喜庆花哨。在奶奶家把东西准备好了然后抱着孩子带着包子,就可以去孩子的姥姥家住上一段时间,直到孩子出满月。孩子满月后,要从姥姥家回到奶奶家,这时也要带回一些吉祥的面花。其中有柿子和钟,是用发面做成,其中包含着父母长辈对子女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希望(图76)。柿子外面有四个棱即由四块组成,“柿子”的谐音是“试”,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从小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科考,通过了四级考试,就中了状元。而钟的谐音是“中”,象征着中状元的意思,钟和柿和起来就成“中试”,即科举高中。另外当地的方言“柿”又发音为“司”,所以现在的老百姓取其“司令”的含义,希望孩子将来能当司令,也就是能当大官的意思。面花的柿子上面再做个花,涂成黄色,当问艺人为什么要涂黄色时,回答是黄颜色代表黄袍的意思,身上穿着黄袍,头上戴着一个官帽,长大后就能当大官。如果生的是个小女孩则是用面做成各种四季花,若春天生的抱牡丹、夏天生的抱荷花、秋天生的抱菊花、冬天生的则抱梅花。还有用面做成小燕子同小女孩一起送回奶奶家。有的是用发面做一对小燕子,也有的做成一窝小燕子,蒸熟后用笔上彩,鲜艳漂亮。父母希望小女孩将来能像小燕子一样灵巧可爱,由此可见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和期望。山东胶南一带,十几岁的孩子过生日,母亲要为孩子蒸二十个馒头,每个馒头上还要覆盖一张红色剪纸,以示喜庆。山东莱州有过百岁的风俗。孩子出生后的一百天即“百岁”,孩子的姥姥蒸制一些面花叫做送百岁。主要是做一些面虎、桂花、月鼓、糖帽等,期盼外甥健康成长(图77)。


编辑推荐

《中国民艺采风录:面花花》详尽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有关面食和面花的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面花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