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梨园沧桑六十年

李麟童,刘新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李麟童,刘新阳  

页数:

30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梨园沧桑六十年》是一部详细记录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麟童先生从艺经历的传略性文字。  全书由序、自序、“自传篇”、“杂议篇”、“纪念篇”、“访谈篇”、“友谊篇”、“亲情篇”和编后记六部分内容组成。另有李麟童个人照片、剧照、与领导友人的合影及他人赠送的书画作品多幅。  “自传篇”如实记录了李麟童苦难、曲折、几度沧桑的艺术人生;“杂议篇”为李麟童先生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探索京剧改革、追忆往事和记述传统京剧表演特色的文章;“访谈篇”收录的是报刊上介绍李麟童先生艺术人生的文字;“友谊篇”和“亲情篇”为李麟童先生同事、同行、朋友、学生、子女等亲人撰写的文字,介绍了他们眼中的李麟童。  《梨园沧桑六十年》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麟童先生的艺术与人生,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对那些从事戏曲表演和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如何为人生、如何为艺术都将有良好的启迪。

作者简介

李麟童,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沈阳京剧团教育科长、业务副团长、沈阳京剧院二团团长、沈阳京剧院少艺班主任、沈阳京剧院院长等职,现为沈阳京剧院艺术顾问。曾演出《文昭关》《四郎探母》《清宫册》等戏。刘新阳,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助理,沈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总序 序:夕阳辉映 德艺再馨 前言 自传篇 我的家世 幼小时的记忆 家道中落 飞来横祸 进入戏班 旧时的戏班 “大公房”里的生活 拜师学艺 痛苦的倒仓关 师父的许婚 新社会的旧婚姻 新艺人 我所了解的唐韵笙先生 “查无实据”的历史问题 在样板戏学习班的日子 第二个春天 不会笑的“李主任” 问艺曹艺斌先生 当上一把手 从事剧团管理工作的体会 退休后的日子 杂议篇 振奋精神 把团办活——试谈剧院的改革 我和“大舞台” 振兴京剧团结为要 难忘的三十年 珍惜时光服务人民 祝贺秧歌节 献艺返故乡——中国京剧院于魁智来沈演出 苦难的学艺生涯 一次中南海夜餐 李维康夫妇八见张学良 振兴京剧何其难——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京剧界 京剧振兴有望,但切忌盲目乐观 参与“玫瑰奖”评选有感 孤胆英雄 京剧故事选谈 迎回归 献艺澳门——沈阳京刚院赴澳门演出随想 从票友大赛谈起 孟幼冬在沈阳 续谈孟幼冬 “南麒北马关外唐”的二三事 一次难忘的记忆 王琴生先生谈《辕门斩子》 谈谈唐韵笙先生演过的几出戏 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喜与忧 从化装想到“抹手”的重要 传承唐派艺术,关键在于领导重视 纪念篇 一位艺术巨星陨落——赵荣琛先生在辽宁 德艺双馨堪崇敬——祝贺京剧艺术家管韵华从艺七十三周年、九十华诞 朋友远行 先生,走好——怀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管韵华先生 送友梅 “纸人”徐富元 艺高德崇的少云同志 德高艺精 珠光永存——忆宋德珠先生在沈阳 访谈篇 新艺人——辽宁京剧院的李麟童 甘洒心血育新苗——访老京剧演员李麟童 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李麟童 最佳艺术顾问——李麟童 “厦大”增添选修课 京剧艺术进课堂 晚霞燃烧红似火 李麟童在镇江 云燕铭说戏 李麟童挎刀 李麟童:希望京剧成功走向市场 李麟童的票友情结 张文岳拜访李麟童 京剧名家李麟童:桑榆唱晚风采依旧 他亲历百花齐放的京剧春大 育才学生打着圆场进课堂 友谊篇 为了京剧事业壮心不已——我心目中的李麟童先生 春光无限 秋色更浓——李麟童先生印象 我与李麟童同志的合作和交往 异姓兄弟胜手足 幕后的人梯 我的老院长 耄耋之年 齿德俱尊——我所认识的李麟童先生 互勉的同志 相知的友人——记我与麟童同志交往的二三事 真诚执著话麟童 我对李麟童先生的认识 良师益友心灵知音 李麟童老师二三事 我的师父、师母、师兄 我的贵人——李麟童 少艺班的李主任 识君为荣情尤重 博采众长 为己所用——李麟童先生的从艺之路 亲情篇 记忆中的老爸 父亲的形象 我当了解放军,爷爷对我最关心 我的京剧情缘 我的爷爷 我所崇敬的爷爷 爱才之 将慧眼伯乐——致我敬爱的李麟童爷爷 李麟童简历及艺术活动年表 后记:且将丹心照后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家道中落 我家虽然有房有钱,但在“皇姑屯事件”(日本关东军谋杀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事件后,就衰落了。