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郝晋珉,李拴怀,徐宏源 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5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

郝晋珉,李拴怀,徐宏源 著  

页数:

254  

内容概要

  荒漠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牧结合发展的区域,是我国区域治理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国的农业形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全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为例》以此为切入点,以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为例,对荒漠化地区的概念、范围及其地位、作用加以界定,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其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可行性分析,针对客观实际,提出了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同时旁征博引,列举了国外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模式、取得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以资借鉴。  《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为例》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赡,资料翔实,为改善我国荒漠化地区农业现状,促进其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不失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荒漠化概论第一章 绪论一、荒漠、荒漠化、荒漠化地区1.荒漠2.干旱化、沙漠化、荒漠化(1)干旱化(2)荒漠化和沙漠化3.荒漠化地区二、荒漠化地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及其加工业的战略地位2.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粮食3.畜牧业、经济作物、林果业独具特色4.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一、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1.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3.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二、中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1.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3.荒漠化成因类型及其分布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成因(1)地理环境因素(2)干旱2.人为原因第二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分析第三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环境诊断一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的关系1.地形2.土壤3.光·热·水4.生物二、荒漠化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多样,适于农业综合发展2.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1)光资源(2)热量资源(3)降水资源三、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土地质量差,低产土壤广为分布2.水资源利用率低,长城沿线一带水蚀剧烈3.风蚀严重、蒸发强烈四、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分析1.人口激增,耕地锐减2.森林惨遭破坏3.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剧4.水土资源退化(1)水土流失积重难返(2)土质退化,地力衰竭(3)湖泊干涸,水库淤塞,河流淤浅,抗旱防涝功能锐减5.环境污染严重(1)水质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频繁(3)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加6.农业自身污染严重7.病虫鼠害加剧8.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第四章 荒漠化省区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一、农业生产条件1.劳动力资源充足2.土地资源丰富多样……第三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第八章 国外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章节摘录

  不污染环境的新型农药——农抗120等生物农药、陈氏杀虫剂、鱼藤精杀虫剂和性激素等农药,有的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逐步推广,有的已在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种子(农作物、牧草种子、种禽种畜、水产种苗)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选育和使用良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经历了475次大面积的更新和更换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1994年玉米杂交种面积已占玉米播种面积80%以上,中棉12、16、17等品种已占全国棉田50%左右;良种蛋鸡已达近9亿只,肉鸡生产已发展到20亿只左右。良种牛及改良种奶牛已达3000万头,仅内蒙古用澳大利亚美利奴公羊改良当地绵羊就达180多万只。  国家已建立了可长期保存40万份种质的资源库,现已搜集入库30万份。  在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用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已培育成水稻、小麦、高梁、甜菜、油菜、甘蔗、烟草、苹果、柑桔、草莓、番茄、双色茉莉、唐菖蒲、非洲紫罗兰等20多种作物的50多个新品系和80多个新种质。如京花3号、小偃107号小麦和中花8、9、10号水稻等新品种,都具有抗性强等优良性状,已累计推广种植26.6万多公顷,增产粮食4500万kg;烟草单育1、2、3号,种植面积达1万公顷。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方面,已建成了苹果、香蕉、山楂、桃、柑桔和花卉等十几条组织培养快繁生产线,每年能提供约5000万株的商品苗。  植物基因转移研究上,已获得抗病毒、抗虫的烟草和抗病的棉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和遗传所研究成功的抗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大豆已传45代,仍保持抗除草剂的特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病虫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完成大麦黄矮病毒中国特有GPV株系的DNA序列分析和外壳蛋白基因克隆,用花粉管通道法已将该基因导入小麦品种北京837,已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转座子诱变技术用于生防微生物的遗传改良,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平均达到65%,小麦增产可达20%;将苏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导人荧光单胞菌,可对小菜蛾、玉米螟、棉铃虫起显著杀害作用。  我国辐射繁殖植物29种,培育出植物新品种333个。在辐射昆虫不育技术防治害虫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果。北京辐射饲养玉米螟不育雄虫,到辽宁兴城菊花岛释放,使其与雌蛾交尾而不育,防治玉米螟危害,效果显著。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将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拓如下新领域:  新物种塑造。主要把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和农业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综合不同的优良性状,按人类需要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抗逆性,并充分利用固氮微生物和藻类,丰富和充实作物营养综合体系内涵。  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即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性繁殖途径,发展人工种子制造产业;利用胚胎移植和分割技术,发展动物胚胎生产、贮存、运输与利用的新兴产业;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等,21世纪都将实行产业化。  新农业工厂构建。21世纪农业工厂化生产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将有长足发展,将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全过程自动化养殖,建立起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