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义处的三孔桥时凶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当日死去。因事发地处皇姑屯火车站以东,故名)之后,父亲便没有了“进饷”。虽然也曾做过文翰堂笔庄的生意,但远已今非昔比。父亲受过去生活习惯的影响,很讲究排场,家里不仅有专职的管家和大师傅,还雇佣了很多老妈子和下人。在我的幼年忆记里,仅我这个六少爷就有两个专门的“下人”,一个是奶妈,一个是照看并陪我玩的男用人。同时,父亲和母亲还有吸食鸦片炯的嗜好,这更使家庭入不敷出。父亲往往是为了吃饭和抽大烟,把家中的金银细软拿到当铺去典当,换出钱来再去买米面或者烟土。待典当的物品快成“死当”时,父亲再把家中的房产拿出来变卖,再用钱把当初典当的物品赎回,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几年下来,家里的积蓄、细软以及房产均当卖一空。为此,母亲总是对父亲说:“以后我们娘儿几个可怎么生活啊?”也就在父亲去世那年的秋大,母亲决心戒烟。一个晚上,毒瘾袭来,母亲一个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为的是不让家人看到她戒炯的痛苦。父亲劝解母亲说:“秉珍的娘,别受那个罪啦。你放心,真有那么一天,凭借我的关系,只要给当年大帅的旧部写一封信,你们母子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我从未见过父亲的什么旧部和故旧来看望、接济过他。最终,存我七岁那年的冬天,六十四岁的父亲病故了,记得父亲刚刚咽气,还来不及悲伤的母亲,就把挂在墙上那支父亲平时使用的翡翠嘴儿的大烟枪摘下来捧了个粉碎,可见母亲对毒品的痛恨。 父亲去世前,家里的房产大部分都被他卖光,只有一间盖在水洞上的小房因被伪警察派出所租用而没有卖成。当时二哥和四哥都在北京,家里只剩有三哥三嫂和我们母子四人一同生活,我们的生活自然由兄嫂担负。这时,三嫂提出分家,实际就是小想再负但我们母子四人的生活开支了。我的三嫂很有造反精神,竞把供祖先牌位的龛匣和做毛笔的精竹笔管都当劈柴烧了,以示抗议。不久,三哥升至农村的七署巡官,兄嫂索性搬家到农村居住,至此我们母子四人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后在族人的劝说下,三哥把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接到了农村和他们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多久三哥因为错断人命官司被下了大狱。哥哥没了收入,我们母子又回到了县里。这一年的冬天,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子女住着五间上房却因没钱买煤取暖冻得浑身打战,最后母亲把父亲生前最喜欢的“蜜腊”烟嘴儿卖了,才换了一车煤过冬。 冬月里,在西山石棚沟的舅舅来接我们去山里过年,舅舅拉着一个大骡子,上面有驮筐,我和五哥一边坐一个,妈妈抱着我姐骑在骡子背上,来到外公家。“喝了腊八粥,姑娘往家溜”,这是当时的传统。过了“腊八”。舅舅又把我们送回县城,离家一个多月,家里的一只大花猫被饿跑了,可是大黄狗却还守在家门口,母亲见状感慨地说了一句:“这真是狗不嫌家贫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的记忆中,麟童老师是一位给我留下美好而深刻印象的可敬长者;在我的成长道路上,麟童先生是一位给予我许多启迪、许多教益的先辈恩师……在舞台上,他功力深厚,声情并茂;在工作中,他管理有序,协调推进……麟童老师带给我的记忆和印象不是平面的,而是鲜活、生动的立体画面和精神力量。  ——宋官林


编辑推荐

《梨园沧桑60年》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麟童先生的艺术与人生,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对那些从事戏曲表演和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如何为人生、如何为艺术都将有良好的启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梨园沧桑六十年 PDF格式下载



这部书关于先生的生平、艺术、家庭都写到了,很详实,很诚恳,很实在,更重要的是写到了先生的见闻,关于唐韵笙先生的,关于曹艺斌先生,关于孟幼冬先生,关于管韵华先生……好些位老前辈都有写到或提到,这是著作中最必须要体现的,这部书写得很好,而且图文并茂,照片丰富,看见李先生的大幅便照,我就想起了先生一直堪忧的京剧唐派艺术,我作为晚辈,希望先生永远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为京剧唐派、麒派艺术再添新苗!!!


相关图书